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意涵與應用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意涵與應用

本研究為國內口譯研究領域中,首次結合心態理論的碩士學位論文。

期望本研究的問卷分析以及訪談整理之成果,能供口譯學生、教師及未來 研究者參考。

壹、問卷改編

本研究首次將心態問卷改編成口譯能力心態問卷,共參考 Dweck (1999) 的智力心態問卷、Biddle (2003) 的運動能力心態問卷、Chen 和 Pajares (2010) 的自然學科能力心態問卷、Lou 和 Noels (2019) 的語言學習心態 問卷。另外,研究者也發現Biddle (2003) 及 Schafer (2011) 兩份問卷關於 天賦及練習之盲點,並且釐清口譯能力心態定義應為個人是否認為後天練 習能夠彌補天分不足;未來研究者可依據此定義,讓口譯能力心態問卷更 臻完善。

116

貳、口譯學生

十七世紀的英國思想家洛克25,核心思想之一是「所有人皆具有發展的 潛能」(麥奇,2017),他主張人的心靈在剛出生時就像一塊白板般空空如 也,所有的經驗和知識都是透過後天學習而來。從心態理論的角度來看,

洛克大概是最堅定不移的成長型心態者了。然而從現代科學觀點來看,洛 克所言並不完全正確;人類畢竟受先天基因影響,每個人先天的性格和稟 賦似乎的確有所不同。即便如此,個人後天的訓練、經驗和努力顯然對個 人發展影響更大(Dweck, 2008; Ericsson et al., 2007)。若學生過度強調天賦 對能力養成的角色,可能會認為該能力無法或是非常難以改變,也就不會 進一步思考要如何培養能力了。舉例來說,本研究的受訪者H 表示,逐步 口譯能否做好仰賴個人魅力,並且他也認為個人魅力是天生俱來,難以改 變;但事實上,根據 Ericsson (2007),個人魅力同樣能夠以刻意練習培養 出來;即便是二十世紀極具魅力的英國領袖邱吉爾,都會在鏡子前練習自 己的口說表達。

口譯究竟是否需要天賦或潛質、以及口譯天賦和潛質為何,並不在本 論文討論範圍之內。本研究結合心態理論,要探究的是:人們是怎麼看待 口譯天賦和潛質的?他們認為專業口譯員具備天賦嗎?如果他們相信專 業口譯員具備天賦,或是需要天賦才能成為專業口譯員,對他們的行為會 產生哪些影響?或許有些人認定,不管是何種專業技能,本來就是需要一 點點天賦的。然而,目前並沒有科學研究能夠佐證專業技能養成需要天賦

25 John Locke,1632—1704,哲學領域中經驗主義之創始者。

117

26,「專業養成需要天分」的想法即是偏向固定型心態。試想一位口譯學生,

認為成為專業口譯員需要天賦,沒有天賦就無法成為口譯員(固定型心態); 那麼,他是否認為自己具備口譯天賦呢?若成為專業口譯員是他的目標,

他大概認為自己具備天賦。然而,當他在學習上面對困境,比如說持續表 現不佳、得到教師和同儕負面回饋,甚至是沒通過學校的資格考試、口譯 專業考試,他可能會因此懷疑自己,真的具備天賦嗎?面對內心的懷疑,

他又該如何自處?每一次的表現過程中,他可能會因為固定型心態(口譯 專業需要天賦)產生證明自己有天賦的動機,因此分神擔心自己要是表現 地很差,那麼教師和同儕可能會認為自己能力很差(即表現目標),若好長 一段時間表現都無起色,他可能因此怨嘆自己真的沒有天賦,甚至就此放 棄了(即無助反應)。雖然成長型與固定型心態兩者間並無高低優劣,但筆 者認為,過度的固定型心態對學習上來說風險較高,較容易對學習行為產 生負面影響。

本研究並不否認天賦的存在,然而這兩者都很難在個人掌控之內,因 此學生的精力應放在能夠掌握的部分。首先,本研究發現口譯能力心態可 能和許多學習動機過程相關,且固定型心態和負面的學習動機過程相關;

因此口譯學生應嘗試察覺自己的心態,並培養成長型心態。學生可以填寫 本研究問卷「天賦定論」、「練習無用」、「難以改變」等三個構面的題目,

並參考本研究的心態計算方式,探索自己的口譯能力心態。另外,也可以 閱讀本研究關於成長型心態、固定型心態、心態對學習行為影響等內容27。 一開始認識成長型心態後,可能很難立刻以成長型心態思考、行動,因為

26 見本研究第二章第一節第貳:「心態理論之歷史脈絡」(p. 11)。

27 見本研究第二章第一節。

118

成長型心態會和原本固定型心態並存,需要假以時日、持續嘗試,才能讓 行為改變(Dweck, 2008)。

另外,口譯學生也可以透過察覺自己在學習上的動機過程(如成就目 標、面對困境的反應等),嘗試讓自己的行為更有利學習。舉例來說,在課 堂面對學習挑戰時(如上課時聽不懂教師播放的音檔),開始擔心自己翻不 好的話他人會如何看待時,可以問問當下的自己,追求的是表現目標抑或 是學習目標?若目標是學習,他人的看法似乎就沒那麼重要了。學習上面 臨瓶頸,感覺跨不過去時,可以思考還能夠使用什麼學習策略,以及向他 人(如同儕、教師)尋求建議和回饋,也就是精熟反應。然而,精熟反應 並不是指一昧堅持下去一定就是對的;相反地,知道什麼時候應該要選擇 放棄也非常重要,比如說學習挑戰真的遠超過學生目前的能力,或是堅持 下去的代價過大。精熟反應強調的是理性地分析情況,若理性選擇是放棄 的話就應該選擇放棄,而非強迫自己不顧一切地堅持下去(Dweck, 1999, p.

13)。

但僅僅只有改變心態和動機過程,也不足以將口譯學好。從研究訪談 內容發現,學生練習口譯的動機,不只受到心態意義系統中、學生對努力 的信念所影響,練習口譯的方式和策略是否有效,同樣也會影響學生的練 習意願。因此,口譯學生針對口譯進行有效的刻意練習,對於培養學習動 機以及獲得學習成效來說,至關重要。學生若投入口譯練習卻長期不見成 效、缺乏回饋,會讓無力感加重、漸失練習動機。有鑑於此,學生練習口 譯時需覺察自己做的練習是否有助於口譯能力成長;另外,也應將刻意練 習原則應用於口譯練習中28,例如練習前先設定該次練習之目標,練習結

28 見本研究第二章第三節第貳:「刻意練習與口譯習得」。

119

束後評量練習表現,將評估結果用在下次設定練習目標上。

參、口譯教師

從本研究訪談內容來看,口譯學生普遍相當信任口譯教師的專業,因 此口譯教師若能夠和學生分享自己過往練習之經驗、如何培養口譯專業的 心路歷程,或許能幫助學生培養成長型心態。教師也可以參考本研究問卷,

讓學生填寫「天賦定論」、「練習無用」、「難以改變」等三個構面的題目,

並參考本研究的心態計算方式,即能夠得知學生對口譯能力心態是偏向成 長型或固定型;另外,本研究問卷將口譯能力心態分成總體、語言面、技 巧面、人格面,因此教師可以瞭解學生對不同層面口譯能力的心態,例如 學生可能對語言面口譯能力抱持固定型心態,但對人格面口譯能力抱持成 長型心態。

另外,教師應特別注意,口譯課堂的情境相對來說較凸顯學生需要表 現(例如,個別學生在課堂上對著全班同學和教師做口譯,所有人都在觀 察並評斷該位學生的表現),若教師又強調表現目標(例如,教師告訴學生,

在班上練習口譯時應盡量避免犯錯,要把同儕和教師當作口譯工作時的觀 眾;或是在學生犯錯時,以負面的態度質疑學生的能力),可能會造成學生 追求表現目標,反而不利學習(Dweck, 1999)。或許有些教師認為,應該讓 學生在口譯課堂上習慣表現的壓力,未來從事工作時,才有辦法承受口譯 工作本身的高壓(Horváth, 2017);然而,學生必須先學會口譯能力,才有辦 法接下口譯工作,而口譯課堂上無論是壓力過大、或是過於強調表現目標,

都無助於口譯技能學習。筆者主張,如何面對壓力同樣需要學習,若口譯 學生在口譯課堂上除了要學習口譯,同時還要適應高壓,容易讓學生從口 譯技能學習本身分心,因此壓力管理應與口譯技能分開學習。

120

口譯教師為口譯課堂教學的主導者,因此若能夠在課堂上營造學習目 標,應能幫助學生更專注於磨練口譯能力。至於何謂營造學習目標呢?首 先,學習目標指的是課堂上的回饋(包含正面回饋〔提出口譯表現的優點〕

以及修正性回饋〔點出口譯表現時所犯的的錯誤〕)以及練習、活動,都是 為了學習並磨練口譯能力。教師可以在每學期口譯課的第一堂課上提醒學 生,口譯課堂上的每次口譯練習都是讓他們能力進步的機會,犯錯反而是 好事,能夠讓自己知道哪些地方需要加強;而身為教師,會對學生的表現 實話實說,會指正學生的錯誤,這是為了讓他們能夠更加進步。營造學習 目標,絕不等同於避免點出學生問題,或避免給予修正性回饋,以保護他 們的自尊;相反地,避免揪出學生問題與學習背道而馳,可能會導致學生 不曉得自己有哪些部分需要修正、調整,無助於學生進步。

最後,訪談內容顯示,目前口譯教師給予學生練習狀況的建議與回饋 尚不足;有鑑於教師及教練的角色是刻意練習的關鍵之一(Ericsson et al., 2007; Motta, 2011),口譯教師可嘗試引導學生發展出刻意練習的技能(如 自我調節技能與後設認知技能),並設計適合學生程度之課後練習活動、協 助學生設定練習目標,並針對練習表現給予學生有建設性的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