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兒童經典閱讀之研究 兒童經典閱讀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兒童經典閱讀之研究 兒童經典閱讀之研究"

Copied!
16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林文寶 教授

兒童經典閱讀之研究

研究生:汪皖清 撰

中華民國一○○年七月

(2)
(3)

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兒童經典閱讀之研究

研 究 生: 汪皖清 撰 指導教授: 林文寶 教授

中華民國一○○年七月

(4)
(5)
(6)

謝誌

看著謝誌二字,遲遲的不知如何下筆,回憶像海浪般不停的湧來,帶著甜甜 的滋味,夾雜著酸酸的離愁,不斷的問著自己:「要離開了嗎?」

還記得三年前,懷著忐忑的心問著建崑老師:「兒文所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他說:「我推薦你去!」彷彿吃下定心丸,舉家遷移,搬到從未有「藉口」踏足 的東台灣。

來到這兒,進入了另一個大家庭,同學們帶著百般武藝匯集,老師們各顯身 手,使我學習到不少知識,也感受到濃濃的人情味。老師們就像個孩子王,帶著 我們一起體會台東的山光水色、吃遍山珍海味、將私藏書傾囊,讓我們享受閱讀 文學的樂趣。

進入另一階段,得譜成武功秘笈,讓我頭痛不已,但無妨,因為有「你」。

在高深功夫的阿寶老師指點下,讓不斷碰撞硬石的我,疑惑頓開,有了往前邁進 的動力;建崑老師則打通筋都二脈,挑出我欲蒙混之處,要我再細思,如何進級;

雅淳老師一語道破,點醒尚在五里迷霧中飄遊的我,一片清新。同學們不斷的幫 我加油打氣,一起共思、一起找書、一起猜測可能的問題。這本武功秘笈,記錄 了我和孩子們快樂學習的點點滴滴,很感謝三個小毛頭陪我走這場練功坊,也教 會了我許多事情。另一半的支持,讓我學習順利,無後顧之憂。無限的感激,只 想大聲喊著:「有你,真好!」

人家說:「台東的土地黏黏的,會黏住你的心。」我現在深深體會到了,這 些温暖,將會在我的腦海裏,刻下永恆的記憶。

寫於阿寶老師研究室 2011.07

(7)

兒童經典閱讀之研究

作者:汪皖清

國立台東大學 兒童文學研究所

摘 要

兒童讀經教育萌芽於 1991 年王財貴教授的理論建立與推廣,可說是當前台 灣最興盛的體制外教育,除學校教師推廣外,親子讀經更是一大環節。父母親對 讀經的態度與引導方式,是決定兒童讀經持續與否的重要關鍵。

經典閱讀之研究以家庭共讀方式,帶領孩童玩味探索古文經典之魅力。以兒 童探索討論為本位,品詩、言志;貼近兒童敍事經驗設計討論主題,結合多媒體 之運用;並記錄共學過程、對話反思,經典文學與現代兒童的互動。論文共分為 五章,第一章為緒論,概述研究動機、問題與目的與研究方法及步驟;第二章整 理現代親子讀經之形式以及教法。經典的閱讀方法則是闡述課程實施的方式,分 為細讀文本、探索對話,並利用多媒體等相關文本為連結,提供思考面向;最後 是創作的個人經驗部分,也就是分享的結果與體悟。第三、四章則是實施的教案 設計以及探索對話的整理與分析,記錄經由閱讀討論神話類型的導讀與對話──

以《山海經》為例和議題類型的導讀與對話,記錄孩童如何建構觀點與對事件看 法;第五章則是研究結果及第六章結論,在實施家庭的討論教學時可能遇到的問 題提供建議。

關鍵字:經典閱讀、兒童讀經、探索對話、親子共讀

(8)

Research on Children’s Classics Reading

WANG, Wan-Ching

The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Abstract

Professor WANG, Chai-Guei started to promote children’s classics reading and established related theories in 1991. Classics reading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outside school educations, and classics reading in family is one important link beside school teachers’ promotions. How parents lead their children to read classics decides if they will continue it in the future.

The method of this research on children’s classics reading is family reading, and brings children to experience the pleasures of classics reading. This research takes children’s explorations and conversations as its standard, and it is to appreciate and to express in classics reading. The researcher designs discussing topics related to children’s expressing experiences and combines multiple media. The co-learning process, conversation and introspection, interactions between classic literature and modern children are recorded. There are five chapters in this paper. Chapter one is introduction, and it gives the research motive, problem consciousness, purpose, method and steps. Chapter two gives the summary of the ways and teachings of family classics reading. It includes close reading, explorations and conversations, using connected classics reading multimedia and individual feedbacks on sharing and understanding. Chapter three and four analyze the teaching plans, records of explorations and conversations, for example how the children build their viewpoints from reading Shanhaijing (The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Chapter five is the research results. Chapter six is the conclusions, and it also suggests possible problems and solutions while teaching.

Key words: classics reading, children’s classics reading, explorations and conversations, family reading

 

(9)

兒童經典閱讀之研究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8

一、研究方法...8

二、研究步驟...9

三、教學法...9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3

第貳章 經典閱讀與進行方式 ...15

第一節 現代兒童讀經 ...15

一、目前台灣推動讀經之現況...15

二、兒童讀經教育的理念...17

三、相關學者建議...21

四、經典閱讀的實踐...27

第二節 經典的閱讀方法 ...32

第三節 經典閱讀教材的選擇 ...43

第叁章 神話類型的導讀與對話-以《山海經》為例 ...53

第一節 《山海經》之博物...53

第二節 心得及創作 ...71

第肆章 社會議題的導讀與對話 ...83

第一節 死刑議題 ...83

第二節 愛情議題 ...103

第伍章 研究結果 ... 117

第一節 問題的思考提升 ...117

第二節 閱讀與現代思維 ...123

第三節 道德觀念 ...125

第四節 親子共學對經典閱讀之影響 ...128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29

第一節 結論 ...129

第二節 實施時的問題及建議 ...130

參考書目 ...133

附錄 ...139

(10)

表格目錄

表 2-1 華山出版社的兒童讀經教材整理………..…………..19

表 2-2 第九屆及第十屆全國經典總會考合格段數統計表……….23

表 2-3《山海經》之博物課程(一)………..49

表 2-4《山海經》之心得及創作課程(二)……….……….50

表 2-5 死刑議題課程(三)………...51

表 2-6 愛情議題課程(四)………..………...52

(11)

1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兒童讀經發軔于 20 世紀 90 年代,由台中教育大學王財貴教授發起,全球教 育基金會在「華山讀經通訊」中指出,全台灣超過一百五十萬人讀經,大陸則超 過兩千萬兒童接受讀經教育1。目前推廣讀經運動最積極的團體,在國內有全球 讀經教育基金會、崇德文教基金會、福智基金會……等;大陸方面南懷瑾老師的 推動;海外亦有許多人士推動尤以馬來西亞為最。

兒童讀經之理念在《兒童讀經教育說明手冊》中包含三個重點:從教材方面 說,就是讀「最有價值的書」;從教法方面說,就是「先求熟讀,不急求懂」;從 教學對象說,則以兒童為主。在教師教授方面,「小朋友跟我唸」的六字口訣是 課堂中吸引兒童注意的句子,提倡只要讀過小學二年級以上,認識注音符號,就 可以當指導讀經的老師,因為不必講解,所以不須要科班出身的專家。以期讀經 教育能夠:一、提升學生記憶力及理解力。二、對於學生的品德教育能有所助益。

三、提升文言文的閱讀能力。四、讀最有價值的書,培育一流人材。此一看似簡 單、方便之門,即能提供如此多之助益,使讀經一時蔚為風氣,舉凡社區、學校、

社團等都有一群志工或老師們熱心參與。除學校、社區、宗教團體推廣,更有將 兒童讀經發展極致之自學家庭以及讀經私塾等的教育方式。然而參加兒童讀經之 學童們眾多,但流動性頗大。探究其因,其一是學校課程多元化,不再單僅一科,

其學科有數學、社會、自然……分散了學童許多時間;再者,許多學者認為,學 童要讀當代之作品,以期培養自己之思維模式;三是父母親的求好心切,常於字 數上做比較,以致使孩童產生排拒感;四是孩童現階段的誘惑多,舉凡電視、網 路或才藝課程等佔據的時間多。以現階段學童的學習狀況能否持續在十三歲前持 續的接受讀經,仍是一個問號。然而,能夠摒除上述之阻力,引導兒童持續接觸 經典的幕後功臣即是家長之態度及引導方式。

1全球教育基金會「華山讀經通訊」,2007 年 4 月 1 日出刊。

(12)

2

傳統讀經教育歸究於其功利性,古之學子為科考而讀,認為不能培養學生的 思維能力及創造力。細想,現今讀經之家長一不為科考,二不為當官,卻要求學 童接受這一直備受爭議的教育觀點中,這箇中之因何在?林文寶教授在〈啟蒙教 材與讀經〉中提及:

廢八股(一八九八)、停科舉(一九○五)、興學校,是傳統教育的解組,也 是中國新教育的開始。在新教育的發展過程中,受日本、德國、英國、美國 的影響,在各國潮流的衝擊下,我們似乎了解各國的教育措施,可是卻忘了 自己以往的教育(5)。

我以為兒童讀經是為輔助新教育不足之現況,當代兒童最先接觸的兒童文學,不 外乎《三隻小豬》、《小紅帽》等外來文學,我們非常容易就接受了這一類的文學 作品,並且視為理所當然。但當問及〈葉限〉、〈鯉魚記〉,會一片茫然的望著你;

談論著蘇格拉底、柏拉圖,而對孔子、孟子卻感到食骨不化;當英文看得比古文 簡單時,那我們剩下的是什麼呢?以古文經典之接觸來說,是害怕孩子看不懂,

還是認為難登大雅之堂,又或者純是制度面象的問題?我並不反對接受外來文 化,而是在接受外來文化的同時,不一味的排斥自己固有之文化。

王財貴所提及之方便法門,著實讓我們嚮往之,憑著一股熱忱而積極投入,

包括帶自己的孩子也加入志工老師的行列,參加了崇德文教基金會的志工培訓,

此一基金會規劃了一系列完整的課程(附錄一)。志工老師的培訓方面:需有受 過基礎訓練及特殊志工教育始可帶讀。每年需服務固定時數、回流培訓等,課程 包括心理學、教法及帶班方式等。學童方面,地點多開班於學校、社區、更有在 家庭內的小型班別。除每週課程外,基金會亦規劃了小狀元讀經會考、文學營等 活動。曾經辦過的營隊有:弟子規體驗營、西遊記體驗營……。也設計了每個月 一次的青少年班聚會,課程多樣性,更帶入探索教育2帶青少年們去體驗。

站在推廣文化的角度看,我們所帶的讀經班,走過五個年頭,孩子跟著讀的

2探索教育就是有目的、有計劃的「體驗式學習」---有別於傳統的講授是課程,由活動中體驗並 分享自己的體悟,能從中領悟到的答案。探索教育強調「跳出制式框框」(out of the box)的思考。

(13)

3

課程有:《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孝經》、《老子》、《莊子》、《易經》、

《啟蒙》、《唐詩三百首》等科。雖不及浩翰中國文學中的九牛一毛,但孩子們至 少能利用每週的讀經班,識著幾部經典。讓古文經典不再是高不可攀、遙不可及、

望之生懼的文學高閣,而只要有興趣,它亦是老少咸宜之文化傳承、人生智慧。

在讀經班的經營下,只要是孩子喜歡來,不管他在家有沒有複習、讀誦,讀經班 的老師無不雙手歡迎,只期加入多些孩子願意加入、閱讀、欣賞。

不管基金會如何安排這些計畫,在這每一環節中,會發現家長在家帶領孩子 每日紮實讀誦功夫是最重要,一位通過會考的孩童,每天讀經的份量是規劃出來 的,才能真如王財貴教授所說的功力,要達成此一結果,除孩童必須博學強記、

耐著性子、坐得住、反覆誦讀外,家長也要有無比的堅忍力才能持續,成為支持 兒童讀經之動力。

然而,在親子互動的過程之中,便發現了許多問題:家長們開始急於在背誦 上的字字句句完整無誤;急於馬上得有些看得到的成效──包括品德;急於在讀 經會考上有著好的成績。經文的讀法又僅止於讀誦,而有越讀越無力之感,不僅 是孩子,家長也倍感困惑,不是簡單又好實施嗎?何以我們家的孩子會這麼難融 入?還要三催四請,甚至一點興趣也沒有。

有些事是急不得的,試想,一部論語,是記錄了孔子七十二年來的智慧之言,

何不緩緩,一同與孩子享受欣賞古人的智慧結晶。何需急於讓孩子在十三歲以前 讀完這些古典文學;其互動若流於壓迫、制度化,就更遑論父母希望提升孩子對 經典的喜愛了。父母親的心態之急促、引不起孩子的學習動機,我認為是在教法 上及評鑑上出了問題。

見識到中文力之重要性,兒童讀經在各界的引領下,有了不同型態的呈現方 式,不再僅止於背誦及「小朋友跟我唸」的單一教學方式,有些讀經班開始進入

「解經」的課程以及配合故事引導。適巧張曼娟小學堂即將讀誦,又加上了另一 層面,2005 年夏天開始,我們用一種遊戲的方式,帶領孩子讀經、讀詩和寫作。

讀經,為的是人格的培養;讀詩,則是美感的啟發,有了內涵與詩意,還要能夠

(14)

4

準確的表達,這便是寫作的訓練。3將古文用遊戲的方式,帶領孩童自然而然的 喜愛,讀經不再僅是背誦的方式,觀其量可能比不上王財貴教授的紮實功夫,然 而,孩子卻是發自內心喜歡而去記誦,兩者之間的差異在何?我認為是引導方式 上的不同,張曼娟老師引領孩子由文學的角度欣賞,以遊戲的方式為前題,用故 事吸引孩子,加強現代感的生活融合,且能不以讀經會考及背誦為目的,純粹與 孩子一起伴讀、討論,孩子喜歡,自然就接受,真正進而去欣賞古人的思想結晶 及文化。教學方式的改變,也使得孩童對古文的興趣又往前邁進一大步。

再者,「讀經百遍,其義自現」,讀經的孩子都自有一套解經之鑰 ,這也是 我最感興趣之一。《論語》提及:「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怠。」學與思的並 行,借由討論、分享,聽聽當代孩子的想法。有鑑於此,我想就質的提升,能與 孩子共同討論幾篇選文,討論完後寫下一些心情感想,讀經、讀詩、閱讀經典和 寫作就成為想要進行的目標。

3張曼娟小學堂網站 http://www.prock.com.tw/main.htm 2009 年 10 月 25 日查。

(15)

5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每當家長聽完讀經說明會後,總會看到他們充滿無比信心的眼光,期待著這 個老實讀經即是一切之萬靈丹,加上實行起來並不費力,每天只要按步就班的複 習,即有驚人之成效,既可增加理解力又可增加記憶力,再加上品德之提升,是 每位師長所樂見其成的。剛開始學童們也非常配合,覺得那是新鮮的,然而,經 過一段時間後,家長及學童們便開始打退堂鼓,原因為何?

我認為其一是在教法上「先求熟讀,不急求懂」,以及只以背誦做為評量方 式的傳統教學方法上可做探討,傳統教學並非毫無缺失,否則不會讓很多教師和 很多學生感到挫折和無助,更不會被批評為「僵化」或比喻成「填鴨」;而現代 教學精神上,則多是引導學生建構知識,需要更多的「對談」來共構知識。王怡 芳指出,在帶領學生讀經時,宜參酌學生需要,適時加入淺顯的解說與經文相關 的小故事,並不以評量來評斷學生的學習成效;張淑滿建議其課程設計,以學生 為中心,符應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適性化的課程吸引學習興趣。有些學童喜歡 來讀經班,但不想背誦。如果家長是讀經理念強的,可能會壓住孩子,一定要求 其讀誦,過了兩三年,可看出不少孩子開始反抗讀經。也有一些家長善用方法,

與孩子不斷的做互動,甚至陪著孩子一起讀;也有家長因為孩子不喜歡背,就放 棄了。卡爾維諾在《為什麼要讀經典》中提及,只有在自願的閱讀過程中,我們 才能遇到「自己」的書(頁 5)。這使我思考,站在文化推廣,站在想要引領孩 子閱讀欣賞的角度,強迫性的背誦是否是唯一的選擇?

在共構知識上需要更多的「對談」,我們期待孩子能真正喜歡上閱讀古文作 品,喜歡跟孩子共同討論,好奇不一樣的看法,我記得五年級的國語課本「愚公 移山」中有個問題討論,其中一題寫出:愚公移山的想法是過時的。孩子回來就 反問我:「媽媽,你覺得愚公移山不好嗎?」我請他說說看他的想法,孩子說:「我 覺得他堅持做一件事是很棒的。」他舉了一些例子。又一次孩子提出「行俠仗義」

(16)

6

是好的行為嗎?孩童對經典有許多的好奇,這些「好奇」能不能適時去引導?而 此引導,是否學有專精的家長才能與孩子們談?我相信孩子有一套現階段的解經 之鑰,故不用害怕與之對談。

「安親班」不是家長唯的選擇,那麼放學後也就是親子互動的關鍵時刻,完 成學校作業後,大多數孩子就守著電視或電腦螢幕,花著大量的時間遊於網路世 界,著實可惜。家庭是可以共學的伙伴,除了學校推廣外,不管是社區或是家庭 的推廣,孩子對經典喜好之幕後推手是誰?家長參與是否可判斷讀經閱讀之成 敗?

古今有無差異?哪些文本是利用了古代的元素建構?而這些是食古不化的 論調,或是從古至今不變的真理?時下的青年,如何看到古今面向之差異?故教 材的安排上,我加入了多媒體及相關文本之為輔助課程,帶領孩子多面向之觀察 與思考。

不討論不代表沒有問題,一直以來根深固柢的觀念認為是對的,有沒有反思 的餘地。這些討論,不是我們用強壓式的來脅迫孩子接受,孩子自有其一套之道 德判斷。孩子會不會犯錯,可不可以犯錯,在許多讀經的論點中,品德教育是首 當其沖,我最害怕父母分享的是,當孩子不願意聽從做某些事情的時候,父母只 要說出:「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需盡聽;父母責,需順 承。」孩子就得去做。師長也會說「你是一個讀經孩子就該……,你以前讀了那 麼多經,都不知道這些道理嗎?」然而,當一個國小的學童就如同小大人般的看 臉色,畢恭畢敬,孩子那活潑可愛的面容在嗎?他的想法呢?能不能天馬行空?

那些態度,是表面的順從,是心甘情願的嗎?還是強壓之下的呢?話說回來,那 些的要求,我們大人做不做得到?

探討的問題歸納如下:

(一)經典閱讀是否一定要經過背誦才能有所體悟?才會產生出火花?經典之教 學,是否只一味的「背誦」呢?有無其他之方法?或者讓孩童自己願意讀而不強 迫記憶?

(17)

7

(二)閱讀與現代思維:白話文中亦有許多很好的文學作品,能不能與文言文相 互運用?透過不同的多媒體閱讀,孩童會產生什麼樣的想法?古今之差別在哪?

(三)家長之參與對於經典閱讀有無顯著之影響?

以上述三大問題做為研究思考的核心,其研究目的在於探討:

(一)從兒童讀經走向經典文學的閱讀。透過討論及多媒體之運用提升閱讀古文 上的興趣,呈現自己對文章的思維及感想。

(二)以問題為導向的學習方式,透過孩童提出之問題加以分析。

(三)家長參與對於親子共讀之影響。

(18)

8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一、研究方法

在研究進行之初,跟孩子說明我們要來趟古文之旅,藉由文本做為思考、討 論及研讀的素材。對於作者所講的意含,不是單純灌輸知識,而是去尋找事物的 知識,對準事物本身。研究者是位「觀察者」亦是「參與者」,發掘孩子的問題 與想法,詢問開放性的問題並記錄下來他們的回應,不根先前設計好的結構化問 題來回答。以孩童個人經驗及獨特性是個案研究法的訴求,張劭勳指出

個案研究的目的不在操作變數,或驗證假設回答問題,而是探討問題在脈絡 中的複雜性,從研究對象本身的架構來瞭解行為;研究者多利用參與觀察、

深度訪問的方式,先進入研究對象的世界,系統紀錄所看到的、聽到的,再 加以分析(289)。

個人經驗不同而產生其獨特的想法及看法,雖然同住一個屋簷下,會發現孩 子們的態度及思考或處事之差別,也因為這些的獨特性,讓我們對事情的看法才 有許多之面向。我們會以個人為中心進行思考,這個世界好像也是因我而運轉,

展開在我面前的事物,我的想法為何?在討論的過程中,形成一探究團體。陳鴻 銘提及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皮爾士(C.S.Peirce)認為所謂「探究」就是:「由懷 疑到相信的奮鬥過程」,亦即「人類思維進而獲致觀念的過程」(40)。

 探究團體必須借助對話的幫助澄清觀念,建立概念。而且,由於思考與語言 有密切的關係,因此發展思考最好的辦法是:建立一個適當的環境,使語言 有充分的練習。對話則是練習語言最好方式,所以探究團體採對話的方式進 行討論(8)。

在研究過程中,鼓勵孩子以自我經驗陳敘、分析、提出見解,在文本中所讀 到或認知到的思考角度與看法,釐清自我思維及建構意義。吳清山認為個人的探 索學習,著重於活用知識並開展創造性知識和知技知識(know-know);過程的學 習重於學習結果。(127)

(19)

9

二、研究步驟

本研究從 98 年 6 月開始進行至 100 年 6 月結束,歷時約三年。分為三個階 段,第一階段確立主題後,進行相關文獻探討與決定研究架構;第二階段為選定 教材、設定活動流程、蒐集相關資料;第三階段則進入課程的實施階段,在課堂 討論中以錄音之方式記錄,課後打成逐字稿做資料分析與整理,進行研究報告。

本研究於 98 年 6 月開始,固定於每週六下午進行一個半小時至二個小時共 同討論時間,補充性的閱讀會以書談之方式介紹給孩子,請他們平常閱讀。每次 的課程皆錄音並轉寫成逐字稿。

在研究的過程中,由於正值基測及個人因素,中斷幾次的討論,但因孩子熟 悉討論方式,也有漸入佳境之感。自己也能在這之中思考,可以增加或者減少某 方面之議題及討論方式,在課程上有所增減之安排。

三、教學法 1、教學者

在孩子輸出的過程中,家長可以是討論的好奇者,也可以是提問者,不扮演 權威的角色,不批評誰對誰錯,只在對某些想法感興趣時,提出看法或言語之間 的矛盾。討論主題圍繞在孩子感興趣,想多談的事件上,在氛圍友善的環境中討 論,在安全的空間建構觀念,將腦子想的事情表達出來。家長應避免訓誡的角色,

遇到爭議性話題時能適度的調合,「當語言引起了爭論及衝突的惡化時,則說者、

聽者或兩者都應該負責任4。」試著去釐清語言衝突的背後想法,也許誤會了對 方的意思,不直接告訴孩子哪裡出了問題、「正確的」答案是什麼。鼓勵孩子提 問,孩子主動提出的文本或討論之內容,討論完後可找時間研讀,更可以查覺當 下提出此一觀點的想法及感受,孩子在說出想法的同時,就學會了如何運用事實 來決定自我的理解與行為。

4 早川博士,鄧海珠譯,《語言與人生》。台北市:遠流出版,1983 年 10 月 12 版,頁 22。

(20)

10

黃迺毓在《小孩子的大朋友》一書中提到,美國哲學家皮爾斯(Charles Peirec) 指出在團體中學生藉由互相討論而澄清問題,教師則扮演「思考技術顧問」的角 色,而不是負責提供答案他可以是帶領人或促進者,可以提問也可以參與討論,

但在討論議題的決定上或思考內的發展上,應低調。家庭的討論會中,父母更應 有開放及暢所欲言的心胸,孩子才能夠真正表答自己的想法也願意坐下來討論;

當然,對不同意見提出不同看法時,也能欣然接受。

我是一位喜愛陪伴、聽孩子們說話的媽媽,尤其放學後,聽他們吱吱喳喳的 討論著學校發生的趣事,是這一天當中的精神食糧。最喜愛的就是分享好書及買 書,看著家中的成員各自窩在一角品嘗著手中的書籍,是我最感愉悅的事。光這 樣還不夠,討論一直是我想要加深的課題,聽聽他們的妙言妙語,天馬行空的想 法,訓練他們「愛」也要說清楚,講明白。對於學習,我是好奇的,發現有需要,

我會不斷的找資源充實;對於孩子,我是樂於傾聽的,喜歡和他們一起問問題,

有感興趣活動,也拉著他們一起玩。不僅是對待自己的孩子如此,在學校或者補 習班上課,我要求班上的孩子也要勇於發問及提出自己的見解。這才是樂在學習 和思考的第一步。

2、受教者

研究對象是二個國中生「明明」、「怪怪」,及一位國小五年級「奇奇」。在社 區讀經班跟讀五年,一直在帶領孩子讀經的我,發現他們對讀經已失去耐性,每 每說至不免唉聲四起,直喊無聊。自家的孩子尚且如此,更別提及一般家長的背 誦方式了,長期的訓練下,是否該就此放棄,我思考著,能否將經典變好玩、有 趣,於是在這樣的思考下,與他們有了家庭讀書會性質的討論課程。

「明明」是個啃書蟲,平常的休閒活動就是往書局和圖書館裏鑽,對於書籍 喜好甚廣,來者不拒,包括知識類、科普類、文學類喜涉獵,但問其書中意,常 惜字如金,就以「很好看」表達,要其說大意或者介紹書籍,會回答:「自己看」。

對於喜愛讀的書,不擅於分享,也由於不擅言辭,常會不知所云,溝通和表達也 需多練習。個性較乖巧,較會有一個口令一個動作傾向,屬於謹慎型孩子。

(21)

11

「怪怪」則跟明明相反,書籍接受度普通,他喜愛讀我們介紹的「好書」,

他說這樣可以省去他選書的時間,例如:《白色山脈》、《哈比人前傳》等類書籍,

書籍的接受度較偏向文學性。較會旁徵博引及有條理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喜愛的 興趣廣泛,不喜受拘束,勇於追求自己想要的。

「奇奇」是個古靈精怪,常常會提出問題,其幽默的話題常是我們家討論或 發笑的泉源,說話有時會無厘頭,喜愛編故事,問他問題時,常是回答自己編故 事的情節。對於書籍的接受度,偏向於繪本及漫畫類,喜歡「聽」的學習,例如:

《歡樂三國志》、《中國童話》、《說給兒童聽的歷史故事》等,由於哥哥們的介紹,

也接觸不少文學性書籍。個性上獨立,什麼事都想要自己來,有主見的孩子。

3、教學目的

中文根柢之養成,以從小紮根為要。經典是一民族文化的根源、先民智慧的 結晶、思想之精萃,能發人省思、細細品味的作品。龔鵬程在《經典與現代生活》

中提及,可以從經典中借取古人智慧,

每個人都不是天生就有知識的,他總要向別人借取。我們生在古人之 後,古人說的東西,我們可以跟他們借取。從借取別人的智慧之中,多少能 涵養出一套自己的視野。(頁 18)

以過來人的經驗訴說,告知他們曾經如何經歷,如何走過的文化歷程。而這 些經典也會因後人的詮釋而留下痕跡。經典同樣也會給未來的創作者提供新元 素,就是比其他經典更早出現的作品;不過那些先讀了其他經典的人,可以立刻 在經典作品的系譜中認出經典的位置。(頁 7)

經典具其歷史性,經過長時間的篩選而留下之精華,跨越了古人以十三經為 正統之「經」文,如王財貴教授所說:「讀最有價值的書。」 包含了詩、詞、歌、

散文……等。本節探討經典閱讀教材的選擇,以一、神話類型的導讀與對話--

以《山海經》為例;二社會議題的導讀與對話做為此教材之選擇。(請參閱第二 章)在經典閱讀的目的上,欲培養:

(22)

12

一、瞭解文化根源,先民智慧的結晶。

二、培養古文閱讀能力,判讀其旨意,欣賞其文字精煉之美。

三、欣賞古典文學作品,並可從中學習新元素。

4、教學方法

本研究以親子共讀為主,以客廳裏的讀書會形成一探討對話的團體。家庭可 以是一個讀書會討論的場所,家庭成員之間的彼此省思與對話、鼓勵、討論與合 作,增進家庭內的溝通。政府大力推行的「學習型家庭」裏提及,建立一個有益 的學習環境,包括在體設備上如:書房、書報雜誌等。重要的是,必須使人人能 夠自中的討論與對話,培養對話的氣氛,允許提出不同的意見,表達情緒與感覺。

其學習是重質不重量的。

以客廳讀書會之方式形成一探究團體,文本的閱讀中應用1、推論策略。2、

猜測策略的應用。3、歸納策略。三個策略的交互應用,課程的安別分別以神話 類型的導讀及社會議題為導向之文本為上課內容。再以多媒體的輔助,貼切青少 年的生活經驗,更深入探討相關議題。過程中以孩童之提問為主,根據他們的問 題做討論、思考,解釋思考背後之想法、表達自己意見、傾聽他人,形成合作思 考。(請參閱第二章)課程進行的流程如下:

活動流程表

暖身活動 經典閱讀

思考、發想、

對話

分享、回饋 創作

(23)

1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文獻探討研究方向

本研究方向以現代兒童讀經為主,目前兒童讀經教育推廣的形式有 家庭推廣:由家長自行教導子女讀經。

社區推廣:由社區鄰里、文化社團、道場寺廟開辦「兒童讀經班」。

學校推廣:由學校導師在班上隨機教學或在團體活動安排讀經項目,或利用適當 時機實施全校性教學。

在文獻上,不以學校教師推廣為主,而將焦點置於「親子共讀」之分析,歸 納現代兒童讀經教育問題,著重在教法上及經典的閱讀方式。

二、研究者角色

教學者即是研究者的角色,且研究對象是自己的孩子,亦造成主觀性或其他 干擾而影響,故以錄音等工具配合,使觀察更趨客觀性。

三、研究教材

在文本的討論上以研究者所選定之媒材、文本為主。孩子可延伸自己所讀過 之文本做為比較、分析,並且說出自己的想法,不另探究與推論孩童在其他文類 的論情形。

四、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以二個國中生,及一位國小五年級生為主,經過五年的社區讀經,

相同的家庭環境及成長背景,研究其對經典之探索對話。

五、研究分析

以文本之探索對話的相關問題為主,了解孩子在經典之閱讀中的反應及理解 度,並分析看法及看法本身之成因。

(24)

14

(25)

15

第貳章 經典閱讀與進行方式

「兒童讀經」一直以來紛紛擾擾,正反雙方各有各自的說詞及理由,包含了 一、品格教育借由誦讀內化。二、文化傳承。三、記憶力提升。四、識字提升國 語文能力。王財貴教授認為記憶力與理解力不相悖,但發展階段並不一致;記憶 力最佳是在三到十三歲的階段,而理解力則要至十三、四歲才充份發展。讀經就 是將「文化經典寶藏」裝進腦袋裏,以供未來反芻消化之用。反方則認為一、孩 子有認知教育,不需要填鴉也能有自己的想法,創造力被禁錮。二、不符合時代 需求。三、孩子的負擔過重,現今的科目不再僅是「古文」一科,學習含蓋了自 然科及社會科等。四、背誦會增強記憶力是毫無根據的。本章以現代兒童讀經探 討台灣目前推動讀經之現況及學者們相關說法,民間團體在實施上有了哪些的改 變方式。再者由兒童讀經進入到經典閱讀運作方式之可行性,以方法上及教材上 之設計討論之。

第一節 現代兒童讀經

一、目前台灣推動讀經之現況

「讀經」從漢代以來是中國傳統教育重要的一環,也是中國傳統入仕的途徑 之一,從傳統的主流變為邊緣化後(1911 年),又重新進入民間自發性的社會教 育推廣活動。除有心之士的倡導外,各種力量的推波亦加速其助力。柯欣雅提出,

台灣兒童讀經教的發展萌芽於 1991 年王財貴教授的理論建立與推廣,分為三個 時期,即

1、理念建構期(1991-1994):台灣兒童讀經教育的發展,萌芽於民國八十 年(1991)王財教授的理論建立與推廣,其基本信念如下:「全盤西化」論、

肯定經典的重要性、文言文的重要性、兒童是讀經最適當年齡,主張教授兒 童讀經應先求熟讀、不求急懂,所以在此一期間,兒童讀經教育尚在理論建

(26)

16

立與家庭實驗階段,未在社會上普遍地宣傳。

2、基礎奠定期(1994-1997):民國八十三年,王財貴得全國電子董事長林 琦敏的資助,正式在社會上推廣。在華山講堂成立「兒童讀經推廣中心」,

以組織之力有系統推,自此正式在社會上嶄露頭角,以演講的方式,讓社會 大了解兒童讀經教育,並印製《兒童讀教育說明手冊》、「讀經通訊」、「兒童 讀經師資研習班」、「兒童讀經教育演講說明會」等不同管道的宣導,深入家 庭與社區。初期獲得不錯的成效,後因學生無法持續讀經的情況嚴重,轉而 在學校中實施後,兒童不再因個人因素而中斷經典的學習。

3、成長穩定期(1997-2001):民國八十六年(1997)李登輝提出「心靈改 革工程」後,已初具規模的兒童讀經教育,被認為是實踐心靈改革的方法之 一,而獲得文化總會的青睞,將其推廣列為重要工作項目,從成立「讀經風 氣推廣委員會」,到「全國經典科段總會考」的舉辦,本由民間自發的學習 活動轉而成為半官方推廣的形式出現,由「地區性」擴大到「全國性」的大 型活動。(39~70)

2001 年至 2010 年,這十年中,從國內延伸至國外,有華人的地方皆有讀經 之方便法。洪孟君分析,讀經再興的時代背景原因有:台灣儒教之興盛、文化復 興運動以及全球化之因素。(頁 26-38)柯欣雅提出其背景因素是因社會變遷下的 秩序重建、教育改革下的鬆綁政策和文化復興下的同步潮流之影響而造成。(頁 11-38)

林文寶教授認為

當代兒讀經教育之所以會在台灣興起,表示台灣有其特殊的背景。而讀經以 突破地緣限制,快速擴充到全世界的華人圈,也代表這個時代有接納它的特 質,如何界定自己本土文化,珍視傳統文化再生的契機及其不同之處,便成 為刻不容緩的課題。如何珍視自己的文化傳統,並重視其主體性與自主視,

(27)

17

我們不要再做文化殖民,我們要的是有文化傳承的學習,展望台灣未來的文 化,在全球多元共生眾聲喧嘩中,可見我們的記憶與歷史,更見我們的主體 性與自主性(頁 12-13)。

由於讀經風氣的盛行,各地成立了讀經協(學)會。更有多個公益機構、文 教單位也加入讀經推廣,如崇德文教基金會、福智基金會、佛光文教基金會等。

在《兒童讀經教育說明手冊》中的將其推廣方式分為:學校推廣、社區推廣、家 庭推廣(頁 79)。學校型態的推廣上,主要由學校導師在班上隨機教學、或在團 體活動安排讀經項目,或利用適當時機實施全校性教學;社區推廣則由社區鄰 里、文化社團、道場寺廟開辦「兒童讀經班」的方式;家庭推廣上主要以家長自 行教導子女讀經為主。楊源泉、林淑夏將兒童讀經場地更分為學校班級型、廟宇 寺院型、公益機構、家庭社區型、安親班型以及行政區域型。

王財貴教授在推廣兒童讀經的基礎奠定期中,得全國電子董事長林琦敏的資 助,在八十三年一月在華山講堂成立讀經推廣中心,九十年元月華山講堂升格為

「華山書院」,王財貴博士繼續主持書院並主持推廣工作。更於民國九十三年三 月發起「財團法人全球讀經教育基金會」,九十五年四月十日正式登記為「財團 法人臺北市全球讀經教育基金會」。此一基金會之成立,使兒童讀經的推廣更為 有力,其創會宗旨如下

本會以推廣讀經教育維護人類文化為宗旨,依有關法令規定辦理下列業務:

一、推廣讀經教育理念,培養讀經教師,支援讀經教學。

二、舉辦讀經教育相關活動。

三、開發各項讀經宣導資訊及教材。

四、促進國際經典文化交流。

五、其他符合本會設立宗旨之相關公益性文教藝術活動。

二、兒童讀經教育的理念

王財貴在《兒童讀經教育說明手冊》中提及

(28)

18

中國經典的研讀正是使中國人一面提昇語文能力,一面啟發理性開拓胸懷的 最直截有效的教育。從內涵方面說,「經典」是人生智慧的源頭,是為人處 世的準則,要修身養性,通達事理,以此最為便利。「經典」是文化的根源 所在,有了根源性的文化教養,很容易開發一個人的理性,而涵養出深廣的 心胸和能力。而要健全自我的文化體質,「讀經」正是一條便捷有效之路。

提倡全民讀經,正是恢復國族文化活力的契機。(頁 22-23)

可看出從語文能力、文化傳承、教養處事、人生智慧的源頭皆可讀經提升,而兒 童讀經更是重小紮根的教育,李美昭、楊欽助、詹玉娟等人將兒童讀經之價值分 析有:

(一)就教育層面而言,有提升國語文能力的功能。

(二)就整個文化層面而言,具有傳承中華文化的功能。

(三)就個人精神層面而言,具有增長品格修養、學識內涵與文化素養的功能。

王財貴教授指出,「兒童讀經」,就是「教兒童誦讀經典」的簡稱。(頁 11)

兒童的經典教育總括地說,只有兩個重點,即是:從教材說,自小就讓他接 觸「最有價值的書」,「永恒之書」,只要有價值,不管艱深不艱深。從教法 上,就是要他多唸多反覆乃至於會背誦!只要能背,不管懂不懂。(頁 32)

(1)教材

「讀經」,就是「讀最有價值的書」,經書便是涵蘊常理常道、教導人生 常則常行的書。每個民族都有其歷史上所有知識份子共認的「經書」,如中 國的四書五經、印度的吠陀和佛典、西方的聖經等。「東方西方」都有深遠 之典冊,都值得一讀再讀反覆背誦,理論上都可以用同一心態讀,不過,先 把握自己的傳統是比較合情合理的。

所以讀經教本的選擇,可隨個人的見識喜好而認定或安排其先後次序,

無論如何,只要所讀的是「經」,其建議是:與其讀誦教科書,不如讀誦三 字經;與其讀誦三字經,不如讀誦千家詩;與其讀誦千家詩,不如讀誦唐詩 宋詞;與其讀誦唐詩宋詞,不如讀誦文選古文觀止;與其讀誦文選,不如讀

(29)

19

誦百家諸子;與其讀誦百家諸,不如讀誦十三經。要讀誦十三經,則當從四 書起,四書又以論語為先。

表 2-1 華山出版社的兒童讀經教材整理

典籍類別 典籍名稱

國學啟蒙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

儒家經典 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孝經、易

道家經典 老子、莊子

佛家經典 佛經選

文學經典 詩經、唐詩三百首、古文選、詩歌詞

曲選、書禮春秋選

英文經典 英文常語舉要、莎士比亞十四行詩、

詩經選、柏拉圖自辯

(2)教法

從教法上,就是要他多唸多反覆乃至於會背誦!只要能背,不管懂不 懂。而其教法其實很簡單,只有六個字:「小朋友跟我唸」。其教學原理,就 是找機會讓他多接觸,多唸多背,只此一訣,別無他巧。它的原始規模是:

老師唸一句,學生跟著唸一句,唸完一段了,再帶一次戋兩次或多次,然後 教學生自己唸一遍,再唸一遍或兩遍或多遍,然後或全體一起唸,或部份人 一起唸,或個人唸,你唸他唸,再跟著唸,再一齊唸的反覆再反覆,最後是 把這些內容背起來。

設立兒童讀經班,古人說:「易子而教」,亦讓讀經形成風氣。提倡親子 讀經,且教師要激起家長的關心,兒童讀經的成功關鍵在於家長的鼓舞和督 導,尤其是剛開始的三個月,須吩咐家長:督導孩子每天讀二十分鐘到三十 分鐘,注意,是「每天」。

(30)

20

(3)對象

提倡兒童讀經教育,即是要利用他兒童期的記憶力,記下一些永恒的東 西,一個人的記憶力發展是自零歲開始,一至三歲即有顯著的發展,三至六 歲,其進展更為迅速,六至十三歲,則為一生中發展的黃金時代,至十三歲 為一生記憶力之最高峰,以後最多只能保持此高點。

(4)評量方式

文化總會台灣省分會於八十七年成立「讀經風氣推廣委員會」,並於當年九 月至十二月間分別在台中、台北、台南孔廟及花蓮縣文化中心舉行首屆地區性的 小狀元會考,以抽背方式進行。又鑑於各地方性的會考模不一,為使國內讀經的 學童有一個可度較高的測驗機制,省分會決定結合各縣市的讀經團體開始策辦全 國性讀經評鑑會考,「第一屆全國經典科段總會考」乃應運而生。該會考以四書、

五經、唐詩為範圍,由於經文過鉅,為鼓勵應考,乃將考試範圍分科分段,每段 經文約八千字左右。(附錄一為「全國經典科段總會考」的考試科目及評量方法)

(5)其他

・目前更積極推動成人讀經、高中生讀經以及邁向「論語一百全民讀經運 動」:即每個成人,(指十三歲以上的人)立志在半年內,將論語從頭到尾讀 一百遍。

・美育讀經,就是讓兒童多聽「最有價值、最優美」的音樂,多看「最有價 值、最好」的美術作品。

・兒童外文讀經,不需專業老師,不需特別教室,不需特定時間。只要會按 錄音機,說一句:「小朋友,跟它唸!」就是最理想的專業老師。

・一日一書運動,就是「一天看一本書」。不要問他懂不懂,更不可叫他寫 心得報告。

・兒童讀經「在家自學」,家長親人自己教,或者請一個專門教師。一半時 間讀經教學,一半時間作閱讀及其他功課。

・小學「讀經教學」,提供社會諸多家長及教師之需求。教學時間有二個方

(31)

21

案:1 是無須另外排課,利用零碎時間即可。2 是將「讀經」視為一科,排入 課程中。

三、相關學者建議

由王財貴教授之讀經理念擴及推廣,影響之大,此一兒童讀經理念實施後,

學者們紛紛發聲,也有了不同的看法及作法。以下整理在教法上、評量、經典內 容性、道德教育之實踐性、背誦的方式等,為親子共讀時,可做為父母們思考:

(一)教法上之建議

柯欣雅認為要真正做到王財貴所要求「不講解、直接背誦」的教學方式,是 相當困難的,應嘗試各種不同的教學法,而不是只有「小朋友跟我念」。利用經 典中相關小故事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討論其中寓,老師再就學生討論結果與以 補充,詩詞吟唱的方式來誦讀;最好能創造些小遊戲來活絡上課氣氛。(頁 80-81)

張淑滿認為:將《論語》中學習態度的內容運用在國語文教學的課程設計,須以 學生為中心,符應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適性化的課程。課程中亦須安排多元性、

趣味性、知識性的活動,吸引學生有興趣學習,進而培養積極的學習態度,以及 增進學生的語文能力。如看圖說故事、戲劇演出、講解相關修辭技巧、遊戲融入 教學等。張瑞祥在《唐詩中的生命意境在國語文斆學上之研究-以國小六年級為 例》須考量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問題取向,以更適性化的教學,彈性的加入多樣化 的課程設計以吸引學生的興趣,進而在潛移默化中導入品格教育。期盼藉由溫柔 敦厚的唐詩,在融入國語文領域後,教師能用心的建構出一個師生對話的平台。

(二)評量上之建議

王怡芳指出家長與教師對於兒童讀經是否需要評量的態度非常一致,多認為 讀經不需要評量,他們認為讀經「順其自然就好」、「很難客觀評量」(頁 73)。

柯欣雅則建議評量的施行可以多元化、不句泥形式,可以個別誦讀、競賽、表演、

吟唱或讀經成果發表等驗收學習,而非紙筆測驗。(頁 82)

關於讀經協會或文復會辦理讀經會考的活動,一般讀經教師對會考的態度約

(32)

22

分成三種:第一種是重視會考的「積極派」,此派教師平常就會驗收學生的讀經 進度;第二種是否定會考,不讓學生參加會考的「無為派」,此派教師平時就沒 有任何形式的驗收活動;第三種是「中庸派」,不反對亦不積極鼓勵學生參加會 考,也沒有形式化的讀經教學評量。(轉引自柯雅欣頁 82-83)大多是第一種積極 派,在意孩子是否已經將經文背熟,足不足以參加「會考」。在會考的考場,看 到了喃喃自語、緊張萬分的學生外,還會看到神色緊張的家長,看到他如臨大敵 般對孩子耳提面命。(頁 82-83)

以筆者孩子讀經為例,剛開始每日進度是輕鬆的,每日 100-150 字的進度,

當讀到一定量時,複習的進度大增,以十段的量來說,一段八千字,約八萬字。

孩子為了讀經會考不僅要複習以前所讀過的,還要加上新的進度,一日一小時的 讀經時間對我們來說是不夠的,因為是以「背誦、熟讀」為主,而每年的複習發 現孩子還是忘得比記得快。故放學後做完功課後就是──讀經,時間皆拿來複習 讀經進度,以期通過會考。三個孩子的進度不同、記憶能力也不同,複習時必需 一個一個抽背,背不熟的再請孩子自行到一旁背誦,直至該段熟讀為止。為了每 年的會考,早已忘了什麼是讀經的樂趣,只期望孩子能把經書整本塞進腦袋裏,

最好能一字不誤。以李思敏研究《不一樣的教育選擇:三個在家教育家庭的個案 研究》中看到:母親坐在二個學童旁,三人一同讀經,基本方式是三人一同反覆 唸過幾遍後,母親會要求孩子二人輪流念,然後問她們是否已熟練並背誦,若還 不熟練刖三人再念誦幾遍,若熟練則二人分別背誦。

而讀經會考正是以抽背之方式試其孩子經典的背誦程度,其評鑑辦法及合格 標準以中文經典為例:(附錄二)

(一) 中文經典 1.筆試

(1)填充題 20 題,每題 5 分,共約 200 字填空。請以正體字書寫,注音、

錯別字或增減一字均扣一分。每題以扣完 5 分為限。

(2)每段滿分為 100 分,以 85 分為合格。

(3)報考段數不限。

2.口試

(33)

23

(1)試卷與筆試同。識字考生,自行看題,口頭作答;不識字考生,由監 考老師逐題提示頭一句,考生接著背誦。背誦中停頓約十秒時,監 考老師加以提示,每次提示遞加一個字,每提示一次扣 1 分,在提 示非填空文字時不扣分,每題以扣完 5 分為限。

(2)每段滿分為 100 分,以 90 分為合格。

(3)報考段數不限。(附錄二)

中文口考老師評鑑標準,能夠背而無誤,除了題目之段落要明確外,就是測 驗孩子對經典的熟悉程度了。從以第九屆及第十屆的讀經會考,各縣市報考合格 段數統計表(詳表請見附錄三),發現其合格率僅佔一半的成績

表 2-2 第九屆及第十屆全國經典總會考合格段數統計表 單位:段 中文筆試 中文口試 英文口試 合計 合格率 報考 合格 報考 合格 報考 合格 報考 合格

第九屆 227 75 11509 6280 610 199 12346 6554 53.09%

第十屆 215 69 14217 7329 813 302 14432 7398 51.26%

雖有積極派及中庸派的師長們,但每年到了經典總會時,不難看出中庸派的 師長也會併入積極派裏,期望孩子將對經典的喜愛,展現於會考中,不斷鼓勵家 長帶領孩子參加會考,而所衍生出的問題,個人淺見為

1著重在考生對經典的熟背度,不管是筆試或口試。

2想盡各種方法使考生記得經文,包括 CD、經典複讀機等產品出現,以期在十 三歲之前,孩子能利用黃金記憶期,將經典背入腦海中。

3經典會考為依據,小狀元的頭銜成師長們誇耀之工具,考試成為競賽的一種型 式,比的即是其背誦能力。

4孩子的每年面對會考之壓力,段數的增加,以滿足大人對於經典會考之評比。

5經典會考易造成親子關係的緊張,包括複習進度,增加新進度的追趕。

可惜的是雖各地讀經協會的會考評鑑標準不同,但還是脫離不了以口試及筆 試為依歸。

(34)

24

(三)經典內容性

洪孟君認為民初讀經之爭時,「時代因素」便一直是爭吵的重點。思想產生 於歷史的脈絡中,有些思想具有強烈的時代特色,並不是任何時代皆適用。有些 思想,在「內在精神」上雖有其不變性,但不同的時代卻會出現不同的詮釋與「實 踐方法」。(頁 97)如男尊女卑的觀念、「孝順」、「愛國」等議題,都應是孩子思 辨後才能更清楚的了解其時代背景與其意義所在。讀經是否有必要「全本讀」、「全 本背」,是否必須將古籍全用背誦輸入腦中,其內容性為何,則該是我們深思的 課題。

(四)道德教育的實踐性

洪孟君認為道德教育的進行,並不是靠這些古奧難懂,兒童無法理的經典書 籍。為何呢?因為兒童道德教育的特點是要「以事教」,需要與其切身的生活貼 近,讓他能夠「落實」去作,方才能達到道教育的目的。(頁 117) 林淑夏在行為 改變上,在實施過程中,若能舉出和他們切身有關的事物,更能引起共鳴達到事 半功倍的效果。闖關活動之安排。

道德教育若用背誦就能理解並能達到目標,如此《儒林外史》中的讀書人一 直以來接受傳統教育,該是有極高之道德典範,何以是諷刺小說;而飽讀詩書之 亂臣賊子又由何而來。也因為此迷失,常聽到師長們會告誡孩子:「有讀經的孩 子應該……」、「你不是有讀經,怎麼這個你都做不好?」、「我們不是有讀到,『父 母呼,應勿緩……』你現在就該……」等等的對話,家長們提及時,覺得和孩子 共讀後,可以用經文訓誡孩子。反思,他們只是孩子,是不是讀經後,一切的行 為道德就該像個「完美孩子」般?讀經不是道德教育的特效藥,孩子還是必須經 由碰撞、學習、反思、體悟而得來,否則僅是多一副緊箍咒。

(五)以背誦而言

王怡芳的研究中,發現不喜歡讀經理由,以「常常背不起來」的比例為最高。

參加讀經班的孩子中,也有不喜歡「背」但喜愛來參與的。

(35)

25

詹玉娟的《清末民初著名學人童蒙語文教育之研究》考查了三十四位清末民 初學人學習方式。以教材來說,首先是識字,接著誦讀「三、百、千」,然後《四 書》、《五經》等。其學習方法

主要是「背誦」和「講解」(或講書)。其中,特別提及「講解」的是章炳麟、

蔣夢麟、王雲五、胡適、蔣廷黻等五人,佔全部比例的 14.7﹪;不管是「先 講解,後背誦」,還是「光背誦,不講解」;不管懂了還是不懂,真懂還是假 懂,資料顯示三十四位學人的童蒙語文教育最終仍離不開「背誦」,所佔比 例是 100﹪。(頁 142)

清末民初的私墊教育讀誦的經典以《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四書》、

《五經》為主,主要是背誦,對於背誦的授課方式並不是每位學童都能接受,

王雲五和胡適二人始終偏好「講解」,對於「光背誦,不講解」的授課方式則 不以為然;而蔣夢麟則是在最初幾年的純粹背誦感到痛苦,後來卻也頗能認 同這種學習方式的好處;至於蔣廷黻則是從學習過程中體會出「背誦有助於 文句的了解」的道理,甚至認為講解不清楚則不如不講。5

有些先生教書,會講解給孩子聽,但依然要背書的;有些則是家長要求,例 如包天笑的父親很重視孩子的教育,曾請過兩個先生,都要求講解給孩子聽。當 時要求背書的原因,要應付科舉考試,若主試的出一個題目,應試者讀熟了書,

一看便知題目的出處,才可一揮而就。另一個理由,

講解自然是要緊的,但要選擇容易明白的,由淺而深方可。假使是一個知識 初開的幼稚學生,要給他們講性理之學,道德之經,這是很煩難的了。

回過頭來看當時塾師們,從小到教書也是以「熟背」方式學習的過來人,講

5 詹玉娟,《清末民初著名學人童蒙語文教育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

2005 年,頁 142。

(36)

26

求的是「讀經百遍,其義自現」何以也會有如蔣廷黻所述的「我不得不承認有時 老師講的很不清楚,和沒講一樣,可是我也不敢說出來。」認為許多鄉村的塾師 沒有能力講得透徹,有學問的也不免講不清楚,只背不講的教學方式也就產生了。

「背」是當時的讀經方式,在父母不打不成器的心情要求先生要嚴厲管教,

也會聽到

陳獨秀在祖父「恨鐵不成鋼」的急切心情與動輒打駡的嚴厲管教下,讀經顯 然是一件苦不堪言的事;相反的,也有在親師耐心誘導下,故適、趙元任等 人則在較愉快的學習氣氛之下讀經,其學習感受自然較為正面;喜歡追根究 柢的王雲五,則是對於不容發問的專橫老師到厭惡與反感,因而影響學習興 趣。(頁 148)

在《另一種童年的告別》裏也提及,當時廣東人把私塾叫「卜卜齋」,即敲 打聲的詞,當時的私塾教法,常常打,打的原因,大半不是學生頑皮,而是書讀 不熟。那時讀書,講究背誦,滾瓜爛熟是合格的標準。尤其郭沫若因身受其害,

接受各各樣的處罰:罰站、罰跪等。當時的背誦是方式,一般幼童開始背的是《三 字經》等蒙學書,上課的情況是:

我把書交給老師,他念一遍,我跟著念一遍。他看我已會念,就命我回到自 己桌子,高聲朗誦,直到記牢為止。因為三字經有韻律,句子短,每句都是 三個字,所以記起來並不困難……每句念若干次,我認為可以丟掉書本背得 出來時,再拿書到老師那裏,背朝著老師和書本,背誦書中的原文。老師認 為我真能背誦了,於是他再教我四句新。

書塾裏除了打,另一令學生味同嚼蠟以至反感的是囫圇吞棗的背書。蔣夢麟 這樣看待背書:

(37)

27

「在老式私塾裏死背古書似乎乏味又愚蠢,但是古書倒也有背古書的好處。

一個人到了成年時,常常可以從背的古書裏找到立身處事的南針。在一個安 定的社會裏,一切守舊成風,行準則也很少變化。因此我覺得我國的老式教 學方法似乎已足以應付當時實際所需。」

在當時的風氣中,文人以考秀才、中舉、當官為己任,以背誦應付當時科舉 之制度。故而蔣夢麟說,一個安定的社會裏,一切守舊成風,這樣的背古書,找 到立身處事南針,也就足矣。中國社會向來重視的三種因素:祖宗家族、道德、

讀書。」「為善」上承祖宗積,下啟子孫福蔭;而家族名聲的彰顯,在十年窗下,

一舉成名;還有光宗耀祖、揚名顯親等虛榮。直至科舉廢除,功名兌換表再也不 是唯一出路。「打」及「背誦」似乎是回憶幾千年來中國歷代教導兒童的方式。

對於這樣的童年本以為可以「告別」,即使要吸收老祖先的智慧,站在巨人的肩 膀上,也能換種方式。回頭看看台灣目前推動讀經之現況,雖早已脫離了科舉制 度,但在望子成龍的心態下,在「讀誦」下,期待讀經能養成美好品格又能增加 理解及記憶力,更能推展文化。雖然王財貴提倡不可求好心切,尤其家長教自己 小孩,不可太著急;少責備而多鼓勵;寧安靜勿燥動、寧簡單勿繁瑣。但實際情 行的執行上,我們該思考是不是又回到當時的教育方式,僅是換了時代呢?

四、經典閱讀的實踐

除兒童讀經外,古文經典的閱讀有了另類的方式出現,不強調僅以會考為評 量,一樣帶領孩子讀經、讀詩、寫作、閱讀:

(一)古文經典閱讀

財團法人溫世仁文教基金會6的經典閱讀,使用林金進、吳芊萱編撰之「古 詩詞 現代話」教材內容:中國文學遺產中常見之名作,包含:詩經、楚辭、孟

6 温世仁文教基金會 99 年 10 月查

http://www.saylingwen.org.tw/dispPageBox/SWFCTTA.aspx?ddsPageID=ROOTSWFMAINIMPOR1 C&

(38)

28

子、古詩十九首、漢樂府、賦、世說新語、魏晉詩、唐宋詩、宋詞、元散曲、明 清詩、明清散文…等。教學模式:將文學與歷史融合,讓學生更深層認識詩詞之 美,體驗傳統文化之博大精深,經由作者生活的時代背景與寫作動機的瞭解,輔 以問思教學法、欣賞教學法,訓練孩子思考與欣賞的能力,激發其創意,擴展想 像空間。教學順序:

(1)教師帶領學童朗讀古文原文。

(2)教師講授古文創作之時代背景。

(3)教師再次帶領學童朗讀古文原文。

(4)教師講授古文之散文改寫。

(5)教師再次帶領學童朗讀古文原文。

(6)學生背誦古文原文。

教學評量

(1)教師隨堂測驗。

(2)於適當時機(如朝會)抽背學生。

(3)學期末全校古文經典會考。

(4)閱讀心得分享。

(5)教學觀摩與訪視。

(二)張曼娟小學堂

讀經,為的是人格的培養;讀詩,為的是美感的啟發,有了內涵與詩意,

還要能夠準確的表達,這便是寫作的訓練。我們想要培養的,不僅是孩子對 於文字的理解力,更是對於世事人情的領悟力。

張曼娟在 2007 年開設小學堂,她見於

孩子對中國古代經典越來越陌生,這不僅是民族珍貴遺產繼承放棄,更 將在全世界的文化競爭中被淘汰出局。因為全球中文熱的時代已然到來,這 不是復古懷舊,而是創新。而與一群志同道合的語文教學者和創作者,為古 代經典的創意化做出了一些摸索和努力。像是改編古典小說為現代少年兒童 讀經;將多年來的古典文學與現代文學教學經驗以有聲書方式分享;或是為 兒童讀經讀詩與創作開辦夏令營,都是企圖在經典與創意之間,建起一座橋

(39)

29

樑。

2008 年 2 月,於內政部登記成立了「中華經典文學創意學會」7(簡稱「文 創會」)其宗旨與任務:

中華經典文學創意學會

宗旨 以推廣古典文學與現代文學之創意化為宗旨 任務

1古典文學與現代文學的普及化與數位化 2辦理閱讀與寫作研習課程與研討會

3促進兒童與少年讀經及寫作的研究與推廣。

4辦理教師研習營。

5相關圖書的創作與出版。

6定期出版會訊。

張曼娟老師在《噹!我們同在一起》提及關於背誦一事:

每一次,孩子從小學堂回家,帶走的功課,就是背一、兩首詩,和一小 段古文。當然都是在充分講解之後,才讓他們背誦的。我相信,理解之後的 背誦,對孩子是有益的。曾經有家長為孩子說項:「我們是覺得小孩子想背 就背 ,不用強迫他硬背啦」「強迫他們背,當然是沒有意義的。可是,這個 年齡是記憶力最好的時候,他們背廣告詞、背流行歌、背冷笑話,如果能讓 他們順便背點好東西,不也挺好的?」我不是一個很好的說服者,可是這麼 一說,家長多半都欣然同意了。我私底下對上課的老師們說,孩子如果真的 不想背,決不要勉強他們,每個孩子自有專長和喜好。我們只是給他們一點 引導與陪伴,可不想帶給他們挫敗與反感。(頁 115)對語文學習來說,理 解和記憶兩者並不衝突,不要太小看孩子,他們是既能理解又能記憶的。很

7 張曼娟小學堂 99 年 12 月查 http://www.prock.com.tw/main.htm

(40)

30

多小孩很會背廣告詞,不如鼓勵他們背經典。大人可以先挑選一些適合孩子 的詩詞、文章,先講解,孩子再背就比較容易,以後生活上或寫作時可以隨 時運用。(頁 24)

在背誦上,張曼娟認為先理解後,才讓他們背誦,對孩子是有益的。不要小 看孩子的理解力與記憶力,是不衝突的。小孩會背廣告詞,不如鼓勵背經典,挑 選適合孩子的詩詞、文章,先講解,孩子再背就比較容易,而當有孩子不想背時,

不勉強,孩子自有其專長與喜好。

在小學堂中,他主張:

1用故事吸引孩子:好的故事一定可以吸引人,小朋友不但能吸收裡面的道 理、知識,還會加入自己的創意。

2加強現代感:古典文學還是可以跟現實生活融合。例如歌手周杰倫演了一 部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可是沒人知道片名的出處。我趁機教他們,唐 朝末年有個大盜匪叫黃巢,後來起事覆滅唐朝(黃巢之亂),他在起事前寫 了一道詩〈不第後賦菊〉歌詠菊花,最後一句就是「滿城盡帶黃金甲」。 3告訴孩子「為什麼」:孩子錯別字多,因為他們不知道為什麼錯,例如很 多人弄不清楚「染」字右上角是「九」還是「丸」?讓孩子知道前因後果,

還學到染布的常識。

著重於以故事型態,加入現代文化之結合,使孩子從中比較其異同處,且告 訴孩子「為什麼」之探索。

張曼娟奇幻學堂的創作中提及:

我自己研究中國古典小說,很清楚裡面有很多奇幻故事,只是大家不了 解。如果孩子從小只讀外國的奇幻文學,他們的思考、情感、行為都會受到 影響,我們自己的傳統文化與價值反而沒有傳承下去。

也由於看到孩子只讀外國的奇幻文學,自己傳統文化與價值反而摒棄,著實 可惜,孩子碰到這些問題,最主要原因是:

這幾年的教育政策有些混亂,讓孩子變成實驗品。我一直在想,在這樣

(41)

31

的搖擺中,什麼可以長久?後來想到從中國古典經書跟詩文下手,因為不管 怎麼改朝換代,這些經典的價值都還存在。

孩子成為教育政策的實驗品,與傳統文化脫節,筆者這一代,至國、高中時因國 文課本才開始接觸文言文,更別說讀相關之古文經典作品。若沒有接觸讀經,更 是不會反思到

古人留了很多寶藏給我們,可是都被鎖在倉庫裡。我們要做事就是給孩子一 把鑰匙,可以隨時開啓寶藏的大門,進去找屬於他們的東西。《教出孩子的 中文力》(頁 25)

張曼娟老師認為,學習國語文,可以親子共讀,

陪著你的孩子做一些國語文的學習,我很鼓勵家庭「親子共讀」,爸爸媽媽帶 著孩子一起讀書。一方面藉此了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跟感受,另外你可以參與孩 子的世界。你可以參與他的閱讀與作,明白他的心裡在想什麼。

(三)經典故事推廣

百世教育基金會8認為經典是千年來聖賢智慧結晶,善用經典詞句,搭配意 義相符的故事,積極推廣故事培訓班,為拉近與經典的距離,到各國小舉辦說故 事,讓更多人能體會經典的價值及可貴,以感動的心講述故事,使聽者產生共鳴。

(四)經典閱讀應用於兒童讀書會

台灣閱讀推廣的風氣盛行,兒童讀書會多以小說、繪本、故事等文本帶領,

古文亦是可以一起閱讀的文本形式。劉匡時提及:

有兩類文學批評理論與古文經典的詮釋有關:一類強調詮釋有其客觀性,肯 定作者的創造與文字的權威性;另一類主張詮釋是主觀性的,肯定讀者「再 創造」與反應的權威地位。在此所談的古文經典讀書會是一個與作品對話且 成員合作討論的探究團體。這裡的「對話」可以理解為一種閱讀的轉義。「探 究團體」是基於合作原則組成,因為合作有助於人的思維活動:探究的過程

8 百世故事推廣中心 99 年 12 月查 http://www.ps.org.tw/new_foundation/cityread.asp

(42)

32

中,以對話的討論方式進行。最後學生能整合自己的先備知識,建立新的信 念。(頁 4-6)

隨著兒童讀經的推廣,使得更基金會及人力投入經典的閱讀與推廣,使 得經典閱讀不再單一方式。推廣單位也依著重目標而改變策略,對家長及孩 子來說,古文經典閱讀有更多元的選擇。

第二節 經典的閱讀方法

由兒童讀經走向親子經典共讀,脫離了只接收背誦的階段,及著重「教」的 方法。在讀經班中看到了高年級對讀經的排斥感;家長與孩子長期的拉鋸戰,尤 其到了國中後,要孩子天天誦讀,除非是對讀經之興趣非常濃厚,否則打退堂鼓 居多。王財貴教授說講解帶給老師壓力,學生聽不懂也會沒興趣,強調的是「教」

的策略。看到張曼娟等老師對於帶領讀經的方式後,使我思索另一種帶領孩子閱 讀經典的想法。在家中,更多的是陪孩子探索的樂趣,孩子們對經典的好奇及體 悟,我想了解箇中原因。教育學者杜威認為學習本就是一個探究的過程,王淑芬 在《親子共學-客廳裏的讀書會》中提及:

客廳裏的讀書會,目的並不是取代學校教育,而是體認到多元世界、資 訊爆炸的時代中,依賴制式教學不但不智,而且過於感情。教育孩子的責任,

父母應付出最多。在共同閱讀的美好行動中,父母可以將自己的思想精華傳 承予子女,亦能在子女身上感受新的創意與活力;更可以在其中得到最佳的 親子感情交流機會。(頁 16)

家庭可以是一個讀書會討論的場所,家庭成員之間的彼此省思與對話、鼓勵、討 論與合作,增進家庭內的溝通。政府大力推行的「學習型家庭」裏提及,建立一 個有益的學習環境,包括在體設備上如:書房、書報雜誌等。重要的是,必須使 人人能夠自中的討論與對話,培養對話的氣氛,允許提出不同的意見,表達情緒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o enable pre-primary institutions to be more effective in enhancing school culture and support to children, actions can be taken in the following three areas: Caring and

 To address the developmental needs of young children (0 to 5 years)..  An integrated community-based child and family

Treatment and Education of Autistic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Handicapped Children (TEACCH).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are to find the factors of raising pets and to study whether the gender, age, identity, marital status, children status, educational level and

The research focused on Nei-Wan, though the evaluation of tourism and make up relative researches with travel cost method, this research evaluate the Compensation Varia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status of the emerging fraudulent crime and to conduct a survey research through empirical questionnaires, based on

The impact of promotion activity, consuming experience and impulsive purchasing is examined among different personality consumer groups.. This research used the female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evelop an approach that uses the triangular distribution with the Fractile Method to estimate the optimistic and pessimistic duration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