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微型創業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微型創業

壹、 創業與創業家

研究「微型創業」之前,我們有必要先知道何謂傳統定義上的「創業」?

又是怎樣的人才能夠被稱之為「創業家」?

一、 創業的定義

對於創業定義的探討,Schumpeter(1934)指出:「創業是將原來的生產 要素重新組合,藉由改變功能來滿足市場需求,從而創造利潤,創業者就是實踐 這些創新組合的人」。Dollingers(2003)提出創業的三項主要特徵為:「創造 力與創新、資源的結合與經濟組織的成立、以及在風險與不確定環境下的成長機 會與能力」。因此 Dollingers 將創業定義為:「在風險與不確定環境下創造出 的一個新經濟組織。」另一方面,「創業」簡單的界定為一位創業者,獲得一個 機會,創造一個組織,然後去完成它。Timmons(1994)則認為創業機會「其特 徵是具有吸引力、持久性和適時性,並且可以辦隨著可以為購買者或使用者創造 使用者價值的產品或服務」。Shane 與 Venkataraman(2000)指出「創業是機會 與個人的連結」

確認創業的相關學術定義後,我們可以發現,近年來創業行為普遍經由創業 家的人格與行為特質來加以論述。「創業」行為的發生與機會的辨識,與執行的 人的能力息息相關。所以從創業的核心,也就是「創業者」的角度來看,Shane 與 Venkataraman (2000)認為創業應該包括:「誰(Who) 透過什麼(What)

因素,並如何(How)運用這些因素,來發掘、評估及利用市場機會」,因此主 張將創業研究聚焦於「機會來源」、「發現、評估、利用機會的過程」、以及

「發現、評估及利用機會的個人」。

創業家有一個明確的概念,他將創業家與資本家混為一談 J.S.Mill(1848)是經 濟學家中最先使用創業家一詞的指導,監督,控制以及風險承擔是創業家所應具 備的功能,創業家與管理者最大的區別就在於風險的承擔依據全美百科全書的說 法,創業家一詞乃由法人 Richard Cantillon(1755)所提出。Schumpeter

(1939)認為無論是管理者或創業家都會經歷風險,其中最大的區別因素,應該

Bowen 與 Hisrich(1986)即將創業家定義為:「創業是一種投入努力與 時間以開創事業的過程,必須冒財務、心理及社會的風險, 最後得到金錢報酬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

壹、 微型企業

微型企業( Small business,Microbusiness,Tiny firms )最主要的特徵有 兩點:「小規模」、「低資產」(許凱玲,2006)「微型企業」概念始於 1970 年代,主要是開發中國家為減少貧窮、改善弱勢族群生活所輔導的企業類型。一 般對微型企業的定義不一,大多數以員工人數來定義。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將微型 企業界定在以經常僱用員工數五人以下者的公司企業屬之。OECD 以員工人數在 20 人以下的企業為微型企業。其他國際發展組織或學術機構有以員工人數 10 人 或 5 人以下為區分微型企業與小型企業之標準。

我國並未對微型企業予以正式定義,但在「中小企業認定標準」中,有所 謂「小規模企業」,為製造業員工未滿 20 人,服務業員工未滿 5 人之企業。根 據 2002 年 APEC 微型企業高峰會的定義。少於五人的小型企業,不論是一人型企 業、個人工作室、抑或是獨資、合夥經營的自僱工作者,都可稱作為「微型企 業」。而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微型企業創業貸款』的定義,以事業組織員工數未 滿 5 人者為微型企業,在規模上比小型企業還要小的事業體。台灣目前這樣的企 業越來越明顯,也越來越多,不像中小企業有 2、3 百人的從業人口,也不及 8000 萬的資本額。但這些較小規模的企業發展的有聲有色,明顯的特徵就在從業 人數皆未滿五人,統稱「微型企業」。

由於企業類型大致採比較概念有規模大小之分,微型企業相較其他類型的 企業可以金字塔圖形做說明。從圖 1 來看,金字塔的高度代表該類型企業現存的 數量,微型企業在最底層,其代表了數量在整個經濟發展中最多,也是社會中最 基礎的行業。企業的規模越大,數量越少,依序往上為小型企業、中型企業及大 型企業。若企業的規模越大,則越需要正式的部門來管理企業內所有的日常作業,

因此中型以上的企業皆擁有正式部門,而相較於微型企業,因為規模小、人數少,

管理程序較簡單,非正式部門存在的情形居多,因此創業者普遍也身兼數職。

資料來源: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 (ILO) Management Develop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for Women—Gender Equality, 2000;取自郭玉霜,2004

貳、 微型創業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

A. 無店鋪型態

常見的無店鋪型態微型創業包括網路購物、電視購物、網路拍賣、人員直銷、

型錄購物、郵購等。比起實體店面,其最大優點在於因無需店面的租金與管理而 節省不少資金成本。而且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化及大眾化,網路的成本及人事費 用支出均大大減少,提供網路創業者一個最具成本效益的基礎優勢,也因而帶動 一批居家創業 SOHO 風潮,讓越來越多人希望投身在家工作的舒服企業。此外網 際網路帶來的是無遠弗屆的市場,隨著全球化的趨勢與地球村的概念,網路商品 能不受限於國內或鄰近區域,更可進占商機無限的海外市場,廣納客戶來源。而 商品的行銷在影響力不容小覷的網路社群之牽引下也更容易獲得迴響,進而更快 接觸其目標客源。

而網路所擁有的龐大資料庫及便捷的搜尋功能則是另一項優勢。無論是商家 或買家,透過便捷的網路搜尋,皆可以快速掌握銷售策略、研究市場趨勢、取得 商品管道,或了解產品內容與口碑,取得來自四面八方的眾多建議與實際資料。

但相對的,無店鋪型態的行銷可能面臨的挑戰則在於─可運用的資本較有限、同 質店家多,因而可取代性亦高、客源相對不穩定、顧客對於店家之信任較為缺乏,

更有大比例顧客因疑慮網路資料可能外洩而影響網路購物動機等缺點。

B. 實體店面

實體店面常見型態有工作室、茶飲店、藝品店、擺地攤、小型餐車等。比較 無店面型態之微型企業,雖須店面租金,但資金依然低廉、地點固定,客源相對 穩固、較有保障,易取得消費者信賴等。其弱勢在於機動性稍差、不易擴充市場 範圍等。

台灣目前微型創業的發展越來越明顯, 有些較小規模的微型企業發展的 有聲有色。由於微型企業從業人數約在 1~3 人, 因此微型企業的明顯特徵在於 從業人數以及創業資金的多寡。多數微型創企業因為規模不大,在面對變動快速

未滿5人 931,655 78.63% 8,060 61.29%

5~9人 145,090 12.25% 2,497 18.99%

10~29人 80,123 6.76% 1,730 13.16%

30~49人 12,540 1.06% 404 3.0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

參、 創業資源

一、 資源基礎理論

Wernerfelt(1984)的資源基礎理論(Resource-Based View, RBV)是一種 強調由內而外評估企業競爭優勢的方法,在策略經營的領域中,資源被界定為競 爭優勢的基礎。資源論的假設是:企業具有不同的有形和無形的資源,這些資源 可轉變成獨特的能力;資源在企業間是不可流動的且難以複製;這些獨特的資源 與能力是企業持久競爭優勢的源泉。資源論的基本思想是把企業看成是資源的集 合體將目標集中在資源的特性和戰略要素市場上,並以此來解釋企業的可持續的 優勢和相互間的差異。因此,RBV 的理論假設,由該公司獨特的資源和能力所提 供的服務可能會導致創造價值。Barney(1991)強調策略性資源必須要滿足有價 值、稀有、不易模仿及無法替代等 VRIS (valuable, rare, costly to imitate and absence of substitute)準則。

而虛擬市場的出現打開了新的價值創造來源,虛擬市場也面臨RBV 理論的挑 戰。例如在資訊化下的資源和能力,其流動的程度高於其他類型的資源和能力,

因此在電子商務企業的重要性提升。又因為所創造的價值移動性增加,使得虛擬 市場新創造的價值之可持續性減少(黃博威,2012)。因此,我們必須延伸傳統 RBV 理論,提出針對專注於網路虛擬市場的微型創業團隊的創業資源。

二、 Brush C.G.et al 的創業資源論

莊皓宇(2005)及劉常勇、謝如梅(2006)的研究皆認為創業資源是指 一種對企業發展有關鍵作用的事物,而 Butler & Kozmetsky(2004)認為不管 生意(business)的特性為何?創業者的特性為何?建立生意須有各式各樣的資 源。創業者投入資源,主要是為了能獲得市場上的利益,因此創業資源在創 業 的範疇裡亦常被稱為創業資本。Grant(1991)提出資源基礎論(the resource-based theory),其認為一家公司能獲利主要取決於這家公司吸引人之 處以及

Brush et al.(1997)以這樣的方式來說明公司所需要的資源內容如表 2,

分別為:1.人力資本:係指對企業有幫助的人格或能力;2.社會資本:係指鑲嵌

(Social capital)

鑲嵌在人際交往之中的關係資源

實體資本

(Physical capital)

所用之技術,廠房,設備,營運所需的有詳資產,

固定產能特徵的實體資產 組織資本

(Organization capital)

組織關係、結構、文化與知識。組織內部成員間及 其與外部環境間的非正式關係。業務運作能力、技 術創新與商品化能力。鼓勵創新、合作的組織文

化,組織記憶與學習 財務資本

(Financial capital)

開始營運與成長所需的資金

資料來源:Brush C.G.et al., 199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

三、 微型創業的創業資源

在王本正、劉上嘉(2006)的研究中整理出小事業經營的五項關鍵因素,

包括人力資源的獲得、財務資源的獲得、資訊與技術的獲得、管理能力的獲得以 及事業網路的獲得。上述可知,一個微型企業所需要的資源須考量人力、資金、

生產、技術、行銷、管理、資訊與網絡,與Brush et al.(1997)以五個資本結構

(人力、財務、實體、組織與社會)來論及創業所需的資源內容相似,因此研究 者在考量完整性與分類要具體清楚又較精簡之下,採用國內較多人使用Brush et al.之五個資本結構,並根據相關文獻考量國內創業者實際需要的資源,提出微型

(人力、財務、實體、組織與社會)來論及創業所需的資源內容相似,因此研究 者在考量完整性與分類要具體清楚又較精簡之下,採用國內較多人使用Brush et al.之五個資本結構,並根據相關文獻考量國內創業者實際需要的資源,提出微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