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在亞里士多德的《詩學》「藝術模仿自然」中,以為摹擬為人類本能,摹擬 的對象是具體的世界,活動的人生,摹擬並非單純的忠實紀錄,藝術不要求跟自 然完全相似,它允許把自己的主觀理想跟外界的客觀世界相融合。《文心雕龍‧

物色篇》云:

詩人感物,聯類不窮。流連萬象之際,沈吟視聽之區,寫氣圖貌,既隨物以 宛轉,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故「灼灼」狀桃花之鮮;「依依」盡楊柳之貌……

必先「流連萬象」對環境細加觀察,才能「沈吟視聽之區」運用其感官對外 物加以選擇和組織。在觀察、選擇、組織之後,方能「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 在描寫聲氣,圖畫形貌,必須宛轉地表現出客觀情境。「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 徊」表明通過文采語聲的媒介之時,此情境會受主觀意識左右。以下舉例周南桃 夭篇「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小雅采薇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等。不管是

《詩經》或者是後來的詩、詞、散文等作者,都會受到景物的感召而觸動,描寫 的景物已不是客觀存在的物象,而是透過「與心徘徊」後的主觀意象,而「借景 言情」。文章因有所感而不同,在這一章節中,與孩子一起研讀作者「感」之不 同處。因外物而影響其心,在國文課本中,所選之文章大多與此有關。在此一章 節中,以陶淵明《讀山海經十三首》之讀書心得為主要討論範疇。

72

一、文本簡介

在《山海經》的選文中,以下列幾則為主,主要對照陶淵明《讀山海經十三 首》中選出,(附錄八):

1、山海圖

《山海經》的研究學者提出山海經本有圖,陶淵明於《讀山海經有感十三首》

提及「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以及晉郭璞曾作《山海經圖讚》替《山海經》

做注解時,又出現「圖亦作牛形」、「在畏獸畫中」、「今圖作赤鳥」等文字敍述,

晉代尚有圖。以及晉郭璞曾作《山海經圖讚》替《山海經》做注解時,又出現「圖 亦作牛形」、「在畏獸畫中」、「今圖作赤鳥」等文字敍述,晉代尚有圖。

宋代的朱熹、明代的胡應麟皆認為《山海經》是釋圖的文字,胡應麟於《四 部正偽》中說:

經載叔均方耕、讙兜方捕魚、長臂人兩手各操一魚、豎亥右手把算、羿執弓 矢、鑿齒執盾,此類皆與記事之詞大異。近世訪間戲取《山海經》怪物為圖,

意古先有斯圖,撰者因而記之,故其文義應爾。及讀王伯厚《王會補傳》引 朱子:「《山海經》記諸異物飛走之類,多云『東向』,或云『東首』,疑本依 圖畫而述、古有此,《九歌》、《天問》皆其類。」30

「叔均方耕」、「長臂人兩手各操一魚」、「豎亥右手把算」的文字敍述,可以 推測作者當初應讓是藉由看圖的方,式以文字記錄下來。因此《山海經》最原始 的版,是兼有圖畫和文字的記載,圖與文有互相為的作用。

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就有「山海經圖」和「大荒經圖」31。宋代姚 寬32及代學者饒宗頤認為《山海經》的「畏獸書」或「畏獸畫」今已亡矣,皆指 有有文的山海經,而此書己經失傳。由此推測《山海經》的母本可能是有圖有,

文它是一部據圖為文(先有圖後有文)的書,古圖佚失,了文字卻流傳了下來,

30 (明)胡應麟,《四部正偽》,轉引自張化興《山海經中的神話與宗教初探》。靜宜大學中國文學 學系碩士論文,2008 年,頁 22。

31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頁 144-153。

32 [宋]姚寬,《西溪叢語》卷下。北京:中華書局,1993 年,頁 91。

73

這便是我們所見到的《山海經》33

《古本山海經圖說》即是本研究所使用的文本,作者馬昌儀整理了十六個版 本的研究,圖的主要來源是明清不同時期十六種山海經圖本,主要是畫家與刻工 根據《山海經》文本創作的作品。作者於前言提及經文的不確定性,文字錯訛,

畫工對經不同理解,甚至經文標點的不同,都能導致新圖像的產生。我想先放下 研究者「明查秋毫」的想從禹鼎說、地圖說、壁畫說和巫圖說等來源去解讀,利 用此一文本,帶孩子玩賞另一種樂趣。

將《山海經》經文中的奇珍異獸以圖畫出,再比對《古本山海經圖說》中各 大家的畫法;再者將它歸類到想像世界裏,孩子自己付與牠們特性,就如同「神 奇寶貝」一般各有其各的專長、特點、聲音及長相。當這些「卡」在手中時,要 怎麼去組合運用牠,此一部分的幻想元素居多。其三是探討〈大荒經〉經文中,

各國之延伸,尤以小人國和大人國為主題。在其變大、縮小、多頭、少腳的想像 空間中,有什麼不一樣的發生及連結。

2、陶淵明《讀山海經十三首》

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 九江)人,世稱「靖節先生」。

出身於一個沒落仕宦家庭,曾視父陶侃曾做過東晉大司馬,父親在陶淵明年 幼時就去世,家道開始中落。年少時生活貪困,現實生活的不順並沒有使陶淵明 失意氣餒。為了建立業和解決生活上的困難,開始長達十餘年仕宦期。陶淵明四 次出仕中,官職最高的即是彭澤令,也是任期最短的僅八十幾天。逢郡督郵來縣,

屬吏告知應束帶接見,他嘆道:「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

於是解印去職。

陶淵明的《讀山海經十三首》是在其生涯的中期以後所作詩,以第一首歌頌 田園生活的愉悅悠閒情趣,躬耕後書卷不離手,「酌春酒,摘園中蔬,周王傳,

觀山海圖」的情境,平淡而自得,句末的「俯仰終宇宙」,與天地人合而為一之

33 馬昌儀,〈導論〉《古本山海圖說》。台北:蓋亞文化,2009 年 5 月。

74

境,深具陶詩的哲理在其中。其九、十、十一、十二首中,詩人以《山海經》之 觀,抒發己志。以夸父與日競走之典故,以「宏志」、「神力」等,脫離認定中夸 父不自量力之思維,而那片鄧林,亦是他所留下之痕跡。辛夏寧認為在詩人這種 感情的背面,蘊涵著對於歷史上不遇人物的同情及對自身際遇的感慨的悵惘心理

34。小小的精衛竟要把海填平;刑天被斷了頭,雙手依然揮舞著戰斧不停戰鬥,

這些鬥爭都似無望的努力,陶認為精衛和刑天對事情的執著與用心,即使化成了 大自然的一切依然不放棄也不後悔,只是「良辰詎可待?」的焦慮。

二、探索對話

我們一起讀《山海經》選的部分,請孩子先說自己感受到的觀點,再看陶氏

之想法,以下是記錄:

1夢想與堅持

「我看到一個笨蛋很可愛的在追太陽,在做一件無意義的事,如果我是他我 也會這樣做,因為那是我的目標,像打籃球。」怪怪說。

「夸父很厲害,很有勇氣敢向太陽挑戰。可是他太容易渴了,他都忘了帶水。」

奇奇說。

我們都哈哈笑了起來。

明明也說:「夸父追日是因為他有夢想要去做他想要把太陽追到,可是他很 渴,他不知道他的力量比不上太陽,就死掉了。」

「他的夢想會喪失了自己的生命。」我問。

「有夢最好。像戰地記者,不小心被流彈打到,可是他有把東西報導出來,

就是值得的。」明明說。

「有時候也不太好,像夸父追日,就一個故事流傳下來,好像也不很值得。」

怪怪提出想法。

「他沒這樣做的話,會不會連一個故事都沒有留下?」我問。

34轉引自《山海經的文化尋踪》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年 4 月,頁 287。

75

「功盡在身後,像梵谷也是死後人們才知道。」明明說。

「九把刀不是也有說一句名言:說出來會被嘲笑的夢想,才有實踐的價值,

即使跌倒了姿勢也會很豪邁。夸父也是這樣,跌倒了,才這麼帥。」怪怪說。「像 我現在的理想就是打籃球。」

「祝我考試順利。我有全力以赴,在我自己的學習上。」明明說。

「立志向又有去做,我崇拜他的精神。」怪怪說。

在我們的討論中,孩子覺得夸父是一個為了自己理想而持續不斷的傻蛋堅持 者。這讓我想到,自己常空有理想,而不敢去實踐。當我在看夸父時,也是覺得 他自不量力,很笨,是我早就放棄了。何必堅持到最後呢?但孩子認為:有夢最 好。大概也是受了「夸父誕宏志,乃與日競走」的影響。夸父與刑天,為叛神之 神的悲劇,引申演繹這種悲劇性的神話,陶淵明讚美刑天的猛志及夸父的誕宏 志,袁軻提及是:「古代勞動人民對光明真理的尋求,夸父代表的是人民的精神 力量」;刑天也成了:「雖遭失敗卻不甘心失敗的斷頭雄的奮鬪不懈的精神」。孩 子們自己聯結到夢想的追尋上,讓我這持反方的媽媽,一直覺得夸父傻的人,也 稍稍認同了這一想法的見解。

「一隻小鳥叼著樹枝石頭想要把東海填起來,我覺得這跟愚公移山一樣,志 向是很大的,他都不相信自己不能完成,他還想到即使不能完成還有他的子孫可 以幫忙。精衞也是只想到要把海淹掉,讓別人都不會再溺死在這裏。」明明說。

「他很有耐心,一直銜一直銜也變不了多少,他還是一直去做。」奇奇說。

「我覺得精衞是在報仇,東海把我淹死了。」我說。

「他這樣做是要把東海弄乾,好找回自己的身體,也許就變的回來了。」怪 怪說。

「他不想再讓別人淹死啦!而且我覺得他很可憐,出去玩就死掉了。」奇奇 說。

「刑天是蚩尤的大將,頭掉了還可以揮動干。我看過那個肚臍眼的圖,起先

76

我看不大懂,現在知道原來是這個故事。」明明說。

「他很無聊,被人家砍頭了還想要復活,死掉就死掉啦!不過是很厲害,奶 奶當眼睛,肚臍當嘴巴。」奇奇說。

「他是不是算死不暝目?」我笑著說。

「他沒有看清事實,蚩尤都已經輸了,還在那裏打,精衞也是。幹麻不認命 一點,輸了就輸了,死了就死了,還在做困獸之鬥。填海能找回屍體的話我也是 會去做,可是最好是一開始就不溺水,一開始就不投靠蚩尤會更好,都已經選擇 了,就算了。」怪怪說。

「很少人會知道後果是怎樣好不好。」明明反駁。

「對啊,那既然已經選擇了,不是該認命嗎?而且他們都選擇後果都是失去

「對啊,那既然已經選擇了,不是該認命嗎?而且他們都選擇後果都是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