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愛情分手理論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愛情分手理論

分手是人生中一項重要的議題,然而在文獻資料中,專門探索分手主題的資料 與研究並不多見。研究者綜合歸納相關文獻探討,以下列五個理論觀點:社會交換 理論、投資模式、愛情三角形理論、關係破裂模式及關係論證觀點進行論述評析。

壹、社會交換理論

社會交易理論乃是基於一種利益交換原則,強調人類對於各種互動的進行,都 是持理性交換。在過程中,人們都希望以最少的付出,來獲取最大的效益,而交換 的層面不只限於物質層面,還包括無形的精神和情感部份,藉此維持人際間的互動 關係(崔樹芸,2007)。

此外,Blau 提出社會交換理論的概念,以類似「成本-酬賞」的經濟模式解釋人 際間交往和吸引程度(黃敬婷,2007),其中包含兩個主要概念:「成本」和「酬 賞」。成本是指與他人交換過程中的付出,或產生的負面結果;酬賞則是個體從人 際互動中所獲得任何有價值的東西。

根據劉惠琴(1995)的研究中整理出兩性交往過程中的成本與酬賞,成本包括:

自由受限、對方的負面情緒、性別角色期望的不符、父母的不支持、對性的投入、

對方的不給承諾、負擔;酬賞包括條件的擁有、被寵愛、外表的吸引力、陪伴、社 會性的支持、分享、成長的感動、莫名的愉快。

從社會交換理論觀點來看,男女在交往過程中,以追求高報酬、降低成本文目 標。在雙方的心中皆會進行估算在這段關係中的得與失,以從中獲取最大的效益的 結果,即付出的成本與得到的酬賞,是否能讓彼此滿意。

14

如果彼此都沒辦法得到滿意的結果,就沒有繼續交換的必要,將會走上分手一 途。此外,有可能其中一方對交換結果覺得滿意,但另一方覺得不滿意,這將導致 雙方在交往結果上,形成主動分手者與被動分手者的差別(吳宣瑩,2008)。

再者,心理學家 Levinger 嘗試以社會交換理論為基礎,提出分手可能的解釋。

他認為一段關係的結束,與下列三大因素有關(陳皎眉、王叢桂與孫蒨如,2006):

(一)關係本身的吸引力

關係本身吸引力的決定,在於一段關係所能提供的種種快樂與滿足,減去其 中不能獲得的滿足與不快。因此,當我們在這段關係中,獲得的越多,感受越正 向,那這段關係的吸引力越高,反之,則吸引力越低。

(二)關係的「障礙」

所謂「障礙」意指分手時可能遇到的困難,也就是要終止一段關係時所需付出 的代價。例如:經濟的考量、家人或親友的反對、他人異樣的眼光…等。當障礙愈 大時,就必須付出更高的代價,其終止關係的可能性將愈小。

(三)其他可能關係的吸引力

所謂「其他可能關係」是指第三者的存在。當第三者愈能提供我們情感的支 持、各種的保障,或滿足我們的種種需求,就愈能感受到第三者的吸引力,並傾向 終止原本的關係。再者,隨著第三者吸引力的增加,對原本關係的承諾感也會隨之 下降,相對著將會面臨關係終止的危機。

綜合上述社會交換理論來看本研究主題,當原本兩人的親密關係隨著酬賞與成 本的失衡,一段親密關係本身的吸引力不再如同以往,所遭遇的障礙愈多、以及與 其他關係的吸引力愈高時,這段親密關係結束的可能性便越大。

張春興(2002)認為社會交換理論,以「成本」和「酬賞」間的觀點解釋人類 互動的關係,將過度於現實化並無法予以評量內在的心理需求,特別是人類在親密 感情與互動上,能否能以酬賞、利益的交易性行為來解釋的爭議。但是,相對著這 也代表著以另一種思維判斷的方式,進行研究愛情領域內的各種現象。

15

貳、投資模式

Rusbult 認為除了「酬賞」、「成本」、「替代的比較基準」外,影響愛情關係 分合的另一要素為「投資的多寡」。「投資」是指人們在關係中已投入的事物,當 愛情的關係滿意度增加,個體付出以及投資的程度便會增加,使關係得以繼續。如 果關係破裂,這些心血會全部泡湯,包括有形的(如財產及資源),或無形的部份

(如分手時失去的自我統整感、以及建立新關係要花的心力等)(呂坤政,2008)。

此外,Rusbult 也認為承諾感是影響關係穩定性的主要因素,亦即關係結束或 持續與承諾感有關。承諾感包括:對關係的滿意程度、替代的比較基準、以及在關 係的投資水準(個人投資的多寡),茲將三者配合圖 1 分別說明如下(余伯泉、李 茂興譯,2003;崔樹芸,2007):

(一)對關係的滿意程度

其中包括三項要素成本、酬賞與比較基準,前兩者意味著愛情關係中個體的 付出(成本)與回報(酬賞),而比較基準即是個體主觀對於成本與酬賞期待的判 斷。以上所述即為社會交易理論的概念,個體追求其基本假設在於以最小的付出換 取最大的收穫。

(二)替代的比較基準

意指個體對於關係品質的評價,評估是否有比現有關係品質更好選擇。

(三)在關係的投資水準

意旨個人投資多寡,其中包含有形及無形的資源與情感,當愛的關係滿意度 增加時,個人投資量隨之增加,促使關係得以繼續發展。相對著,若對關係產生不 滿,則投資趨向保守或中斷。

16

圖 1 承諾的投資模式

資料來源:余伯泉、李茂興(譯)(2003)。社會心理學(頁 469)。台北市:弘智。

綜合上述投資模式的觀點可知,在親密關係中,雙方有其得失考量,當事人將 會以一種理性且公平的方式進行評估,從中衡量自己在關係中的付出與收穫。因 此,當一段感情能夠維持長久關係,必定是處於該方程式的平衡狀態。換言之,愛 情關係的分手即表示當事人知覺到該段愛情關係的投資報酬率不符合期望,已不再 對此關係承諾,其原因可能是關係的滿意度下降,也可能是其他可能的選擇增多,

因而促使個體對於關係的承諾變低,進而提出分手的決議。

投資理論雖然運用在友誼關係與工作關係上獲得相當好的評價,不過,投資理 論卻有其文化差異因素限制。劉惠琴(1995)對投資理論進行本土化檢驗,從研究 結果中發現台灣大學生在戀愛關係中,對於關係成本估計較為困難,其原因來自受 到集體主義與文化規範影響,因此在對承諾的預測、個人對關係滿意度的影響不如 西方。反觀在我國文化裡,父母、同儕、人際網絡對個體的影響都很大,因此對本 土的人們來說,影響關係承諾最深的是社會文化規範,其次是關係結構,個人層次 的關係滿意度影響最小(吳宣瑩,2008)。基於此,可瞭解到不同文化觀點對關係 歷程有著一定程度的影響,因而在理論的使用與解釋上,必須以符合國內愛情分手 現況為主要考量。

對關係的 滿意程度

替代的 比較基準

在關係的 投資水準 酬賞

對關係的 承諾

關係的 穩定度 成本

比較基準

17

參、愛情三角形理論

Sternberg 認為構成愛情的主要三大元素:親密、激情及承諾。這三個元素組 合成完美的愛,且三元素的量最好相等,形成一個正三角形,如果缺少了任何一個 元素,就不是完美的愛情(崔樹芸,2007)。此三大要素亦各別顯露了愛情的不同 面向,研究者整理相關文獻(吳宣瑩,2008;呂坤政,2008;崔樹芸,2007;張嘉 容,2012;陳俐瑾,2007)說明如下:

(一)親密

愛情關係中彼此心靈的契合、感覺的親近與頻繁的聯繫等,願意彼此接納與 分享溝通,並能從對方身上獲得支持與鼓勵,是關係中情緒的元素,強調感情層 面。

(二)激情

混合著浪漫、外表吸引力、和性驅力的部份,強調愛情動機意向層面,使戀 人們在戀愛過程中,有愛的需求及慾望,渴望藉由親吻、擁抱、愛撫等行為來傳達 愛意。激情或許是兩人相互吸引產生情緣的第一要素,但激情無法一直持續,它會 隨交往時間的延伸而降低,而親密感才是真正有助於維持關係緊密性的礎石。

(三)承諾

承諾屬於愛情的認知成份,包括短程與長程之企圖維持親近關係的決心。承 諾常以「發誓」、「忠貞」、「共渡難關」、「訂婚」、「結婚」方式表現在行為 上。當戀人之間的親密感、激情消失之後,承諾便是維繫愛情僅存的元素。

在親密與承諾研究上,發現具有長期且穩定的效果;而激情部份則具有不穩定 的短期強效作用。若依據愛情三元論來解釋愛情關係的結束,則可以發現當某些元 素缺少了,將會較容易導致分手結果。崔樹芸(2007)從這三元素的內涵分析發現,

缺乏親密與熱情,可能導致戀愛滿意度下降,若降到一定程度時,才會考慮結束這 段感情;而若是缺乏承諾這個元素,則情侶兩人間的戀愛關係傾向不穩,可能隨時

18

19

(一)分裂階段

在此階段,戀人雙方至少有一方對彼此的關係感到不滿,或是彼此的關係產 生了問題。如果戀人一方感受到關係中的問題,但是他相信這是戀愛關係中的正常 現象時就不會說出來。相對著也就不會進入到下個階段。反之,如果戀人一方認為 這個問題是嚴重的而且無法再忍受,則就會產生分裂,當事人的內心會開始經歷掙 扎階段。

(二)內心孤寂階段

當不滿的某一方對問題關係已經忍耐一段時間,便會出現「我再也無法忍受 了」的思考,彼此的關係便進入此階段。在這個階段中,所關注的焦點在於問題或 者與伴侶的關係上,同時間也是內心孤寂的開始。不滿的一方,可能選擇不會向對 方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而另一方也可能沒有察覺到這個問題的存在。

當不滿的某一方對問題關係已經忍耐一段時間,便會出現「我再也無法忍受 了」的思考,彼此的關係便進入此階段。在這個階段中,所關注的焦點在於問題或 者與伴侶的關係上,同時間也是內心孤寂的開始。不滿的一方,可能選擇不會向對 方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而另一方也可能沒有察覺到這個問題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