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入中論》的不共特色與目的

第三節 《入中論》的不共特色―別禮大悲

一、 敬禮緣有情之大悲

《入中論》偈頌:

頌曰:「最初說我而執我,次言我所則著法,如水車轉無自在,緣生興悲 我敬禮。」

宗喀巴解說:

由我執薩迦耶見故,引生我所執薩迦耶見。故有情類於生我所執薩迦耶 見之前,先起我執薩迦耶見,於無自性之我妄謂有性,乃於所說之我執 為實有。158

宗喀巴一開始解釋了這個偈頌字面的意思,提到:眾生在生起薩迦耶見的 時候,先生起「我執」薩迦耶見,也就是執著「我」是有自性的薩迦耶見。透 由執「我」為有自性的薩迦耶見,而引生執著「我所」是有自性的薩迦耶見,

所以這兩者有因果的關係。有情在生起「我所執」的薩迦耶見之前,會先生起

「我執」的薩迦耶見。而「我執」的薩迦耶見,是將無自性的我,透由心的力 量,而去執取認為我是有自性的。

次由我所執薩迦耶見,離於我執所緣境,緣餘眼色等法,謂是我所有,

乃於我所159著為實有。由是流轉生死,如水車之旋轉不已,不得自在。

緣此眾生而興大悲心者,我今敬禮。此即敬禮緣有情之大悲。160

158 月稱造,宗喀巴疏,法尊譯,法鏡編譯組 編輯,《入中論善顯密意疏》(上),(香港:心一 堂有限公司,2016 年),頁 22。

159 「我所」就是「我的」的意思。

160 月稱造,宗喀巴疏,法尊譯,法鏡編譯組 編輯,《入中論善顯密意疏》(上),(香港:心一 堂有限公司,2016 年),頁 23。

71

接著「我所執的薩迦耶見」是什麼內涵呢?「離於我執所緣境」,「我執」

它所緣的對境是緣著「我」,而「我所執」它所緣的境,是不同於「我執」的所 緣境,它緣的境是「我所」,所以它不同於我執的對境,一開始是緣著眼耳鼻舌 身、或是五蘊等法,想到這一切都是屬於我的。所以執著「我所」為有自性的 這種心態,我們稱為「我所執薩迦耶見」。所以第二句話提到,「次言我所則著 法」,「次」指的是在生起「我執」或是生起「我執薩迦耶見」之後,進一步的 會生起「我所執的薩迦耶見」。而「我所執的薩迦耶見」,它所執著的對境跟「我 執」是不同的,它所執著的對境,是一開始緣著色聲香味觸等法,而認為這一 切都是屬於「我的」,而對於「我的」的這一點,進一步的去執著它是有自性的。

眾生為什麼會在輪迴當中流轉,是因為眾生執著「我」以及「我所」是有自性 而流轉生死不得自在。所以緣著在輪迴當中的眾生所生的大悲,是我月稱論師,

現今在這個地方所要禮敬的對象。

諸眾生類如水車者,諸有情與水車輪,是能同所同之總體。其相同之理,

《釋論》別說若喻若法各有六義,今且合說之。161

在這裡有提到一個譬喻,是提到了「水車」,這個詞可以作另外一種解釋,

也就是到井裡去打水的時候,水是要從井裡將它提出來的。「水車」的話,有些 人可能會誤解它的外形,像是摩天輪、或像輪子的那種水車,如果以這個譬喻 來作解釋的話,它很難跟以下的六個法來作結合,所以不管是原文、或者是偈 頌裡面的「水車」,應該將它解釋為「到井裡面去打水的這個動作」。所謂的「能 同所同之總體」,在這裡有特別提到有情跟水車,「有情」指的是相似法,「水車」

指的是相似喻,也就是透由譬喻,他要告訴我們的是有情如何在輪迴中流轉的,

所以透由相似法以及相似喻,而來強調他所要告訴我們的這個重點。在《釋論》

裡面有各別說明喻跟法各有六個內涵,而這個地方在介紹的時候,將譬喻的六 個特點、以及所要譬喻的內涵(也就是所要譬喻的法),以六個特色結合起來作 介紹的。

161 月稱造,宗喀巴疏,法尊譯,法鏡編譯組 編輯,《入中論善顯密意疏》(上),(香港:心一 堂有限公司,2016 年),頁 23。

72

一、此有情世間162,為惑業繩索所繫。二、由識推動,如旋轉水車之人。

三、於上自有頂下至無間,深邃生死大井中無間旋轉。四、墮惡趣時,

不待功力任運而墜;升善趣時,要極大勤勇方得上升。五、雖有無明愛 取煩惱雜染,及行有業雜染,餘七支生雜染,然前後次第則無一定。六、

恒為苦苦壞苦行苦之所逼惱,故諸眾生迄未有出輪轉之時。163

就如同我們想從井中打水的話,要先將水桶用繩子緊緊綁起來;相同的道 理,補特伽羅被煩惱以及業力的繩索所繫縛,就像裝水的桶子,它會被繩子緊 緊的綁住一樣。這是第一個部分。而眾生之所以會在輪迴當中不斷的流轉,是 因為 「識」在推動它,就像是我們在水桶上面綁了繩子之後,是誰將水桶丟到 井中的?是人。是這個人,他透由自己的力量而將水桶往井裡面丟,所以提到

「如旋轉水車之人」。這是第二點。

眾生被煩惱以及業力的繩索繫縛,並且被「識」所推動,所以在輪迴中不 停的流轉,而流轉的地方上至有頂、下至無間地獄,暗無天日,根本不知道什 麼時候可以跳脫生死輪迴。相同的,當人將水桶丟到井中之後,有時候可以從 井底將水打起來,之後如果要再打水的話,又要將水桶丟下水。所以透由這個 譬喻來比喻被煩惱以及業力所繫縛的眾生,在輪迴中流轉的時候,上至有頂、

下至無間。

在打水的時候,如果將水桶往井裡面丟,這時候不需要花任何的氣力,而 如果要將水打上來的話,這時就要花費很大的氣力,才能夠將水從井底打上來。

相同的道理,眾生在輪迴中流轉的時候,墮入三惡道的時候,不需要花很大的 氣力,很自然的,因為造作惡業就會墮入惡趣;相反的,如果想要投生善趣,

這時就要花很大的氣力來累積福德或是智慧。尤其是如果想要投生善趣的話,

162 「有情世間」,「世間」可以分為情世間跟器世間,所謂的「器世間」除了眾生身處的環境 之外,我們的蘊體也屬於器世間;而擁有蘊體的補特伽羅,它屬於「情世間」。所以這當中 的「器」就像是裝食物的容器,所以在這個地方有特別提到,「有情世間」它所指的就是擁 有蘊體、擁有如此器世間的補特伽羅。

163 月稱造,宗喀巴疏,法尊譯,法鏡編譯組 編輯,《入中論善顯密意疏》(上),(香港:心一 堂有限公司,2016 年),頁 23–24。

73

投生善趣的主因是「持戒」,所以最基本的,我們要持守斷十惡的律儀,才有投 生善趣的可能性,但是對我們多數人來說,這都是不容易的一件事情。所以想 要在流轉的時候投生到善趣,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

在十二緣起當中的第一支,是提到了「無明」,第八支是提到了「愛」,第 九支是提到了「取」。這當中的愛跟取都是屬於貪,所以無明、愛、取,它可以 歸類在「煩惱雜染」 當中。而十二緣起當中的第二支「行」,以及第十支的「有」, 它都屬於業,所以這兩者可以歸類在「業雜染」裡面。所以十二緣起裡面,扣 掉了三種的「煩惱雜染」、以及兩種的「業雜染」,所剩的是七種的「生雜染」。

如果以一次的緣起而言,它是有次第的,也就是從第一支的無明、到十二支的 老死;但是如果不是從這個角度來分析,而是從其他的十二緣起來探討的話,

前面所提到的煩惱雜染、業雜染以及生雜染,這三者並沒有前後的次第。這就 像是打水的人,他將桶子丟到井裡之後,不斷的將井裡的水提上來,我們根本 分不清楚哪一個動作是先開始哪一個動作是結束的,它並沒有前後一定的次 第。

在輪迴中的有情,恒為苦苦、壞苦、行苦之所逼惱,所以眾生終究沒有跳 脫生死的這種時間點。所謂的「苦苦」是我們一般人都能夠了解的痛苦,比方 沒有吃飯會感到肚子餓,沒有喝水會感到口渴,甚至生病,這些都是屬於苦苦,

也就是一般的眾生能夠感受到的痛苦。而「壞苦」是指,有漏的樂受稱為壞苦。

為什麼有漏的樂受稱為壞苦?這就像我們在肚子餓的時候,它是有苦苦,而在 吃東西的當下會覺得很快樂,但是這種樂它是沒有辦法持續下來的。因為如果 你吃得東西一多,你就會發現肚子很撐,所以那種快樂是沒有辦法持續的、它 是會變化的,所以所謂的「壞」這個字,就是會變化的意思,它會從我們所認 定的快樂,轉變為另外一種的痛苦,所以我們說輪迴當中的安樂是屬於壞苦。

而「行苦」又稱為遍行苦,所謂的「遍」是指遍佈的意思,這種苦它是遍 輪迴中,上至有頂、下至無間,所有的眾生只要是在業跟煩惱的束縛之下而投 生的話,它所得到的蘊體都稱為遍行苦。所以無論是地獄道的有情、或是人道 的眾生、或是天道的天人,只要是在業跟煩惱的束縛之下而投生的話,所得到 的蘊體都屬於行苦。所以輪迴中的有情,恒為苦苦、壞苦、行苦所逼惱,這就 像將水桶丟入井中的這個人,無論是丟下去的時候、或者是將水提上來的時候,

水桶都會觸碰到井邊。相同的,在輪迴中的有情,在流轉的狀態下,他也會不

74

斷的遭遇苦苦、壞苦以及行苦的逼迫。因此,在輪迴中的有情,終究沒有跳脫 生死的這種時間。

此六門法喻合說,非僅令了知有情流轉之理而已。前雖說樂大乘者應先 發大悲,然未說如何修習,悲心乃發。今說有情無有自在,流轉生死。

即顯由此修習乃能引發大悲心。此復應思由誰令其流轉?謂最不寂靜未 善調伏之心。於何處流轉?於上自有頂下至無間,流轉不息。164

在這個地方有特別提到,透由六門來將所要譬喻的法、以及所能夠譬喻的 喻,這兩者結合來作說明。之所以要將「法」 跟「喻」這兩者結合來說明,並 不是只為了讓我們了解有情流轉的道理而已,那是為了要讓我們了解如果想要 進入大乘的話,行者應該先發起大悲心,但是並沒有說明要如何修習,才能夠

在這個地方有特別提到,透由六門來將所要譬喻的法、以及所能夠譬喻的 喻,這兩者結合來作說明。之所以要將「法」 跟「喻」這兩者結合來說明,並 不是只為了讓我們了解有情流轉的道理而已,那是為了要讓我們了解如果想要 進入大乘的話,行者應該先發起大悲心,但是並沒有說明要如何修習,才能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