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每一年,全球的廢除死刑運動都有新的進展。2008 年,阿根廷與烏茲別克 對所有的罪刑都廢除死刑。浦隆地在 2009 年的 4 月 22 日廢除死刑,而多哥也 在 6 月 23 日將死刑廢止。到 2009 年 6 月為止,共有 139 個國家加入廢除死刑 的陣營。而 1990 年以來,已經有 55 個國家廢除了死刑。雖說如此,此一議題 即使在已經廢除死刑的國家,內部還是許多爭議。歐美的中學公民課和大學的 法律系,至今仍持續設計各種和死刑爭議相關的課程,主題並不完全繞著死刑 議題跑,也包含課程中希望培養學生的能力。

學者陳正和在﹤影響民眾支持廢除死刑的相關社會因素的探討﹥提及,在 犯罪社會學分析中,廢除死刑議題的赫阻理論(deterrence theory)的發展與研究 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一般社會大眾通常是認為死刑是1、對於犯罪者的嚴厲處 罰;2、使其有高度機率受到懲罰;3、快速的執行處罰式赫阻犯罪的不二法 門。亦有一重要研究發現,嚴厲的處罰(包括死刑)對一般社會大眾的犯罪赫 阻效果極其有限35。古代社會大都認為觸犯重大罪行的人應被處死,例如古羅 馬及摩西律法皆認同「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及「殺人償命」。在維持死刑的立 場中,「罪有應得」是很重要的依據,也是台灣社會中普遍的道德觀念36。在黃沄

35 轉引自江智君《台灣民眾對廢除死刑意向之建構》。佛光大學社會學系,98 年,頁 96。

36 同上,頁 97。

84

清《死刑對重大暴力犯罪嚇阻功能之研究》中分析「被執行死刑人數可以嚇阻重 大暴力犯罪」,結果沒有證據顯示死刑人數可以嚇阻殺人等四項重大暴力犯罪的 發生,也就是無證據足以證明死刑可以嚇阻重大暴力犯罪。

另一方,支持死刑的理由,則強調以生命價值,人權主義,信仰等為最要 之訴求。而在實質上廢除死刑指1、完全廢除死刑,即指任何犯罪均不得處以 死刑;2、部分廢除死刑,指一般犯罪不得處以死刑,只有特殊情形,例如軍 事或戰時犯罪才可處以死刑;3、事實上廢除死刑,指法律上雖然對一般犯罪 維持死刑之處罰,事實上有十年以上未執行死刑,或已為國際承諾而不執行死 刑。

看了這麼多相關學者們研究及分析,自己也曾在公視看過報導蘇建和案,

一群和自己年齡相仿,卻因為司法的研判,有了不一樣的人生。我好奇此一話 題會產生怎麼樣的衝擊。以孩子熟悉的《死亡筆記本》做開頭,一起研讀歐陽 脩的〈縱囚論〉,聽聽孩子們的觀點,再以《心靈鐵窗》、《手紙》等影片做為聯 結。

一、文本簡介 1、﹤緃囚論﹥

歐陽脩(1007 年-1072 年),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諡文忠,廬陵(今 江西吉安)人,北宋仁宗儒學家,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幼孤家貧,在母親鄭氏的 嚴格教育下,刻苦學習,學問猛進。天聖八年,中進士,官館閣校勘。這時期發 生了呂夷簡與范仲淹在政治上的爭執,歐陽修站在范仲淹這一邊。後范仲淹被 貶,歐陽脩也被貶至夷陵。擔任過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重要職務。歐陽脩樂於 提拔人才,如蘇洵父子、梅堯臣、王安石、曾鞏等人。

﹤縱囚論﹥一文在評論唐太宗縱囚之行是否妥當,世俗人看認為是唐太宗

85

施恩德及感化之功而使它成為口耳相傳的美談,但歐陽脩卻顛覆此一看法,他認 為這是「上賊下之情也、下賊上之心也、上下交相賊」等論述。

2、《死亡筆記本》

日本《死亡筆記本》(Death Note,簡稱 DN)是 2003 年 12 月開始於少年 Jump 週刊連載的心理懸疑推理漫畫作品,連載結束於 2006 年 5 月,總共連載 108 回。漫畫原作者是大場鶇(大場つぐみ)。2006 年隨著電影的上映,在日本

《死亡筆記本》前篇超越《達文西密碼》的票房記錄,漫畫原作再版 200 萬本,

累計銷售突破 2100 萬本;在台灣《死亡筆記本》也有近 4000 萬票房。

作品令人矚目的是:主角是位資優的高中學生夜神月,原本單純主張正義 的他,帶著一本能操控人生殺大權的「死亡筆記本」,在自認為別人是罪犯的情 況下,殺了人;一心想要創造出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社會──將所有的罪犯都清 除。至後來,為了規避自己的行為,連自己的父親也下了毒手。

隨著關注反派角色的觀點,讀者剛開始也能體會到殺「壞」人的義不容辭,

跟著電影裏的一群人欣賞著夜神月的「正義」,隨著主角的內心偏執,不禁想問,

這樣做,對嗎?犯了罪的人,真該死嗎?有沒有改過的機會?誰能是執掌生殺 大權的一方?大量殺人者是否能成為「救世主和神」?

作者大場鶇本人,則在第十三集的特別對談中這樣說:「那些去深入探討月 的善惡和網上社會等主題性東西的評論,可能和我們所想的《Death Note》完 全是兩回事。什麼『生與死』、『正義與邪惡』,正如在訪問中所說一樣,我們並 沒有深入著眼於這方面,因為覺得只是純粹將之做為一種娛樂就好了。」作者 認為探討月的善惡和社會等主題,不是他這部漫畫所著重的,他認為僅是一種 娛樂。反觀此一漫畫對我們所造成的衝擊,不僅是娛樂的部分,更有深沉的人 性及心理探討。隨著文具店曾販賣一本以「DEATH NOTE 死亡筆記」為名的一般 筆記本,上頭寫著和本作品中死亡筆記本相同的規則。購買這筆記本的主要為 未成年漫畫讀者,為了消除壓力等的理由,學習漫畫中將「不喜歡的人的名字」

寫入筆記本,然後藉「死神」之力去執行「公義」。這件事情引發了中國社會內

86

部的矛盾,甚至還傳出將「圍剿死亡筆記本」。以及 2007 年 9 月 28 日,比利時 首都布魯塞爾發現一具被肢解的屍體。屍體附近發現寫有「Watashi wa Kira dess」(我是奇樂)的紙片37。反應出青少年對此一文本之熟悉與喜愛度。它代 表的不僅是一個文本,更可以讓我們深思許多議題。

3、《心靈鐵窗》

本片改編自 Jonathan Trigell 同名小說 《Boy A》, 由英國約翰克勞利〈John Crowley〉執導。採用今昔交錯的插敘法來描述兩位男孩的犯罪經過以及出獄後 的人生。艾瑞克(安德魯加菲飾)年少時和同伴殺死了一名女同學被判重刑入獄,

直至 24 歲才假釋出獄。監護官(彼得穆蘭飾)一路陪伴將他視如己出,並且給 了他一個新的身分──傑克。出獄後的傑克戰戰兢兢,深怕自己的過去會影響人 們對他的看法,也害怕自己要面對多年未接觸的環境,尤以傑克和觀護人餐館聚 會這場戲,簡短地點菜過場,卻說明了安德魯加菲與社會脫節得嚴重,握在手中 的菜單宛如小朋友見到新鮮的玩具,他沒聽過菜名,當女侍前來確定餐點,表現 的慌張失措,事實上,菜色並不新穎;上班時不敢跟人交談、接觸,有欣賞他的 女生,也得旁人的鼓勵才敢付諸行動。後因見義勇為救助了車禍被困在車內的女 孩,加上媒體的報導,使他成為了人們眼中的英雄。然而曾經有過的記錄卻揮之 不去,為此付出了代價。

4、《手紙》

電影《手紙》導演:生野慈朗 ,編劇:安倍照雄,改編自東野圭吾的同名 小說,武島直貴(山田孝之),這個與週遭格格不入的青年,迴避眾人的目光,放 棄自己鍾愛的演藝事業,逃離了人群的關懷。原因是他的哥哥剛志(玉山鐵二),

為了要幫直貴湊大學學費而闖入民宅偷竊,竟誤殺了人。在哥哥被判刑入獄後,

37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AD%BB%E4%BA%A1%E7%AC%94%E8%AE%B0#cite_note-1 2010,05 查

87

兩兄弟開始用書信的方式互相聯絡,但直貴也從此背上了「殺人犯的弟弟」的身 份。「有哥哥的存在,我就沒有人生。」就這樣,直貴無法忍受社會的歧視而開 始自暴自棄,直到由美子(澤尻英龍華)的出現,才使得他在絕望之中得到解救。

但是,當他僅保有的唯一幸福卻受到威脅的時候,直貴下定決心,要從這樣的束 縛之中解脫。

二、探索對話

「如果,你也有一本死亡筆記本,你會拿它來殺人嗎?」這是我的開場白,

那時我借了《死亡筆記本》第一集的電影版回來,幾個孩子就吵著要看後續,

發覺劇情很有張力。那本能夠置人於死地的本子,令人羨慕,能夠剷奸除惡。

思考著,如果我也有一本,會不會用呢?

「我不會,我希望有一本心願筆記本,就是能夠心想事成的那種,我會更 開心。」怪怪說。

「咦,這主意不錯。」我讚嘆著,以前我真未曾想過有心願筆記本,如果 每個心願都能夠實現,那不是很好嗎?

弟弟也在一旁附和著:「對啊,對啊,要什麼死亡筆記本,生氣的話,吵一 吵架就好了,才不會真的要人家死。」

「你們跟人家吵架,不也會說:『去死啦!』這樣的詞嗎?」我問。

「口頭禪,又不是真的叫他去死。況且又沒討厭到非死不可的地步。」明 明說。

「那幹麻動不動就這樣說,聽起來很難過吔。」我說,看著他們吱吱唔唔 的神態,再繼續追問:「可是他們都是犯了很重的罪,讓人厭惡的人吔。」

「重罪又不一定得死。有可能是他不小心的。而且搞不好你覺得重的,我 不覺得,那人不就隨隨便便被殺了。」奇奇說。

「我也是,你看那個奇樂,到最後連他自己的爸爸都殺,那好像不是僅單 純的壞人被殺,而是自己想要誰死誰就得死,很殘忍。」明明說。

88

「我倒希望有一本死亡筆記本,主要是希望死神可以陪我說說話。電影裏,

死神好酷喔。」怪怪說。

「你提到有些人覺得重罪,有些人不一定覺得,那要怎樣判定才能公平呢?」

我問。

「法律不是講究情、理、法嗎?情擺在第一位,我覺得情比較重要,有時 候殺人是不得已的。不過,像片中的奇樂,他沒有經過審判就私自決定,很怪。

只是他自己一廂情願的想法而以。」明明說。

我以為他們會很希望掌握別人的生殺大權,沒想到孩子們一點也不以為

我以為他們會很希望掌握別人的生殺大權,沒想到孩子們一點也不以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