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醫療人員對罕見疾病之認知探討

當病患或家屬面臨不曾聽過的罕見疾病時,醫療人員的專業知識成 為他們的仰賴重心,那麼醫療人員對於罕見疾病的認知是否足夠,我們 將做以下進一步探討。

一、 罕見疾病遺傳教育之現況

由於罕見疾病並非醫療臨床實務中病患之大宗病類,所以目前我國 的正規醫療教育學制中,包含醫學院、藥專、護專等,罕見疾病均尚未 發展出獨立的學門,仍涵蓋在遺傳學教育之內(劉梅瑛,2006),遺傳學 在醫學系課程中約為一至兩學分,有的學校列為必修課程、有的則為選 修課程、有的甚至無教授遺傳學課程。而遺傳學課程內容大多談論遺傳 法則、染色體、遺傳流行病學及各科疾病中和遺傳相關者,甚少講授到 罕見疾病,至於其他科系的遺傳學教育,講授時數就更不用說是少之又 少。

國際健康專業人員遺傳教育聯合會於 2000 年定義健康專業人員的 十大遺傳學核心能力為(一)收集遺傳家族史;(二)找出遺傳服務中獲益 者;(三)解釋可能的基礎概念及疾病易感性;(四)協尋同儕支持資源及 轉介合適的遺傳學專家;(五)教育病患遺傳試驗的合適性及治療頻率;

(六)參與遺傳學的專業及大眾教育;(七)提供有關遺傳試驗的資訊,包 含可能的危害、好處、與限制;(八)提供病患參與有關遺傳試驗知情同

22

意的過程,促使做決策;(九)討論遺傳服務的成本、好處、及使用健保 付費可能的危害、歧視可能的危害;(十)保留病患遺傳資訊的隱私及機 密(Füsun Terzioğlu et al.,2004)。由此可知,醫療人員具備遺傳學知 識的重要性。

自 2003 年起,國內陸續成立台灣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遺傳諮詢組、

陽明大學遺傳研究所、高雄醫學大學醫學遺傳學研究所等,並招收碩士 班學生,加強國內遺傳學之學術研究,但在臨床工作的第一線醫療人員 面臨各式各樣的疾病醫療與照護需求,僅靠學校教育是不足以應付現代 健康照護的改變及需求,必須透過臨床在職教育不斷地提升個人的知識 及專業技能,才能順應遺傳科技的快速變化,否則將面臨被淘汰的危機 (Donaldson,1997;劉梅瑛,2006)。

國內政府單位、學會及民間相關的基金會,也開始重視遺傳性罕見 疾病的在職教育,近幾年陸續舉辦「優生保健暨罕見疾病防治」、「遺傳 及罕見疾病相關人員繼續教育訓練研習會」、「遺傳及罕見疾病推廣教育」

等學術研討會及教育訓練;相關的學會「中華民國人類遺傳學會」、「台 灣遺傳諮詢學會」、「台灣基因體暨遺傳學會」也會定期舉辦學會活動,

提升會員的遺傳學新知;各醫學中心亦陸續成立「遺傳諮詢中心」,以提 供民眾相關的遺傳諮詢服務。然而,2005 年徐山靜等人調查台灣地區醫 事人員的遺傳醫學服務概況,發現接受過相關教育訓練的比例為 30.3%,

23

可見國內醫事人員仍普遍缺乏類似的教育訓練。

二、 醫療人員對於罕見疾病的態度與相關知能需求

一個良醫必須有廣泛的醫學科學知識,更必須富於對生命與人性的 關懷,並且具有終身學習求知識與時代並進的能力及態度(醫學教育白皮 書,2002)。面對各種臨床問題,針對某一醫師族群所設計的正規醫學繼 續教育課程,並無法滿足醫師所有的需求,醫師必須藉由非正式的繼續 教育,以自我學習的方式,依據本身的需求,由不同管道去找尋資訊與 協助 (侯海珠,2002)。

罕見疾病由於十分多樣,發病症狀與發病時間也多不相同。雖然罕 病之患者較多求診於小兒遺傳專科,但每個科別的醫師均有可能碰到罕 病的病患,然而目前仍有許多醫師對目前罕見疾病的議題仍不了解,或 是認為事不關己,或多或少的影響了罕病患者的權益,所以對於罕病的 相關議題,也應有一基本認識(楊智超,2003)。

依據 1995 年美國護理學會以電話調查 1000 名護理人員,詢問其遺 傳學知識發現,68%自認為知識不足,有六成會轉介給醫師處理,而知識 來源以護理雜誌最多(65%)、其次為醫師(48%)及研習會(39%)(劉梅 瑛,2006)。根據台中榮民總醫院遺傳諮詢中心,一份對醫事人員在遺傳 知識需求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我國醫事人員在疾病照護最常遇到的困 難,主要為專業知識不足(31.8%),其次是個案情緒處理(27.3%)、家

24

屬問題(22.7%),進一步有 68.2%希望加強遺傳疾病發生機轉(徐山靜,

2007)。

我國兒科護理人員之罕見疾病知識偏低,而獲得罕見疾病訊息來源 主要以網路(52.8%)居多,其次是衛教單張和手冊(48.8%)、醫師(48%),

同時,兒科護理人員認為對於罕見疾病在職教育需求高(劉梅瑛,2006)。

醫師常常是其他醫療人員諮詢的對象,然而,國內診治罕見疾病相關的 醫師,在醫治罕病的過程中,對於相關資訊不足感到困擾亦高達 20%之多

(唐先梅、曾敏傑,2007)。不論國內外研究顯示,即使經過多年後,醫 療人員對於罕見疾病仍有許多的不了解,以致於影響主動積極面對的態 度,同時也顯示有獲得罕見疾病專業知識的需求。

三、 醫師資訊需求的尋求途徑與障礙

醫療小組成員間,不適當的資訊取得與無效果的資訊傳播,將是醫 療疏失的潛在原因 (蘇諼,2006)。尤其罕見疾患所面對的不只是解決現 階段的問題,而是關乎生命存活的機率跟風險的選擇,若每一步所得的 訊息稍有出錯,將影響整個醫療決策的過程(劉梅瑛,2006)。

通常醫師對於一般病症的診治是依據個人的臨床經驗來處理,只有 對於較罕見與棘手的疾病,才需要找資料來看,以解決其臨床工作上所 產生的資訊需求(侯海珠,2002)。根據多篇對於醫師資訊需求研究分析 所得之結論,醫師的資訊問題最常見的是與治療有關,其中又以藥物問

25

題最多(蘇諼,2006)。

醫師選擇資訊來源的考量因素,依序為獲取資訊的時間、資訊的權 威性、主題的相關性、資訊的新穎性、獲取資訊所花費用(侯海珠,2002)。

根據 Dorsey 與 Detlefsen 的研究,醫師資訊尋求過程中,利用到的資訊 資源可區分為三大類:(1)教科書、期刊、小冊子、藥物介紹等印刷式資 訊;(2)電子教科書、資料庫、電子期刊、網路資源等電子化或數位化資 訊;(3)與同事或其他專家學者透過電話、面對面或各種電子傳播機制作 交談(蘇諼,2006)。在特定專屬的醫療領域內,則因較高的專業困難度,

缺乏時間、或是不知適當的資料來源,因而往往依賴資訊取得的便利性,

以詢問同事或翻閱手邊現有資料為主,不一定使用其他已知的資訊來源 (郭峰淵、曾繁絹、劉家儀,2007)。

由於電腦網路的普及應用,稍具電腦及網路使用能力者便可以上網 找尋所需資訊,不過在時間壓力下,醫師通常只有在臨床處理較不急迫 時才會上網找資料(郭峰淵、曾繁絹、劉家儀,2007)。醫師的資訊問題大 多數可由電子資源獲得解答,不過其困難在於需要時間、經費的付出,

而醫師往往亦欠缺相關的資訊技能(蘇諼,2006)。此外,醫師利用電腦 查詢各種電子資源最大的困擾是:查到一大堆不合用的資料,需花費許 多時間再做人工過濾,如此不但未發揮資料庫檢索功能的效益,更可能 因此遺漏重要的資訊(侯海珠,2002)。

26

「沒有時間」是醫師普遍資訊尋求過程中最大的問題(侯海珠,2002)。

Shaughnessy 說:理想的資訊來源將是有直接相關性、包含正確資訊,並 且花費最少的時間心力即可獲取(蘇諼,2006)。知識建構或調整的過程 中,「知識擁有者」將其知識以文字、語言、符號等具體方式呈現出來,

形成外顯知識或客觀知識,因其具有可具體化的特質,故容易在短期間 內進行溝通、傳遞及學習(郭峰淵、曾繁絹、劉家儀,2007)。因此,在時 間的壓力下,提供醫師罕見疾病相關主題的自學式手冊學習使用,也許 是一種適當的罕見疾病資訊資源與方式。

我們對遺傳疾病的醫療相關知識累積的程度,尚不足以面對所有罕 見的遺傳疾病(陳惠貞,2005)。綜合上述文獻可知,唯有於臨床實務上,

不斷地自我學習,才能服務各式罕見病患。

27

第三節 介入策略運用的行為科學理論與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