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急性紫質症自學式手冊之教育策略轉換

第四章 罕見疾病急性紫質症自學式手冊之發展與形成

第三節 急性紫質症自學式手冊之教育策略轉換

本研究是運用 McGuire 的溝通說服理論(Rice & Atkin,1989)為媒體 溝通的基礎,發展出急性紫質症自學式手冊,以達到教育目標。在溝通

61

由溝通說服矩陣中,選出符合本研究所需之重要的輸入、輸出變項,

將其進行教育內容的轉換,設計出本研究的自學式手冊,相關教育策略 轉換說明如下。

一、 來源因素(source)

「來源因素」主要是指傳播者的可信度,包含專業程度(expertness) 與可靠性(trustworthiness),藉由專業人士的建議較能產生轉移作用。

且傳播者是否為熟悉的人、類似的人,或具有威望的人,應較能吸引接 受者的注意(國家教育研究院資訊網,2014)。根據 McGuire 的研究,同 儕是很有效的的訊息來源,但最理想的傳播說服者,是與說服對象類似、

但層級略高的人。而 Pavlik 指出,如果有多位信賴度高的人,同時做訊 息來源則效果最好(張依依,2011)。綜合上述,可知訊息「來源」本身 的特質、吸引力、專業度,與給人的信賴感很重要。因此,想要對專業 醫師進行衛生教育傳播,其傳播者最好是與醫師具有相似背景的專業人 士,較能說服醫師接受我們所欲傳達的訊息。本研究中之訊息傳播者即 為自學式手冊,故手冊內除了標示文獻出處外,並將多位協助審閱手冊 內容的專家學者名單列於手冊封底,增加訊息來源的專業度與可靠性。

62

表 4-3「來源」輸入變項與相關輸出變項之教育策略說明表 輸入變項

輸出變項

1

來源 (專業/可靠)

1.暴露(接觸教育訊息及時間)  免費主動提供自學式手冊給醫師,讓醫師有機會閱 讀罕見疾病急性紫質症相關的衛生教育內容。

2.關注(注意教育訊息)  使用臨床上醫師常遇到病人主訴症狀之ㄧ「腹痛」

為手冊標題重點字,以吸引醫師注意到教育訊息。

3.喜歡(對教育訊息感興趣)  提供符合醫師喜好的訊息(新的醫學資訊且對看診 有幫助的資訊),並以豐富的圖表呈現,但整體內容 量又不多,以提高閱讀的動機。

7.同意(認同訊息正確性)  以病友會名義出版手冊,內文各處標記參考文獻來 源,並列出協助審查手冊的醫學專家及衛教學者之 名單,以增加手冊內容的專業性及可信度。

二、 訊息因素(message)

「訊息因素」主要是指訊息本身的內容與傳達方式。舉凡訴求方式、

表達方式、訊息內容、訊息的包裝與組織、訊息的長度、複雜度、重複 程度,均在此考量範圍內(張依依,2011)。傳播訊息的內容特性也會影 響傳播的效果,如呈現的先後次序,以及與接受者原先立場的差距等,

都是在設計傳播內容時應考慮的因素(國家教育研究院資訊網,2014)。

根據 McGuire 的研究,發現如果是與醫學有關的訊息,還是以正面訴求 較為有效,也較容易被受眾所記得;而 Pavlik 認為,簡單、易懂、容易 和個人有關連、重覆播放的訊息效果最好(張依依,2011)。綜合上述,

訊息本身的設計很重要,故本研究自學式手冊的設計,以模擬醫師實務 工作的情境,發展學習對話(如:臨床上遇到難題時,大多會習慣請教學 長或前輩),藉此方式傳達教育訊息。

63

表 4-4 「訊息」輸入變項與相關輸出變項之教育策略說明表 輸入變項

輸出變項

2

訊息(內容/方式)

1.暴露(接觸教育訊息及時間)  根據 KOL 需求評估訪談建議,手冊內容份量以 10 分 鐘內醫師可閱讀完為最佳,故設計教育訊息的接觸 時間為 10 分鐘。

2.關注(注意教育訊息)  訴求形式:誘發學習者好奇心。以實務工作會遇到 的「不明原因腹痛」為手冊主標題,再用「一種您 可能忽略的疾病」為副標題,加上肚子痛的人物圖,

增強視覺刺激,引發醫師注意到此教育訊息。

3.喜歡(對教育訊息感興趣)  訊息風格:依據訪談 KOL 知道醫師對與實務工作相 關的訊息感興趣,因此教育資訊以實用性為主,並 以醫師常用的案例討論方式為手冊內容開端,引起 醫師對教育訊息的興趣。

4.理解(了解教育訊息)  手冊設計以簡單易懂的圖表設計為主,搭配文字說 明為輔;同時,理性的醫學內容搭配柔性的病患心 聲,幫助醫師對新訊息的理解。

5.認知精確度(思考推敲訊息)  訊息策略:運用開頭的案例其疾病之謎,逐漸導引 疾病介紹與帶動讀者對疾病診斷相關問題的思考。

6.技巧取得(學習怎麼做)  模擬臨床上醫學教育師徒制(習慣向資深學長請益) 的對話情境,逐漸鋪陳教育訊息。

7.同意(認同訊息正確性)  醫學資訊重實證,因此為了讓醫師認同提供的教育 訊息之正確性,手冊中重要內容均標記文獻來源,

並列出經邀請專業同儕協助審閱手冊的名單,提高 醫師對手冊內容的信任度。

8.記憶儲存(訊息轉存成記憶)  經由對話題問的方式,幫助醫師將訊息轉存成記憶。

9.取出(能從記憶中叫出訊息)  藉由填寫後測問卷,瞭解醫師對訊息的記憶程度。

10.做決策(根據記憶做決策)  藉由填寫後測問卷,以提問假設性問題的方式,瞭 解醫師未來做決策的可能性。

11.行動(根據決策採取行動)  藉由填寫後測問卷,以提問假設性問題的方式,瞭 解醫師未來是否依據決策而採取行動的可能性。

64

三、 管道因素(channel)

「管道因素」主要是指使用媒體的種類(郭慧琳譯,2008)。為達不同 的目的,運用不同的管道(平面或電子)、不同的傳播模式(視覺或聽覺) 以提高傳播的效果(國家教育研究院資訊網,2014)。選擇媒體時,和媒 體的接受度、理解度和感受度有關,但不管是哪種傳播媒體,傳播效果 都和傳播者(訊息來源)的信賴度、喜愛度及被瞭解度有關(張依依,2011)。

綜合上述,媒體管道的選擇會影響訊息到達度(reach)的效果,故本研究 選用平面媒體(小手冊)的型式為訊息介入的管道。因為小手冊可讓醫師 方便攜帶,可利用短暫空檔時間隨手翻閱,在無學習壓力的情況下接觸 到新訊息,以提高醫師對此訊息內容的接受度。

表 4-5 「管道」輸入變項與相關輸出變項之教育策略說明表 輸入變項

輸出變項

3

管道(媒體種類)

1.暴露(接觸教育訊息及時間)  媒體型式:以平面媒體小手冊為訊息介入的管道,

優點為方便攜帶,醫師可利用空檔時間隨手翻閱,

在無壓力下接觸到教育訊息,以提高醫師接受度。

2.關注(注意教育訊息)  媒體設計:手冊封面運用鮮明的色彩設計及吸引人 的標題,讓拿到手冊的醫師,可以注意到薄薄的小 手冊的存在,與對手冊內容感到有興趣。

3.喜歡(對教育訊息感興趣)  小手冊雖是很傳統的媒體型態,但對於學習者而言 學習時間具有高度彈性及自主性。這對於工作繁忙 的醫師而言,相信接受度是高的。

4.理解(了解教育訊息)  平面媒體的優點則是可以用大量的視覺圖表呈現,

使醫師容易理解不熟悉的罕病教育訊息。

65

四、 接受者因素(receiver)

「接受者因素」主要是指訊息對象本身的因素,會影響其被說服的 效果(國家教育研究院資訊網)。此方面包含社會人口學資料,如種族、

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個性、生活型態、心理因素等(張依依,2011)。

綜合上述,可知不同的對象有不同的考慮因素,特別是當接受者是特定 對象時,更應注意其背景資料與一般受眾的差異。本研究的訊息受眾(醫 師)為高知識份子,且對接受新訊息的過程偏向高涉入感(involvement),

會主動吸收新知、思考,然後才做判斷與採取行為,故這完全適用於自 學式手冊的設計理念(以符合閱聽人特質為主要考量)。

表 4-6 「接受者」輸入變項與相關輸出變項之教育策略說明表 輸入變項

輸出變項

4

接受者(對象因素)

1.暴露(接觸教育訊息及時間)  醫師平時即有大量閱讀的習慣,且是屬於能夠快速 掌握資訊重點的族群,會希望 10 分鐘左右即可獲得 初步所要的資訊。因此,小手冊設計以簡便閱讀、

內容簡約為主,以提升醫師對教育訊息的接受度。

2.關注(注意教育訊息)  醫師喜歡關注新的、未知的醫學資訊,故訊息傳遞 上要讓醫師覺得訊息的新穎性。

3.喜歡(對教育訊息感興趣)  醫師對於罕病議題的興趣度因人而異,但如果醫師 認為自己在臨床上是有可能遇到罕病患者,會提升 對此主題的興趣。故手冊封面標題以臨床常見症狀

「腹痛」為主標題,以「一種您可能忽略的疾病」

為副標題,引起醫師閱讀的興趣。

4.理解(了解教育訊息)  訊息理解能力:醫師是具有高度自學能力的族群,

因此,手冊的設計除了文字敘述知識內容外,也以 圖表方式呈現,加速對於文字訊息的理解。

66

輸入變項 輸出變項

4

接受者(對象因素)

5.認知精確度(思考推敲訊息)  個案討論,是醫師們臨床實務上喜歡的學習方式,

聽述過程可以隨著案例發展,思考推敲疾病診斷與 癒後的可能性。故手冊以一案例故事貫穿所欲傳達 的教育訊息。

6.技巧取得(學習怎麼做)  運用發展自我效能的技巧,使醫師獲得新的知能。

7.同意(認同訊息正確性)  醫師對於有標示資料來源和文獻出處的資訊認同度 會較高,故小冊清楚載明訊息來源。

8.記憶儲存(訊息轉存成記憶)  經由對話題問的方式,幫助醫師將訊息轉存成記憶。

9.取出(能從記憶中叫出訊息)  藉由填寫後測問卷,瞭解醫師對訊息的記憶程度。

10.做決策(根據記憶做決策)  藉由填寫後測問卷,以提問假設性問題的方式,瞭 解醫師未來做決策的可能性。

11.行動(根據決策採取行動)  藉由填寫後測問卷,以提問假設性問題的方式,瞭 解醫師未來是否依據決策而採取行動的可能性。

五、 目的因素(destination, or response target)

「目的因素」主要是指期望傳播訊息達成何種目標,是立即/延遲、

或避免/中止等(郭慧琳譯,2008)。目的是希望超越特定的問題而有全面性 的影響?希望有立即的影響或是延宕的影響?是希望有直接的影響或是令 其具有免疫力?是希望接受者只有口頭態度的改變或是有實際行為的改變?

(國家教育研究院資訊網,2014)。綜合上述,可知目的不同,使用的方法 也有所不同。本研究的訊息目的為提升醫師對診斷罕見疾病急性紫質症 的知識、態度與自我效能,屬於針對特定性對象於特定主題上,於介入 措施後期望可立即產生初步效果。

67

表 4-7 「目的」輸入變項與相關輸出變項之教育策略說明表 輸入變項

輸出變項

5

目的(教育目標) 1.暴露(接觸教育訊息及時間)  願意翻閱手冊、接觸罕病教育資訊。

2.關注(注意教育訊息)  會關注罕病相關資訊,與注意臨床上是否有可能會 遇到罕病患者。

3.喜歡(對教育訊息感興趣)  引發對學習罕病教育資訊的興趣。

4.理解(了解教育訊息)  願意試著理解罕病患者就醫的心聲。

5.認知精確度(思考推敲訊息)  對於罕病資訊能夠有更正確的認知。

6.技巧取得(學習怎麼做)  願意試著學習診斷與治療罕病。

7.同意(認同訊息正確性)  願意接受自學式手冊提供的罕病資訊。

7.同意(認同訊息正確性)  願意接受自學式手冊提供的罕病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