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3 後續研究建議

雖然本研究已力求盡善盡美,但礙於時間、人力與物力等限制,仍有 尚待改進之處,提供下列幾點建議,可供後續相關研究者參考:

1. 本研究之研究母體,僅包含大台地區消費者,在涵蓋的範圍上,仍屬有 限,後續研究者可以擴大其母體,透過網路或在全國資訊產品賣場進行 更全面性的抽樣,相信樣本可能會更符合國內智慧型手機消費者的實際 分配狀況。

2. 本研究僅針對有購買意願的消費者做分析,後續研究者可針對有購買意 願者及無購買意願者之間的差異,做進一步的分析。

3. 本研究限於時間、人力與財力等因素,無法針對Howard-Sheth模式作全 盤之探討。因此,建議後續研究者,可以針對Howard-Sheth模式中的所 有變數,進行全盤性的探討,以提高整體模式的準確度。

4. 本研究以消費者之生活型態為區隔基礎,後續研究者可以採用其他心理 性變數、行為變數、人口統計變數等,作為區隔之變數。

參考文獻

1. 尤克熙(2002),「Smart Phone發展現況與趨勢分析」,資策會MIC報 告,2002 年 12 月 1 日。

2. 尤克熙(2006),「智慧型手機市場分析」,拓墣產業研究所焦點報告,

2006 年 5 月 10 日。

3. 王英裕(2004),智慧型行動電話技術發展藍圖,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資 訊服務中心,新竹縣,民國 93 年。

4. 王英裕(2005),「行動電話作業系統顉導廠商產品發展策略—Symbian」

,工研院ITIS產業評析,2005 年 6 月 1 日。

5. 王英裕(2006),「多樣化發展帶動整合型手機成長」,工研院ITIS產業 評析,2006 年 5 月 4 日。

6. 王嘉鵬(2001),「以生活型態區隔之台北市民對第三代行動電話接受意 願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碩士論文,民國 90 年。

7. 王麗鈞(2004),「台北市手機消費者生活型態與產品屬性偏好之研究」

,國立台北大學,碩士論文,民國 93 年。

8. 北京新浪網(2006),「縱行天下 多普達首款 GPS 手機發佈及體驗會」,

北京新浪網科技新聞,2006 年 11 月 15 日。

9. 台灣IDC(2006),「全球整合式行動裝置市場持續快速成長」,IDC台灣 -IT市場研究報告,2006 年 7 月 3 日。

10. 台灣 IDC(2006),「3G 服務的普及化帶動整合式手持裝置市場持續升溫

」,IDC台灣-IT市場研究報告,2006 年 12 月 20 日。

11. 巫明玨(2001),「消費者 PDA 購買意願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北大 學,碩士論文,民國 90 年。

12. 林泓達(2003),智慧型手持裝展現況與未來趨勢,工研院產業經濟與 資訊服務中心,新竹縣,民國 92 年。

13. 林傑斌等(2004),SPSS 12 統計建模與應用實務,博碩文化,臺北縣,

民國 93 年。

14. 拓墣產業研究所(2004),邁向行動新紀元:透視後 2G時代手機智慧化 浪潮,拓墣科技,2004 年 8 月 31 日。

15. 拓墣產業研究所(2006),行動與智慧的結晶-智慧型手機發展趨勢剖 析,拓墣科技,2006 年 11 月 17 日。

16. 洪仁怡(2003),「桌上型電腦液晶螢幕(LCD Monitor)消費者品牌認知 與購買行為之研究-以大台北地區居民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碩士論 文,民國 92 年。

17. 科技產業資訊室(2006),「黑莓機推出消費機種Pearl 8100」,TR產業 市場報導,2006 年 9 月 13 日。

18. 科技產業資訊室(2006),「日本成為智慧型手機出貨量最多的市場」,

TR 產業市場報導,2006 年 10 月 16 日。

19. 郭秀琪(2003),「資訊電器消費者行為之研究-以 PDA 為例」,國立台北 大學,碩士論文,民國 92 年。

20. 陳文松(2001),「加味水消費者行為之研究--以台北市大學生為例」,

國立交通大學,碩士論文,民國 90 年。

21. 陳宜伶(2006),「智慧型手機與高階相機手機之消費者行為分析」,國 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民國 95 年。

22. 陳美琦(1999),「行動電話系統業者促銷組合策略對消費者品牌選擇影 響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碩士論文,民國 88 年。

23. 高國恩(2004),「大台北地區對智慧型手機有接受意願消費者之市場區 隔研究---以創新採用過程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碩士論文,民國 93 年。

24. 統一證券(2005),「智慧型手機市場新趨勢」,統一證券集團投資週報,

2005 年 5 月 6 日。

25. 黃千淩(2007),「產業瞭望—微軟、Linux 陣營反撲 Symbian 成立北京 公司固盤大陸 3G 應用啟動 智慧型手機平台風雲再起」,DigiTimes Research,2007 年 2 月 7 日。

26. 黃俊英(1999),企業研究方法,東華書局,臺北市,民國 88 年。

27. 黃偉晉(2004),「台北市有接受 PHS 意願之行動電話消費者之市場區隔 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碩士論文,民國 93 年。

28. 張意珮(2003),「從 Nokia、Motorola 看智慧型手機之再定位」,拓墣 產業研究所焦點報告,2003 年 10 月。

29. 張意珮(2003),「真的很 smart 的 smartphone—談智慧型手機定義及未 來趨勢」,拓墣產業研究所焦點報告,2003 年 11 月 20 日。

30. 張意珮(2004),「智慧型手機作業系統發展現況探討」,拓墣產業研究 所焦點報告,2004 年 6 月 30 日。

31. 黃顯閔(2004),「新產品功能需求分析-智慧型手機之探討」,淡江大學

,碩士論文,民國 93 年。

32. 程信賢(2002),「行動電話消費者購買行為及其市場區隔之研究-以南 部地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民國 91 年。

33. 楊國樞等(1989),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方法,東華書局,臺北市,民 國 78 年。

34. 劉水深(1984),產品規格化與策略運用,著者發行,臺北市,民國 73 年。

35. 劉積澤(2002),「個人數位助理(PDA)消費者購買行為與市場區隔之研 究-以台北地區居民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碩士論文,民國 91 年。

36. 藍璧郁(1996),「我國消費性高科技產品之消費者行為研究-以臺北市

大學生購買個人電腦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碩士論文,民國 85 年。

37. 蘇怡如(2004),「全球行動通訊服務市場發展現況」,工研院 ITIS 產業 評析,2004 年 11 月 3 日。

38. Alfred, S.(1981), ”Market Segmentation by Personal values and Salient Product Attributes”,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Vol.21, 1981,pp.29 -35.

39.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1974), Standard for Education and Psychological Test, Washington, D. C., 1974, pp25-48.

40. Assael, H. & Roscoe, M. (1976), ”Approaches to Market Segmentation Analysis”,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40, 1976, pp.67-76.

41. Berman, B. and Evans, R.(1982), Marketing, Mac Mrillian Publishing Co., 1982, pp.189-193.

42. Blattberg, R. and Sen, K.(1974), "Market Segmentation Using Models of Multidimensional Purchasing Behavior",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38, Oct 1974, pp.17-28.

43. Demby, E.(1973),” Psychographics and Form Where It Comes”, Lifestyle and Psychographics,William D.Wells Edition,Chicago:AMA, 1973, pp.22.

44. Engel, F.,et al.(1973), Consumer Behavior, 2nd ed.,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 1973.

45. Engel, F.,et al.(1982), Consumer Behavior, 4th ed., Dryden Press, 1982, pp.189.

46. Engel, F.,et al.(1993), Consumer Behavior, 7th ed., Chicago Dryden, 1993 , pp.53.

47. Everitt, B.(1980), Cluster Analysis, 2nd ed., Halsted Press, 1980.

48. Guielford, P.(1965), Fundamental Statistic in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 4th ed., New York: McGraw Hill, 1965.

49. Hawkins, D.,et al.(1986), Consumer Behavior: Implications for Marketing Strategy, 3rd ed., Plano Business Publication Inc., 1986.

50. Howard, A. & Sheth, N.(1969), The Theory of Buyer Behavior, 1969, pp.30.

51. Howard, A.(1989), Buyer Behavior in Marketing Strategy, Prentice Hall, 1989, P117.

52. Hunt, D.(2002), Foundations of Marketing Theory: Toward a General Theory of Marketing, Armonk, NY: M.E. Sharpe, 2002.

53. Johnson, R. & Wichenn, W. (1992), Applied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3rd ed., Prentice Hall Inc., 1992.

54. Joseph, F., et al (1987), Multivariate Data and Analysis with Reading , Mac Mrillian Publishing Company, 1987.

55. Kerlinger, F. & Lee, H.(2000), Foundations of Behavioral Research, 4th Ed.,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 2000.

56. Kotler, P.(2000), Marketing Management, 10th edition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Inc., 2000.

57. Kotler, P. & Keller L.(2006), Marketing Management, 12th edition, Prentice Hall Inc., 2006.

58. Lazer, W.(1963), Life Style Concepts and Marketing Toward Scientific Marketing, Stephen Cresyser ed., Chicago AMA, 1963.

59. Lefkoff, P. and Mason, H.(1993), “Characteristic, Beneficial, and Image Attributes in Consumer Judgments of Similarity and Preference”,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Vol.20, 1993, pp.100-110.

60. Lesser, W. & Hughes, A.(1986), “The Generalizability of Psychographic Market Segments Across Geographic Locations”,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50, 1986, pp.18-27.

61. Magnusson, D. (1967), Test Theory, MA: Addison-Wesley, 1967.

62. Marcus, T.(1975), Modern Marketing, N.Y Ran House, 1975.

63. McCarthy, J.(1981), Basic Marketing: A Managerial Approach, Haomewood, Illinois:Richard D. Irwin Inc., 7th ed., 1981.

64. McCarthy, J. and Perreault, D.(1988), Essentials of Marketing, 4th, Homewood, Illionis: Pichard D, IRWIN, Inc., 1988, pp.68.

65. Nicosia, M.(1968), Consumer Decision Process: Marketing and Advertising Implication, Prentice-Hall Inc., 1968, pp.29.

66. Overall, J. & Klett, J.(1972), Applied Multivariate Analysis,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 1972.

67. Plummer, T.(1974), “The Concept and Application of Life Style Segmenta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38, 1974.

68. Reynolds, D. and Darden, R.(1974),” Constructing Life Style and

Psychographics”, Life Styles and Psychographics, Chicago, AMA, 1974.

69. Richardson, S.,et al.(1994), “Extrinsic and Intrinsic Cue Effects on Perceptions of Store Brand Quality”,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 58, 1994, pp28-36.

70. Roscoe, T.(1975), Fundamental Research Statistics for the Behavior Sciences, 2nd ed.,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 1975.

71. Rothman, L. (1989), Using Multivariate Statistics, 2nd ed, Harper & Row Inc., 1989.

72. Schiffman,G. & Kanuk, L.(1991), Consumer Behavior, 2nd ed.,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1991, pp.4.

73. Struse, W.(1977), “Lifestyle Research Inappropriate for Some Categories

of Product”, Marketing New, Vol 10, Jun 1977.

74. Ward, J.(1963),”Hierarchical Grouping to Optimize an Objective Function”

, Journal of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Vol.58, 1963, pp.236-247.

75. Wells, D. and Tigert, J.(1971), “Activities, Interest, Opinions”,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1971, pp.27-35.

76. Wendell, S.(1956),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and Market Segmentation as Alternative Marketing Strategies”,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21, 1956, pp.3-8.

77. Williams, G.(1982), Consumer Behavior Fundamental and Strategies, St.Paul Minn:West Publishing Co., 1982, pp.5.

78. Wind, Y. and Green, E.(1974), “Some Conceptual Measurement And Analytical Problem in Life Style Research”, Life style and Psychographics, Chicago, AMA, 1974.

79. Wind, Y.(1978),”Issues and Advances in Segmentation Research”,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Vol 15, 1978, pp217-337.

80. Yankelouich, D.(1964), “New Criteria for Market Segment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Vol.42, 1964, pp.83-90.

81. Zaltman, G. & Burger, P.(1975), Marketing Research:Fundamentals &

Dynamics, 1975.

附錄、問卷調查表

親愛的受訪者,您好:

這是一份關於「智慧型手機(Smart Phone)購買行為」的學術用問卷。本問卷採不記 名之作答方式,請您安心填答。您的寶貴意見對本研究有極大之助益,感謝您於百忙之 中填此問卷,敬祝您 身體健康 萬事如意

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陳光華、蔡璧徽教授 研 究 生:張尹齊 敬上

「智慧型手機(Smart Phone)」簡介:

所謂智慧型手機,乃是結合個人數位助理(PDA)和行動電話的整合性產品,除了具 備基本的語音通訊能力,內建開放式作業系統及 PIM(Pers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軟體,能夠配合寬頻行動通訊網路和服務提供業者,並提供離線工作之能力,且未來具 備擴充其應用與服務之行動終端設備。

第一部分:

請您依實際狀況,在您認為適當的空格內打"ˇ"【請單選】 1. 請問您目前是否擁有「智慧型手機(Smart Phone)」?

□有(請繼續做答) □無,但未來有購買意願 (請繼續做答)

□無,未來無購買意願(請跳至第五部分)

2. 請問您主要是從何處獲得「智慧型手機(Smart Phone)」的相關資訊? 【請單選】

□報章雜誌 □電視廣播 □親朋好友 □網際網路 □電信展覽

□百貨公司 □廣告文宣 □業者門市 □3C 量販賣場 □其他ˍˍˍˍ 3. 請問您購買(或想購買)「智慧型手機(Smart Phone)」的主要動機為何?【請單選】

□身份表徵 □流行時髦 □親朋好友使用 □工作需要 □社交活動

□休閒娛樂 □促銷活動 □其他ˍˍˍˍ

4. 請問您購買(或想購買)的「智慧型手機(Smart Phone)」品牌為何?【請單選】

□ASUS □BenQ-Siemens □Dopod □HP □iDo

□MIO □MOTOROLA □NOKIA □Panasonic □Sony Ericsson

□其他ˍˍˍˍ

5. 請問您購買(或想購買)的「智慧型手機(Smart Phone)」價格為?【請單選】

□5,000 元(含)以下 □5,001~10,000 元 □10,001~15,000 元

□15,001~20,000 元 □20,001~25,000 元 □25,001 元(含)以上 6. 請問您是(將)在以下何處購買「智慧型手機(Smart Phone)」?【請單選】

□通訊門市店 □電腦門市店 □展覽會場 □百貨公司 □網路訂購

□電視購物頻道 □家電、3C 量販賣場 (ex:家樂福、燦坤) □其他ˍˍˍˍ

7. 請問您購買(或想購買)「智慧型手機(Smart Phone)」的付款方式為?【請單選】

□現金 □刷卡 □ATM 轉帳 □超商取貨付款 □其他ˍˍˍˍ

8. 請問您是(將)購買哪個種類的「智慧型手機(Smart Phone)」?【請單選】

□直立式 □折疊式 □滑蓋式 □其他ˍˍˍˍ

第二部分:

1. 價格 □ □ □ □ □

2. 品牌 □ □ □ □ □

3. 體積重量 □ □ □ □ □

4. 外觀造型 □ □ □ □ □

5. 待機時間 □ □ □ □ □

6. 硬體擴充性 □ □ □ □ □

7. 多媒體能力(如支援 MP3、WMV、MPEG4) □ □ □ □ □

8. 系統操作便利性 □ □ □ □ □

9. 無線上網能力 □ □ □ □ □

10. 售後服務品質 □ □ □ □ □

11. 服務據點方便性 □ □ □ □ □

12. 記憶體容量 □ □ □ □ □

13. 可使用應用程式多寡 □ □ □ □ □

14. 輸入方式便利性(如觸控式、手寫辨識、鍵盤) □ □ □ □ □

15. 通話品質 □ □ □ □ □

16. 通話費率 □ □ □ □ □

17. 開放式作業系統(如 Symbian、Linux 等) □ □ □ □ □

18. 系統穩定性(如當機) □ □ □ □ □

19. 系統處理速度 □ □ □ □ □

20. 螢幕尺寸 □ □ □ □ □

21. 螢幕解析度 □ □ □ □ □

22. 加值服務費用(如 Java 遊戲) □ □ □ □ □ 23. 頻率系統(如 GSM、GPRS、3G) □ □ □ □ □

24. 數位相機功能 □ □ □ □ □

25. 離線工作能力(如文書處理、名片掃描等) □ □ □ □ □

26. 週邊支援硬體的價格 □ □ □ □ □

27. 與 PC 同步能力(如紅外線、藍芽、USB 傳輸) □ □ □ □ □ 非常不重視

重 視

常 重視 視的程度如何? 請在適當的空格內打"ˇ"

請問您在評估智慧型手機(Smart Phone)產品時,對下列因素重

28. 電磁波高低 □ □ □ □ □

29. 保固年限 □ □ □ □ □

30. 附贈的配件 □ □ □ □ □

31. 符合品味 □ □ □ □ □

32. 內建立體聲喇叭 □ □ □ □ □

33. 衛星導航系統 □ □ □ □ □

34. 聲控操作 □ □ □ □ □

第三部分:

以下是您對「智慧型手機(Smart Phone)」的品牌認知,請依實際狀 況,在您認為適當的空格內打"ˇ"【請單選】

1. 您認為智慧型手機品牌知名度最高的是 【請單選】

□ASUS □BenQ-Siemens □Dopod □HP □iDo

□MIO □MOTOROLA □NOKIA □Panasonic □Sony Ericsson

□其他ˍˍˍˍ

2. 您認為智慧型手機品牌服務保證最佳的是 【請單選】

□ASUS □BenQ-Siemens □Dopod □HP □iDo

□MIO □MOTOROLA □NOKIA □Panasonic □Sony Ericsson

□其他ˍˍˍˍ

3. 您認為智慧型手機品牌整體形象最好的是 【請單選】

□ASUS □BenQ-Siemens □Dopod □HP □iDo

□ASUS □BenQ-Siemens □Dopod □HP □i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