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後設認知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壹、後設認知的內涵

Flavell 是最早使用「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的學者(國立編譯館,2000), 他認為後設認知是一個人對自己認知過程、結果的覺知及自我調整。又於 1987 年 將後設認知定義為「有關任何認知的知識和認知」其中包含了後設認知知識與後 設認知經驗(Flavell,1985);Brown(1987)將後設認知定義為學習者對自己認 知系統的知識與控制,其認為後設認知一般被視為包括兩個分離卻相關的領域,

包含了一為認知的知識:指的是人們對自己認知歷程的知識,一為認知的調整:

用來調整和監督學習的活動所組成兩大範疇;Myers 和 Paris(1978、1983)認為 後設認知可分為兩大範疇,其一為關於認知的自我評估知識,包括陳述性、程序 性和條件性的知識,其二為個人思考思考的自我管理經營;Yussen(1982、1985)

定義後設認知為解決問題之能力,包含了注意、知覺、記憶和提起及推論。後來 又將後設認知定義為認知本身之知識與瞭解之綜合反應,即為有關認知的思考,

或關於思考的思考;Sternberg(1985)後設認知是指個人在作業表現與在解決問 題的歷程中,負責用來計劃、監控與作決定等較高層次的心智運作過程,其目的 在個人支配運用知識與選擇策略活動的執行;Borkowski(1989)等人提出了包含 特定策略知識、一般策略知識、相關策略知識、執行過程控制、策略的運用、歸 因信念、成就動機及自我尊重等變因,每一項變因均會影響學習者的成就表現。

國內學者的定義如下:張春興(1996)的解釋所謂後設認知(或反省認知、

原認知),是指個人對自己認知歷程的認知。具體一點說,每當個人經由認知思維 從事求知活動時,個人自己既能明確了解他所學知識的性質與內容,而且也能了 解如何進一步支配知識,以解決問題。從學習心理學的觀點看,後設認知包括兩 種成分(或兩個層面):其一是後設認知知識(metacognitive knowledge)-是 指個人對自己所學知識的明確了解;個人不但了解自己所學知識的性質與內容,

而 且 也 知 道 知 識 中 所 蘊 含 的 意 義 及 原 理 原 則 。 其 二 是 後 設 認 知 技 能

(metacognitive skill)-是指在求知活動中,個人對自己行動適當監控的心理

20

歷程。換言之,後設認知技能是認知之後的實踐,是知之後自認確能實行。曾陳 密桃(1990)認為後設認知是指認知歷程與結果的自我監控、自我覺知、自我評 鑑與自我調整的能力與知識;陳李綢(1992)則說明後設認知是個人對自己的認 知歷程能掌握、控制、支配、監督、評鑑的一種知識;是在已有知識之後為了指 揮、運用、監督既有知識而延伸的另一種知識;魏麗敏(民84)提出在控制意義 的形式過程,並加以指導、校正與調整,以達成解決問題或適應環境的目的;朱 敬先(1997)認為後設認知意含對認知之知識,吾人知曉其本身知識之機制及如 何應用,其中包含了,一是對有效達成任務所需之資源、策略、技巧之陳述性及 程序性知識,知道要做什麼及如何做;其二確定能成功完成任務之條件性知識這 二種成分。

綜觀之,大部分的學者都將後設認知視為一種能力,而且是一種較高層次的 心智能力和技巧,大致可分為對認知的知識:了解自己學習的歷程及覺察的能力,

以及對認知的掌控:包含能主動計畫、支配、自我調整等進而解決問題。研究者 採用Brown的定義,亦即學習者對自己認知系統的知識與控制,來做為本研究探討 後設認知能力的內涵及量表的實施。

貳、後設認知的理論

一、Flavell 的後設認知模式

Flavell認為後設認知是:認知的認知(cognition about cognition)。

後設認知策略在許多認知活動中扮演一項很重要的角色,包括訊息的口語溝通、

口語理解、閱讀理解、寫作、語言獲得、注意、記憶、問題解決、社會認知,

以及各種不同形式的自我教學和自我控制。應用領域十分廣泛,後設認知或相 關的概念已同時為認知心理學、人工智慧、社會學習理論以及兒童的認知發展 等領域所使用。他將後設認知分為後設認知知識與後設認知經驗(Flavell,

1979)。

(一)後設認知知識

後設認知涉及個人獲得與認知事件有關的世界知識。它係個人透過經驗 的累積,存在長期記憶有關人類心智的知識和信念;它同時亦包括陳述性知

21

識和程序性知識。例如,個人知道自己有很差的記憶力係屬陳述性知識

(knowing that),而個人知道將購物的名單寫在紙上是一種好的記憶策略,

並且也知道如何(knowing how)在適當的機會寫下它們,則為程序性知識(楊 榮昌,2002)。後設認知知識大約可分為三種變項知識:個人變項、作業變項 和策略變項。茲舉例說明如下:

1.個人變項(person variables)

是指將人視為認知有機體時,個體所擁有有關於人究竟為何的知識 與信念,包括了認知個體內、認知個體間的認知差異及認知共同性的知 識。

知道自己處理代數問題比處理幾何問題的能力好,即為掌握個人內 在認知差異的知識;知道自己數學成績表現在全班前10%,即是了解與 其他人認知差異的知識;知道解題時如果不注意的話,容易發生計算錯 誤的問題,即為大多數人認知共同性的知識(莊智偉,2007)。

2.作業變項(task variables)

是指個體對工作性質與難易程度的認知知識,可分為認知工作中訊 息的特質及工作要求的本質兩部分。例如,經驗告訴我們,熟悉的故事 比不熟悉的故事容易記住;或記住文章的大意比逐字記憶還要容易。

3.策略變項(strategy variables)

學到有關認知的策略或程序,以便達到各種不同的目標。例如,遇 到不懂的句子時,重頭再讀一遍可以幫助自己理解文章的內容。

此三種變項間存在「個人×工作×策略」的高度交互作用(陳密桃,民 79)。例如:認知者知道除法計算題容易出錯。假如題目需要用到除法時,

便會決定放慢計算的速度,並且利用乘法驗算,以便檢查是否有算錯的 地方。

(二)後設認知經驗(metacognitive experience):

後設認知經驗係指對認知和情意的有意識經驗。例如,如果一個人需要 瞭解某件事但卻不瞭解它時,突然感覺到焦慮,這種感覺就是後設認知經驗。

一個人覺得某些事物很難知覺、記憶或解決時,就是在經歷後設認知經驗。

22

因此,後設認知經驗可能是任何情感的或意識的經驗,通常是一種進行中的 認知狀態,它也許發生在任何事情之前、之間或之後。簡單的說是:個人從 認知活動後獲得的理性與感性的綜合感受(陳李綢,1999)。例如,一個人 可能認為自己期中考考得很好,但對期末考能否考好卻抱持悲觀的態度(楊 榮昌,2002)。爾後,Flavell於1981年將後設認知模式稍作修改,加上了認 知目標和認知行動,他認為四者彼此相互影響,彼此調整(Flavell,1981)。

(三)認知目標(cognitive goals)

指個體根據作業的性質,採取合適的處置方式或策略來達到目標,並且 個體會隨認知目標的不同而調整其認知行動、觸發後設認知知識或引發後設 認知經驗。例如:小明欲背誦化學元素週期表(認知目標),但他想起以往的 經驗,對於無意義的背誦總是感到困擾與無趣,於是他將各元素取諧音來串 成好玩的句子幫助記憶(後設認知經驗),因而加快背誦速度與趣味,於是小 明也記住了週期表(歐雅萍,2001)。

(四)認知行動(cognitive action)

認知行動是指為達成認知目標所採取的各種行動,楊宗仁(民86)認為 認知行動可以由認知目標、先前的認知行動與後設認知經驗來引發認知行動。

例如: 為了確定自己設計的實驗是否正確,而採取重新檢查實驗步驟等認知 行動。

據此Flavell的後設認知模式,是隨著外在的環境來進行因人、事、環境 而制宜,進而採適當的學習方法。

二、Brown 的後設認知模式

Brown(1987)將後設認知區分為認知的知識(knowledge about cognition)

及認知的調整(regulation of cognition)。認知的知識是指對個體對認知 知識的瞭解,知道自己認知的情況,以及對自己與所處環境互動關係的覺察,

能瞭解本身行動的可行性、限制與優缺點,並且對認知運作能加以反思。

認知的調整是指認知過程的執行控制(executive control)部份,包括 個體對認知過程的計畫活動(planning activities)、監控(monitoring)

及檢核結果(checking outcomes)的能力。計畫是對認知結果的預測、認知

23

策略的安排;監控是對認知活動的監視、測試、修正或重新安排;檢核結果 是對認知行動的評估,以有效達成認知任務。這些活動與前述認知的知識相 反的,具有不穩定性、不一定可陳述、以及獨立於年齡之外的特性。只要是 主動的學習者就會使用自我調整,所以即使是幼童也可能會監控和調整自己 的活動(鄭豪志,2008)。

三、Paris 的後設認知模式

Paris早期的後設認知理論主要是根據Flavell後設認知架構之「後設記 憶基模」與「認知監控」二要素來發展(Myers & Paris, 1978)。他認為後 設認知主要包含兩大部分:認知的自我評估知識與自我思考的經營(Cross &

Paris, 1988)。茲分述如下:

(一)認知的自我評估知識(self-appraised knowledge about cognition)

1.陳述性知識(declarative knowledge)

指的是與工作特性(task characteristic)或個人信念(beliefs)

之事實性或資料性相關的知識。例如:我知道我的閱讀速度很慢。

2.程序性知識(procedural knowledge)

指的是能瞭解行動本身的程序,也就是說按一定程序理解操作而獲致 結果的知識。例如:在解題時,知道如何運用解題策略來解題。

3.條件性知識(conditional knowledge)

是指知道什麼時候以及為什麼要應用不同的行動策略,也就是可以幫 助學習者挑選出適當的陳述性、程序性知識,以完成特定的學習目標。

(二)自我思考的經營(self-management of one thinking)

(二)自我思考的經營(self-management of one thi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