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寶鬘論》及小乘經證成

《寶鬘論》云:「乃至有蘊執,從彼起我執,有我執造業,從業復受生。

三道無初後,猶如旋火輪,更互為因果,流轉生死輪。彼於自他共,三 世無得故,我執當永盡,業及生亦爾。」初二句顯示:若時於蘊有實執,

即從彼執而起我執薩迦耶見。故斷盡薩迦耶見者,必須於蘊斷盡實執。

376 月稱造,宗喀巴疏,法尊譯,法鏡編譯組 編輯,《入中論善顯密意疏》(上),(香港:心一 堂有限公司,2016 年),頁 71。

186

由此可知二乘阿羅漢,亦於蘊斷盡實執。則未破實執所著之境,即不能 破薩迦耶見所著之境。故知大小學派共許之補特伽羅無我,但破粗分補 特羅我,非是微細補特伽羅我。377

接下來是大師所作的註解。初二句是「乃至有蘊執,從彼起我執」,很清 楚顯示了,如果對於五蘊產生了有諦實的執著,這時透由「蘊實執」就會引發

「我執薩迦耶見」。所以如果想要斷除薩迦耶見的話,必須要斷除「蘊實執」。

從這當中可以知道,二乘的阿羅漢已斷除了薩迦耶見。如果二乘的阿羅漢,能 夠斷除薩迦耶見的話,就表示他能夠斷除「蘊實執」,也就是執著蘊為實有的執 著,他也能夠斷除這樣的執著。從這當中就可以知道,二乘的阿羅漢他必須證 得蘊是無諦實的。所以如果無法破除實執所執著的對境,也沒有辦法破除薩迦 耶見所執著的對境。

所以大小乘的宗義師所共許的補特伽羅無我,他只是破除粗分的補特伽羅 我,也就是破除補特伽羅是「獨立自主實有」的這一點。而不是破除細分的補 特伽羅我。如果想要斷除細分的補特伽羅我,必須斷除補特伽羅是有諦實的這 一點。所以以中觀應成的角度而言,所謂真正的補特伽羅無我、或是微細的補 特伽羅無我,是必須證得補特伽羅是「無諦實」的這一點。

是故有人見378此論師「宗說」二乘通達補特伽羅無我之理與他宗相同。

須說與他宗不同,唯在是否通達法無我理,實係未解此宗正義。以《釋 論》說若離真實義見,亦不能通達補特羅無我也。379

有些人隨便提出以下的論點,認為以中觀應成派的角度,也就是月稱論師 的自宗來說,他認為二乘的行者,所謂通達補特伽羅無我的這一點,跟自續派 是完全相同的。進一步的,這樣的行者當中又分為,有證得法無我以及沒有證 得法無我這兩類。如果以這樣的方式來解釋的話,這代表提出這個論點的人,

377 月稱造,宗喀巴疏,法尊譯,法鏡編譯組 編輯,《入中論善顯密意疏》(上),(香港:心一 堂有限公司,2016 年),頁 71-72。

378 見:妄說。

379 月稱造,宗喀巴疏,法尊譯,法鏡編譯組 編輯,《入中論善顯密意疏》(上),(香港:心一 堂有限公司,2016 年),頁 72。

187

他本身並不了解中觀應成派所提出的觀點。因為在《釋論》裡面一再的提到,

如果行者沒有證得無自性的道理,他就無法通達補特伽羅無我。

次二句說以有薩迦耶見增上力 ,便造繫縛生死之業,以此業力復受生死。

此亦約未破實執所著之境者說,非謂凡有薩迦耶見者皆爾。以至七地猶 有薩迦耶見,而初地以上即不由業力受生。此諸教證,並明若不修真實 義見,則不能斷盡薩迦耶見。故亦即是說:但無常等十六行相之道,不 能斷盡煩惱也。380

次二句是提到「有我執造業,從業復受生」,因為行者的心中有薩迦耶見 的緣故,隨著薩迦耶見的力量,他會進一步的造作流轉生死的業,造了這樣的 業之後,他就會再一次的引生後有。這是從未了解無諦實的內涵的人所說的,

這樣的行者他心中的薩迦耶見,會使行者造作流轉生死的業,但並不是說所有 的薩迦耶見都具備這樣的能力,因為菩薩即便登上了七地,他的心中都還是有 薩迦耶見的,但是初地以上的菩薩他流轉的方式,並不是透由業力而流轉生死,

所以這代表初地以上的菩薩,並不會隨業流轉。此處所指「從未破除實執所執 著的境」,也就是從未證得空性的人,他心中的薩迦耶見具備由業力而流轉生死 這樣的能力。

以上的這些內涵,最主要是在說明如果不修「真實義見」,是無法斷除行 者心中的薩迦耶見。這也代表只修無常等十六行相,是無法斷盡心中的煩惱。

故凡許此不共補特伽羅無我之理,而猶依於共許之補特伽羅無我而明薩 迦耶見,許彼煩惱建立,是未了不共宗義,成大矛盾。豈此大論師而有 此失。381

所以只要承許「不共補特伽羅無我」的道理,所謂「不共補特伽羅無我」

是指大乘不共。以中觀應成的角度而言,他所認定的「補特伽羅無我」,也就是

「補特伽羅無諦實」的這一點。如果認定這一點是「不共補特伽羅無我」的道

380 月稱造,宗喀巴疏,法尊譯,法鏡編譯組 編輯,《入中論善顯密意疏》(上),(香港:心一 堂有限公司,2016 年),頁 72。

381 月稱造,宗喀巴疏,法尊譯,法鏡編譯組 編輯,《入中論善顯密意疏》(上),(香港:心一 堂有限公司,2016 年),頁 73。

188

理,但是在安立的時候,還是將大小乘所共許的補特伽羅無我,也就是「獨立 自主實有空」,來建立、來安立薩迦耶見的話,這代表提出這個論點的人,他本 身並不了解中觀應成派不共的見解,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錯誤。而月稱論師這種 大論師,怎麼會犯這樣的過失呢?

故知本宗學者,若許二乘證法無我,然於煩惱建立,全不思惟不共之理,

是僅有信仰本宗之名而已,以此為例,餘亦多顯,應當善巧觀察(亦應善 辨餘諸謬論)。382

有些人自以為是應成派的追隨者,但對於描述二乘應該證得法無我的經論 內涵完全不了解,甚至不曾去探討不共煩惱的論述為何,完全不加思索所謂的

「不共」的道理是什麼,只是對於中觀應成派的見解有信仰,但是他完全不清 楚、也不會分析,以此作為例子,所以在修學的時候,應該要善加辨別一些不 正確的論點。

言「三道」者,謂煩惱業生三雜染 。「無初後」者,謂由煩惱造業,從 業感苦,復從於苦生同類果及煩惱等。由彼此更互相生,故前後次第無 定,即「更互為因果」之義。又彼緣起,不從自生他生共生,其自性生 於三世中俱不可得,見無彼 故,或不可見故,即能斷盡我執薩迦耶見,

故亦能滅生死流轉。383

在《寶鬘論》裡提到,「三道無初後,猶如旋火輪,更互為因果,流轉生 死輪。」這個偈頌當中所謂的「三道」指的是三種雜染,分別是煩惱雜染、業 雜染以及生雜染。因為透由煩惱會造作新的業,而透由業又會感得苦果,並且 從苦當中會衍生出其他的痛苦,甚至透由苦會生起其他的煩惱,所以「煩惱」、

「業」跟「生」這三種的雜染,它並沒有前後一定的順序。它們彼此都會在因 緣聚集的情況下產生另外一者,如同正在旋轉的火輪,前後次第無定,它們的 關係是互為因果的。

382 月稱造,宗喀巴疏,法尊譯,法鏡編譯組 編輯,《入中論善顯密意疏》(上),(香港:心一 堂有限公司,2016 年),頁 73。

383 月稱造,宗喀巴疏,法尊譯,法鏡編譯組 編輯,《入中論善顯密意疏》(上),(香港:心一 堂有限公司,2016 年),頁 73。

189

以十二緣起的角度,眾生在輪迴中不斷的流轉,但是流轉的眾生,他形成 的方式並非自生、也非他生、也非共生,所以流轉的眾生他有自性的這一點,

在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時間點當中都無法獲得,眾生無自性的這一點是可以 被看見的,或是無法看見它的自性,從這當中就能夠斷盡我執薩迦耶見,所以,

也能以這樣的角度滅除生死的流轉。

抉擇蘊等皆無自性已,又云:「如是如實知,無實眾生義,猶如火無薪,

無住取涅槃」。此說由見真實義故而般涅槃 。此非但依菩薩說如是見,

乃依二乘說。又彼「涅槃」文後,復說「菩薩亦見彼,決定求菩提,然 由大悲故,受生至菩提」故。《釋論》所引《寶鬘論》,係舊譯本,譯文 欠善。384

在介紹「法無我」之後,文中又提到:如果能夠如實的了知,眾生是無諦 實的,就好像沒有木材是無法從中生火的。相同的道理,如果眾生透由了解無 自性的道理之後,流轉生死的因-也就是「實執」會因此而斷除,如果能夠斷 除實執,就不會有實執所感得的果,也就是流轉生死。這個偈頌最主要提到透 由見到真實義就能夠獲得究竟的涅槃。

但有人認為《寶鬘論》當中的這些內涵,是對大乘的菩薩而說的,並不是 對二乘的行者來介紹。對於這一點宗喀巴有特別說明,所謂的「獲得涅槃必須 先證得真實義」的這個觀點,並不是只對菩薩而說,而是所有的行者,只要想 證得涅槃,都必須先證得真實義。原因是在「無住取涅槃」之後,《寶鬘論》當 中緊接著說到:當菩薩很清楚的看見諸法是無自性的道理之後,就會更堅定追 求無上菩提的決心。但是他之所以在輪迴當中不斷的投生,是因為他的願力、

他的大悲,所以他會一直在輪迴當中投生,直到獲得圓滿的菩提。在《釋論》

當中所引《寶鬘論》的原文,它有前後的兩種譯本,有些是屬於舊的譯本,而 這些譯文翻譯得並不是很好。

384 月稱造,宗喀巴疏,法尊譯,法鏡編譯組 編輯,《入中論善顯密意疏》(上),(香港:心一 堂有限公司,2016 年),頁 74。

190

聲聞乘經亦有此說,諸聲聞為斷煩惱障故,「諸色如聚沫,諸受類浮泡,

諸想同陽燄,諸行喻芭蕉,諸識猶幻事,日親之所說。」以五喻觀察諸 有為法皆無自性。385

在小乘的經藏當中也有此種說法,諸聲聞行者為了斷除煩惱障,釋迦世尊 親口宣說了色受想行識,藉由五種的譬喻(聚沫、浮泡、陽燄、芭蕉、幻事)

來告訴所化機,諸有為法皆無自性。

雖《釋菩提心論》云:「佛於聲聞宣說五蘊,於菩薩眾說色如聚沫等喻。」

雖《釋菩提心論》云:「佛於聲聞宣說五蘊,於菩薩眾說色如聚沫等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