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十地經》、《釋論》來證成二乘通達法無我

《十地經》說,六地以下不能以智德勝二乘。由此可知,二乘亦知法無 自性。一.若二乘人無彼智者,則初發勝義心菩薩之智德,亦應勝彼。以 彼不知法無自性故,如以粗靜相世間道335而得離有頂之外的欲之仙人。

二.《釋論》謂「猶如外道,聲聞獨覺亦應不能永斷三界煩惱及種子。」

意顯若不通達並持續修學空性,則如粗靜相世間道不能盡煩惱種子。336 在《十地經》有提到,六地以下的菩薩,不能以智慧勝過二乘的行者。從 這可以知道,二乘的行者是有能力通達法無自性。從兩個角度來看,首先如果 二乘的行者沒有辦法通達法無自性,那麼當菩薩登上初地時能夠現證空性,這 時初地的菩薩應該就能以智慧勝過二乘的行者,因為二乘的行者,沒有辦法通 達空性。這是順著前面的文來作的一個假設,如果二乘的行者不了解空性的話,

會產生的第一個過失就是,初地的菩薩在初地的時候,就能以智慧勝過二乘的 行者。透由修學「粗靜行相」世間道的仙人,他沒有證得無自性、空性的道理,

初地的菩薩,以智慧能夠勝過這樣的仙人,如果二乘的行者,就像修粗靜行相 世間道的仙人般,沒有證得空性的話,照理來說,初地的菩薩在初地的時候,

就能夠以智慧勝過二乘的行者。

335 粗靜相世間道的修法:世間有些修行人,雖然他的目標也是為了追求解脫,但是他的方向 有問題,所以他想要透由修學根本定來斷除心中的煩惱。而以初襌的根本定而言,在獲得 初襌的根本定之前,要先修前行法,在前行的時候,他所修的就是「粗靜行相」的世間道。

這個時候的「粗」指的是欲界,由於他想要投生在初襌,所以這時他會比較,欲界跟初襌 這兩者,哪裡的煩惱比較多?哪裡的問題比較多?所以在相較之下,欲界相較於初襌,欲 界的人他的煩惱比較熾盛,而且透由煩惱所衍生的問題,相較於初襌的問題還要多,所以,

行者以這樣的方式不斷的去思惟,投生在欲界的過患、以及投生在初襌的利益。以這樣的 方式來修學「粗靜行相」的世間道,他就能夠跳脫欲界,而投生初襌。而生在初襌之後,

他會進一步的去觀察,初襌相較於二襌,哪一個地方比較好?哪一個地方的問題比較少?

他在觀察之後,會發現二襌相較於初襌,投生在二襌煩惱更少、問題也更少,他會作這樣 的比較,而對初襌跟二襌來修「粗靜行相」的世間道,以此類推。以這樣的方式來修學的 話,行者能夠斷除有頂之外的煩惱,但是斷除的方式,並不是連根斷除,他只能夠暫時的 調伏有頂之外的煩惱。

336 月稱造,宗喀巴疏,法尊譯,法鏡編譯組 編輯,《入中論善顯密意疏》(上),(香港:心一 堂有限公司,2016 年),頁 57。

162

再者,第二個問題,《入中論自釋》說如果二乘的行者沒有證得法無自性、

沒有證得空性的話,他就像外道一樣,不能永斷三界煩惱以及煩惱的種子。所 以,《釋論》所說的是要闡明聲聞獨覺的行者,如果沒有辦法了解空性並且持續 修學空性的道理的話,他就像修粗靜相世間道者沒有辦法完全斷除煩惱的種 子。

三.又說:「若不通達真實義,則應緣色等五蘊337而執實有。由此心顛倒 故,則應不能圓滿了解補特伽羅無我。以於施設人我所依之諸蘊執為實 有之境,未能破故。」此明:若於施設所依之諸蘊,未能破執實之境,

則於安立之補特伽羅,亦不能破執實之境。由未通達補特伽羅無實,則 亦不能圓滿了解補特伽羅無我也。338

《釋論》又說,如果二乘的行者不了解空性的道理,當他在緣著色、受、

想、行、識五蘊的時候,心裡會生起執著五蘊為諦實有的這種執著。如果執著 五蘊是有諦實的話,照理來說,他應該沒有辦法徹底的了解補特伽羅無我。當 我們用心去安立或是假立「補特伽羅」時候,是在蘊體之上透由心去安立出來 的;如果沒有辦法破除執著蘊是實有的這種境,就沒有辦法徹底的了解補特伽 羅無我。如果對於安立補特伽羅的那一法,也就是安立補特伽羅的施設處―諸 蘊,如果對於五蘊沒有辦法破除是有諦實的這一點的話,在它之上所安立出的 補特伽羅,應該也沒有辦法了解它是無諦實的。如果沒有辦法了解補特伽羅是 無諦實的道理,照理來說應該也沒有辦法徹底的了解補特伽羅無我的內涵。

筆者歸納以上宗喀巴所說,透由《十地經》可知道六地以下的菩薩,不能 以智慧勝過二乘人。由此可推知二乘人也能證法無我。若不是這樣的話,會有 三種過失。如下:

1. 初地菩薩的智慧應該就可勝過二乘人。

2. 二乘人不能永斷三界的煩惱及種子,無法證涅槃。

3. 二乘人沒有證得補特伽羅無我內涵。

337 五蘊:色、受、想、行、識此五蘊。

338 月稱造,宗喀巴疏,法尊譯,法鏡編譯組 編輯,《入中論善顯密意疏》(上),(香港:心一 堂有限公司,2016 年),頁 57­58。

163

此義極難通達,諸依本宗及靜天論師者,多未能善說。故更為抉擇之。339 以上所提到的內容非常難以理解,不僅如此,追隨月稱論師以及寂天論師 這兩位大成就者的後輩弟子,很多沒有辦法正確的解釋以上的內涵。所以,宗 喀巴在這個地方有提到為了更清楚的抉擇以上的道理,要先介紹他宗的想法,

之後再說明如何破除他宗之理。他宗指的是中觀自續派以下的宗義師。

中觀自續派以下的宗義師一致都認為,想要斷除煩惱不見得要證得空性,

在不證得空性的情況下,也能夠斷除煩惱、獲得解脫。所以二乘的行者,即便 沒有證得空性,但透由修學無常等十六行相的道理,最終還是能夠獲得小乘的 菩提。這個觀點,以中觀應成的角度而言,是完全不合理的。

或有作是念:若以正理抉補特伽羅獨立自主實有與諸蘊性,一異俱遣,

則能定解空無我相及無常等十六行相 。即能解彼,則彼正所化機 亦必 緣彼極善修習,由修習力,定能現證補特伽羅無我,此是成立瑜伽現量 諸理之所成立。340

或許有人這樣想:透由了解獨立自主實有的補特伽羅與蘊之間的關係,並 非本質相同,而名言中的我與蘊的關係也不是本質相異的,就能夠了解空無我 的內涵及無常等十六行相。透由正確的心,能夠了知無常十六行相的道理,在 了解無常等十六行相的道理之後,他也一定會按照這個方式很努力的去修學,

當他了解了自續派以下的論師所提出的補特伽羅無我的道理時,透由不斷的修 學之後,最終也能夠現證補特伽羅無我,這一點透由證成瑜伽現量的道理就能 夠成立。所以當行者了解了無常等十六行相的內涵,不斷的串習之後,他也能 夠現證補特伽羅無我。

339 月稱造,宗喀巴疏,法尊譯,法鏡編譯組 編輯,《入中論善顯密意疏》(上),(香港:心一 堂有限公司,2016 年),頁 58。

340 月稱造,宗喀巴疏,法尊譯,法鏡編譯組 編輯,《入中論善顯密意疏》(上),(香港:心一 堂有限公司,2016 年),頁 58。

164

由是因緣,現證彼義之見道,能斷遍計煩惱亦得成立。若彼已成,則現 見補特伽羅無我已,更數數薰修之修道亦得成立。亦能成立斷除俱生煩 惱,乃至漏盡。雖未通空性,亦能斷三界一切煩惱及種子。以所述見修 斷惑之理,即出世間道斷惑之理也。故修無常等十六行相之道,亦能斷 盡一切煩惱。341

以當行者了解了無常等十六行相的內涵,不斷的串習之後,他也能夠現證 補特伽羅無我。由這個因緣,他就能夠在心續中生起現證補特伽羅無我的見道,

透由見道能夠斷除遍計的煩惱這一點,也是可以成立的。如果見道是可以生起 的話,在現見補特伽羅無我之後,一再的修習,那修道應該也可以生起。如果 修道是能夠生起的,就表示透由修道能夠斷除俱生的煩惱,也就是斷除心續中 所有的煩惱。所以即便沒有通達空性,但也還是能夠透由修學無常等十六行相,

來斷除三界一切的煩惱以及煩惱的種子。

透由修學見道以及修道,來斷除遍計、俱生煩惱的道理,是出世間道斷除 煩惱的道理,這是自續派以下的論師他們所提出的看法。他們認為即便行者沒 有證得空性,但是透由修學無常等十六行相,最終還是能夠斷除所有的煩惱。

當釋彼疑。吾等非說:未得真實義見,則以正理抉擇無常等十六行相,

及彼所化勤修彼義,現見粗分補特無我,並見後薰修,皆不可能。乃說 彼道不能圓滿通達補特伽羅無我,非是真見道及出世修道,全不能斷見 修所斷之種子。故說彼道為見道修道,能斷二種所斷惑及種子,彼二道 究竟能得阿羅漢果者,此皆判為不了義。342

接下來宗喀巴的釋疑。我並不是說,以下所講的這個內容並不存在,他宗 認為即便行者沒有證得空性,但是透由正理來思惟「無常等十六行相」的內涵,

並且進一步的「勤修無常等十六行相」的道理,在不斷的練習過後,他的心中 的確能夠現見粗分的補特伽羅無我。但相較於中觀應派所提出的無我,自續派 以下的論師所提到的無我是粗分的,它並不是最細緻、最究竟的無我。但中觀

341 月稱造,宗喀巴疏,法尊譯,法鏡編譯組 編輯,《入中論善顯密意疏》(上),(香港:心一 堂有限公司,2016 年),頁 58­59。

342 月稱造,宗喀巴疏,法尊譯,法鏡編譯組 編輯,《入中論善顯密意疏》(上),(香港:心一 堂有限公司,2016 年),頁 59。

165

應成派要否定的是,透由修學「無常等十六行相」,並沒有辦法究竟的了解細微

應成派要否定的是,透由修學「無常等十六行相」,並沒有辦法究竟的了解細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