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入中論》的不共特色與目的

第二節 《入中論》的不共特色-總禮大悲

二、 說明諸佛從菩薩生

若聲聞獨覺從諸佛生,諸佛復從誰生?曰:諸佛世尊從菩薩生。若作是 念:菩薩豈非從佛教而生名佛子乎!若是佛子,又說諸佛從菩薩生,云 何應理?如說彼子之父從彼子生。答:雖諸菩薩是佛子,然有二緣122, 菩薩亦得為諸佛之因。初、依分位123差別說。如釋說:「以如來分位是菩 薩分位之果故」。此謂一切證佛位者,皆先由學地菩薩位來。約佛果之同 類因,故說菩薩是諸佛因。次、依勸令發心者說。如契經說:文殊室利 菩薩,勸吾等大師、及餘諸佛最初發心。此約菩薩與餘菩薩所成之佛作 俱有因,成立諸佛從菩薩生。124

如果聲聞、獨覺是從佛而生的話,那佛又是從誰而生的呢?自宗回答:佛 是從菩薩而產生的。對於這一點有人提出了質疑:菩薩難道不是在佛的教化之 下而成為菩薩,才稱為佛子的嗎?照理來說,他也應該是從佛而生才對,怎麼

122 這當中的「緣」是作「原因」來作解釋。

123 「分位」就是「狀態」。

124 月稱造,宗喀巴疏,法尊譯,法鏡編譯組 編輯,《入中論善顯密意疏》(上),(香港:心一 堂有限公司,2016 年),頁 13。

52

會是從菩薩而生佛呢?如果菩薩是佛的心子的話,照理來說,應該是「佛生菩 薩」才對,怎麼會說「諸佛是從菩薩而產生」的呢?這怎麼會是合理的呢?如 果你提出的這個觀點是合理的話,這種觀點就像是說,孩子的父親是孩子生的 一樣,這是不合理的。

對於這個質疑自宗回答:菩薩雖然能夠稱為佛子,但是有以下兩個原因,

可以成立菩薩是諸佛的因。第一個原因是提到「依分位差別說」,如來的狀態 是菩薩狀態的果,如來的狀態是衪的心續中有一切遍智、有菩提心,並且衪擁 有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如來的這種狀態是菩薩修道之後感得的果。這就 表示如來的這些功德,是菩薩在有學位的時候,透由修學相順的道而感得的果 報。所以這是以菩薩與佛是同一個相續,並且是間接的近取因而來說菩薩是諸 佛的因。

第二個理由,「依勸令發心者說」。在佛經裡面有提到,文殊菩薩勸勉「吾 等大師」,也就是釋迦世尊以及其他的佛,要為了眾生而發起菩提心。也就是釋 迦世尊以及很多尊佛,當初在還未成為菩薩之前,文殊菩薩就來到他們的面前,

賜與他們菩提心的教授,並且一再的勸勉他們要為了利益眾生而發起菩提心。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菩薩是佛的因,因為透由某一尊的菩薩(在這個地方是 以文殊菩薩為例),他在勸勉某一個人發心之後,這個人透由最初的發心,之後 的積聚資糧,而最終能夠成就圓滿的正等覺,所以從這個角度來提到菩薩是佛 的因。

這段翻譯如果把它講得更簡單一點的話,上面的這段文,也就是文殊師利 菩薩「勸吾等大師、及餘諸佛最初發心」的這段話,它最主要表達的是什麼意 思?也就是菩薩與佛並不是同一個心續。但透由文殊菩薩,賜予世尊菩提心的 教授,而讓世尊發心、積資,最終成就圓滿的正等覺,所以世尊之所以能成佛,

最主要的關鍵是文殊菩薩。所以從菩薩與佛並不是同一個心續,而是以「俱有 緣」的角度來說菩薩是佛的因。

所以第一個原因,是以「近取因」的角度來說明菩薩是佛的因;而第二個 原因是以菩薩是佛的「俱有緣」的角度,來說明菩薩是佛的因。

53

由菩薩是成佛之要因,故諸佛讚歎菩薩。讚義有四:一、菩薩為諸佛之 圓滿主因,故極應尊重125。二、謂由禮讚因位菩薩,亦能間接禮讚果位 諸佛。三、如藥樹能與無量樂果,則於彼樹初生嫩芽,應尤愛護。如是 可知諸佛樹王能滿一切眾生所願,則於佛樹嫩芽之初業菩薩,亦應勵力 而愛護之。四、契經稱讚菩薩,為令會中三乘有情決定趣入大乘道。126 由於菩薩是佛的主因,所以諸佛會一再的讚歎菩薩。禮讚菩薩有四個目的,

第一個目的,由於菩薩是能否成佛最主要的圓滿因,所以對於菩薩,我們要極 度的珍惜以及重視他,這是佛讚歎菩薩的第一個目的。透由禮讚因位的菩薩,

也能夠間接禮讚果位的諸佛。為什麼透由禮讚因位的菩薩,也能間接禮讚果位 的諸佛?因為因位的菩薩,他所追求的是圓滿佛果,所以在禮讚因位菩薩的同 時,也能間接的禮讚果位的諸佛。這是第二個目的。這邊作了一個譬喻,例如

「藥樹」,有藥效的這種樹,它的枝葉、它的果實,能夠給予人無量的樂,也就 是人想要治癒的病,能夠透由藥樹而來成辦。如果這棵樹有這樣的功效,當我 們知道這棵樹,它的嫩芽從地底冒出來之後,我們就會特別的愛護它。

相同的道理,由於佛這棵樹王,能夠滿一切眾生的希願,所以對於能夠長 成佛樹的這棵嫩芽-也就是初業的菩薩,剛生起菩提心的這位菩薩,就像世人 對於藥樹的嫩芽,他會盡可能的去照顧它、去保護它;相同的,對於將來能夠 滿一切眾生希願的佛,衪的嫩芽-也就是最初發起菩提心的這位菩薩,我們也 應該盡可能的去愛護他、去守護他。

在佛經裡面,佛一再的讚揚菩薩。因為佛在說法的當下,周圍會有三乘的 有情,這當中包含具備聲聞種姓、獨覺種姓、大乘種姓的三種不同的有情,由 於佛不斷的讚美菩薩、讚歎菩薩,所以周圍無論是聲聞種姓、獨覺種姓、或是 大乘種姓的行者,在聽到佛用如此美妙、殊勝的方式,在讚歎菩薩之後,他們 的內心就會生起想要進入大乘道、修學大乘法的決心。

125 「尊重」的這個詞是珍惜、重視的意思。

126 月稱造,宗喀巴疏,法尊譯,法鏡編譯組 編輯,《入中論善顯密意疏》(上),(香港:心一 堂有限公司,2016 年),頁 15。

54 佛禮讚菩薩的四個目的,整理如下:

表格 三-3 佛禮讚菩薩的四個目的

第一個目的 菩薩為諸佛之圓滿主因,故讚之。

第二個目的 由禮讚因位菩薩,亦能間接禮讚果位諸佛。

第三個目的 如藥樹能與無量樂果,則於彼樹初生嫩芽,應尤愛護。

第四個目的 契經稱讚菩薩,為令會中三乘有情決定趣入大乘道。

如《寶積經》云:「迦葉!如初月為人禮敬,過於滿月。如是若有信我語 者,應禮敬菩薩過於如來。何以故?從諸菩薩生如來故,復從如來生二 乘果。」此是以教成立諸佛從菩薩生。前二因緣127是以理成。由是當知 餘論所禮之聲聞獨覺諸佛菩薩,今此論中未禮供者,為欲禮供彼等之根 本因。聲聞等二句顯示彼四為次第因果者,為抉出彼等之究竟根本因也。

菩薩雖亦從佛教128而生,然不於說「能王生」時如二乘釋者,以說彼二 從「能王生」,為顯彼二究竟根本亦是大悲;菩薩根本是大悲心,論後當 別說故。129

如同《寶積經》說:「在印度的外道有一種習俗,他們會禮拜「初月」,也 就是從初一到十四這當中的上弦月。相同的佛告訴信眾們,如果你們相信我的 話,你們對我有信心的話,照道理說,你們應該禮敬菩薩、而不是禮敬我,因 為我之所以能夠為你們說法,具備種種功德,這完全是有學位的菩薩修道之後 所感得的,再透由如來宣說正法而培育了聲聞、獨覺的行者,所以如果你們真 的對我有信心的話,你們應該先禮敬菩薩而不是先禮敬如來。」

引《寶積經》的這一段文,是要以教理來成立諸佛是從菩薩而生的。前面 說以「進取因」及「具有緣」這兩個原因,是以正理來證成諸佛是從菩薩而生。

從以上的解釋裡面,我們可以知道,其他論著當中所禮讚的聲聞、獨覺、諸佛 菩薩,在《入中論》的禮讚文當中,並沒有禮讚聲聞、獨覺、諸佛菩薩。雖然

127 「因緣」是指原因的意思。

128 「教」作動詞「教化」來作解釋。

129 月稱造,宗喀巴疏,法尊譯,法鏡編譯組 編輯,《入中論善顯密意疏》(上),(香港:心一 堂有限公司,2016 年),頁 15–16。

55

在《入中論》的禮讚文裡面,字面上有提到聲聞、獨覺、諸佛菩薩,但是這四 類行者不是《入中論》、也不是月稱論師最主要禮敬的對象,既然不是,為什麼 要提到聲聞、獨覺、諸佛菩薩呢?他是為了要禮讚大悲,所以在禮讚大悲之前,

要先將聲聞、獨覺、諸佛菩薩點出來,並且告訴後人,「大悲」是這四種聖者的 根本因。

偈頌裡面提到,「聲聞中佛能王生,諸佛復從菩薩生」的這兩句,是指聲 聞、獨覺是從佛而生,因此聲聞、獨覺是佛的果,佛是聲聞獨覺的因,諸佛又 是從菩薩而生,因此這兩者之間,也有因果的關係,之所以要用次第因果的方 式來作排列,是為了要指出聲聞、獨覺、諸佛菩薩,這些聖者最究竟的根本因 為何。菩薩雖然也是從佛的教化之後而產生的,但是在解釋的時候,不會像「聲 聞中佛能王生」一樣來作解釋。

在「聲聞中佛能王生」的這句話,《入中論善顯密意疏》在解釋的時候,

是提到佛透由宣說甚深緣起的道理,而培育了聲聞、獨覺的行者,雖然佛透由 宣說正法,也能夠培育出菩薩,菩薩也是從佛的教化之後而產生的,但是在解 釋的時候,他並不是以「聲聞獨覺能從能王而生」的這種方式來作解釋。之所 以要特別強調聲聞、獨覺的行者是從佛而生,是為了要特別凸顯出,這兩者它 究竟的根本也是大悲的這一點。至於菩薩的根本是大悲的這一點,它並不需要 用這樣的方式來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