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心態理論概述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心態理論概述

壹、心態理論之定義

心態理論屬於社會心理學中,社會認知研究的「內隱理論」概念。所 謂內隱理論,指的是一般人腦袋裡存有的各種觀念和信念,並且人們會用 這些觀念來詮釋世界的複雜現象,像是人類的本質、自然現象、以及社會 的運作方式。內隱理論為何稱作內隱理論呢?首先,「內隱理論」中的「理 論」一詞,並不是指心理學家提出的學派或理論,而是指一般人理解世界 的理論(Job, 2016; Plaks, 2017)。至於「內隱」一詞,是因為人們的詮釋系 統隱藏在個人內心,很少會以有組織的方式明確表達出來,而且也鮮少意 識到自己的內隱理論會影響到行為,故稱內隱理論(Dweck et al., 1995a, p.

11

267; Job, 2016; Mercer & Ryan, 2012, p. 75)。一般人以這些觀念和信念理解 世界,這樣的行為其實類似科學家發展出各種理論來解釋周遭環境,只是 一般人的理論從未經過科學驗證,因此內隱理論又稱作常民理論,也就是 一般人的理論(lay theories)。內隱理論就像是腦海中內建的濾鏡,將客觀 的事實過濾成自己想像的顏色、形狀;不只如此,人們還會按照自己的內 隱理論做出不同行為,進而改變所處的現實(Haslam, 2017, p. 3; Wilson &

English, 2017, p. 17)。

內隱理論的文獻相當豐富多元,本研究則特別聚焦在由Dweck 為首、

與其他學者發展出的研究,即眾人對各項人類個人特質如個性、智力等抱 持兩種不同理論:增長論者相信人類特質具可塑性,是動態、不斷變動的;

本質論者則認為特質為固定的、像本質一樣恆久不變(Dweck, 1999; Dweck et al., 1995a; Dweck & Leggett, 1988) 。Dweck (2006) 以較通俗的心態

(mindset)來稱呼內隱理論;考慮到心態一詞較易為大眾理解(Mercer &

Ryan, 2012, p. 75),本研究以下同樣以心態理論代稱,而增長論改稱成長型 心態,本質論改稱固定型心態。

為什麼要探究人們的心態呢?目前已經有大量研究發現,心態會影響 個人的認知和刻板印象形成、面對挫折的反應、人際關係和攻擊性等等。

舉例來說,對智力抱持固定型心態的學生,面對挫敗時更容易出現無助反 應(helpless response),也就是認為他們無法掌控情況、無論做什麼都徒勞 無功,他們展現出的行為也無助於解決問題(Dweck et al., 1995a, p. 268;

Molden & Dweck, 2006, p. 196)。心態對教學和學習的影響,將在本節第四 部份更詳細討論。

12

貳、心態理論之歷史脈絡

心態理論的核心假設:「人們賦予社會與實體環境的意義,以這些意義 構築自己的世界、決定自己與外在世界的互動方式」,古今中外都有類似說 法;如中文的「性格造就命運」、「態度決定高度」等,以及家喻戶曉的英 文諺語「我們看到的事物不是它們原本的樣子,而是我們自己的樣子」7。 這句諺語的起源已不可考,但不管起源為何,這句話點出兩件事實:我們 的認知建構我們的現實,而每個人對世界的認知都不盡相同。不僅如此,

我們除了建構出不同的心理實相,所處之外在和社會環境也會因為我們依 據自己認知採取的行動而改變。人們對智力、人格等特質抱持不同信念,

並且以這些信念解讀自己的經驗,因此他們的想法、感覺、行為都會因為 自己的信念而產生差異,最終可能會改變他們的人生境遇(Haslam, 2017)。

至於在學術領域個人信念的相關研究,最早可追溯至著名的發展心理 學家皮亞傑(Job, 2016, p. 204);早在 1920 年代,他就提到孩童會發展出意 義系統,型塑他們的行為(Piaget, 1928)。同樣地,Kelly (1955) 的個人建構 理論(personal construct theory)也提到,人格構成中有一大部分與個人對 自我及社會現實的假設息息相關。Kelly 認為,每個人都有一套獨特的概 念表徵,用來在自己的心理世界中建構出意義。一如科學模型背後的假設 會影響對科學發現的詮釋結果,每個人對世界運作的假設,也會形塑個人 理解與處理資訊的方式(Kelly, 1955)。另外,Heider (1958) 的社會知覺理論

(social perception),也同樣強調個人假設會影響社會資訊的處理過程。

Heider 認為,一般人對人格的潛在假設,會影響個人看待自我與他人的角

7 此句諺語之原文:「we see things not as they are, but as we are.」。

13

度。Dweck 等人的心態模型,即是以上述理論為基礎,發展出來的理論架 構(Dweck et al., 1995a, p. 267; Job, 2016, p. 204)。

Haslam (2017) 提出,Dweck 的心態理論其實帶有心理學本質主義

(psychological essentialism)的色彩。本質主義(essentialism)的概念最早 可追溯至古希臘哲人柏拉圖的「理型」;從本質主義的觀點出發,所有實體

(例如動物、人)都具備某些固有的本質和功能,藉此和其他實體區別開 來(田中正人,2018,p.288)。心理學本質主義和本質主義不同,並不是一 套世界觀,而是專指多數人抱持著「物體具有固有本質」此信念的現象。

一般人相信每樣東西都具備一些可觀察到的固有特質,比如說貓之所以是 貓,是因為牠具有貓科動物的特徵,能夠從外觀和行為上觀察到。人們可 能不清楚這些本質的具體細節,但仍相信它們必然存在,且專家一定曉得 答案(Haslam, 2017, p. 3)。

認知及發展心理學家最早開始探究心理學本質主義(下稱本質論、本 質觀)。Keil (1994) 發現孩童認為生物具有恆定的本質,但人造物品如家 具等則否。社會心理學者則將焦點放在人們對人類族群的本質觀;Rothbart and Taylor (1992) 的研究指出,大眾經常錯將人類群體的差異,如性別和 種族等當作固有本質看待,然而這些類別其實是人為構成之概念,受歷史、

社會、文化影響,並非生物天生帶有的特徵。

社會心理學的本質論研究有兩項主要發現(Haslam, 2017)。首先,人們 對社會群體所抱持的本質論面向相當複雜且多面,例如一般人可能傾向認 為群體差異是該群體之固有特質,從某些角度來說具生理根據,且該群體 中的所有成員皆帶有類似特質。第二項發現,則是本質論一般來說會產生 許多負面效應;本質論者較易對某一群體抱持偏見及刻板印象,創意思考 能力也會因此受限。Haslam (2017) 認為,Dweck 的心態理論可視為社會心

14

理學本質論的其中一個面向,也就是人類特質具恆定性(immutability);固 定型心態者,即是將特質看作天生固有的本質論者。另外,固定型心態同 樣會造成負面影響,如逃避學業挑戰、容易有刻板印象等,和本質論的主 要論點不謀而合。

固定型心態和成長型心態兩種觀點均有為數眾多的研究佐證,到底孰 對孰錯,至今學界並沒有明確答案(Wilson & English, 2017)。一方面,研究 顯示個人的性格、態度、智力等差異無疑受遺傳性因素左右(Harris et al., 1999),且智力的遺傳性約介於 0.40 至 0.80 之間,也就是說某個團體內個 別的智力差異有 40% 至 80% 是由於基因差異所造成(張郁雯,2018)。

另一方面,近年來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s)研究指出,個體所處之脈絡如 文化等,會決定基因因素產生的結果(Sasaki et al., 2016),基因和環境會互 相影響,塑造出每個人獨特的智力發展過程(Shenk, 2010);腦神經科學研 究也發現人類大腦具有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練習和經驗不但會型 塑表現,更會改變大腦結構(Kelly & Garavan, 2004),就算步入成年期也一 樣(Mercer, 2011b; Tammet, 2009)。總而言之,無論是何種心態,背後都是 有理可循;這麼一來,人們會因為對智力抱持不同心態而做出不同行為,

這樣的現象就顯得更值得深思、具研究價值。

從學習的角度來看,固定型心態似乎相當不利,成長型心態則有百利 而無一害。然而,Dweck 等人 (1995a) 認為,兩種心態並無何者更為正確,

不同心態只是建構現實(reality)的不同方式,兩者都有相應的優點和缺點。

舉例來說,固定型心態強調個人具備的特質無法改變,因此可以依據這些 特質評估並預測個人行為;對心態為固定型的人來說,這樣子建構現實較 不費力,建構出的現實也更簡明、容易理解。然而,因為固定型心態傾向 將資訊過度簡化,常導致個人認為某件事的原因是某項概括的特質(如認

15

為專業表現是天賦使然,殺人犯殺人是因為他本性邪惡等等),面對挫敗時 以無助反應模式應對。相形之下,具成長型心態會傾向分析事件發生的過 程,讓個人建構出更為複雜、也較難以捉摸的現實。

雖然成長型心態的人面對困境時,更能以更有效的策略去處理和應對,

但也由於成長型心態者認定人類特質能夠改變,因此他們建構出的現實不 可能清楚明白,也永遠沒有定局。另外,有些成長型心態者會高估他人改 變的可能性,然而他人改變的「可能性」和實際做出改變的「機率」

(probability)其實是完全不相干的。若人們因為抱持這種成長型心態而過 度投入失能的人際關係(如父母、伴侶、朋友關係),並且假定關係中的另 一方終有一天會改變,可能就會形成問題、造成傷害(Dweck et al., 1995b)。

總的來說,成長型心態與固定型心態各有優劣之處,Dweck 等人 (1995a) 的研究目的並不是衡量或評斷這兩種心態哪一種更為合適,而是要展示出 這兩種心態對人們造成哪些顯著影響(Dweck et al., 1995a, p. 268)。

除此之外,Dweck 等人 (1995a) 的研究顯示,人們不一定對所有人類 特質都抱持同樣的心態。雖然有些人對許多特質都抱持相同心態,其他人 則會對不同特質抱持不同看法,比方說一個人可能認為智力無法改變(固 定型心態),但是認為品格能夠改變(成長型心態)(Dweck et al., 1995a, p.

269)。學生除了可能對品格和智力抱持不同心態,在各學習領域都可能有 不同心態,彼此獨立運作(Mercer & Ryan, 2012),因此不同學習領域的心態 需單獨檢視與研究。考慮到第二語言及外語習得領域和口譯學習緊密相關 (Yan et al., 2010),接下來將探討心態在語言學習領域的應用,從中汲取可 供口譯能力心態研究參考之處。

16

參、語言學習心態

參、語言學習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