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影響教師對學生分類的原因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影響教師對學生分類的原因

在社會化的過程裡,分類是無法避免的一個意念,當中最簡單的原因莫 過於如 Huxley 所言,為的是可以方便「記憶」(王省吾,1989)。在學校 這個封閉的小型社會中,學生是教師面對的主要對象,當然教師對學生需要 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與認識,因此教師對學生的分類便自然產生。一如法法老 師所言:

研:所以對你而言,學生一開始是不會有類型的?就像你講得這樣白紙,然 後只是他/她所做的事情、態度,然後你不斷的去做(修正與了解)

法:修正我的認知,或是增加我對他/她的認知。

研:可是不是一開始就不會有認知了?你不是說是白紙嗎?

法:我的修正比如說像一根原木,它有東西我就雕刻,慢慢地去雕塑成形,

它也是修正阿。它已經不是原來的樣子、我認知的樣子,因為人不可能是 一根原木,一定是有它的形狀造成。(訪 T 法,1011213)

所以教師對學生的分類因素來自於兩個方向,第一是如法法老師說的「原本 的形狀」,想當然爾就是被分類者的不同而產生的分類認知,也就是學生外在條 件或身分上的差異與不同,勢必會造成教師對學生分類的原因之一。第二個分類 原因正如法法老師所說的「雕塑成形」,指的是因分類者的不同而產生的分類區 隔想法,也就是因為每個教師的想法、價值觀不同,所以重視的層面也不盡相同,

如此一來造成教師對學生分類的原因可能也有所出入。以下將從「被分類者」與

「分類者」兩個角色出發,針對綠羽國中教師對學生的分類原因,整理出二大面 向做說明,分別是「學生自身的差異」與「師生互動的差異」。

壹、學生自身的差異

因為教師會對學生產生分類的第一個因子,應該是從學生身分或條件已經存 有的差異性,也就是起始點的差異性,在這個範疇當中,欲討論的是來自於學生 外在不可抗力的條件本身,如恬恬老師所言:

恬:那譬如說有資優班跟有資源班,這也是一種分類?

研:是阿。

恬:每個學校一定都有,那為什麼老師沒有抗拒?因為是透過正當管道做的 分類嗎?

研:或許是。

恬:所以我教資優班的時候我,可以很大聲的說沒有錯,這一班都是資優班,

然後我就算被派到多元班的時候,我也可以說我這班就是多元班,全部都 是中輟生,我也不會覺得很丟臉。我刻意把學生做分類,(是)因為這兩 群人被(已經)分類,他們是透過公正的第三者,所以今天是透過公平的 第三者分,他們根本就不需要去合理這個行為。

研:可是如果你透過第三者,你要叫他怎麼做分類,因為他都不瞭解阿?

恬:不是不是,那個第三者是考試阿,就像資優班,考進來資優班就是資優 班,資源班就是資源班,智力考不過就是資源班阿,就是公平的有一個量 表的,就是制式的考試去做分類的時候。就是大家其實第一個說服力很高 阿,分到資源班就是資源生啊,被分到資優班就是資優生阿,老師都不用 去合理化這些工具的行為,因為這本來就是既定的,那這樣老師就可以更 接受說,我教的這一班就是程度不好的資源生,然後我教的這一班就是資

優生。(訪 T 恬,1020319)

正因為藉由某種標準或考試的篩選,讓學生在一開始的時候就產生了差異 性,而這些不同,自然而然就成為「必須」區隔學生的當然原因,因為這些分類 的原因是被社會所規範與允許的,其分類的類型將留至第二節中做討論。

貳、師生互動的差異

在師生互動差異的原因裡將朝四個向度做討論,分別是「因教師自我求學經 驗建立類型」、「因教師職務的需求產生分類的差異性」、「因師生間的磨合與情境 而確立類型」及最後「因教師間的訊息交流而改變分類」,受這些因素影響所產 生的學生類型,留至第二節做說明。

一、因教師自我求學經驗建立類型

造成教師對學生分類的主要原因,應該是來自於自己的價值觀或本身的經 驗,可能受求學經驗的所見所聞、親身經歷,或是在教職前受到的教育啟發有關,

有好、有壞,但不管原因為何,相信在每個教師的心中都有一個信念與堅持,而 這個價值觀也將造成教師對學生分類的其中一個緣由。所以在訪談研究參與者的 一開始,總會先詢問教師從事教職的動機,有些教師告訴研究者因為「受到文學 的啟發,深感興趣」(訪 T 法,1011213),或是因為「家中父母的期望」(訪 T 溫,1011207)等,但也有教師是受求學時期經驗所影響,如:

研:為什麼您會想要當老師呢?

洋:小學低年級時深感部分同學呈現學習不力的狀況,心生幫助他們的念頭,

媽媽引導可像舅舅們一樣就讀師範大學,以從事教職,發揮自身的志願。

(訪 T 洋,1020412)

青:一開始是誤打誤撞考上了教育大學,對當老師沒有很大的興趣,但後來

在寒暑假的時候參加營隊,才慢慢開始對與孩子的互動有興趣,也從和 孩子的互動中,發現許多需要幫助的孩子,進而希望能成為影響孩子們 成長的小小力量。(訪 T 青,1011212)

恬:受到國中老師、國中壞同學的啟發!因為看見老師經營班級、面對管理 中輟學生的矛盾心情,以及那打人教育、升學主義的年代,心中產生了 許多的為什麼和不解?實習的那一年看見一位即將退休的資深老師與學 生的衝突,更讓我想探究竟。(訪 T 恬,1020319)

從上述訪談的資料中可以發現,事實上教師們過去在當學生時,已經對與自 己經驗不同的同學產生區隔,不管是學習不力、低成就學生、壞學生、家庭弱勢 或是人際關係不利等分野,正因為與自己完全是截然不同的類型,自然產生「分 類」的想法,如此更容易去看待與自己不同類型的同學,因為沒有相同的背景與 經驗,所以無法感同身受,「對比」也就無所遁形。一如:

段考時間,曉曉老師在自己班上看完自習課,回到辦公室喝口茶後,讚嘆剛 剛學生說的話,忍不住與同桌的老師分享。

曉曉老師說:「學生的差異性就在這裡吧!」

其他老師回應說:「什麼事?」

曉曉老師憶起,剛剛在班上有個成績不錯的學生對她這麼說:「老師,我無法 了解為什麼那些人寧可要浪費時間,也不寫作業而選擇鬼混?」(田野紀錄,

1020319)

學生時代的教師們也如同這位學生般,帶著許多的不解,為什麼有人要選擇 做出與自己不同的決定?明知道會被罵也要這麼做?這個疑惑埋在那懵懂無知 的青春歲月裡,直到有機會接受教育課程的學習時,相信藉由教育理論與成長經 驗的結合,那不為人所探索的潛意識、價值觀也正逐漸清晰。因為疑惑與不瞭解

埋下了「分類」的種子,然而這樣的印象,可能變成日後教師「刻板印象」的投 射,如認為與教師唱反調就是壞學生,認為原住民的學生在音樂、體育方面很厲 害,但功課可能跟不上或要求不來等。正因為帶有這樣的連結,讓有些教師在訪 談時,提到這樣的想法:

恬:我後來在想,問分類阿,老師是很抗拒的,覺得它是「負向」的。

研:就跟差別待遇是負向的一樣嗎?

恬:所以問這樣,老師當然會先說不,我覺得應該去扭轉那個分類給別人的 感覺。

研:要不然妳覺得要用什麼詞?

恬:很難,我覺得妳這個可以討論,關於題目,我覺得分類很難啦,因為大 家只有在聚寶屋資源回收時,才覺得那是好的行為,那是一個垃圾分類,

對東西而言是好的,譬如說對東西分類是好的,大家覺得井然有序,可是 對人類的分類那叫做不好,叫做刻板印象跟區隔,特別是老師跟學生,根 本是要有教無類,所以用像分類兩個字,大家都嘛會保護。(訪 T 恬,

1020319)

所以我會向訪談的教師提出這樣的說明,以解釋我做此研究的目的:

鳴:像我在課堂上的分類,這樣子講叫分類,到底會不會是好像有點偏差的 認知,因為分類好像有點標籤化,可是分類又好像不到標籤化這樣子一個 指標性的考量。

研:對,就是你的依準是什麼,去做的區隔而已,不是標籤,我要談的是分 類,譬如說我給你五十塊錢,有人會想一個五十元硬幣,有人想到五個十 塊錢銅板,每個人的標準不一樣。

鳴:因為分類是用整體性去做類別的區隔,區分的類型多少也是隨意的嘛,

看這個老師的標準來區分,但在這個標準的沒有所謂的好與壞。

研:有的可能會有。

鳴:但就我的好與壞來講的話,他所謂的壞,是在學習的部分要被加強。

研:可是這或許沒有壞阿,因為這些是可以跟上的,這些是中等的,這些是 跟不上的,沒有好壞的區分,只是他目前學習上接受到的而已啊。然後我 們所謂的好學生與壞學生(類型),可能是這個學生常常觸犯校規或是屢 勸不聽,可能就(是)我們的壞學生,然而他/她的標準在於「行為」上,

(如)常犯錯,可是我今天不是討論好學生或壞學生,(因為我認為分類 的)依準在老師的身上。

鳴:(對我而言)我會覺得(要談的)分類是一個分隔出來而沒有負向的標籤。

研:對,它沒有好壞的區隔,所以可以接受會因為自己的角色而產生不同分 類的轉化?

鳴:恩。(訪 T 鳴,1020308)

因此在研究裡所談的分類,會因教師而異沒有標準答案或是好壞評價,想了 解的是教師分類的意圖與信念。所以也有如上述訪談研究參與者所言,因為差異 或不了解,反而更激勵教師未來從事教職的志向,奠定日後教師在看待學生時,

因此在研究裡所談的分類,會因教師而異沒有標準答案或是好壞評價,想了 解的是教師分類的意圖與信念。所以也有如上述訪談研究參與者所言,因為差異 或不了解,反而更激勵教師未來從事教職的志向,奠定日後教師在看待學生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