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怪獸出現在哪裡

一、 怪獸隨時就在你身邊

在幼兒的心裡,除了食衣住行及生活起居等事項均仰賴父母的照顧及供給外,情感上 的依靠更是需要父母的關懷與呵護;因為在現實生活裡,幼兒是位居弱勢、無助的,無論 各方面不僅無法自給自足外,更需要聽從父母的話、服從父母的權威。因此,幼兒在心理 上,便對照顧者,尤其是父母,產生了所謂的依附行為。所謂依附,(attachment)是指人 與人的親近傾向;個體對其所欲親近之對象,得以親近時,將會感到安全與滿足。依附行 為始於嬰兒期,是人類社會行為的原始。80

《野狼盒》裡的小男孩,因為懼怕怪獸大野狼的出現,而不敢獨自睡覺,當他將自己在 睡覺時被大野狼騷擾的情形告訴父親時,他的父親選擇和兒子站在同一陣線上,這讓小男 孩有著無比的勇氣。原本他面對著大野狼的騷擾是被動的,是束手無策的,但是當爸爸當 起他的後盾,當他的靠山時,他就有著無比的勇氣站到前線去對抗大野狼。不過,即使有 爸爸的陪伴和他一起對抗,但是在他的感覺裡,只要爸爸一打起呼來睡著了,大野狼就會 趁機溜出來偷偷嚇他。因為,對小男孩而言,怪獸是狡猾的,是無所不能的,即使有爸爸 在身旁保護著他,但是只要爸爸一睡著,這個保護罩消失了,牠還是會趁機出來搗蛋的,

如果沒有徹底的將牠消滅,牠是不會善罷甘休、停止牠的騷擾的。所以要對付一個神出鬼 沒、行蹤不明的怪獸,用一般的邏輯是沒有用的,因為牠總是會趁你不注意時出現在你身 邊嚇你,因為牠就是怪獸嘛(圖三-7)!

80見張春興著,《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1991 年),頁 368。

圖 3-7 神出鬼沒的大野狼 (取自《野狼盒》)

二、 衣櫥就是怪獸的家!?

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幼兒怕黑的恐懼表現是正常的事,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傑 的曾探討兒童對於生命現象的看法,而提出泛靈的理論。皮亞傑認為運思前期的兒童,對 於生命有一種「泛靈觀」81(Animism)的意識存在,或稱為「萬物有靈」論,82是指兒童對於 生命概念的意識與詮釋。皮亞傑認為兒童開始對生命有所感知始於前運思期,所以他提出 了前運思期的幼兒認為能對人類產生影響的物體,就有生命存在的看法;而到了前運思期 後期,幼兒甚至認為只要能移動的物體就是有生命的。所謂泛靈論,是指幼兒對無生命物 體賦予生命或意識的傾向;也就是說這個時期的孩子會有把所有的事物都視為有生命和有 意向的東西的一種心理傾向。這種現象主要發生在「前運思期」和「具體運思期」兩個階 段。

在此時期,幼兒會把生活週遭的一切東西,都是視為有生命、有活動能力,甚至是有 思想的,所以這時期幼兒的對話,往往是有趣且特別的。比如說,他看到自己的布娃娃有 破損了,他便會認為布娃娃是受傷了,需要被醫治的,如果大人這時置之不理,甚至告訴 他這只是個布娃娃,是不會痛的,幼兒不僅不會相信,甚至是認為大人不理會他、不重視 他而嚎啕大哭;但如果這時大人能正視他的問題,還把布娃娃修補好,幼兒反而會破涕為 笑,又再度開心了起來。這些是幼兒對泛靈心理較為正面的表現,但在此時期,幼兒開始 也會對黑暗、鬼怪產生豐富的聯想和懼怕,這些負面表現也會伴隨出現。

對一個事事需依賴成人,且個子嬌小的幼兒來 說,要獨自面對黑暗房間的恐懼,已經是有點勉為其 難了,如果再加上一個又黑又大的衣櫥,以及一扇彷 彿隨時都會被開啟的門時,那種恐懼的負擔會越來越 加劇。就像是《There's a Nightmare in My Closet》裡的 小男孩,每天懼怕著怪獸會從衣櫥裡跑出來,所以他 除了把衣櫥門關好外,還在棉被裡擺放著玩具槍等武 器,以防止怪獸的突襲,好讓自己能安心的睡覺

(圖 3-8)。

81見林朝鳳著,《幼兒教育原理》(高雄:復文,1997 年),頁 242。

82見 Jean Piaget 著,吳福元譯,《兒童心理學》(台北:唐山,1987 年),頁 90。

圖 3-8 從衣櫥出現了怪獸

(取自《There's a Nightmare in My Closet》)

黑暗,本來就是怪獸容易出沒的時間,再加上門 本來就是空間與空間之間的交接通道,就像是《怪獸 電力公司》裡的可怕怪獸,也是透過一扇扇的門,連 接怪獸世界以及小孩子睡覺房間的通道(圖 3-9),所 以黑漆漆的房間裡的衣櫥、門,對恐懼黑暗、恐懼怪

獸的幼兒來說,是最適合怪獸出沒在現實生活的通道。

圖 3-9 門是怪獸出現的通道之ㄧ

(取自《怪獸電力公司》)

三、 就在幻想國度裡

曾經聽人說過:「什麼魚最大?釣不起來的魚最大!」我們每個人都知道,心裡也很 明白,世界上最大的魚是深海裡的鯨鯊,是不可能被釣客的小小魚餌所引誘上鉤的;然而,

對釣客而言,「釣不起來的魚」卻因為無法被拉上來,而能擁有無限的想像空間,釣客才 能恣意的發揮想像力,想像著那隻「無緣」的魚體型有多大、有多寬,體重有多重。對於 感官漸漸發展完全,且想像力正開始漸漸萌發的幼兒來說,情緒上的感覺也在無形之中促 進了想像力的發展。幼兒情緒中的恐懼情緒,大約在 3~6 個月大時便產生,這是因為他們 對於世界已漸漸的能看見及分辨,並且已能認出熟悉與陌生的面孔的差別,也能從害怕環 境中的具體事物,發展到想像中的危險及害怕。

怪獸的出現,對想像總是天馬行空、毫無邊際的小孩子而言,是最捉摸不定、神出鬼 沒的。因為怪獸是神祕的、無所不能的,對小孩子而言,越是黑暗、神秘的地方,越是適 合怪獸出現,就算是有大人的陪伴,只要大人的視線不注意或是大人一睡著之後,怪獸就 會再出現繼續嚇他們。

幼兒在兩歲半時就開始有具體想像力的發展,他們會經由自己的生活經驗中,慢慢的 去認識這個充滿神秘而未知的世界。然而,他的生活體驗裡不是全然都是快樂美滿的,有 時也會有令他感到害怕,或是讓他受驚嚇的事物出現,幼兒相較於成人來說,是很容易受 到驚嚇的,只要他們認定這怪獸的出現是會可怕的,是會驚嚇到他的,無接下來論是在故 事書裡、電視裡,甚至是日常生活中一點點與怪獸相似的影子,都會被幼兒繪聲繪影的想 像成是那可怕的怪獸又再出現準備嚇他了。

童年時期的恐懼是以小孩的環境為主,那是他認識的世界。這時期的恐懼包括對 動物、天氣、陌生物品如吸塵器、機器、消防車、卡車等的焦慮不安。隨著小孩知識 的增長、對真實世界現象的了解,逐漸增強的想像會取代它們的位置。對於黑暗、鬼 魂、怪物及超自然現象的恐懼開始產生,他們也會因為電視或故事書上的情節刺激而 感到恐懼。83

事實上幼兒對於自己所害怕、恐懼的事物並不是很了解,甚至可說是懵懵懂懂,因 此對於他們自身所害怕的怪物或情境,大多是自己憑空想像而來的,也就是所謂的自己嚇 自己。在大人處理幼兒恐懼害怕的心理時,有些大人會感到棘手、不知該如何著手處理;而幼 兒的害怕之所以會如此難處理,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大人缺乏對幼兒面對恐懼情境時的同理 心。一般而言「大人的知識比孩子多很多,所以我們常常無法理解孩子為什麼會害怕;倘若孩 子害怕的東西,也是大人所缺乏知識的內容」,這時大人才較能理解孩子的恐懼的原因。因此 如果害怕的原因是由於缺乏知識的話,則我們應儘量以孩子能懂的詞彙來協助其獲得知識,不 過因為知識的學習需要時間,因此此一過程並無法馬上獲得效果。84

像這類的幻想,對幼兒而言,並非是完全不好,因為對於恐懼害怕所產生出來的想像,

反而有助於他們去適應及面對現實生活中的無力感,以及對未知事物所產生的恐懼心理。

而且,即使孩子心裡儘管害怕著這些怪物,但是他們卻也喜歡透過想像力,去幻想自己用 各種方式去打敗怪獸、克服心裡的害怕,等到他們在自己的幻想國度裡征服了這些怪獸之 後,他們便會覺得自己已經長大了,變得更堅強、更有力量了(圖 3-10)。

83同註 74,頁 11。

84見梁培勇,<成長的守護天使:害怕>《成長幼教》(秋季號,1997年),頁41-42。

圖 3-10 怪獸其實就是小男孩自己

(取自《There's a Nightmare in My Closet》)

第三節 怪獸最喜歡找的孩子類型

一、 爹不疼、娘不愛的小孩

嬰幼兒的照顧者通常是母親,其與母親或其他主要照顧者的依附關係對其身心發 展有相當重要的力量,Bowlby 創立依附理論,認為嬰幼兒若被剝奪了母親的照顧,其 生理、智力及社會發展均將導致遲緩,可能發生生理以及心理方面的病態。85

當我們赤裸裸的出生來到這世界時,無論是食衣住行或是生命安全哪一方面,都是必 須仰賴父母或他人的保護及照顧,相對的在我們成長到可以自我照顧及保護時,我們對主 要照顧者的依賴是不可或缺的。 Erikson 曾把人生分成八個階段,其中特別強調父母和子 女間關係的重要,若父母親對幼兒表現出的是愛、意志、可靠,讓幼兒有充分的自由,並 耐心傾聽、回答幼兒問題,則幼兒將能發展出基本信任感且自主性高,這樣的性格有利於 幼兒在之後與同儕互動中擔任主動性較強、領導性的角色,也就是說他的社會能力發展會 比較好;反之,父母親若對幼兒沒有耐心,表現出批評、責罵、限制,且常拒絕幼兒的需 要,則將形成幼兒極不愉快的生命經驗,這類的幼兒在往後的同儕互動中,較易成為被忽 視的角色,易表現害怕、懷疑、退縮、依賴性強的性格,社會能力發展相對較上一類的幼

當我們赤裸裸的出生來到這世界時,無論是食衣住行或是生命安全哪一方面,都是必 須仰賴父母或他人的保護及照顧,相對的在我們成長到可以自我照顧及保護時,我們對主 要照顧者的依賴是不可或缺的。 Erikson 曾把人生分成八個階段,其中特別強調父母和子 女間關係的重要,若父母親對幼兒表現出的是愛、意志、可靠,讓幼兒有充分的自由,並 耐心傾聽、回答幼兒問題,則幼兒將能發展出基本信任感且自主性高,這樣的性格有利於 幼兒在之後與同儕互動中擔任主動性較強、領導性的角色,也就是說他的社會能力發展會 比較好;反之,父母親若對幼兒沒有耐心,表現出批評、責罵、限制,且常拒絕幼兒的需 要,則將形成幼兒極不愉快的生命經驗,這類的幼兒在往後的同儕互動中,較易成為被忽 視的角色,易表現害怕、懷疑、退縮、依賴性強的性格,社會能力發展相對較上一類的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