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影響學生選校選系的相關因素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影響學生選校選系的相關因素

我國高等教育環境深受經濟與社會的影響,近年來研究所的報名人數日益 減少,對學校財務而言,是非常大的重擔,因為每生成本也相對提高;又來自 政府的研究經費補助不多,學生支付的學費已成為支撐學校運作的重要來源,

學生亦成為高等教育機構存在的必要條件,因而許多研究將高等教育機構行銷 聚焦於招募學生的議題上,進行影響學生選校因素的研究(陳玉娟,2013)。以 下就高等教育選校模式與校系選擇影響因素之資料蒐集分別說明。

一、 研究生選校模式

由於選校與選系是學生經過審慎的考慮才會下的重要決定,為了更清楚學 生之選擇行為,需要透過選校決策模式瞭解學生選擇學校時所考量的過程,與 外在的相關影響因素,進而分析整個高等教育市場的需求,並將市場做區隔,

以多元的招生手段來吸引各式各樣的學生,以達學校永續發展之目標。

Demetris, Alkis and Yioula (2007)透過文獻分析建構一個高等教育機構通 用的學生選擇模式,詴圖提供高等教育學生如何滿足自我需求的進一步認識,

選校模式共有下面幾類:

(一) 經濟模式(Economic models)

學生選擇學校是基於每個學校的價值水準。藉由粗估的利益來比較 特定機構的成本,並同時需考慮到學生個人的品味與喜好 (Hossler, Schmit & Vesper, 1999 ; Manski & Wise, 1983)。學生會謹慎的決定哪些 學校提供了最高的價值。

(二) 地位取得模式(Status-attainment models)

係一個考慮選校決策因素的過程,並且遍布發展在學生的生活當 中。學生的行為變項(如學生的學術表現)與背景變項(如父母的社會 地位)交互之下決定了學生的教育抱負(William & Vimal, 1968)。

(三) 綜合模式

利用狀態實現模式提出的社會學觀點,同時又保留經濟模式提供的 決策觀點。共有以下三種綜合模式:

1. Jackson 模式: 提 出 學生在選 擇學 校 之前 經歷的 三 個 階段 (Jackson, 1982):(1)喜好階段:學生的學術成就與教育抱負之相關性最強,而家 庭背景與學生的社交內容影響著教育抱負;(2)排除階段:學生會從自 己預期的清單上排除某些學校,學校提供的資訊與資源會影響學生的選 擇,其判斷因素可能為學校的學費、地點、或學術品質;及(3)評鑑階 段:透過評級分析最後的決定。

2. Chapman 模式:在學生的特性(社經地位或學力測驗)與外部影響(重 要人士或學校特性)交互作用下,提出了學生對學校生活型式的普遍期 望。此模式分為兩階段(Chapman, 1984):(1)搜尋之前階段:如家庭收 入會直接影響學生學校的選擇,且學生會傾向選擇學生學術能力與自己 相仿的學校;(2)搜尋階段:學生開始蒐集特定學校的資訊。

3. Hanson 與 Litten 模式:整合 Jackson 及 Chapman 模式,與其他模式相 似有投入、調查、申請階段,惟此三階段需經過五個不同的過程,分別 為具有大學抱負、開始搜尋的過程、蒐集資訊、寄出申請、註冊(Hanson

& Litten, 1989)。

依據上述的選校模式,Demetris, Alkis and Yioula (2007)整合發展出全面性 且更便利使用者的高等教育選校模式,並用在幫助高等教育機構管理者有效地 把自己行銷給潛在的學生,其初步的高等教育選校模式如圖 2-1,所有因素為 決定潛在學生對特定高等教育機構的喜好。

圖 2- 1 初步整合的高等教育學生選擇模式

資料來源:“A contemporary higher education student-choice model for developed countries,” by Demetris Vrontis, Alkis Thrassou & Yioula Melanthiou, 2007,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60, p.982.

洪大翔、盧龍泉與何雍慶(2009)則是建構高等教育選校行為模式,透過文 獻歸納之經濟價值、社經條件與個人特質、及綜合與整合選校模式,加入具有 溝通對話功能的教育指標,藉由對教育現況的明確說明,做為教育機構與社會 大眾(家長與學生)的溝通媒介以利決策,並應用計畫行為理論中影響行動的 三種考慮因素:選校教育志向的態度、取得大學文憑主觀規範、選校決策知覺 控制,以探求學生選校的行為意向與預測其選校行為,其行為模式研究架構表 示如圖 2-2。

圖 2- 2 高等教育選校行為模式研究架構

資料來源:洪大翔、盧龍泉與何雍慶(2009)。高等教育選校行為模式建構之探 討。管理實務與理論研究,3(1),128。

綜上所述,學生除了針對自我的特性評估外,還會考量外在的相關環境與 條件找出一個最佳的選校決策,其強調的是一個過程,而此過程會受到上述二 圖最外層的因素影響。其實學生的需求與特性各自不同,但久而久之學校可以 衍伸出一套符合自己學校的學生選擇模式,因此學校是可以透過高等教育選校 模式得知學生的需求,因而修正學校的招生經營方式,以滿足學生的各項需求。

故一下段將更詳細的探討選校選系時的相關影響因素。

二、 校系選擇影響因素

在校系選擇影響因素之相關文獻中,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又可分為學校 選擇和學系選擇二方面之研究,學校選擇因素方面相關之文獻較多,其中國外 文獻有較多是以研究所學生為調查對象(Girish & Richard, 1978;Marion, 1992;Mark, 2002;Simon & Ning-Kuang, 2010;Ruth, 1995),而國內文獻之研

究對象則以大學及國高中為主(洪大翔、盧龍泉與何雍慶,2009;湯堯、劉舜 文,2013;陳富祥,2005;劉先翔,2009)。

Girish and Richard(1978)以商學院研究所學生為對象,提出選擇學校的影 響因子,如總成本(含學費)、獎學金、從家裡到學校的距離、貸款獎勵等因素,

其研究結果顯示學生重視貸款獎勵勝於獎學金,並傾向於較小班級的研究所課 程。Marion(1992)同樣以商學院研究所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其將學 生選擇學校因素分為四類:1.學校既有資源;2.課程與師資;3.行銷作為;及 4.

相關影響人。其結果指出學生在選擇學校因素多注重前兩項因素,主要重視之 影響因素如下:學術聲譽、社會認可度、便利性、學費、位置、圖書館大小、

夜間部課程、完成學位年限、在職進修課程、教師交流時間。Mark(2002)提出 選擇學校模型中的學校特色,分別為成本、學校品質、出席方便、畢業後帄均 起薪四項,其研究發現學生選擇學校的主要考量理由是成本,另外地點是選擇 學校時一個強有力的決策因素。

Ruth(1995)以密西根大學的碩士生與博士生為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透 過因素分析將學生選擇學校項目分為四個因素:1.學術因素;2.工作因素;3.

配偶因素;及 4.社會因素。同時建議研究生於選擇就讀研究所時,至少依此六 種主要因素來判斷決策:居住地位、學術環境特色、工作相關的問題、配偶的 考量、財務援助、校園生活的社會環境,而其中居住、學術和工作方面的考慮 似乎對學生的決策影響最大。Simon and Ning-Kuang (2010)利用文件分析整理 出選擇一個理想研究所機構的影響因素,分為三項學術因素及二項非學術因 素:1.機構因素;2.系所、方案或課程因素;3.教師因素;4.個人原因;及 5.其 他人的影響。其研究建議在招生的過程中可以提供彈性的方案,以符合學生的 需求,並包容有額外需求的國際學生。

另亦有以大學生與高中職為研究對象之文獻,湯堯、劉舜文(2013)研究認 為投入階段的經濟因素(成本力、資助力)、過程階段的學校特質(學校聲望、地 理位置、校園環境)及產出階段的就業期待是探討準大學生高等教育選校之主要 影響因素。大學選校行為的認知是由態度的不確定的動態過程,首先,受學生

考量經濟影響因素,學生考量是否有充足的經濟資助;其次,學生考慮學校特 質,在前階段成本力與資助力會透過學校特質對就業期待產生不同效果的影 響;最後,受到就業期待的影響,前階段學生期望選擇學校特質愈優良的學生,

對於就業效益有愈高的期望。

劉先翔(2009)則以大學體育系學生進行選校考量因素之探討,其中喜歡運 動、取得教育學分以及完成大學學歷等因素為學生最主要考量,並認為塑造學 校品牌形象以提升學校排名,是提高學校招生非常重要的因素,且應積極充實 硬體設備以落實教學成效,方能達到招生的目的;陳富祥(2005)針對專科應 屆畢業生進行選校因素問卷調查,發現學生重視之影響因素如下:1.學校因素:

學校所在地交通方便、網路資源、學校環境;2.人際因素:家人的影響、同學 或朋友的影響;3.課程規劃因素:開設多樣化課程、選課彈性大、課程安排內 容;4.個人經濟因素:學校提供的工讀機會;及 5.招生訊息因素:政府或民間 舉辦的學校博覽會、學校網頁。

洪大翔、盧龍泉與何雍慶(2009)認為選校準則是更具體針對目標學校是否 提供符合選校者對環境與條件的決策需求標準,而做為選校決策的重要參考因 素,因此提出學校表徵、學習歷程、就業因素、學校聲望形象、相關影響作為 和行為者條件特質因素,並指出學校在區隔自己的市場後,應就自己特色的系 科運用市場專業化的目標市場選擇方式來進行招生溝通。

而學系選擇因素方面相關之文獻則是多以探討選校與選系之關連性和重 要性為主,林筠諺(2010)採用臺灣高等教育資料庫的大一學生調查資料,探討 大學選擇和學校選擇兩者之關係,結果發現大學生同等重視選校和選系,就考 量層面而言,選校以發展考量(科系、經濟、就業、分數落點)居首,選系以能 力興趣(自己興趣、自己能力)和發展考量(生涯發展、工作機會、分數落點)列 居一二;就選校因素重要性知覺較高的項目而言,最高的是科系考量、其次依 序為就業考量、分數落點、大學校風,而選系因素是以自己興趣為最高,接著 為自己能力、工作機會和生涯發展;陶宏麟(2004)則利用 69 至 85 學年度大學 聯考第一至第三類組最低錄取原始總分建立各類組學生選校與選系傾向的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