• 沒有找到結果。

高中體育班學生生涯決定影響因素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高中體育班學生生涯決定影響因素之研究"

Copied!
17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學院體育學系 博士論文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of Sports and Recreatio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Doctoral Dissertation. 高中體育班學生生涯決定影響因素之研究 Factors Affecting Senior High School Athletic Class Students’ Career Decision. 陳素青 CHEN, Su-Ching. 指導教授: 鄭志富 博士. 中華民國 109 年 6 月 June 2020.

(2) 謝. 辭. 時光荏苒,一轉眼 11 個年頭過去了,回首博士班求學歷程,可真是酸甜苦辣,點 滴在心頭。為了修習畢業所需學分,整整有二年半的時間,每星期舟車勞頓地往返彰化 臺北二地。結婚後,開始扮演人師、人妻與人母等多重角色,常感到蠟燭多頭燒的時間 壓力。在 2016 年,博士論文完成前夕,上帝送了我一份禮物,讓我的人生按下了暫停 鍵,重新思索未來人生之路。經過三年身心調整,在外子的鼓勵下,2019 年重拾書本, 鼓起勇氣再次審視論文,並順利完成獲取博士學位的最後一哩路。 博士學歷-不僅是學位,對我來說,博士班在學習的也是人生智慧,以平靜的心和 生命中的荊棘共處,感謝人生中的貴人,生命中的恩師給予方向指引與勉勵。其中,最 想要感謝的是指導教授鄭志富博士,指導教授對論文的嚴謹態度與要求,讓我謹慎地撰 寫論文的每個章節;當我面臨人生低潮時,老師總是給我無比的勇氣與信心,激勵自己 正向面對生命中的每個挑戰,師恩浩蕩,銘感於心。其次,感謝論文的口試委員林靜萍 教授、洪嘉文教授、程瑞福教授與楊志顯教授的細心指導,提供鉅細靡遺的寶貴建議, 使論文更周延完善,在此致上最高的謝意。正所謂高處不勝寒,在追求高深學問過程中, 若沒有好友陪伴很難堅持到最後,感謝身邊最重要的摯友-嘉宜,溫暖正向的打氣與陪 伴,一起參加讀書會、準備資格考與完成論文口試等;感謝豐家協助學位口試的相關事 宜,以及感謝同事與好友-姚秀蓮老師、嘉峰、金祝、淑青、純敏、麗娟、依玲、芸禾、 怡穎與小玫等,總是在我沒電力時為我打氣加油,深深感謝。 行文至此,感謝親愛的爸媽,以及最愛的家人-外子俊成、大女兒芯睿與小女兒馥 睿的陪伴。你們是我最堅強的後盾,謝謝你們豐富了我的生命,有你們的支持,即使面 對再大的難關,我也會鼓起勇氣繼續前進。. 陳素青 謹誌 2020 年 7 月 10 日. i.

(3) 高中體育班學生生涯決定影響因素之研究 2020 年 6 月 研 究 生:陳素青 指導教授:鄭志富. 摘要 本研究以社會認知生涯理論、壓力因應理論與認知動機關係理論為基礎,探討高中 體育班學生在社會支持、生涯自我效能、壓力因應、情緒經驗與生涯決定之現況;比較 不同背景變項高中體育班學生在社會支持、生涯自我效能、壓力因應、情緒經驗與生涯 決定之差異情形;以及驗證社會支持、生涯自我效能、壓力因應、情緒經驗與生涯決定 之線性結構模式,進而對高中體育班學生生涯決定影響因素與路徑有更深層的瞭解為主 要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方式進行資料蒐集,並以 104 學年度就讀高中體育班學 生為研究對象之範圍,採分層叢集抽樣方式進行樣本抽樣與問卷發放,共獲得 736 份有 效問卷,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 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以及結構方程模 式進行資料分析,所得結論如下: 一、高中體育班學生在生涯決定方面,多數學生雖已有具體的生涯目標與規劃,但仍有 相當程度的疑慮。當面對生涯抉擇時,對於家人支持的感受最為強烈,雖然對自己的問 題解決能力最具信心,但是當遇到生涯決策時,仍傾向以消極情緒因應方式來面對,且 有較高憂慮感。 二、訓練意願越高的高中體育班學生知覺較高的社會支持與生涯自我效能,也比訓練意 願低的學生有更積極的壓力因應與正向情緒經驗;高年級的高中體育班學生不僅比低年 級的學生知覺到較高的生涯自我效能,也有較明確的生涯決定;高中體育班女性學生比 男學生有更積極的壓力因應;參與訓練年資較高的高中體育班學生比年資低的學生有較 高的生涯自我效能以及較明確的生涯決定。 三、高中體育班學生在社會支持、生涯自我效能、壓力因應、情緒經驗與生涯決定之線 性結構模式具相當解釋力,亦即擁有較高社會支持會使學生具備較高的生涯自我效能, 引發正向情緒經驗,進而影響生涯決定;此外,社會支持與壓力因應對高中體育班學生 的生涯決定無顯著影響。. ii.

(4) 基於上述研究結論,本研究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一、規劃適性生涯輔導課程,建立正確 的生涯發展信念;二、建構系統化生生涯支持體系,提供具體化生涯發展資源;三、提 升高中體育班學生自我生涯規劃與探索知能;四、持續推動與落實體育班訪視;五、加 強升學輔導措施,暢通運動人才銜續管道。. 關鍵詞:生涯決定、高中體育班、社會認知生涯理論、壓力因應、情緒經驗. iii.

(5) Factors Affecting Senior High School Athletic Class Students’ Career Decision June, 2020 Author: CHEN, Su-Ching Advisor: CHENG, Chih-Fu. Abstract. This study applied social cognitive career theory, stress coping theory, and cognitive motivation relationship theory to explore the status of social support, career self-efficacy, stress coping, emotional experience, and career decisions among high school students enrolled in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es. It compared high school sports using various background variables and found that physical education students differ in social support, career self-efficacy, stress coping, emotional experience, and career decision. Accordingly, a linear structural model was verified to obtai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pathways related to career decision making. A survey was conducted with high school students enrolled in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es conducted for the year of 2015.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was used for sampling and questionnaire distribution. A total of 736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obtaine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one-way ANOVA,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ling were used for the data analyses.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1. While high school students enrolled in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es have specific career goals and plans, they still have considerable doubts. Those who perceive the strongest family support demonstrate the highest confidence levels in problem solving, although they tend to experience negative emotions in response to their career decision making and have a high degree of anxiety.2. Students with higher willingness to train show greater levels of social support and career self-efficacy than those with lower willingness. In addition, they report more positive stress coping and posi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s. Students in higher grades perceive greater career self-efficacy and make more definite career decisions than students in lower grades. Female students in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es have more iv.

(6) positive stress coping than male students. 3. The linear structure model for social support, career self-efficacy, stress coping, emotional experience, and career decisions f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es has considerable explanatory power. It suggests that higher social support contributes to greater career self-efficacy among students, triggering posi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s, which in turn affect career decisions. In addition, social support and stress coping have no significant impact on career decisions among high school students enrolled in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es. Drawing on these conclusions, this study offers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High schools should design and implement suitable career counselling courses and establish appropriate beliefs in career development. Students will also benefit from a systematic career support system and specific career development resources. It is important to improve self-career planning and knowledge exploration for high school students enrolled in sports programs. Further, promoting and implementing visits to sports classes can be useful. Finally, college application and counselling measure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o smoothen the recruitment and transition of sports talents.. Keywords: coping, career decision-making, emotional experiences, senior high school athetic class, social cognitive career theory. v.

(7) 目次 謝辭 ............................................................................................................................................. i 中文摘要 .................................................................................................................................... ii 英文摘要 .................................................................................................................................. .iv 目 次 ...................................................................................................................................... .vi 表 次 .................................................................................................................................... .viii 圖 次 ..................................................................................................................................... .xii 第壹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8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9 第五節 研究重要性 ....................................................................................................... .9 第六節 名詞釋義 ......................................................................................................... .10 第貳章. 文獻探討 ................................................................................................................. .12. 第一節 生涯決定相關理論與研究 ............................................................................. .12 第二節 社會支持相關理論與研究 ............................................................................. .21 第三節 生涯自我效能相關理論與研究 ...................................................................... 27 第四節 壓力因應相關理論與研究 ............................................................................. .33 第五節 情緒經驗相關理論與研究 ............................................................................. .38 第六節 本章總結 ......................................................................................................... .44 第參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 ..................................................................................................... .4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47 第二節 研究流程 ......................................................................................................... .50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 ............................................................................................. .51 vi.

(8) 第四節 研究工具編製 ................................................................................................. .52 第五節 研究調查與實施 ............................................................................................. .64 第六節 資料處理 ......................................................................................................... .65 第肆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 ..................................................................................................... .68. 第一節 高中體育班學生背景變項分析 ..................................................................... .68 第二節 高中體育班學生社會支持、生涯自我效能、壓力因應、情緒經驗與生涯決 定現況分析 ..................................................................................................................... .70 第三節 高中體育班學生社會支持、生涯自我效能、壓力因應、情緒經驗與生涯決 定差異分析 ..................................................................................................................... .82 第四節 高中體育班學生社會支持、生涯自我效能、壓力因應、情緒經驗與生涯決 定線性結構模式分析 ................................................................................................... .101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 126. 第一節 結論 ................................................................................................................ 126 第二節 建議 ................................................................................................................ 129 參考文獻 ................................................................................................................................ 132 附錄 ........................................................................................................................................ 155. vii.

(9) 表 次 表 2-1 Super 生涯發展論的發展階段及發展任務表…………...........................................14 表 2-2 高中體育班學生生涯決定主題相關研究一覽表…………………. .………………19 表 2-3 社會支持相關研究……………………………………………………………………25 表 2-4 生涯自我效能相關研究……………………...……. ….…………………………….31 表 2-5 壓力因應相關研究 …………...………………………………….….………………36 表2-6 情緒經驗相關研究………….………...……………………………...………………42 表 3-1 104 學年度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特色招生甄選入學核定名額表........................... .51 表 3-2 專家組合表................................................................................................................. .54 表 3-3 內容效度檢測結果統計表........................................................................................... 54 表 3-4 預試樣本及問卷回收一覽表...................................................................................... .55 表 3-5 社會支持量表項目分析結果摘要表.......................................................................... .56 表 3-6 生涯自我效能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 .56 表 3-7 壓力因應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 .57 表 3-8 情緒經驗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 .58 表 3-9 生涯決定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 .59 表 3-10 社會支持量表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 .60 表 3-11 生涯自我效能量表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 ................................................................ .61 表 3-12 壓力因應量表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 .62 表 3-13 情緒經驗量表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 .63 表 3-14 生涯決定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 .64 表 4-1 高中體育班學生之背景變項分析結果摘要表.......................................................... .68 表 4-2 高中體育班學生社會支持現況分析摘要表.............................................................. .70 表 4-3 高中體育班學生生涯自我效能現況分析摘要表...................................................... .73 表 4-4 高中體育班學生壓力因應現況分析摘要表.............................................................. .76 viii.

(10) 表 4-5 高中體育班學生情緒經驗現況分析摘要表.............................................................. .78 表 4-6 高中體育班學生生涯決定現況分析摘要表.............................................................. .80 表 4-7 不同性別高中體育班學生在社會支持之差異分析結果摘要表.............................. .82 表 4-8 不同年級高中體育班學生在社會支持之差異分析結果摘要表.............................. .83 表 4-9 不同學制高中體育班學生在社會支持之差異分析結果摘要.................................. .83 表 4-10 不同成績高中體育班學生在社會支持之差異分析結果摘要表............................ .83 表 4-11 不同年資高中體育班學生在社會支持之差異分析結果摘要表 ............................ .84 表 4-12 不同訓練意願高中體育班學生在社會支持之差異分析結果摘要表.................... .84 表 4-13 不同性別高中體育班學生在生涯自我效能之差異分析結果摘要表.................... .86 表 4-14 不同年級高中體育班學生在生涯自我效能之差異分析結果摘要表.................... .86 表 4-15 不同學制高中體育班學生在生涯自我效能之差異分析結果摘要表.................... .87 表 4-16 不同成績高中體育班學生在生涯自我效能之差異分析結果摘要表.................... .87 表 4-17 不同年資高中體育班學生在生涯自我效能之差異分析結果摘要表.................... .88 表 4-18 不同訓練意願高中體育班學生在生涯自我效能之差異分析結果摘要表............ .88 表 4-19 不同性別高中體育班學生在壓力因應策略之差異分析結果摘要表.................... .90 表 4-20 不同年級高中體育班學生在壓力因應策略之差異分析結果摘要表.................... .91 表 4-21 不同學制高中體育班學生在壓力因應策略之差異分析結果摘要表.................... .91 表 4-22 不同成績高中體育班學生在壓力因應策略之差異分析結果摘要表.................... .92 表 4-23 不同年資高中體育班學生在壓力因應策略之差異分析結果摘要表.................... .92 表 4-24 不同訓練意願高中體育班學生在壓力因應策略之差異分析結果摘要表............ .93 表 4-25 不同性別高中體育班學生在情緒經驗之差異分析結果摘要表............................ .95 表 4-26 不同年級高中體育班學生在情緒經驗之差異分析結果摘要表............................ .95 表 4-27 不同學制高中體育班學生在情緒經驗之差異分析結果摘要表............................ .96 表 4-28 不同成績高中體育班學生在情緒經驗之差異分析結果摘要表............................. 96 表 4-29 不同年資高中體育班學生在情緒經驗之差異分析結果摘要表............................ .96 ix.

(11) 表 4-30 不同訓練意願高中體育班學生在情緒經驗之差異分析結果摘要表.................... .97 表 4-31 不同性別高中體育班學生在生涯決定之差異分析結果摘要表............................ .98 表 4-32 不同年級高中體育班學生在生涯決定之差異分析結果摘要表............................. 98 表 4-33 不同學制高中體育班學生在生涯決定之差異分析結果摘要表............................ .99 表 4-34 不同成績高中體育班學生在生涯決定之差異分析結果摘要表............................ .99 表 4-35 不同年資高中體育班學生在生涯決定之差異分析結果摘要表............................ .99 表 4-36 不同訓練意願高中體育班學生在生涯決定之差異分析結果摘要表.................. .100 表 4-37 社會支持量表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 .102 表 4-38 社會支持量表之模式參數估計結果摘要表.......................................................... .103 表 4-39 生涯自我效能量表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 .104 表 4-40 生涯自我效能量表之模式參數估計結果摘要表.................................................. .104 表 4-41 壓力因應策略量表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 .105 表 4-42 壓力因應策略量表之模式參數估計結果摘要表.................................................. .106 表 4-43 情緒經驗量表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 .107 表 4-44 情緒經驗量表之模式參數估計結果摘要表.......................................................... .107 表 4-45 生涯決定量表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 .108 表 4-46 生涯決定量表之模式參數估計結果摘要表.......................................................... .109 表 4-47 結構模式估計摘要表.............................................................................................. .110 表 4-48 社會支持、生涯自我效能、壓力因應策略、情緒經驗與生涯決定模式評鑑摘要 表 ........................................................................................................................................... .112 表 4-49 社會支持、生涯自我效能、壓力因應策略、情緒經驗與生涯決定模式參數一覽 表 ........................................................................................................................................... .114 表 4-50 社會支持、生涯自我效能、壓力因應、情緒經驗與生涯決定結構模式適配度評 鑑摘要表 ............................................................................................................................... .115 表 4-51 社會支持、生涯自我效能、壓力因應、情緒經驗與生涯決定結構模式效果分析 x.

(12) 摘要表 ................................................................................................................................... .116 表 4-52 研究假設之考驗結果.............................................................................................. .117. xi.

(13) 圖次 圖 2-1 社會認知生涯理論模式圖........................................................................................... 17 圖 2-2 社會支持的效果模式.................................................................................................. 22 圖 2-3 Bandura 自我效能察覺模式 ....................................................................................... 28 圖 2-4 壓力-因應模式 ............................................................................................................ 34 圖 2-5 詹郎二氏情緒論示意圖.............................................................................................. 39 圖 3-1 研究架構圖.................................................................................................................. 48 圖 3-2 研究流程圖.................................................................................................................. 50 圖 4-1 社會支持、生涯自我效能、壓力因應、情緒經驗與生涯決定結構關係模式圖. 115. xii.

(14) 第壹章. 緒論. 積極參與國際體育活動,爭取主辦國際賽會是政府長期努力的目標。政府每年所編 列之體育經費中,競技體育向來佔有極高的預算比例,其主要執行策略包括:優秀運動 員選訓、運動教練培訓、運動訓練環境改善等,其最終目的乃希望培育出具國際競爭力 之優秀運動員。在金字塔式的運動選手培訓體系中,高中 (職) 正值青少年階段,對於 系統化銜接運動訓練扮演著承先啟後的重要訓練任務,但因高中體育班學生長期專注於 運動競技能力的提升,忽略其他專業能力學習與發展,有關生涯探索與準備能力不足, 造成許多學生運動員面臨課業學業成績不佳與生活適應不良之困境 (洪嘉文、詹俊成, 2005;張宏亮,1995)。此外,升學主義掛帥的社會環境及追求卓越運動成績的雙重壓 力下,當學生運動員意識到未來退役後生涯無所適從,就業不易、生活沒有保障時,可 能選擇提早離開競技舞台,這對國家競技運動人才培育無疑是一大打擊。 高中體育班之設置已成為政府培育優秀運動人才之重要策略,其發展對於競技運動 政策推展具指標性意義。然而實施以來,高中體育班的發展也浮現出不少問題,如:各 縣市資源與發展特色差異性大且項目繁雜、體制混亂、缺乏銜接培訓規劃、假體育班問 題、學生學業成績低落、以及過度訓練造成運動傷害等問題 (程瑞福,2011;蘇錦雀, 2019),影響體育班學生生涯發展以及國家競技政策之推行。 換言之,高中體育班學生正處於生涯發展的關鍵階段,主要的生涯任務係透過生涯 探索活動,增進生涯專業知能,釐清生涯方向,藉以訂定具體的生涯計畫,卻因為許多 體育班學生僅專注運動競技成績的突破,忽略其它專業能力的學習與發展,缺乏人際互 動的學習以及生涯探索,致使在生涯轉換之際常面臨生涯未定的窘境 (葉麗琴,2002), 在生涯決策過程中,他們長期承受家人與親友的關注,也因為生涯迷惘,而懷疑自我價 值,其不僅對個體之自我認同造成不良影響,也對個體造成相當程度的心理煎熬,而引 發負面情緒 (洪菁苑,2014),進而對運動訓練績效以及生涯發展與成就產生負面效應。 綜上所述,高中體育班的設置與發展係政府培育優秀運動人才,提升國家競技運動實力 的重要策略。過去相關研究發現生涯未定不利於學生運動員的課業學習與運動訓練成效 (詹俊成,2013;Chan, 2020),亦即探討影響高中體育班學生生涯決定因素,並提出具 體可行的輔導策略,乃政府培育優秀運動人才所必須正視的重要議題。 1.

(15) 第一節 研究背景 運動不但能促進個體健康,充實生活內涵,透過競技運動實力的推升更可展現國 力,提高國際能見度。近年來,我國的運動好手在體壇上發光發熱,臺灣也承辦 2017 年世界大學運動會等重要國際運動賽會,展現我國參與國際體壇的企圖心及提升國際能 見度的實力。教育部體育署 (2017) 在《體育政策白皮書中》指出,為厚植各級運動人 才,落實運動選手培訓,特定金字塔式的四級運動選手培訓體系從第四級基層運動選手 選才,在國中、小階段廣為發掘基層運動選手;經基層教練舉薦輸送進入中學,進入第 三級育才階段後,施予全面性及專項性的運動訓練;青少年選手繼續升學進入大專校院 就讀、服兵役或成為職業選手,進入第二級的成才階段;以及由專業的教練施予專項體 能與技巧戰術訓練,培養成為第一級為菁英選手。藉由「選材、育才、成材、菁英選手」 的漸進模式,培育出具國際競爭力的一流選手,在奧運殿堂穿金奪銀,為國爭光。 在金字塔式的運動選手培訓體系中,由於高中 (職) 學生正值青少年階段,對於系 統化銜接運動訓練,扮演承先啟後重要訓練任務。為培養學生專項運動技能,對具運動 潛力之學生運動員施以計劃性之專項訓練,前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經於 86 年頒布「臺灣省 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實施計畫」,並於 87 年修訂「臺灣省高級中等學校試辦體育班實施 計畫」,藉以鼓勵各校成立體育班,培育優秀運動人才;此外,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91 年 召開「國家競技運動發展會議」,其在「加強運動員培訓,有效提升競技實力」之主要結論 係請教育部配合配合行政院體育委員會重點發展項目,於國小、國中及高中 (職) 規劃 設置體育班,並輔導大專院校建立發展特色運動或成立輔導區,以系統化銜接運動訓練 任務。2017 年修正公布之《國民體育法》第 15 條則明訂高級中等以下學校為培育優秀 運動人才,得提出計畫報經各該主管機關核定後,設體育班;其設班基準、員額編制、 入學測驗、編班方式、課程教學、訪視評鑑、停辦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 機關定之 (教育部,2017)。教育部依據《國民體育法》 於 2020 年修訂發布《高級中等 以下學校體育班設立辦法》鼓勵學校成立體育班,以培育優秀運動人才。簡言之,高中 體育班之設置已成為政府培育優秀運動人才之重要策略,其發展對於競技運動政策推展 具指標性意義,其實施成效之良窳對我國競技運動永續發展具有重要性影響。 國內菁英運動選手多半在學生期間即開始從事專項運動訓練,為獲得運動成績必須 投入大量時間與精力參與訓練與比賽,相對犧牲了課業學習時間,也因此對課業學習態 度與成效產生負面效應 (張宏亮,1996;葉素汝,2004;瞿文芳,2001);另一方面,學 2.

(16) 生運動員往往也忽略專項運動以外其它領域潛力與能力探索及培養,使得其在運動生涯 結束後,必須面臨比一般學生更嚴重的生涯轉銜心理調適問題 (洪聰敏,2003;Chan, 2018;Grove, Lavallee, Gordon, & Harvey, 1998)。政府雖有針對優秀運動選手生涯輔導制 度,訂定包括「績優運動選手就業輔導辦法」 、 「國光體育獎章及獎助學金頒發辦法」等 獎勵制度,依運動成就給予獎助學金、獎章,並協助就業輔導、職業訓練 (補助費用) 及 創業貸款等。對於高中運動員則有「中等以上學校運動成績優良學生升學輔導辦法」, 依照運動成就給予獎助學金、獎章等鼓勵。然而,就生涯輔導上,甄審甄試資格條件嚴 謹,僅限於保障運動成績優秀的學生運動員而未顧及其餘運動技能表現較平庸的選手, 故造成多數高中運動員必須面臨學業專業知能與生涯探索不足,且不知高中畢業後該何 去何從的問題,突顯出高中體育班學生所面臨的生涯發展困境 (教育部體育署,2018; 何卓飛,2018)。有鑑於此,行政院於 2019 年訂定「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體育班課程實 施規範」,做為體育班課程規劃與實施之依據,藉以建構更適性與優質的課業學習與專 項訓練環境,提升體育班學生的成就表現 (行政院,2019)。 高中體育班學生正處於生涯發展的關鍵期,若無適時培養其生涯探索、生涯決策等 能力,將對其後續的生涯發展產生衝擊,不僅在升學與未來職業發展上受到限制,也可 能會在人際互動過程中產生社會適應不良問題。換言之,許多高中體育班學生因長期專 注於運動競技能力的提升及成績的突破,忽略其它專業領域能力的學習與發展,且生涯 探索與準備能力不足 (洪嘉文、詹俊成,2005;葉麗琴,2002),因而對於高中畢業後有 關升學或就業的生涯目標決定產生疑慮與困擾 (陳怡帆、程瑞福,2013);或者是意識到 退役後可能面臨到就業不易、生活沒有保障時,多會選擇提早離開競技運動舞台,對國 家競技運動發展造成負面影響。爰此,提升高中體育班學生對生涯發展的探索與決策能 力,不僅可以幫助驅使其有更堅定的信念參與運動訓練,創造佳績,更可以協助其退役 後之生涯轉銜過程更加順利,減輕未來就業壓力,有更佳的生涯發展與成就,亦突顯出 探討本研究的重要性與意義。 Jepsen 與 Dilley (1974) 認為生涯決策是個體以有意識的態度、行動與思考,選擇 升學學校或職業領域,以符社會期望的一種反應,其中決策的歷程有一大特性,即個體 會根據主觀的可能性與價值之高低,綜合判斷以選擇可得到最大利益的途徑或方案。生 涯決定係當事人基於某些基準或規範,從數種可能的生涯發展選項中,選取一個最有利 於自己的方案 (張添洲,1993)。相關研究發現,多數的高中生缺乏明確的生涯定向,無 3.

(17) 法果斷決定未來要就讀的學校與科系 (廖述茂、朱崑中,2000),而對後續的生涯規劃產 生衝擊,因此,對青少年而言,生涯決定是生涯發展過程中的重要課題 (田秀蘭,2003)。 然因高中體育班學生多數時間與精力都耗費在運動訓練與參加比賽上,導致其課業學習 成果普遍較一般學生差,加上對生涯發展的概念與能力不足之情況下,使得其在高中畢 業準備進行生涯決定時必須面臨比普通班學生更大的心理壓力,而無法做出生涯決定。 高中體育班學生長期專注於運動訓練以及仰賴運動績優生的升學管道,使得學業成 績普遍不佳 (李坤培,2006;張宏亮,1996;劉志偉、倪子翔,2013),致使學生對於生 涯發展信心不足,而對後續升學或就業造成阻礙,也對運動生涯產生負面影響。相關研 究結果亦發現,學生運動員比一般學生更會面臨到學業學習困擾、角色衝突、人際關係 不佳、生涯探索與生涯決策不佳等問題 (季力康,2000;張宏亮,1995;許健明,1998; 劉泰一、彭慧玲,2009)。易言之,高中體育班學生具備學生與運動員的雙重角色,在 升學主義掛帥的社會環境及追求卓越運動成績的雙重壓力下,倘若沒有做好心理調適, 以及學校沒有適時地給予輔導,則不僅影響其學業與運動表現,更會對後續的生涯發展 產生衝擊。有鑒於此,教育部 2020 年公布《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體育班設立辦法》明定 學校申請設置體育班之計畫書內容應含括有關如何協助體育班學生進行課業及生活輔 導之策略內容,且課程應包含生涯發展與職能探索等課程 (教育部,2020)。簡言之,建 構完善的生涯輔導措施有助於高中體育班學生的運動成就表現及後續的生涯發展,而若 能釐清高中體育班學生生涯決定之影響因素,不僅有助於學校規劃更適性的生涯輔導課 程與計畫,且透過合宜的學習過程必能提升輔導效益,減少高中體育班學生對未來發展 不安之感受,進而強化參與訓練之動機,提升訓練績效。 社會支持是個體在面臨壓力情境時,家人、同儕等所提供各種不同型式的支持與協 助 (Caplan, 1974)。近來,部分學者將支持關係從家庭中的父母、手足,擴充到同儕等 人際關係 (Schultheiss, 2003),研究發現社會支持與生涯發展有互相聯結的關係,且對生 涯決策行為有重要影響 (毛菁華、周富美、許鶯珠,2008)。黃慧森與廖鳳池 (2008) 研 究發現,重要他人的指引是影響高中學生生涯脈絡的重要因素。在體育實徵研究則發 現,社會支持對於體育科系學生運動投入及生涯發展規劃具正向助益 (洪煌佳,2010; Carron, Hausenblas, & Mack, 1996; Fawcett, Garton, & Dandy, 2009),即社會支持知覺情形 越佳,愈有助於運動員以正向價值觀來進行生涯規劃與決定 (Goldberg & Chandler, 1995);然,詹俊成 (2013) 卻發現社會支持對大專運動員的生涯發展決策不具影響力。 4.

(18) Roger, Creed, 與 Glendon (2008) 發現青少年所知覺的社會支持與生涯自我效能具 正向關聯性,即來自父母與同儕等人的支持與鼓勵,不僅有助於青少年以較正向的態度 面對學習過程中所遭遇的困境,也會對於未來的生涯規劃與決策更具信心 (林蔚芳、游 錦雲、李慧純、金樹人,2014;詹俊成,2013;Lent, Lopez, Lopez, & Sheu, 2008),且 即社會支持具有多重效果,不論是個體處於何種情境之下,若能適時有效地得到外界的 支持,不僅能夠引導其以正面積極的態度面對與克服生活中所遭遇到的問題,對於增進 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活適應能力亦有所助益。 此外,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社會支持對於個人的壓力具有調節及緩衝的效果 (Cauce, Hannan, & Sargeant, 1992; Liang & Bogat, 1994; Zea, Jarama, & Bianchi, 1995)。蘇 彙珺 (1998) 以個人及情境因素預測學習情境壓力歷程中認知評估與因應策略,研究結 果發現,情緒支持對個體在壓力因應歷程中認知評估的判斷,以及因應策略的選擇具有 影響力。Folkman, Lazarus, Dunkel-Schetter, Delongis, 與 Gruen (1986) 發現個體所採用 的因應策略與其所接收到的社會支持有很強的關聯性。Greenglass (1993) 也發現社會支 持知覺情形愈高的女性,愈少使用寄託於希望及自我責難的壓力因應方式。然而,也有 部分研究發現社會支持的增加不但對壓力因應非但沒有幫助,反而不利於個人的因應策 略,可能是被支持者在接受了太多建議之後,自我效能下降之故 (Duncan, McAuley, Stoolmiller, & Duncan, 1993)。 Sarafino (2002) 指出,社會支持是個體面對壓力情境時的心理舒緩因素,其不僅關 係著個體對壓力的處理,更牽繫著個體心理健康與幸福感 (Lazarus & Folkman, 1984), 即個體在面臨生活壓力的情境下,倘若能知覺到重要他人的支持與關懷時,不論任何程 度的壓力,社會支持都有減少負面情緒以及促進心理健康的效果 (Cohen & Syme, 1985),且有效提升個體在執行某項特定行為的自信心 (王秀紅、吳淑如、劉雅瑛,2003)。 Cutrona 與 Russell (1987) 研究社會關係與適應壓力關係之結果發現,社會支持與個體 的憂慮情緒呈負向關聯性 (Whatley & Clopton, 1992)。社會支持為預測青少年焦慮情緒 最重要的變項 (Towbes, Cohen, & Glyshaw, 1989 ),社會支持愈高者,不僅心理困擾程度 愈低,且可增加正向情緒與自尊,而對健康行為產生正向影響 (李靜如、林邦傑、修慧 蘭,2011)。 生 涯 自我 效 能 (career self-efficacy)是 個 體 對 於 生涯 發 展 相 關能 力 的自 我 評 估,而自我評估係經由各體自身的自我效能察覺而來,評估的重點包括生涯相關 5.

(19) 的 作 業 、 行 為 與 適 應 , 其 代 表 著 個 體 對 自 己 生 涯 相 關 行 為 的 自 信 程 度 (Betz & Hackett, 1986)。生涯自我效能被視為能影響個體生涯決策過程中的態度與行為,並促 使個體從事與生涯目標決定相關的生涯行為 (Blustein, 1989; Luzzo, Funk, & Strang, 1996),當個體對本身的應對能力具有高度自信時,愈有助於排除在生涯決策過程中所 面臨到的阻礙 (Hackett & Betz, 1981)。 Quimby 與 DeSantis (2006) 發現大學生的生 涯自我效能與生涯決策具正向關聯性 (Koumoundourou, 2004; Lent et al., 2008),亦 即生涯自我效能有助於個體更有自信地完成生涯決策 (林 蔚 芳、 賴 協 志 、 林 秀 勤 , 2012;詹俊成,2013;Bandura, 1997; Lent, Brown, & Hackett, 1994)。林秀勤 (2011) 研 究卻發現,生涯自我效能對大學生的生涯選擇決策不具影響力,因此,生涯自我效能對 生涯決定的影響效果仍有待釐清。 生涯自我效能不僅影響個體的生涯決策行為,亦可協助個體調適生活中的負面情緒 與壓力,提升行為與表現 (Bandura, 1997)。O’Hare 與 Tamburri (1986) 指出,自我效能 因應型者因具有較強烈的控制感和效能感,因而較不會有特質焦慮或狀態焦慮,且會以 更建設性的態度來面對決策問題。Holland 與 Holland (1977) 指出,焦慮和缺乏自信心 是影響生涯未定向的可能因素,當生涯自我效能增加時,焦慮的情緒就會減少,也會降 低生涯未定的程度。邱卉綺 (2005) 發現高中生所知覺的生涯自我效能對焦慮與憂鬱情 緒具負向影響力,生涯自我效能越高者,則焦慮與憂鬱的情緒越低。另有研究結果發現, 大學生自我效能可有效預測生活壓力因應策略,自我效能越佳者,採用積極壓力因應策 略頻率較高 (Jex, Bliese, Buzzell, & Primeau, 2001; Macdonald, Pica, Macdonald, Hayes, & Baglioni, 1998)。 壓力是一種存在於個體與環境間的特定關係,而壓力因應 (coping) 則是指人們為 處理超過其所擁有能力與資源的內、外在需求時,不斷在認知與行為上所做的努力與付 出 (Lazarus & Folkman, 1984),透過具正向意義的因應策略,有助於引發個體的正向情 緒,進而有效地克服困難 (Folkman, 2008; Tugade, 2011)。高中體育班學生花費大量時間 與精力參與訓練與競賽,許多學生從小就只知道運動練習,忽視學業及其它專業技能之 學習養成,多數人皆等到畢業之際才開始思考升學或就業等問題,且經常必須面臨轉換 舞台的心理調適壓力 (洪聰敏,2003),致使其心理產生極大壓力與不安定感。Folkman (1984) 指出,個人的情緒與其所面臨的壓力源息息相關。相關研究結果發現,個體因應 壓力的歷程與其情緒經驗之間具有密切的關係,問題焦點因應與正向情緒具正向關聯性 6.

(20) (Folkman & Lazarus, 1988a; Gunthert, Cohen, & Armeli, 2002),與負向情緒間具負向關聯 性 (Folkman & Lazarus, 1988b);而在探討壓力因應與負向情緒之相關研究則發現,問題 焦點因應與憂鬱具負向關聯性 (Flett, Blankstein, & Obertynski, 1996; Mikulincer, Florian, & Weller, 1993)。近年來,壓力因應理論在運動領域中的也逐漸受到重視 (Gould, Eklund, & Jackson, 1993; Madden, Kirkby, & McDonald, 1989)。相關文獻指出,當個體面臨壓力 時,若未能採取適當的因應策略處理運動情境中的各種壓力,可能會產生不適應的行 為,例如,運動表現下降、退出運動訓練與倦怠感的增加 (Kelley & Gill, 1993; Marten, 1995; Weinberg & Gould,1999)。祝子媛 (2008) 研究則發現壓力因應可有效預測大學生 的生涯決定程度。 生涯決定為個人生生涯發展過程中必經之歷程,由相關研究結果發現憂鬱與焦慮等 情緒是影響個體生涯決定的重要因素 (田秀蘭,2000;邱卉綺,2005)。楊雅惠 (2004) 指 出,當個體處於生涯不確定的狀態時,會因為無法做出決定而感到焦慮;另外,有一些 人只要是面臨做決策的情境就會喚起憂慮的情緒,即使提供他充足的資訊,在執行生涯 決策時所產生的焦慮感仍會導致個體無法做出明確的決定,甚至激起更嚴重的憂鬱感 (邱卉綺,2005)。 由上可知,高中體育班設置對培育優秀運動人才具有舉足輕重的角色,尤其在世界 各國均十分重視國際競技運動舞台的同時,如何促使高中體育班發揮最大效益已是政府 機關、學校及全民共同的期待 (洪嘉文、詹俊成,2005;教育部,2018;教育部體育署, 2018)。依據 Super 的生涯發展理論架構與內涵,學生運動員在中學階段對於興趣及能 力的發展與探索是相當重要的;學生運動員在此時期因個人能力的成熟及出賽戰績的成 果,皆能替他們爭取到未來的發展空間;因此,若能在高中階段幫助學生運動員儘早進 行生涯探索及發展,俾能使其開拓更寬廣之未來可能性。高中體育班學生正處於生涯探 索階段,需藉由生涯探索瞭解自我,並蒐集相關升學資訊,逐漸釐清未來的生涯方向, 以作為生涯抉擇與規劃之參考 (Herr, Cramer, & Niles, 2004),而系統性地協助升學或就 業等相關事宜,係讓高中體育班學生得以無後顧之憂地投入訓練,發揮運動潛能,爭取 佳績的重要關鍵因素 (何卓飛,2018);然而,許多高中體育班學生卻因為從小開始接受 縝密的運動訓練,除了以運動做為未來職業發展的目標與計畫外,多數學生對於其它生 涯發展相關議題與未來職涯方向並未詳加規劃與思索,因而在生涯決定上面臨嚴重的困 擾與壓力,也因為對於生涯的迷惘,選擇在高中畢業後即終止運動生涯,或是在進入大 7.

(21) 學後隨即急流勇退,對國家整體競技體育政策推展成效影響甚巨 (教育部體育署,2018)。 綜上所述,探討影響高中體育班學生生涯決定之影響因素,協助其做好生涯規劃, 實為政府培育優秀運動人才之重要課題。國內過去有關運動員生涯發展議題的研究多以 大專運動員為研究對象,研究主題以探究社會支持、生涯自我效能等變項與生涯決策的 關連性為主,並多以多元迴歸進行資料統計分析;然而,影響個體生涯決定的認知因素 眾多且過程複雜,透過變項間線性關係模式的建立與驗證,將可更具體有效地描繪高中 體育班學生的生涯決策歷程。根據相關文獻與研究結果發現,社會支持、生涯自我效能、 壓力因應、情緒經驗等均是影響生涯決定的重要因素,且各潛在變項間關係密切,因此, 本研究除探討社會支持、生涯自我效能、壓力因應、情緒經驗對高中體育班學生生涯決 定之影響情形外,亦透過結構方程模式驗證本研究所提出的假設模式,此舉不僅有助於 對高中體育班學生的生涯決定歷程有更廣泛與深入的瞭解,也補足過去有關高中體育班 生涯發展研究的缺口。最後,本研究之結論與建議可作為政府相關部門與學校擬定高中 體育班學生生涯輔導策略之參考,進而建構更完善的高中體育班發展模式,培育出更多 的一流競技運動人才,係本研究之主要目的。.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主要從社會認知生涯理論、壓力因應理論、情緒之認知動機關係理論為基 礎,探討社會支持、生涯自我效能、壓力因應與情緒經驗對高中體育班學生生涯決定之 影響情形,並驗證社會支持、生涯自我效能、壓力因應、情緒經驗與生涯決定之線性結 構模式,以期能夠對高中體育班學生的生涯發展有所助益。本研究之具體研究目的如下: 一、 瞭解高中體育班學生社會支持、生涯自我效能、壓力因應、情緒經驗與生涯決 定現況。 二、 比較不同背景變項高中體育班學生在社會支持、生涯自我效能、壓力因應、情 緒經驗與生涯決定差異情形。 三、 驗證高中體育班學生社會支持、生涯自我效能、壓力因應、情緒經驗與生涯決 定之線性結構模式。. 第三節 研究問題 依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所欲探究之研究問題如下: 一、高中體育班學生社會支持、生涯自我效能、壓力因應、情緒經驗生與生涯決定現況 為何? 8.

(22) 二、不同背景變項高中體育班學生社會支持、生涯自我效能、壓力因應、情緒經驗生與 生涯決定差異情形為何? 三、高中體育班學生社會支持、生涯自我效能、壓力因應、情緒經驗與生涯決定之線性 結構關係適配度為何?.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係針對 104 學年度全國就讀高中體育班之學生為研究對象,並以「高中體育 班學生生涯決定影響因素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於 2016 年 3 月至 2016 年 4 月之間, 以分層叢集抽樣方式進行研究調查,以瞭解高中體育班學生社會支持、生涯自我效能、 壓力因應、情緒經驗與生涯決定現況,以做為建構高中體育班學生生涯輔導機制之參考。 二、研究限制 (一)本研究之問卷調查係屬於自陳量表,受試者在填答時可能會因為認知、情緒、 態度等因素的影響,而對填答內容有所保留,因此,研究者無法確實掌握受試 者填寫資料的真實性。 (二)本研究之調查對象係全國就讀於高中體育班之學生,因此,研究結果無法類推 至其它年紀之運動員。. 第五節 研究重要性 一、瞭解高中體育班學生生涯決定影響因素 高中體育班學生因長期投入運動訓練,專注於運動競技成績的表現,經常忽略其它 方面的學習,造成生涯發展方面的準備能力不足,當其意識到未來可能面臨到就業困境 與生計壓力時,不僅會動搖其參與運動訓練的意圖,影響訓練成果,更可能會因為現實 環境因素考量,而選擇提早離開競技運動舞台,造成人力資源的流失與浪費,對提升國 家競技運動實力影響甚鉅。本研究結果可以瞭解社會支持、生涯自我效能、壓力因應與 情緒經驗對生涯決定的影響情形,進而尋求因應策略,作為政府及學校相關單位改善運 動訓練與學習環境之參考。 二、做為國內有關運動員生涯發展研究理論之學術立論參照 若經由本研究驗證社會支持、生涯自我效能、壓力因應與情緒經驗對高中體育班學 生生涯決定確實有影響,則研究結果將可作為後續高中體育班學生生涯發展相關研究之 9.

(23) 參考依據。希冀能夠擴展有關高中體育班學生生涯發展領域的研究風潮,進一步釐清高 中體育班學生生涯決定過程中所面臨到的問題與困境,進而強化國內有關學生運動員生 涯發展相關研究之廣度與深度,發展出更周延的運動員生涯決定模式之立論架構。 三、提供政府相關部門建構競技運動人才培育制度之參考 計畫性地引導與協助運動員升學、就業等相關事宜,係讓高中體育班學生願意投入 訓練計畫,創造競技佳績的重要因素。許多高中體育班學生從小開始接受嚴厲的訓練, 多數運動員對於其它生涯發展相關議題並無縝密的規劃,導致其生涯問題的產生,促使 許多家長對於子女從事運動訓練多抱持反對態度,致使許多具運動潛能之人才被埋沒。 本研究成果不僅可以喚起高中體育班學生、學校老師、教練有關生涯決策能力的意識, 亦可作為政府與學校單位建置高中體育班學生生涯輔助措施,建構更完備之高中體育班 發展制度之參考。. 第六節 名詞釋義 壹、高中體育班學生 (senior high school athetic class students) 高中體育班學生係指 104 學年度就讀臺灣地區各公私立高級中等學校與職業學校依 據《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體育班設立辦法》申請設立,且獲教育部或各縣市政府核定設置 高中(職)體育班之學生。 貳、生涯決定(career decision-making) 生涯決定係個體有意識的行動與思考,選擇學校或職業,以符合社會期望的一種反 應,此種行為的發生涉及決策者、決策情境以及決策者個人與外在資料三方面 (林幸 台,1987)。當事人基於某些基準或規範,從數種可能的生涯方案中,選擇最有力的方 案 (張添洲,1993),亦即個體會在多種選擇之間權衡評估利弊與得失,並決定自己想要 進入的教育或職業領域。本研究所指生涯決定是指高中體育班學生面對畢業後的生涯抉 擇定向,構面包含「生涯已定」與「生涯未定」構面。生涯已定係指個體已有明確的生 涯發展方向與目標 (Chan, 2018)。生涯未定則指個體尚無確切的生涯目標,或抑雖有目 標,但仍處於評估階段,仍未做最後決定。 参、社會支持 (social support) 社會支持能夠提供個體執行某項特殊行為的信心、能力,而社會支持多來自家庭成 員、朋友及其他對個人具有特殊意義者 (Cohen & Syme, 1985)。Caplan (1974) 指出社會 支持係指個體在面臨壓力情境時,家人、同儕等人所能提供之各種型式的支持與協助。 10.

(24) 本研究所指社會支持係高中體育班學生在面對環境壓力時,從社會網絡中獲得包括家 人、教練和隊友等人的協助、安慰與鼓勵,以因應環境壓力對其所造成負面壓力之影響 過程。 肆、生涯自我效能 (career self-efficacy) 生涯自我效能是個體對於本身生涯能力的自我評估,而個體的自我評估係經 由其本身的自我效能察覺而來,評估的重點包括了與生涯相關的作業、行為決定 與 適 應 , 其 意 味 著 個 體 對 於 自 身 生 涯 相 關 行 為 的 信 心 程 度 (Betz & Hackett, 1986)。本研究所指生涯自我效能是高中體育班學生在生涯決定過程中,對自己將 來能否成功達成進行生涯決定的信心程度;其包含「自我瞭解評估」、「蒐集職業 資料」 、 「未來計畫擬定」、「問題解決能力」與「目標選擇決定」等五構面。 伍、壓力因應 (coping) 壓力因應是指個體為降低或容忍由壓力情境所造成的內在或外在要求,所採用之認 知或行為的努力」(Lazarus & Folkman, 1984)。在本研究中所指之壓力因應係高中體育班 學生在面臨畢業後執行有關升學或就業決定所產生心理壓力的處理策略,其分為「積極 問題焦點因應」 、 「消極問題焦點因應」 、 「積極情緒焦點因應」以及「消極情緒焦點因應」 等四個構面。 陸、情緒經驗 (emotional experiences) 情緒經驗的產生,需要個體對所知覺到的情緒狀態、情境的改變、他人的行為以及 自己的表達,倘若情緒狀態存在,但是個體沒有注意,則情緒經驗就不會產生 (楊雅惠, 2004)。情緒經驗係指個體對所知覺到的情緒狀態和情緒表達的解釋與評估,是個人內 在的主觀感受 (Lewis, 2000)。在本研究中所指情緒經驗是指高中體育班學生在面臨生涯 決定時的情緒表現情形,包含「快樂」與「憂鬱」二構面。快樂是一種幸福感,是一種 個人主觀、正向的感受 (Andrews & Withey, 1994)。快樂並非是不快樂的相反,而是一 種正向積極的心理評估狀態,是生活滿意度、正向及負向情緒強度的綜合結果 (Argyle, 1987)。憂鬱則是指憂傷、焦慮和沒有希望、憤怒、沮喪等的總和感覺 (余民寧、陳柏霖、 許嘉家,2010;Peeters, Nicolson, Berdhof, Delespaul, & deVries, 2003)。. 11.

(25)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將根據研究目的進行文獻探討與分析,透過生涯決定、社會支持、生涯自我效 能、壓力因應與情緒經驗相關理論文獻與資料的彙整、歸納與比對,建構出本研究之理 論架構。本章共分為六節,第一節為生涯決定相關理論與研究;第二節為社會支持相關 理論與研究;第三節為生涯自我效能相關理論與研究;第四節為壓力因應相關理論與研 究;第五節為情緒經驗相關理論與研究;第六節為本章總結。. 第一節 生涯決定相關理論與研究 壹、 生涯決定之意涵 生涯 (career) 涵蓋人的一生為複雜歷程,它包含於工作或職業的描述,也關於生活 風格概念的描述,亦即個體一生當中,所從事與個人生涯有關的所有活動與職位統稱為 生涯 (吳芝儀,2000)。生涯發展是一種連續漸進的歷程,隨著年齡的增長做不同的抉擇, 在此歷程中導引出個人的工作價值觀、職業選擇、角色整合與生涯類型等生命現象 (周 談輝,2003)。從生涯發展的角度來看,青少年隨著生、心理的日益成熟,不論在邏輯 思考、價值觀及世界觀等均逐漸形成,也開始追求自己的獨立 (Sharf, 2006; Super, 1990)。生涯決定 (career decision-making) 則是指個體面臨生涯選擇時,生涯目標確定 的程度 (林清文,1994),個體在諸多生涯選項之中,必須衡量出對自己未來發展最有價 值與意義的生涯目標,並做出生涯決定。然而,在生涯決定的過程中,個體難免會遇到 自己無法控制的困境與難題,可能是家庭、個人或環境因素,因此,個體必須更謹慎地 評估與觀察,否則將使生涯決定過程更為複雜。 Jepsen 與 Dilley (1974) 認為生涯決定是個人有意識的態度行動與思考,選擇升學 或就業目標,此行為的發生涉及決策者、決策情境以及決策者個人與外在資料三方面 (林幸台,1987)。Taylor 與 Betz (1983) 指出生涯決定是指個體在面對生涯決策困擾時, 藉由一些內、外在因素的改變而使個體做出適當的生涯決策,這些因素包含理解自我與 環境所給予的訊息、排除影響個體生涯抉擇行為的阻礙因素等。Sharf (2006) 則認為生 涯決定是一種連續性發展的歷程,個人在生涯決定過程中所展現的能力,就是其生涯成 熟度的表徵。Brown, Brooks, 與 Associates (1996) 認為生涯決定是個體整合自我知識和 職業知識,到達一個職業目標選擇的想法與過程。生涯決定是透過邏輯式的分析過程, 12.

(26) 理性地的選出具體可行的生涯方針,因此在生涯決定的過程中,個體需要源源不絕的正 確訊息 (金樹人,1997)。綜上所述,生涯決定係指個體依個人對自我的認識與瞭解以及 對教育與職業等外在因素的判斷,並考量環境中的推動與阻礙因子,加上自己的思考與 生涯計畫輔助,以做出適當生涯的決策。劉佳洳與陳惠美 (2017) 認為高中職階段的青 少年,雖然不如國中階段的狂飆,學生的生理及心理狀態都較為成熟,但面對專業領域 的課業壓力及未來生涯方向的不確定性,常會讓高中生感到挫折與憂慮。因此,探討高 中體育班學生的生涯決定影響因素,進而協助他們學習如何蒐集、過濾、運用各種生涯 發展相關的資料,提供正確的生涯資訊,以提高其作生涯決定的能力與信心應是生涯輔 導工作的重要目標。 貳、生涯決定相關理論 Super 指出生涯發展的選擇是個人探索和確認自我概念的結果,個人生涯發展是連 續的歷程,此歷程關鍵在於高中階段。茲將與生涯決定相關的主要理論分述如下: (一)Super 生涯發展論 Super 的生涯發展論是最具綜合性及完整性的生涯發展領域之主要理論。Super 認 為生涯發展是個體連續不斷、逐漸實現自我的歷程,個人的職業偏好、能力、生活、工 作環境,以及自我概念皆會隨著時間及經驗而改變 (黃惠惠,2006),亦即生涯發展係個 體從出生到死亡的連續生命歷程,透過計畫性、系統性與多元性的程序進行規劃,包含 家庭、生活、學校教育、社會角色、工作經驗、職業進展等活動與經驗,其主要目的在 追求個人滿意、自主學習與職涯發展 (金樹人,1988)。 Super (1990) 認為,生涯是生活中各種事件的演進方向與歷程,它統合個人一生中 各種職業和生活的角色,並藉此展現出個人獨特的自我發展組型。生涯發展則是隨著個 人的成長和學習而形成個體獨特的生涯發展方向與歷程,在歷程中的每階段都有其重點 發展任務,若上一階段的任務未能完成,將會影響下一階段之生涯發展任務。基於此, Super 將個體的生涯發展分為三個層面:1.時間-即個體的年齡或生命歷程,通常又可分 為成長、探索、建立、維持、以及衰退等五階段;2.廣域或範圍-指個體終生所扮演的各 種不同角色,包括兒童、學生、公民、休閒者以及工作者等;3.深度-指個體在扮演每一 個角色中所投入的程度。(林幸台,1987;吳芝儀,1997)。. 13.

(27) 1.時間層面:Super, Savickas, 與 Super (1996) 認為生涯發展階段主要是依據發展心理學 和社會學對各種職業行為的分析,並藉由各年齡階段的劃分來探討生涯發展的過程,其 將人的生涯分成五個階段,包括成長、試探、建立、維持與衰退等五個階段,各階段皆 有其主要發展任務 (Isaacson & Brown, 2000),各發展階段的次階段及任務如表 2-1: 表 2-1 Super 生涯發展論的發展階段及發展任務表 階段 發展任務. 成長. 探索. 建立 維持 衰退. 藉由重要他人的認同發展出自我概念:需要與幻想為此一階段最主要的人格特質:隨年齡增長、 社會參與及現實考驗逐漸增加,興趣與能力逐漸重要。 1.幻想期 (4-10歲):需要為主,幻想中的角色扮演甚為重要。 2.興趣期 (11-12歲):喜好為其抱負與活動之主要決定因素。 3.能力期 (13-14歲):能力逐漸具有重要性,並能考慮工作條件。 任務:發展自我形象及對工作世界的正確態度,並瞭解工作的意義。 在學校、休閒活動及工作經驗中,進行自我檢討、角色試探及職業探索。 1.試探期 (15-17歲):考慮需要、興趣、能力與機會,並在幻想、討論、課業及工作中加以嘗試。 2.過渡期 (18-21歲):進入就業市場及專業訓練時,更加重視現實的考量,並企圖實現自我概念。 3.嘗試期 (22-24歲):大致設定合適的職業領域,初步嘗試從事此一領域的工作,並試驗以此為 未來職業的可能性。若是不適切則可能再經歷上述各時期以確定方向。 任務:職業偏好具體化、特殊化、實現職業偏好。 尋找適當的職業領域,逐步建立穩固的地位、職位,工作或許會變遷,但職業不會改變。 1.試驗-承諾穩定期 (25-30歲):尋求安定,可能因生活或工作上若干變動而尚未感到滿意。 2.建立期 (31-44歲):致力於工作的穩定;大部分人處於最具創意時期,資深、表現優異。 任務:統整、穩固並求上進。 (45-64歲):逐漸取得相當社會地位,重點置於如何維持社會地位。 任務:維持既有生涯成就與地位。 (65歲以上):身心狀況衰退,工作停止,發展新的角色,尋求不同生活方式以滿足需要。 任務:減速、解脫、退休。. 資料來源:“Super 生涯發展論的發展階段及發展任務”。林幸台、田秀蘭、張小鳳與張德聰,2003,生涯 輔導,國立空中大學,臺北縣,頁 43。. 2.廣度及深度層面 Super 的生命全程理論,可由其最具代表性的「生涯彩虹圖」(life-career rainbow) 及 「生涯拱門」(archway model) 加以說明,其主要內容概述如下: (1) 生涯彩虹圖 (life-career rainbow) Super 認為,在生涯發展的過程中,個體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扮演著不同的角色, 角色的消長除了與年齡及社會期望有關之外,它還與個人所涉入的時間及情緒程度有 關,因此,每一個生涯階段都會有顯著角色的產生。Super 進一步將這些角色分為九大 類,其大略的出現時間依序為兒童、學生、休閒者、公民、工作者、配偶、家管、父母 與退休者。大多數的個體均會在生活中扮演此九個主要的角色, 並透過這些角色的互 14.

(28) 動、匯集而組成生涯 (余鑑,1999;Super, 1990; Super et al., 1996)。 (2) 生涯拱門 (archway model) 1990 年代,Super 重新提出「生涯發展的環節模式」(segment model of career development),又稱為「拱門模型」(archway model)。拱門模型主要在顯示生涯發展過 程中的可分割性、統一性與發展性。它描述了個體在一生之中扮演不同角色的歷程 (余 鑑,1999)。其次,拱門模式的基礎概念主要是在強調,個體的經驗學習、自我概念與 職業概念之形成是透過個體與環境的互動所產生 (吳芝儀,1997)。 從 Super 生涯理論的階段時間劃分方式來看,高中體育班學生屬於第二階段中的 生涯探索期,是邁入成人時期前的關鍵階段,因此,難免會對於自己的未來發展產生疑 慮與不安,倘若能夠在此時完成自我概念的建立,並配合本身的興趣與能力,探索出屬 於自己未來真正想要發展的生涯方向,則不僅能夠安心地參與訓練與課業學習,亦有助 於後續的生涯銜續。從廣度及深度層面來看,高中體育班學生年齡介於 15-24 歲之間, 其主要扮演的角色是學生,主要的舞台則是學校,此階段是生涯歷程的重要轉捩點,在 這生涯發展的轉折階段中,高中體育班學生必須先對未來的生涯發展進行興趣與能力的 探索,才得以進一步掌握自己未來的生涯發展方向,進而做出最適合自己的生涯決定。 (二)生涯決定社會學習論 Krumboltz (1979) 以 Bandura 的社會學習理論 (Social Learning Theory) 為基礎,發 展出生涯決定社會學習論 (Social Learning Theory of Career Decision Making),該理論係 以日常生活事件來解釋生涯決定行為及歷程。Krumboltz 藉由四種基本要素解答生涯發 展及選擇問題,包括遺傳天賦、環境條件、學習經驗及任務執行技巧。其中 1.遺傳天賦 及特殊才能:包括種族、性別、智力等,這些因素對生涯選擇除了有正面的影響之外, 也可能限制個人的生涯發展機會。2.環境條件與事件:通常是指個體無法掌握的外在環 境因素,有社會、文化、政治、經濟等,這些因素可能影響個人的生涯偏好、規劃與生 涯行動。3.學習經驗:包含工具性學習經驗及連結性的學習經驗,透過前者的學習經驗, 個體可習得生涯規劃與決策技能;透過後者的學習經驗,個人的職業偏好、態度及情緒 反應則依此形成。4.任務取向技巧:任務取向技巧是上述各種因素交互作用而發展出來 的結果,諸如問題解決技術、生涯價值觀與認知反應等,這些任務技巧會影響每一任務 之結果,而結果也會影響任務技巧之發展,而透過上述四個因素及其交互作用,會形成 個人獨特的信念,並藉此建構出一套個人的人生價值觀 (Krumboltz, 1979; 1994a)。 15.

(29) Krumboltz (1994a) 認為生涯信念會影響個體對自己以及對工作世界的看法,進而影 響其學習經驗、期望及行動。Krumboltz 將生涯決策階段劃分為七個步驟:1.界定問題, 訂出明確的目標;2.擬定行動計畫,規劃達成目標的流程;3.澄清價值,界定個人的選 擇標準;4.蒐集資料,找出可能的選擇;5.依據自己的標準,評價各種可能的選擇;6. 系統的刪除不適合方案,挑選做最合適的選擇;7.開始執行行動方案。 (三) 社會認知生涯理論 社會認知生涯理論 (social cognitive career theory, SCCT) 源自社會認知理論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SCT),以 Bandura (1977a, 1986) 的三方交互影響因果模型 (triadic reciprocal determinism) 為基礎,將個人、行為與環境間複雜的互相影響關係概念化,強 調個體的認知會影響其未來的行為,而認知也可能受到環境的影響而改變。SCCT 植基 於整合五個生涯模式,分別為興趣模式、選擇模式、表現模式、滿意度模式與自我管理 模式 (Chan, 2020),模型包含個人特質、外在環境因素與外顯行為等變項的互相影響。 主要探討的數個特色變項包括自我效能、結果預期、興趣、個人目標與表現成就,藉此 引導個人的生涯發展。同時也討論自我效能、結果預期與個人目標等變項與個人變項及 環境變項的關聯。此外,SCCT 強調個體的信念有助於形塑與改變職業、學業興趣、選 擇與表現的動態過程,可協助個體調節生涯行為,促進生涯發展,更可預測個體的職業 興趣與生涯選擇 (田秀蘭,2003),也瞭理解認知變項對個人工作績效的影響 (顏奕仁、 周惠文、林裕勛,2010)。 SCCT 的主要建構有三,分別為自我效能、結果預期與目標選擇。自我效能是指個 人對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一項任務的自信心程度,較偏重的是能力與問題之間的 關係;結果預期是指個人表現某一特定行為後,認為可能會有何種結果的看法,較著重 個人的心像,其與個人的價值觀念有關;目標的選擇則引導個體進行更多的生涯行動 (田秀蘭,2003;Lent & Brown, 1996; Lent, Brown, & Hackett, 2002; Lent, Hackett, 與 Brown, 1999)。簡言之,SCCT 主要描繪個人變項、背景脈絡變項與認知變項,對於個 體職業興趣的建構、生涯目標的選擇、生涯選擇的行動以及學業和生涯表現成就等的影 響,主張個體的行為會受到個人認知與外在環境因素的影響 (Bandura, 1997; Lent et al., 1994; Lent &Brown, 1996)。理論架構如圖 2-1 所示:. 16.

(30) 脈絡情境對選擇行為的影響. 個人變項    . 傾向偏好 性別 種族特點 健康狀況. 自我效能. 學習 經驗. 背景脈絡的支持. 目標 選擇. 興趣. 選擇 行動. 表現領域 與成就. 結果預期 圖 2-1 社會認知生涯理論模式圖. 資料來源:“Toward a unified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of career and academic interest, performance”. Lent et al. (1994).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45, p. 93.. 綜整上述生涯決定相關理論可發現高中體育班學生處於生涯發展中探索期預備進 入生涯決定的階段,其決策行為與結果將影響下一個階段的生涯發展,甚至影響至未來 的生涯方向與成就,是極為重要的關鍵時期。因此,協助高中體育班學生在面對生涯決 定時可理性地做出最適合自己生涯決定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然,生涯決定是一個複雜 的決策過程,人格特質、個人與環境的關係、教育與職業資訊等,均會影響個體生涯決 定的行動與結果。換言之,假如能夠瞭解高中體育班學生生涯決定的影響因素,進而提 供相關輔導措施,將可讓高中體育班學生對未來的生涯發展更有安定感。 參、生涯決定的相關研究 一、國內青少年生涯決定相關研究 生涯決定係指個體在諸多的選擇中權衡評估,並決定投入適當的職業領域。長久以 來,它一直是生涯輔導工作者關心的議題,同時也被視為青少年形成自我統整的重要因 素 (田秀蘭,2003;Jepsen & Dilley, 1974)。多數的生涯理論均認為生涯發展是一個過程, 而青少年在高中發展階段應完成的生涯發展任務著重於生涯探索行為的發展與建立 (Swanson & Fouad, 1999),並獲取一個職業的身分認同,成為被他人所認可的「某個人」, 進而達成情緒性的滿足 (Rica & Dolgin, 2002)。田秀蘭 (2003) 認為高中階段生涯輔導的 重點包括自我探索與瞭解、外在工作世界的瞭解、決策技巧的學習;同時,做出生涯決 定已成為高中生後期階段的主要任務 (Hijazi, Tatar, & Gati, 2004)。換言之,有效協助青 少年自我探索、職業探索,將有助於個體生涯方向與目標的發展,倘若生涯探索不足, 17.

(31) 將無法形成有效的生涯決定 (黃瑛琪、連廷嘉、鄭承昌,1996;Herr & Cramer, 1988)。 國內有諸多以高中生生涯決定為研究議題的研究,研究主題涵蓋探討人格特質、依 附風格、父母教養方式、家庭系統、生涯自我效能、生涯信念、生涯發展、焦慮情緒與 生涯決定之間的關係 (邱卉綺,2005)。相關研究也發現,不同背景變項會影響學生生涯 決定,其中性別、年級、家長社經地位 (簡君倫、連廷嘉,2009) 是影響學生生涯決定 的主要背景變項。此外,影響生涯決定因素,可分為:個人特質、決策技巧、認知結構、 神秘經驗、環境因素、學習經驗 (朱慧萍、饒夢霞,2000),以及生涯自我效能 (簡君倫、 連廷嘉,2009)。黃逸懷、闕湘潓、邱于筑與吳芝儀 (2015) 建議在針對高中學生進行生 涯輔導時可透過下列策略與方式協助進行生涯決策,在個人系統方面:1.留意學生對社 會支持的主觀知覺並增加正向的學習經驗。2.協助學生發展的正向自我概念與增進生涯 抉擇自我效能。3.適切增加學生生涯焦慮且家長避免過度干涉。社會系統方面:1.增進 學生探索家庭在其生涯的潛在價值觀並修正不切實際的期待。2.幫助家長學習成為孩子 身旁溫柔的陪伴者與意見給予者,使學生更勇於自我探索。3.在進行生涯活動相關活動 時,將相同或類似生涯方向的學生分在同一組。環境系統方面:1.提供職涯相關資訊並 鼓勵學生多嘗試。2.及早加強生涯探索課程與職業輔導。3.協助學生在個人和社會系統 中有更多元性的互動。劉佳洳與陳惠美 (2017) 則建議可透過希望感模式策略,協助學 生設定目標、規劃具體可行的方法與策略,提昇學生自我效能,進而做出明確的生涯決 定:(一)個體能自發的設定目標,提昇自我效能感。(二) 建立個體的內心影像,規劃具 體可行的方法。(三) 驅動內在趨力,協助個體意志力的喚醒與建設。(四)透過故事敘說 的過程,增加個體的希望感。 二、高中體育班學生生涯相關研究 根據教育部體育署 (2017) 出版的 106 學年度體育統計年報,台灣有 147 所高中職 設立體育班,人數約達 10,526 人,多數畢業後透過甄審、甄試、獨招等管道進入大專校 院就讀,其中,進入體育運動相關科系者,約佔 52.7%,進入非體育相關科系者約有 27.3%,選擇不繼續升學或是服志願役者約有 20%。顯見高中體育班學生畢業後有近五 成 學 生 未 繼 續 就 讀 體 育 運 動 相 關 科 系 , 其 背 後 原 因 值 得 進 一 步 探 討 。 Wylleman, Alfermann, 與 Lavallee (2004) 指出,從學業水準判斷學生運動員兩個重要的生涯轉換 時刻,分別是國中升高中以及高中升大學時期,前者因訓練量明顯增加,後者則是運動 員開始參加高水準競賽 (Stambulova, 2000),而能在金字塔上端擁有優異成績者畢竟是 1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using the key factor from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Diffusion of Innovation, and Involve Theory to explore the

Therefore,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utilize and manage the coastal lands in Tao-Zhu-Miao region, this study will intensively explor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and use and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hospitality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based on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nd also determine the moderating

Effectiveness of Simulation on Knowledge Acquisition, Knowledge Retention, and Self-Efficacy of Nursing Students in Jordan. Situated Learning Theory: The Key to Effective

In this paper, we first applied grey relational analysis and grey prediction of grey system theory to analyze the ranking of IT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and e-readiness of

The two groups underwent an 8-week career development curriculum, using juvenile career development scale and Internet self-efficacy scale to collect the informa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how kindergarten teachers create cognitive teaching aids based picture books to enhance children's learning in cognitive domain, an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fosters cognitive skills along with attentiveness, motivation, self-control and sociability-the character skills that turn. knowledge in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