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復原力理論

復原力不單只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改變逆境自我增強的動力,有別於以往從 病理學角度,探究個案問題與背後成因,而是以正向、積極角度,協助個案發現自 己的內在潛能、力量從逆境中站起來。本節將分述「復原力的源起」、「復原力的 定義」、「復原力的運作模式」和「青少年愛情分手與復原力相關研究分析」四部 份。

壹、復原力的源起

Richardson(2002)曾將復原力研究轉變分為三大部分,研究者茲將復原力研究 三大階段的轉變與內容說明如表 5:

一、第一階段:復原力特質

有別於以往,一群心理學家和精神病理學家於 1970 年代,開始注意到復原力 現象在那些深處於心理病態與發展過程中的行為問題兒童身上。其中,相關研究多

23

以復原力現象或支持系統描述,並看重個人面對困境的正向結果與偏向「可測量」

的角度,同時偏重危機情境、危險因子的探討研究。

從研究中,他們發現到這些兒童即使身處惡劣的環境,依舊擁有良好的能力適 應環境,並以「不易受傷的」(invulnerable)或者無敵的(invincible),甚至是「超 級小孩」(superkids)的語詞來形容他們。

Rutter(1993)認為「不易受傷的」意涵一詞有三個涵義,第一,強調困境是絕 對的(absolute),而且困境對個人是絕對困難,沒有任何益處。第二、強調個人特質 是用來對抗困境的,所以個人特質是對抗困境裡危險因子最重要的資源,也是唯一 的資源。第三,特質是個人天生的以對抗環境,排除個人增加能力來對抗困境(林 姿穎,2004)。不過,Rutter 認為「不易受傷的」意涵並不能完全描述復原力的概 念,因此「不易受傷的」(invulnerable)的概念也逐漸被復原力(resilience)所取 代。

另一方面,學者也從研究結果中發現那些幫助個人免於受到惡劣環境傷害的保 護因子。保護因子就是能調節或緩和暴露在危機因子中的影響,其結果會降低負面 行為的發生率,或增加成功適應的結果。蕭文(2002)歸納七點個人復原力特質的 特點:

(一)具幽默感並對事件能從不同角度觀之。

(二)雖置身挫折,卻能將自我與情境做適度分離。

(三)能自我認同,表現出獨立和控制環境的能力。

(四)對自我和生活具有目的性和未來導向的特質。

(五)具有向環境或壓力挑戰的能力。

(六)有良好的社會適應技巧。

(七)較少強調個人的不幸、挫折與無價值感或無力感。

綜合上述,研究者歸納整理早期復原力的研究結果,個人內在因子包含認知因 素(樂觀、智慧、創造力、幽默、信念系統、意義產生、欣賞個人的獨特等)與特殊 能力(因應策略、社會技巧、學習能力、記憶能力);環境因素則包括社會支持、連

24

結與生活事件(郭珮婷,2007)。但是,從社會支持因子中發現,個人並不是被動 的接收社會的支持,相對著,社會支持是在相互互動中產生的。因此,復原力研究 已不足以用因子的觀點來瞭解,需要延伸進行探討因子的動力過程。

二、第二階段:復原力過程

在 1980 年代之後,學者們認為個人抵抗壓力的能力,是個體在面對危機的情 況中與環境交流互動、相互影響之下而產生對抗逆境的復原力。

在此階段對復原力的定義較偏向適應(adaptation)和能力(competence)的觀 點。Rutter 則認為過程和機制決定了復原的能力,並非是個人特質(林姿穎,

2004)。因此,復原力研究應該脫離看重危機因子與保護因子的研究方向,其原因 來自於保護因子與環境之間是具有適配性的,縱使個人擁有再多的保護因子,也不 見得能夠確保個人不受到傷害,甚至還可能有害。同時,也認同復原力為過程的觀 點是危險因子變項的觀點轉變為危險和保護機制及和危險狀態的協調過程。

另一方面,Rutte(1987)提出「不易受傷」和「保護機制」概念不同之處(引 自林姿穎,2004):

(一)除了說明個人過去良好的社會關係外,更應該瞭解個人過去的關係是如何影 及改變個人生命的困境。

(二)保護的過程(proyective processes)比缺乏受傷特質(absence of vulnerability)

的描述更好,因為經驗和固定的特質是不同的。

(三)保護機制的概念可以展現個人面對困境時,促使個人有正向因應結果的主要 影響因素。

因此,復原力的概念已經從絕對觀點轉移到相對的概念,也從固定不變的特質 或能力轉變成流動的狀態,並在交流互動的動態過程觀點中,探討個人身處困境 時,如何與環境互動與因應困境所發展的能力。

三、第三階段:天生的復原力

在此階段,復原力看重個人在困境過程中的痛苦與掙扎,並認為復原力特質是 經過心理分裂(distruption)和再整合(reintegration)因應困境的過程所獲得。

25

Richardson 於 2003 年更以教育和諮商目的,提出復原力模式的概念描述個人在面對 困境時,個人內在心理歷程的變化與因應結果(林姿穎,2004),並重視不同層次 right)、「什麼是有效的」(what is working)與「什麼是有幫助的」(what is improving)。

表 5

資料來源:“The metatheory of resilience and resiliency”by Richardson,G. E.,2002,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58(3), p.308.

26

貳、復原力的定義

復原力是個人的一種能力,可能抵擋逆境並維持合宜的行為。這個詞是借用英 文牛津字典中對此字的定義:「個體在歷經不愉快的經驗如震驚、傷害後,能很快 回復好情緒的能力」,在研究中強調「彈回」(rebound)、「復原的力量」(power of recovery)與功能的彈性(functional flexibility)(郭珮婷,2005)。此外,McEwen

(2012)表示復原力大多為一種涉及恢復的能力,且能夠承受與克服逆境與困境所 帶來的影響,以達到良好的適應。

再者,復原力的發展深受後現代的思維影響,強調在不同的背景、架構下,瞭 解在不同脈絡中所呈現的個人復原力。因此,復原力的定義是根據特定文化、特殊 脈絡,例如:社經地位、家庭背景、年齡、種族、性別…等賦予意義,藉此呈現多 樣化。

研究者綜合復原力相關學者的研究,歸納出復原力的定義面向,分述如下:

一、復原力在逆境中會被激發

復原力是指對負向情境之正向適應反應,因此有些研究復原力的學者認為,排 除了不利情境,復原力則無從發生。同時,Rutter 認為個體在面對危機因子的時 候,復原力的作用才會顯而易見(顏郁心,2002)。而曾文志(2005)也提及復原 力的現象是發生於顯著的逆境背景之中,如果缺乏暴露於逆境條件,只能算是正常 的能力發展,不能稱之為復原力。基於上述可知,只有當個體面臨威脅或危機的情 境之下,復原力的作用才會展現出來。

二、復原力是一種「良好適應」的結果

Walsh(2003)在 Higgins 的研究中發現,那些成功克服孩童時期所遭遇困境的 復原力成年人,並不是從未受過傷害,或是他們很容易彈回(bounce back)生活,

而是他們在經驗痛苦的過程中是「掙扎的很好」(引自郭珮婷,2007),因此能夠 返回正常的生活狀態。此外,復原力是一個有系統的能力,能夠運用自身的力量去 因應外在環境的改變(Thomas1,Keegan,Barry,Layte, Jowett,& Charles,2013)。

27

基於此可知,復原力並不只是彈回與前進的驅力,而是一種讓自己在痛苦中掙 扎的很好的能力。這種能力將是幫助個人成功與積極適應生活,並運作內在與外在 資源解決發展階段議題的能力,藉此開拓健康的因應策略。

Masten(2001)曾提及個體在適應或發展上結果的好壞,是判斷個體是否具有 復原力的標準之一。換句話說,當個體必須在困境或危機之中,仍然具有良好的適 應結果,才能算是有復原力。此外,曾文志(2005)強調復原力需要有達成正向適 應的結果,如果結果為不良好,那麼復原力的現象也將就不會存在。因此,復原力 的展現代表著有良好的適應結果,正如 Graugaard(2012)所提出復原力是社會生 態系統的主要特徵,能夠對環境與系統的改變,進行有效與彈性的因應。

三、復原力的展現與個人具有的某種特質或能力有關

Waters 和 Sroufe(1983)指出個人在面對困境時,往往是主要決定者,且有能 力的個人會被認為能夠使用相關內外在資源去克服困境,以達到發展階段上正向的 結果(顏郁心,2002)。因此,個人所擁有的能力或特質,就成為促動復原力發展 的關鍵要素。

再者,蕭文(2000)復原力乃個人所具有的某種特質或能力,使個人處於危機 或壓力情境之中,能夠發展出健康的因應策略。因此,朱森楠(2001)整理各學者 之研究,提出這些特質或能力包括:有責任感、彈性、良好性格、幽默感、樂觀信 念、內控歸因、良好智能、宗教信仰、社交能力、解決問題能力、未來希望感、目 標感、自我動機、控制衝動、延宕滿足、情緒與負向感受的調節能力、同理他人的 能力…等。此外,García 與 Calvo(2012)表示,復原力是創傷後成長的概念,且 為個體在面對困境時常會出現的普遍現象,能夠促使個體在面對困境時,以良好的 適應方式面對,其中較常見的態度為正向與積極樂觀。除此之外,蔡素妙(2002)

表示個體如具有某些能力,例如:具樂觀、幽默、內控、自我效能、解決問題能力,

將較能擁有復原力。

另一方面,蕭文(1999)也指出,這些特質或能力可能是先天的、或個人早年 的生活與學習經驗、抑或是危機事件後的個人學習經驗而得。因此,復原力可以說

28

是個人所具有的特質或能力,能夠有效運用內外在資源,幫助個人在逆境中有良好 的適應結果。

四、復原力是一種動態交互作用的動力過程

Johnson 和 Wiechelt(2004)指出復原力是一種動力過程,是從個人、事件與 環境的交互作用中產生。這個定義相似於復原力是危險因子與個人內在或環境的保 護因子相互影響的過程(郭珮婷,2007)。因此,個人的復原力不能單從某一危機 事件判斷,須從時間和空間來瞭解個人與環境互動過程,才得以對個人復原力的現

Johnson 和 Wiechelt(2004)指出復原力是一種動力過程,是從個人、事件與 環境的交互作用中產生。這個定義相似於復原力是危險因子與個人內在或環境的保 護因子相互影響的過程(郭珮婷,2007)。因此,個人的復原力不能單從某一危機 事件判斷,須從時間和空間來瞭解個人與環境互動過程,才得以對個人復原力的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