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有三節,第一節是研究問題背景與動機,說明研究者選擇此主題之緣由 與動機,第二節闡述研究目的與問題,第三節為本研究之重要名詞釋義,以下分別 敘述之。

第一節 研究問題背景與動機

那天醒來 忽然想開 不願再做等待的女孩 拿掉戒指 紮起馬尾 開始不再想你姿態

接受無奈 承認失敗 她才是你的愛 寂寞伴隨 自由色彩 迎面來

頭髮甩甩 大步的走開 不憐憫心底小小悲哀 揮手 Bye-Bye 祝你們愉快 我會 一個人活得精采

也許明天 我會選擇 自己旅行不輕易戀愛 也許明天 我會遇見 比你更適合的男孩

接受愛情 自有安排 誰才是我的愛 寂寞伴隨 自由色彩 迎面來

《一個人的精彩》詞:常玉 愛情是人生中一種刻骨銘心的經驗,但失戀分手更是難以形容的摧心感受,也 是對人生信念的打擊之一。此外,Tashiro 和 Frazier(2003)也認為,愛情關係常是 人們幸福感的來源,但親密關係的分離,通常是個體生命中最令人感到苦痛的事件 之一,也常是引發人們悲傷的重大生活事件。在現實生活中,有人因為愛情分手而 一蹶不振,但卻有人在愛情分手中重新找回自己,就如蕭亞軒的紅薔薇專輯內「一 個人的精彩」歌詞內容,呈現愛情分手後轉換心境,以正向態度重新再出發,並期

2

許自己未來的生活更加美好。從實務經驗中,研究者認為對於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 年,當在面對兩性相處的困境,以及分手的挫敗時,如何走過愛情分手的低潮期是 相當值得關切的議題。以下說明本研究之動機:

壹、愛情議題對青少年的重要性

吳靜吉(1981)曾提出「青年的四個大夢」:尋求人生價值、尋求一位良師益 友、尋求終身的職業或事業、和愛的尋求。其中「愛的尋求」在青少年期最大的特 徵之一就是性意識的覺醒,對愛情的需求和親密友誼的建立。因此,兩性的情感課 題尤其是青少年重視的發展項目之ㄧ(沈欣怡,1998)。

對於青少年時期的高中生來說,正是建立友誼與愛情的重要時刻(楊國樞、張 春興,1984)。正如同心理學家 Freud 所提及青少年正進入兩性期階段,其發展特 色有:急於擺脫對父母的依賴、個體性器官成熟、兩性差異開始顯著、性的需求轉 向家人以外社會所贊同的異性關係上、對異性感到好奇、開始有兩性生活的理想、

以結交異性朋友來尋覓溫暖,平撫空虛與落寞…等(羅慧娟,2001),因此更加確 定「異性」與「交往」議題在青少年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青少年正處於 Erikson 在心理社會學發展理論中所提及的「自我統整 與角色混亂」危機。青少年的情感依戀的重心也由家庭親人轉向朋友,在朋友中學 習社會化、人際關係與樹立自己性別角色,並嘗試在兩性真實互動中形成親密關 係,在付出愛的同時滿足自我需求與肯定,進而從過程中尋找與建立自我的認同感

(秦玉梅,1987)。

在這青少年時期學習愛人與被愛的重要關鍵期,雖然愛情帶來甜蜜愉悅,但是 背後可能造成的傷害也將難以預測(陳皎眉,1986)。反觀近年來,青少年因為社 會風氣日漸開放、網路科技的便利與盛行及人際接觸日漸頻繁,因而對異性的好奇 及兩性親密關係發展日趨早熟,同時也塑造了「速食愛情」-從陌生到進入男女朋 友的認定關係時間短、交往的時間也短,相對的分手頻率卻很高,且又很快的又進 入下一段感情(趙慧敏,2005)。但是,對於青少年來說,雖然生理及性心理提早 發展,但其他認知或心理發展卻沒有達到相對的成熟。當面臨分手危機時將會直接

3

影響青少年的自我概念、自我認同,產生自我懷疑或自信心不足的危險,甚至影響 青少年成年之後的感情,間接突顯出處理分手的認知、技巧等方面能力不足。

貳、校園中不容忽視的青澀愛情學分

隨著追逐愛情的年齡層漸漸下降,過去大學生的「必修學分」:學業、社團和 愛情已經提前進入國高中生的生活學分中,不管是情竇初開的青少年,或者擁有豐 富愛情經驗的青少年,愛情在他們生活中的地位已不容忽視(范寶珍,2007)。

猶記高三在進行指考衝刺時,身旁的好友陷入愛情分手的困境,除了萌生跳樓 自殺念頭外,手上一條條美工刀的傷痕更是讓我在正式進入輔導領域與認識「自殘」

前印象深刻的預備課程。再者,進入青少年輔導實務工作將近八年的期間,發現到 青少年在校園中約會、談戀愛已經成為校園中普遍的現象,情感困擾更是在學生常 來尋求協助的問題。不少因愛情分手議題,陷入情緒低潮影響生活作息甚至產生責 怪或傷害自己與他人的負面想法。

此外,Kaczmarek 和 Backlund(1991)也認同失戀對青少年是相當重要的失落 經驗,更是可能導致青少年憂鬱症的危險因子。雖然林秋燕指出,失戀是相當傷痛 的過程,且大多數人都能從中痊癒。但我們仍然看到有許多人花了比平均復原期 11.9 個月更長的時間來度過失戀時期,而至今還無法走出分手陰影者更不在少數

(吳宣瑩,2008)。因此,研究者深信在甜蜜學習愛情學分的同時,培養正向態度 與方式學習面對愛情分手時的失落更是青少年重要的課題。

參、涵養青少年走出愛情分手的復原力量

在愛情中,必須面臨可能分手的事實,誠如家庭諮商師 Stair 將分手心碎的體驗 比擬為「心理的開大刀」,認為感情的失落深深地影響到一個生命在各方面的運作

(吳麗雲,2001)。此外,Brehm(1992)更直接表示,親密關係的結束可以被視 為創傷經驗,對當事人的生活具有很大的衝擊。

不過,面對愛情分手的挫敗,並非所有人都將會被擊倒,有些人化困境為助 力,藉此愛情分手經驗發覺到自己內在的需求與力量,學會更珍愛自己、接納自 己,與尋找到自我存在的價值,因而在愛情分手的挫折中獲得成長。

4

正如近年來心理學熱門研究主題「復原力」所表達,復原力是一種能抗拒困境 而恢復正常適應的能力,當面對內外壓力困境時,將激發內在潛在認知、能力或心 理特質,運用內外資源積極修補、調適機制的過程,以獲取朝向正向目標的能力、

歷程或結果(朱森楠,2003)。

再者,愛情分手的過程將會讓人產生與以往不同的感受與疑惑,為了消除疑惑 以獲得心理的和諧將會進入 Richardson(2002)復原力模式再整合的歷程,並分別 有正、負兩種結果,就如每個人面對愛情分手的痛苦經驗都會有心理復原的歷程,

但其復原結果卻不見的是正面的。因此,研究者欲瞭解青少年從愛情分手挫敗中走 出的背後正向力量因子與結果,未來在面對無法走出愛情分手困境的個案時,將可 提供相關的助人專業建議。

綜合上述,青少年除了是自我認同階段之外,同時因為性需求關係,而將情感 依戀的重心轉移至朋友,更期待透過兩性間的愛人與被愛互動過程,學習與他人建 立親密關係和自我的概念。再者,青少年談戀愛或許沒有成人世界中現實擇偶條件 的考量,不過青少年的速食愛情卻容易造成愛情親密關係快速建立也快速結束。

由此可知,這對於青少年來說是不同以往且踏入成人世界前的重要親密課題,

更也顯現出這時期愛情關係的獨特性與重要性。對於曾經失去愛情的青少年,如何 看待自己逝去的愛情?如何從失去的痛苦中,再重新學習一個人的生活?如何在情 傷後,發現自己的正向力量?正因為如此,我帶著一顆好奇的心,期待透過這份研 究引導自己進入青少年的愛情分手世界,探究青少年面對愛情分手之經驗,及影響 其復原的因素。

因此,研究者將以任教學校的高職生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手復原力模式的探 索,期待透過這份研究瞭解成功適應的愛情分手者復原力模式是如何展現與運作,

所獲得的正向復原力再整合特質又是為何,以協助無法成功適應愛情分手困境的分 手者進行檢視,進而能展現面對愛情的韌性。

5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壹、研究目的

基於前述研究目的,本研究目的包括以下兩點:

一、藉由青少年愛情分手故事,瞭解青少年愛情分手歷程故事。

二、藉由青少年愛情分手故事,分析青少年面對愛情分手經驗的復原力模式。

貳、待答問題

根據前述的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討的問題如下:

一、藉由青少年愛情分手故事,瞭解青少年愛情分手歷程故事?

二、藉由青少年愛情分手故事,分析青少年面對愛情分手經驗復原力之模式?

2-1 青少年面對愛情分手經驗復原力之模式特徵為何?

2-2 青少年在愛情分手經驗復原力之模式中,從再整合階段到獲得正向復原力 再整合特質的過程為何?

2-3 青少年在愛情分手經驗復原力之模式中,所獲得的正向復原力再整合特質 為何?

第三節 名詞釋義

本研究主旨在探討青少年面對愛情分手後現象及其復原力模式的建構,以高職 生為例,所關注的重要變項有「青少年」、「愛情分手」、「復原力模式」、「復原 力再整合特質」,在本節先作說明並給予操作型定義:

壹、青少年

我國《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二條及《少年事件處理法》第二條明 確指出十二歲以上未滿十八歲稱之為少年。教育部青年發展署(2005)在青少年政 策白皮書中界定青少年為 12~24 歲。廣義而言,青少年含蓋了國民中等學校、高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