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四節 研究工具

理。

第一節 研究架構

研究者依據過往的相關文獻,以及綜合本研究之動機與目的,擬定之研究概念 脈絡如圖 3。

圖 3 研究架構

本研究在於了解青少年愛情分手經驗與復原力展望,藉由青少年的愛情分手故 事,分析其復原力歷程並探討影響因素,從中歸納復原力的模式進而比較理論模式 的差異性,建構與萃取出復原力模式的特色。

愛情分 手故事

影響因素 復原歷程

復原力 模式

復原模式 分析 特徵

探討

歸納

萃取

理論 模式 比較

50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由於質性研究是集中深入地研究數量較小的樣本,而所抽取的樣本必須是能夠 提供「深度」和「多元社會實狀之廣度」資料為標準(胡幼慧,1996),再加上,

立意取樣研究有特殊目的時,所採用的一種抽樣方式,適用於探索性研究或實地研 究(王佳煌、潘中道、郭俊賢與黃瑋瑩譯,2002)。

此外,立意抽樣所具有的邏輯與效力,被認為可以幫助研究者取得資訊豐富之 個案來進行深度研究(胡幼慧,1996;張英陣譯,2000),而研究者期待能呈現出 青少年面對愛情分手後其復原力的展現的詳實性與特殊性,因此在研究參與者的選 擇上採取「立意抽樣」。

在研究參與者選擇上,預計從研究者所服務的高職學校中,尋求研究參與者兩 名,除了具有共同的話題與學校經驗而能迅速建立良好的訪談關係之外,研究者能 在研究前已能事先了解研究參與者的部分背景與資料,進而選取具備異質性愛情分 手經驗的學生,讓研究結果更豐富。

再者,本研究的研究參與者,透過本校同事推薦適合參與本研究的學生,並符 合以下的選取標準:

一、目前正就讀研究者所任教的高職日間部學生。

二、自認在上一段感情裡,感受到痛苦經驗並自認已經復原者。

三、已經與前男(女)朋友分手,目前尚沒有另一段感情經驗者。

四、願意分享與本研究相關主題之經驗,並能詳實述說其過程以及自己對愛情的看 法。

五、非同性戀者之愛情分手經驗者。

基於研究倫理的考量,僅列出研究參與者部份的基本資料,並將每個研究參與 者以大寫英文字母表示,如下表 7。

51

52

第三節 研究方法

基於研究變項的性質,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方法,以高職生為對象,運用半結 構式的深度訪談,以探討青少年愛情分手經驗與復原力展望。

壹、質性研究的取向

質性研究法源自於社會人文科學的典範,相對於量化研究,質性研究不經由統 計程序或其他量化手續,來產生研究結果(黃元亭,2000)。此外,質性研究是以 被研究者為本位,重視研究者本身對情境的解釋與闡譯,且不受先前建構所限制,

能在研究情境中提供生動、完整的描述,更能夠對所要研究之經驗和情境產生全面 性和統整性的描述,具有深入理解經驗或現象意義之優點(吳芝儀,1999)。

本研究在於探討青少年愛情分手經驗與復原力展望,因此,本研究將採取質性 研究,透過研究對象的眼睛看世界,瞭解其眼中所看到的文化及人類團體行為,以 當事人本身的解釋及動機為依據(劉仲冬,1996),期待透過深入的理解與描述,

呈現出愛情分手事件的整個過程、愛情分手者主觀的經驗感受、愛情分手者面對傷 痛時的復原力展現過程、與愛情分手事件所帶給當事人的「意義」。

貳、深度訪談的方式

深度訪談多用於質性研究,有別於一般性的單純訪談,強調雙方共同進行意義 建構的過程。主要目的乃期望能夠透析訪談的真正內幕、真實意涵、衝擊影響、未 來發展以及解決之道,其不只在探究受訪者內心真正的想法,更能夠以深入人心的 方式獲得最真實的資訊(萬文隆,2004)。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進行「青少年愛情分手復原力模式之研究」,不是要尋求 青少年在愛情分手後的行為法則或推論其因果脈絡,而是想要深入瞭解與呈現青少 年在愛情分手經驗中的自我成長省思與復原力展望。因此,透過深度訪談法將能讓 研究參與者在與研究者共同建構出的自然安全情境下,向研究者表達或揭露自己內 在的想法與經驗,使資料能夠更周詳及完整的呈現。

53

高淑清(2008)指出質性深度訪談,藉由半結構或非結構的訪談方法,能讓受 訪者在彈性空間中說出他們對生活經驗的主觀感受。再加上,Tutty 等人提到,半 結構式訪談相較於結構式訪談與非結構式的訪談具有下列幾項優點(潘淑滿,

2004):

一、對特定議題往往可以採取較為開放的態度,來進行資料收集工作,半結構式的 訪談經常會讓研究者有意外的收穫。

二、當受訪者在訪談過程受到較少限制時,往往採取開放態度來反思個人經驗。

三、當研究者的動機是要深入瞭解個人生活經驗或將訪談資料進行比較時,半結構 式的訪談是非常合適的方式。

綜合上述因素,研究者在進行本研究時,將採取質性研究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 進行,並營造開放、尊重與安全的談話氣氛,引導研究參與者述說,以獲取豐富的 資料,呈現研究的完整性。

第四節 研究工具

研究者為本研究的最主要研究工具,另輔以包括訪談大綱、訪談札記及訪談檢 核回饋表,茲分別說明之:

壹、研究者

質性研究中研究者本身即研究工具,再加上質性研究著重深度訪談,透過研究 者和研究參與者之間不斷對話與互動的過程,呈現出研究成果;因此,研究者的主 觀經驗與訪談技巧,都會影響資料蒐集的品質(林秋燕,2004;潘郁琪,2002)。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兼具訪談者與資料分析者角色,為了讓研究者在資料蒐 集、分析、撰寫過程中更貼近研究參與者的真實經驗與符合研究目的,研究者將檢 視自己的「專業訓練與背景」、「研究過程中的自我省察」及「對研究主題的價值 反思」三部份。

54

一、專業訓練與背景

研究者目前任教於東部某高職,擔任輔導教師,過去曾在完全中學擔任國中及 高中的輔導行政工作,具有輔導學生異性交往問題的經驗。就讀大學期間,研究者 曾修習青少年心理學、婚姻與家庭、諮商與輔導、性別教育、家庭概論等課程並曾 參與慈濟大學暑期大專生研究計畫-「大陸配偶適應環境心路歷程」質性研究;進 入職場後,除了在課程上進行性別教育議題宣導與討論外和社團時間進行「愛情潘 朵拉~性別平等教育」團體輔導外,更利用時間參與校內外性別輔導知能研習。

綜合上述,可以發現到研究者的學習範圍和工作領域皆與「輔導」、「青少年」

與「性別問題」有極緊密的關聯,再加上,研究者平日的主要工作即是青少年輔導 與諮商實務,本身即具備建立關係、傾聽、專注、同理、尊重、真誠、反應等諮商 技巧。因此,在訪談過程中,將依照訪談情境與研究目的進行彈性調整訪談策略,

並配合適當的訪談技巧,讓受訪者自然且不受拘束的表達,以獲得研究者所需的資 料。

二、研究者的自我省察

由於研究者本身亦是研究參與者的教師,雖然研究者已充分說明研究立場,並 澄清研究者不是扮演教師的角色,但是研究參與者仍可能因權力不對等的師生關 係,而有所討好、顧忌或隱瞞。研究者將盡量訪談時進行角色澄清並在訪談以外的 校內相處時間裡,以自然的方式來關心研究參與者,並避免說教或打探隱私的作 法。

三、對研究主題的價值反思

研究者認為分手是青少年生命歷程中重大的失落傷痛之一,這將會影響未來的 愛情觀、婚姻觀、對異性的看法,甚至影響到自我概念。在學校實務經驗中,可以 感受到個案在面臨分手時所產生的無助與悲傷甚至自我否定現象,但大多數的學生 在痛苦過後,反而藉著分手重新檢視自己、覺察自己,進而從中成長獲得力量。

上述為研究者目前對於分手的看法,希望未來在面對研究參與者時能尊重研究 參與者的主體性與主觀世界,降低個人的預設立場與對研究參與者的不當引導。

55

貳、訪談大綱

訪談法可分為「非結構式」、「半結構式」與「結構式」,其中半結構式是以

「訪談大綱」來進行訪談。本研究將以開放式問句進行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研究 者事先參考愛情分手與復原力的相關文獻,根據研究目的,擬定訪談大綱,並依據 指導教授建議、輔導老師意見加以修正,以增加工具的內容效度,建立專家效度的 學者專家名單如表 8。

表 8

建立專家效度學者專家名單(依姓氏筆劃排序)

姓名 職稱 備註

何俊青 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

李正婷 花蓮高工主任輔導教師 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

郭芳蘋 台東縣海端國中專任輔導教師 台東大學諮商心理碩士在職專班進修中 楊宇彥 花蓮高工專任輔導教師 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

魏俊華 國立台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

訪談大綱大致以進入感情生活到分手後的心理復原力為大綱主軸,主要可分為 以下五個部份,如表 9:

56

57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