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認知風格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探討與本研究的研究變項相關之理論與文獻,以作為本研究發展研 究工具及形成研究假設、提出研究架構之理論基礎。共分成三節,第一節釐清認 知風格的概念,並說明其內涵與相關研究;第二節說明後設認知的概念、理論架 構與相關研究;第三節介紹創造行為的定義與相關研究;第四節說明認知風格、

後設認知與創造行為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 認知風格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壹、 認知風格的定義

近半世紀以來認知風格成為心理學研究的新領域,特別強調其運作的歷程,

而認知風格最早出現在 Allport 在一九三七年的研究中,他指出個人在問題解決、

思考、知覺、記憶等的典型習慣模式(Riding & Cheema, 1991)。而國內外學者 均有其獨特的觀點;認知風格是智力之外一項很重要的個別差異,不同認知風格 也會影響著社會關係和學業或工作上的表現,國內外的學者對認知風格的定義不 盡相同,如下表所示。

10

Witkin &

Goodenough 1981 是一個假說性的構念,指一個人從事認知活動時特有

11

透過上述學者對認知風格的定義,研究者試著整理出「認知風格」是指學習 者本身的人格特質、認知特徵、訊息處理(包含接受、分析、統整、編碼、儲存)

時的偏好習慣這三項所組成的關係。

貳、 認知風格的分類

認知風格是個體在認知作用上的情形,有其個別差異,因學者對認知風格的 不同定義,有許多類型,以下介紹的分類,足以見得六十、七十年代正是認知心 理學家將風格的觀點帶入個體之間的差異,開啟了認知風格理論的蓬勃發展時期,

其中有些分類又有相似之處,有些內涵相同,卻給予不同的分類名稱,讓人無所 適從,故有學者試著整合過去的研究,並且加以歸納;茲將幾位重要學者臚列於 後:

一、 Keefe(1987)的分類

將認知風格分為「知覺風格」與「概念形成與記憶保留的風格」,前者 與訊息的感覺、知覺、分析有關,包含了知覺感官的偏好(sensory modality preference)、場地獨立與場地依賴(field independence versus field dependence)、審查性(scanning)、執著與彈性的掌握(constricted versus flexible control)、對不協調或不真實經驗的容忍度(tolerance for incongruous or unrealistic experiences)、強或弱的自動化能力(strong versus weak automatization)、概念與知覺動作的支配性(conceptual versus perceptual);後者與假設推論、問題解決、記憶保留等有關,包 含 了 慎 思 與 衝 動 ( reflection versus impulsivity )、 概 念 化 方 式

(conceptualizing styles)、分類廣度(breadth of categorization)、

認知的複雜化與簡單化(cognitive complexity versus simplicity)、同 化與區分化(leveling versus sharpening)。

二、 Messick(1976)的分類

Messick 原本將認知風格分為九個類別,後來又陸續合併一些學者的分 類,一共分為十九個類別:場地獨立與場地依賴、場地清晰度( field articulation)、概念化方式(conceptualizing styles)、分類廣度(breadth

12

of categorization)、概念分化(conceptual differentiation)、區分 能力(compartmentalization)、概念清晰度(conceptual articulation)、

概念統整(conceptual integration)、認知的複雜化與簡單化(cognitive complexity versus simplicity)、單純化與區分化(leveling versus sharpening)、審查性、慎思與衝動、冒險與謹慎(risk taking versus cautiousness)、對不真實經驗的容忍度(tolerance for unrealistic experiences)、執著與彈性的掌握(constricted versus flexible control)、

強/弱的自動化能力(strong versus weak automatization)、概念與知 覺動作的支配性(conceptual versus perceptual motor-dominance)、知 覺感官的偏好(sensory modality preference)、聚斂或發散性的思考

(converging versus diverging)。

三、Riding 與 Cheema(1991)的整合式認知風格分類

除了上述 Messick 的十九種分類,Riding 與 Cheema(1991)後續也發 現了文獻中有超過三十種的認知風格分類,將這些分類以一種較為通盤性 的方式,依個體在測驗中反應時間的結果比例,分為兩大類(許斐涵,

2009):

(一)整體-分析向度(Wholist-Analytic Style)

這個向度在描述個人組織及加工訊息時,所偏好的方式和傾向的 程度;傾向「整體型」在學習與思考時,習慣將訊息視為一個整體,

具全面性的觀點,善於觀察事物整體的脈絡關係;傾向「分析型」的 個體,較不易受外界刺激的影響,喜好以條列的方式,將所得訊息組 織採取一步一步(step-by-step)的方式來處理資訊(Riding and Cheema, 1991),通常只會專注在一、兩個面向,自動省略其他不相 關的訊息。

(二)文字-圖像向度(Verbalizer-Imager Style)

在描述個人表徵知識時,所偏好的方式和傾向的程度;一個傾向

「文字型」者,在思考和學習時善於利用文字表徵的方式,獲取外在 的訊息;「圖像型」表示以心像表徵知識的速度,會比用文字表徵的速

13

Rayner & Riding 認知分類及描述 整體-分析

Witkin and Asch (1948a, 1948b); Witkin(1964);

Witkin et al.(1971,1977) 同化-區分 對新訊息傾向於快速同化細節或強

調細微改變。

Kelin(1954); Gardner et al. (1959)

慎思-衝動 傾向於快速反應或仔細考慮後再反 應。

Kagan et al.(1964);

Kagan(1966) 發散思考-聚斂

思考

解題時,是以窄化、聚焦、邏輯、演 繹的思考方式,或是以廣泛、開放、

同化的思考方式。

Guilford(1971);Hudson (1966,1968)

整體思考-依序 思考

學習或解題時,整體性與同化的傾向 程度。

Pask and Scott(1972) ; Pask(1967)

具體依序─具體

熟識或新奇的偏好。 Kaufmann(1989)

適應-創新

在解題時,改編者偏好便利、既有的 歷程,創新者則偏好重新建構,以新 觀點解題。

Kirton(1976, 1987)

直覺推理-慎思 推理

以自發或推理來發展了解的偏好,在

學習活動是主動參與或是被動反應。 Allinson & Hayes(1996)

14

表 2-2(續)

Rayner & Riding 認知分類及描述 文字-圖像

Paivio(1971); Riding & Taylor (1976);Richardson (1977);

Riding & Calvey (1981)

資料來源:引自湯韻蓉(2004)。國小五年級學童的認知風格、情緒智力與與學習 動機的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Riding, R.J., & Cheema, I. (1991). Cognitive styles - An overview and integra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1, 193-215.

根據楊坤原(民 85)所整理多位學者的觀點,發現不論認知風格分類為何,

都有幾項基本特性:

一、自我一致性(Self-consistency):以往的研究結果,發現不論是垂直知 覺的測驗工具或是紙筆測驗,所測得的認知風格類型均有其一致性。

二、普遍性(Pervasion):具有某一種認知風格的人,不論在哪一種作業情 境下,都會呈現出該種認知風格的特性。

三、雙極性(Bipolarity):所有的認知風格均是兩種極端的形容類型。

四、穩定性(Stability):個體的認知風格具有持久、穩定的特性;即便如 此,認知風格也不是完全無法改變,處在兩個極端的中間者,其認知風 格就有可能出現變動的情形。

五、是價值中立的(Value-free):每一種相對的認知風格均有特色,如何表 現、怎麼表現則需視作業情境和工作的性質而定。

六、連續性(Continuum):認知風格是一種傾向,是對某一種刺激下,個體 的知覺呈現出不同程度的表現。

七、獨特性(Idiosyncrasy):每個個體的認知風格表現都有其個別差異。

15

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以及許多學者的努力,認知風格的各種屬性已經發展地 相當成熟,由上所述,屬性表現在個人有其特殊、恆久性,在各學科、各求學階 段,以及各種情境中的表現情形,常常是某一種類型的認知風格較另一相對的類 型有較好的成就,這方面的文獻也已被許多教師、學者重視及證實。

參、相關研究

所有的認知風格分類當中,因為場地獨立性的量表取得最為方便,故此類的 相關研究也較多,國內學者黃德祥和林重岑(2007)曾引用 Morgan(1997)的研 究,說明場獨者較有可能將自己的結構加諸在學習材料上,而場依者通常是照單 全收;另外也說明 Ehrman 與 Leaver(2003)的研究結果,指出場獨的學習者擅於 專注在資料的某一點上,另眼看待並深深地專注於學習材料的某個特定層面。這 樣的學習者能夠林中取木,在學習之林中找出自己鑽研的主題之木,場獨的學習 者比較擅於切斷資訊,並進一步加以研究。

楊坤原、鄭湧涇(1996)曾就高中生物科中的遺傳學單元進行研究,發現不 同認知風格對遺傳學學習成就的影響有顯著的差異,場地獨立者的遺傳學學習成 就顯著優於場地依賴者。梁仲容(1996)以國小五年級的國語文閱讀成就為研究 主題,發現認知風格能有效預測及區別高低語文成就水準,因此,學生在閱讀過 程中的認知風格偏好,與學生在閱讀成就的表現上是有關的。桂慶中、劉炳輝(2001)

對九年級英文子句的判斷作業中,認為場地獨立者在認知重建能力、選擇性注意、

分析辨別精確性、資訊編碼的速度及面對教材時較能自行組織和作結論,故在學 習判斷英語子句作業時,場地獨立者會表現較優於場地依賴者。戴文雄(1993)

以高工學生為樣本,探討認知型態與機械製圖成就之關係,發現場地獨立者在立 體圖轉三視圖之能力上顯著比場地依賴者優異;空間關係與機械製圖上之能力也 顯著高於場地依賴者。廖靜玫與黃萬居(2002)指出,就國小六年級學童而言,

認知風格確實會造成學童在科學概念理解方面的差異,場地獨立性的學童在科學 概念理解上較場地依賴者正向。

林偉人(1995)比較利用 CAI(電腦輔助教學)及傳統教學,對於場地獨立與 場地依賴者在國小輔導課程中數學成就的影響,發現 CAI 與場地獨立性學生的數

16

學成就未達顯著水準,場地依賴者較適合 CAI,因為 CAI 課程已為場地依賴者結構 化,且對他們的表現提供回饋,則他們個人的表現將會改善;而傳統教學的課後 輔導課程,是平時測驗及檢討的方式進行,教師對於題目講解的方式不若 CAI 呈 現方式的結構化、階層化,但卻能較提供提綱挈領的解答技巧及答題時應注意的 事項,讓場地獨立的學生有較多的機會運用自己的認知架構組織這些重點。林達 森(2004a)探究國中生合作學習生物能量單元,併用概念圖與學習及評量之效應,

同時與一般教學法做對照,有幾項發現:當教師採取傳統教學時,學生必須自行 分析、組織教學內容的重點,以適合於自己認知結構的方式學習,場地獨立者擅 長於辨析資訊中的重要概念,並能重建概念間的組織架構,故場地獨立型學生在 學習成就上較不受外在教學處理的影響;而在合作建構教學下,小組討論提供場

同時與一般教學法做對照,有幾項發現:當教師採取傳統教學時,學生必須自行 分析、組織教學內容的重點,以適合於自己認知結構的方式學習,場地獨立者擅 長於辨析資訊中的重要概念,並能重建概念間的組織架構,故場地獨立型學生在 學習成就上較不受外在教學處理的影響;而在合作建構教學下,小組討論提供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