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四節 影響建物空間配置的都市規劃或設計元素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

第四節 影響建物空間配置的都市規劃或設計元素

一、都市設計內涵

都市設計(Urban Design)可定義為以都市為設計對象,就都市的實質環 境或元素(Physical Elements)進行空間的安排與外型的規範等,且注重公共 空間、基礎設施、交通運輸系統、建築群落的形塑(Handy, Marlon, Reid, Killingsworth, 2002)。都市設計的功能為幫助都市達成特定目標,考量都市 實質環境條件,運用都市設計作為手段,促使目標完成;亦即都市設計具有將 都市發展目標與都市實質環境條件做串連的功能(Mills, 2006)。都市設計實 質內容包含規範建築量體、建築物的空間位置、基礎設施的設置與交通運輸的 規劃等等;若以規範建築量體之實際操作為例,都市設計能從街廓劃分形式、

緩衝空間留設、天際線型態等方面著手限制建築量體(蕭智夫,2005)。又廣義 的都市設計內容,可整合多方專業領域,如都市規劃學、建築學、地景學、公 共行政學、都市經濟學、社會學研究等不同領域的相關理論,調合多元價值,

促使不同規劃尺度達成都市願景與目標,進而提供都市一套綜合性的設計準則

(Shirvani, 1990)。

都市設計是都市規劃中的重要內容,尤其於較小空間尺度的規劃,如鄰里 或街廓。又部分都市設計的元素與都市計畫中的工具重複,如對於街廓內建物 的量體控制與其於空間上的安排;為達成系統性評估不同都市設計元素的功能,

以下將以都市規劃可控制的都市設計元素為主進行分析。

二、都市設計元素中影響商業區內建物、開放空間與都市環境綠化 之要素

都市規劃與設計元素中可能影響商業區內的建物量體或開放空間的量體及 配置、與環境綠化為以下四項:

(一)容積率(Floor Area Ratio,FAR)

容積率定義為基地內建築物之總樓地板面積與基地面積之比率。容積率為 都市計畫中控制地區發展密度或強度的主要工具,容積率管制通常能表現一地 區的密度與發展強度(Handy et al., 2002)。如於台北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規 則中,住宅區的容積率範圍為 60%-300%,若符合放寬條件,則容積率範圍擴展 至 60%-400%,商業區的容積範圍為 360%-800%;在分區管制之制度下,商業區 高容積率,代表商業區內有較多的樓地板面積,能容納的人口與活動多,發展 密度及強度高於住宅區。

(二)建蔽率(Building Coverage Rate,BCR)

建蔽率定義為建築面積佔基地面積之比率。建蔽率乃都市計畫中土地使用 分區管制的主要工具,透過規範建築面積之範圍,保留相當土地面積以維護都 市整體環境及控制土地使用強度。如於台北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規則中,住宅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

區建蔽率範圍為 30%-60%;商業區建蔽率範圍則為 55%-75%;商業區有較高的建 蔽率,代表其土地使用強度高於住宅區,整體環境的不透水面積亦較住宅區為 高。又依照建築法之規定,一宗建築基地應包含建築物本身所佔的地面與應留 設之法定空地;法定空地留設包括前、後、左右與道路及鄰棟之距離增加。

實施建蔽率管制之主要功能包括規範基地內植物可生長空間與透水程度。

建蔽率越高代表建築面積佔基地面積比率越高、法定空地面積越少,造成基地 不透水面的面積提高,區域中可供植物生長空間縮減,不利於推行低環境衝擊 之發展,因此,應減少建蔽率使土地處於較接近自然的狀態。

(三)建物退縮(Building Setback)

建物退縮為從建築線適當退縮留設空間,乃都市設計中常見的元素。透過 適當退縮以減少建蔽面積,如此即使導致建築物高度增加,但於地面保留之空 地增大,因而使水泥密封的不透水面積變小,達到可綠化空間增加等多項好處

(Jim, 2004)。

都市設計上之建築退縮依其退縮的位置,可區分為前院退縮、後院退縮及 側院退縮。 一般而言,前院退縮能保有較多的臨街面開放空間,以提供較佳的 街道環境品質。亦有規劃準則就消費型的商業區進行前院應減少退縮的規範,

以使建築物接近前面基地線(財產線,Property Line),以降低顧客由人行道 至商店的距離。後院退縮及側院退縮在都市設計上,能維護消防、通道安全並 有助增加開放空間與都市通風環境(Newcastle, 2011)。

參照建築技術規則,建築退縮為指定牆面線使其退縮建築,且退縮部份納 入法定空地之計算。而臺灣建築退縮可區分為四種情況,分別是鄰公園退縮、

臨道路退縮、街角退縮、住宅退縮。臨公園退縮為建築基地面臨一座公園應做 適當退縮,退縮距離範圍為 3-4 公尺;臨道路退縮範圍則視道路寬度而定,由 0.5 公尺-6 公尺不等;位於街角地之建築則採街角退縮,最小退縮寬度為 8 公 尺,最小退縮面積 100 平方公尺;住宅區內之住宅需配合退縮最小深度 2-6 公 尺之住宅退縮。

此外,建物退縮除應用於都市設計之外,亦適用於建築物設計。建築物設 計中的建物退縮源起乃考量建築技術之限制與建築物承重問題,而使高樓層樓 地板面積小於低樓層樓地板面積,整體建築物外觀呈階梯狀。實務操作之建物 退縮可再細分為水平退縮(Horizontal Step Back)(圖 2-4-1)與垂直退縮

(Vertical Step Back),兩者概念相同但操作手法不同。水平退縮為越往高樓 層樓地板面積越小;垂直退縮則為建築物超過某樓層高度後,上方其餘樓層整 體向建築物內部方向縮減相同距離,即ㄧ次退縮一定距離,而非如水平退縮採 逐步縮減方式。實務上亦有結合使用兩種退縮方法於同一建築物之案例(圖 2-4-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

資料來源:Burlington, 2006

圖 2-4- 1 建築物水平退縮

資料來源:Burlington, 2006

圖 2-4- 2 建築物水平垂直退縮

(四)建築型態(Building Form)

1960 年代學者開始探討何種建築型態最能有效利用土地,自此之後便出現 許多有關建築形態與都市設計的研究(Ratti, Raydan, Steemers, 2003)。早 期 Ratti 等人的研究將建築型態區分為兩種,一為傳統中庭式(Courtyard)的 建築,其外觀類似回字型、中間為中空(圖 2-4-3);另一為「高塔」或「亭子」

式(Pavilion)建物型態,即偏向現代的建築樣貌,外觀呈現高塔狀(圖 2-4-4)。以兩者做比較可得知在相同的建築容積之下,中庭式建築有較佳的開放空 間(圖 2-4-5),左為高塔或亭子式建築,右為中庭式建築;黑色部份為建築物,

白色部份為開放空間,中庭式建築開放空間為集中而非分散(Ratti et al., 200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

資料來源:Ratti et al., 2003

圖 2-4- 3 中庭式(Courtyard)建築型態

資料來源:Ratti et al., 2003

圖 2-4- 4「塔」或「亭」(Pavilion)式建物型態

資料來源:Ratti et al., 2003

圖 2-4- 5「塔」或「亭」(Pavilion)與中庭式(Courtyard)

亦有文獻將建築型態區分成六種,分別是 Pavilion、Slab、Terrace、

Terrace-court、Pavilion-court、Court(March and Trace,1968),黑色部 分為建物(圖 2-4-6),以大街廓表現則如圖 2-4-7 所示。這六種分類之所以被 沿用是因為他們以幾何圖形簡化現實的複雜情況,且大部份的建築都能適用此 歸類,利於系統化、比較不同的研究個案(Ratti et al., 2003)。

資料來源:March and Trace,1968

圖 2-4- 6 六種建物形態左而右為 Pavilion、Slab、Terrace、Terrace-court、Pavilion-court、Court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7

資料來源:Ratti et al., 2003

圖 2-4- 7 六種建築形態之大街廓圖

溫哥華主義(Vancouverism)是一種起源於加拿大溫哥華的都市規劃與建 築主張,其擁有獨特的墩座塔型(Tower-Podium)建築型態,且該種建築型態與 規劃理念被廣泛應用於其他大城市。墩座塔型強調建築物混合使用,下方為中 廣型商業使用的墩座(Podium),墩座上方樓層則為高窄塔狀(Tower)的住宅、

辦公使用(圖 2-4-8),此種建築型態上方高窄塔狀部份的退縮能讓人感覺其與 墩座牆面是分開的兩部份,因此能降低建築量體對視覺的衝擊、提供視覺廊道

(View Corridors)以提升都市整體視覺穿透性,同時兼顧臨棟間使用者的隱 私。

資料來源: http://www.flickr.com/photos/mccafferyinterests/6153757182/

圖 2-4- 8 墩座塔型建築物

一地區的建築型態往往取決於當地氣候條件(Bahadori,1978)與規劃目 標,舉例來說,氣候炎熱的地方多採中庭式建築為主,因其能提供戶外遮蔽空 間、具有天然降溫設計、防風機制,並能防止太陽直射(Fathy, 1986)。於規 劃目標的面向,如欲於商業區內維持相同容積率之下,達成擴大開放空間、增 加綠化面積之目標,而從改變建蔽率、運用退縮手法,並參考過往文獻區分建 築型態進行指標分析與試算,以歸納出何種建築型態較容易導向生態商業區的 發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