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說明大悲心也是無二慧與菩提心的根本

第三章 《入中論》的不共特色與目的

第二節 《入中論》的不共特色-總禮大悲

四、 說明大悲心也是無二慧與菩提心的根本

在這一段裡面最主要強調的內容,是在強調大悲心也是菩薩餘二因,也就 是大悲心是造作的菩提心、以及無二慧的根本。

《入中論》偈頌

「悲性於佛廣大果,初猶種子長如水,長時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讚大悲 心。」

宗喀巴解說:

三因中以大悲為主,由大悲心亦是菩提心與無二智之根本。為顯此故,

說「悲性」等一頌。大悲心於豐盛廣大之佛果,為初生要因,如種子。

中間令增長,如水潤。後為眾生常時受用之處,如果成熟。故我月稱,

於聲聞獨覺諸佛菩薩及餘二因之先,或造論之首,先讚大悲心。此非入 後文方讚,即此所說於生佛果初中後等即是讚歎也。148

三因當中是以大悲為主,因為大悲心也是菩提心與無二慧的根本。為了要 說明這一點提到了「悲性於佛廣大果」的這個偈頌。接下來解釋這個偈頌的內 涵。主要在講述大悲心在大乘修道初、中、後三個階段都很重要。如果我們想 要得到豐碩的收成,最初必須要播種,相同的,如果我們想要成辦圓滿的佛果,

最初的根本是如同種子般的大悲。並且當種子長出了苗芽之後,必須透由水去 灌溉,相同的道理,當我們的心中播下了大悲的種子,並且長出了菩提心的苗 芽後,想要讓苗芽不斷的成長、茁壯,到最後開花結果,還是要不斷的修學大 悲,透由大悲的水來灌溉,菩提心的苗芽才能夠不斷的成長,這是以中間的角 度來提到大悲的重要。並且在最終成就了圓滿的正等覺之後,之所以會為眾生 宣說正法,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因為他的心中有大悲的緣故。

在偈頌裡提到「先讚大悲心」,「先」這個字是說「於聲聞獨覺諸佛菩薩及 餘二因之先」,在禮讚聲聞、獨覺、諸佛菩薩,「以及餘二因」,以及菩提心與 無二慧之前,我先禮讚大悲心,這是第一種解釋方式。第二種解釋方式,「或造

148 月稱造,宗喀巴疏,法尊譯,法鏡編譯組 編輯,《入中論善顯密意疏》(上),(香港:心一 堂有限公司,2016 年),頁 20。

65

論之首,先讚大悲心。」我在造論之前,透由前面的這兩個偈頌,我先禮敬大 悲。

對於「故我先讚大悲心」,宗喀巴怕有人會誤解為是在這之後要來禮讚大 悲,但其實並不是!所以提到並不是在這之後,有其他的偈頌會來禮讚大悲,

而是這個偈頌本身就特別強調,大悲心在修學佛道的初、中、後三個階段,都 是非常重要的,這個偈頌本身就是在禮讚大悲。

「性」者,顯佛果三位中之心要「唯」一大悲;不如外穀初中後三位之 要因別有三事。為最初重要如種子者,謂具大悲心者,見有情受諸苦惱,

為欲救一切苦有情故,便緣所為事149而發心曰:「我當度此一切有情出生 死苦,令成佛道。」150

在偈頌裡面有提到「悲性」的這個「性」字,這個字有什麼樣特別的意義 呢?之前透由三種不同的譬喻,來強調大悲的重要性,也就是大悲在最初如同 種子,在中間如同水,而在最後如同果實成熟。以這三種譬喻,要強調的重點 只有一者,也就是只有大悲心一者在修學佛道初、中、後三個階段,都是非常 重要的,而不是有其他法類。

以未入道的行者而言,這位行者能否進入大乘的資糧道,也就是他的心中 能否生起菩提心,最重要的關鍵,就在於他的心中能否生起大悲,所以對於一 位想要進入大乘佛道的行者而言,菩提心在最初的階段是非常重要的;而入道 的菩薩,在入道之後是否能夠成就佛果,他必須要累積廣大的福德以及智慧的 資糧,而他能否累積這兩種資糧,最主要的關鍵也在於他的心中有沒有辦法生 起大悲;而最終在成就無上正等覺之後,他是否能為眾生宣說佛法的關鍵,也 在於他的心中是否具備大悲。所以大悲心對於未入道的行者,或者是入道之後 還未成就的行者,或者是已經成就的佛,在這三個階段都是非常的重要,所以 提到「性」這個字。

而之後分別提到,大悲在初、中、後三個階段為什麼重要。

149 「所為事」指的是「目的」。

150 月稱造,宗喀巴疏,法尊譯,法鏡編譯組 編輯,《入中論善顯密意疏》(上),(香港:心一 堂有限公司,2016 年),頁 20。

66

首先具有大悲的行者,當他看到有情受到痛苦的逼迫,他為了想要救度這 些受苦的有情,這個時候他所緣的是「利他」。他會緣著利他的這件事情而作發 心我想要救度一切痛苦的有情,跳脫生死苦海,希望他們都能夠成就佛道。

又見要自成佛道,乃能滿彼願,故復緣菩提而發心言:「我為利益諸有情 故,願當證得無上菩提。」又見不修無二慧所攝施等諸行,則彼誓願終 不能成辦,乃進修智慧等行,是故大悲心為一切佛法種子。151

進一步的他會看到,想要成辦這個目標,我自己本身要先成佛,如果我沒 有成佛,這個目標是無法達成的。所以他就會緣著菩提而發起殊勝的菩提心,

而提到:「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希望自己能夠早日證得圓滿的無上菩提。」進 一步的,發起菩提心的這位菩薩他看到,雖然我的心中已經生起了菩提心,如 果我沒有進一步的去修學以無二慧所攝的布施、持戒等內涵的話,我的這個目 標還是沒有辦法達到,所以他會進一步的想要去修學布施等六度,以智慧為主 的菩薩行。從這個角度來分析的話,我們會發現所有的佛法,也就是所有大乘 道的功德、所有大乘道的法類,它都是源自於大悲心,所以大悲心是一切佛法 的種子,它是大乘道的根本。

《寶鬘論》依此義云:「若大乘經說:大悲為前導、諸行152無垢智,有智 誰謗彼。」此說大悲為前導,菩提心所引諸行、與離二邊無垢淨智,此 三行攝一切大乘義盡。153

在《寶鬘論》裡面提到:「在大乘的經典裡面,已經非常清楚的提到,大 悲心是進入大乘道之前的前導,菩提心所引發的六度諸行,以及「無垢智」的 內涵,所以如果有智慧的話,有誰會說大乘非佛說呢?」這裡最主要強調的是,

進入大乘道要先修學大悲心,透由大悲心而生起菩提心,藉由菩提心能夠引發

151 月稱造,宗喀巴疏,法尊譯,法鏡編譯組 編輯,《入中論善顯密意疏》(上),(香港:心一 堂有限公司,2016 年),頁 20–21。

152 「諸行」指的是菩提心所引發的六度諸行。

153 月稱造,宗喀巴疏,法尊譯,法鏡編譯組 編輯,《入中論善顯密意疏》(上),(香港:心一 堂有限公司,2016 年),頁 21。

67

六度等諸行,並且在修學六度的過程中,也要同時修學遠離常斷二邊的無垢淨 智。這大悲心、菩提心以及無二慧,這三行它統攝了一切大乘法的內涵。

為中間要因如水潤者。謂大悲種子發生菩提心芽已,若不時以大悲水灌 溉之,則不能修習二種廣大成佛資糧,定當現證聲聞獨覺涅槃。若以悲 水時加灌溉,則必不爾。154

大悲心不僅是在未入道前非常的重要,在入道之後、還未成就正等覺之前,

也就是累積資糧的這個階段,它也非常的重要。它的重要性就像是在種下了種 子之後,要用水去灌溉種子才能夠發芽,並且最後茁壯、開花、結果。在種下 了大悲的種子之後,從大悲的種子長出了菩提心的苗芽之後,如果沒有持續以 大悲水來灌溉菩提心的苗芽,則無法在三大阿僧祇劫當中累積廣大的福智資糧,

如果沒有辦法長時累積廣大的福智資糧,最終所能夠成就的菩提,只是聲聞獨 覺二乘的菩提,而不是大乘的菩提。相反的,如果能夠在菩提心的苗芽長出來 之後,持續的以大悲水去灌溉的話,最終就能夠透由累積福智資糧而證得圓滿 的佛果。

為末後重要如成熟者,謂成佛已,設離大悲心,則必不能盡未來際為諸 有 情作受用因;亦不能令聲聞獨覺菩薩聖眾輾轉增上。若於果位有大悲 相續155者,則一切皆成。156

大悲心不只是在最初、中間這兩個階段是重要的,在最後成佛的階段如同 果實成熟一般非常的重要。以世間來說,果樹在開花結果之後,如果果實沒有 成熟的話,其實對我們並沒有多大的利益。相同的,如果菩薩透由累積資糧,

最終成就圓滿的正等覺之後,這時如果他遠離了大悲,在輪迴未空之前,由於 他失去了大悲不會為眾生宣說正法,而這時有情就無法受用佛所宣說的正法;

如果佛失去了大悲心,衪就不會為眾生宣說正法,眾生就無法分辨是非善惡,

154 月稱造,宗喀巴疏,法尊譯,法鏡編譯組 編輯,《入中論善顯密意疏》(上),(香港:心一 堂有限公司,2016 年),頁 21。

155 「相續」是「持續生起」的意思。

156 月稱造,宗喀巴疏,法尊譯,法鏡編譯組 編輯,《入中論善顯密意疏》(上),(香港:心一 堂有限公司,2016 年),頁 21–22。

68

不僅如此,聲聞、獨覺、菩薩也不會持續的增加,也就是他們的數量會因此逐 漸的減少,甚至完全中斷。相反的,如果在果位,也就是成佛之後能夠持續的 生起大悲的話,那麼一切都有辦法成辦。

如是解釋悲性等四句之義,應知即是顯示:樂大乘者應先令心隨大悲轉。

次依大悲,至誠引發眾相圓滿大菩提心,既發心已則學菩薩諸行,尤應 徹了甚深正見,於此應生堅固定解。157

最後宗喀巴作了一個總結,當我們如是解釋了「悲性於佛廣大果」的這個 偈頌之後,我們要了解:如果我們想要成為一位大乘的行者,應該先讓自己的 心中生起任運而起的大悲,並且以大悲作為根本,而引發具備兩種條件(為利有 情願成佛)的圓滿大菩提心,並且在發心之後,為了成就無上菩提,要學布施等 六度的內涵。而在修學六度的過程中要通達甚深空性的道理。透由了解「悲性

最後宗喀巴作了一個總結,當我們如是解釋了「悲性於佛廣大果」的這個 偈頌之後,我們要了解:如果我們想要成為一位大乘的行者,應該先讓自己的 心中生起任運而起的大悲,並且以大悲作為根本,而引發具備兩種條件(為利有 情願成佛)的圓滿大菩提心,並且在發心之後,為了成就無上菩提,要學布施等 六度的內涵。而在修學六度的過程中要通達甚深空性的道理。透由了解「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