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怪獸最喜歡找的孩子類型

一、 爹不疼、娘不愛的小孩

嬰幼兒的照顧者通常是母親,其與母親或其他主要照顧者的依附關係對其身心發 展有相當重要的力量,Bowlby 創立依附理論,認為嬰幼兒若被剝奪了母親的照顧,其 生理、智力及社會發展均將導致遲緩,可能發生生理以及心理方面的病態。85

當我們赤裸裸的出生來到這世界時,無論是食衣住行或是生命安全哪一方面,都是必 須仰賴父母或他人的保護及照顧,相對的在我們成長到可以自我照顧及保護時,我們對主 要照顧者的依賴是不可或缺的。 Erikson 曾把人生分成八個階段,其中特別強調父母和子 女間關係的重要,若父母親對幼兒表現出的是愛、意志、可靠,讓幼兒有充分的自由,並 耐心傾聽、回答幼兒問題,則幼兒將能發展出基本信任感且自主性高,這樣的性格有利於 幼兒在之後與同儕互動中擔任主動性較強、領導性的角色,也就是說他的社會能力發展會 比較好;反之,父母親若對幼兒沒有耐心,表現出批評、責罵、限制,且常拒絕幼兒的需 要,則將形成幼兒極不愉快的生命經驗,這類的幼兒在往後的同儕互動中,較易成為被忽 視的角色,易表現害怕、懷疑、退縮、依賴性強的性格,社會能力發展相對較上一類的幼 兒差。86

孩子的安全感,是來自於父母對他關心時所表現出來的愛;父母甜蜜溫馨的擁抱,不 僅可以增加親子之間彼此的情感及交流,而這種擁抱、被關愛的感覺,也將使得孩子覺得 無論處在何種環境及情境之下,他都是被關愛與安全的,對於自己所未知的事物,又有何 懼呢?相反的,如果父母只是以為所謂的「愛」,就是提供、滿足孩子日常生活物質上的所 需罷了,那麼他們便會忽略到孩子內心的需要及渴望被關愛的心,因為他們不會深入的了 解到一個孩子真正的需求,及孩子為何懼怕那些怪獸的來臨。

怪獸之所以能很輕易的佔據那些孩子的心靈,其實就是因為這些孩子的心理有著極大 的不安全感。他們害怕怪獸,就如同害怕陌生的東西一樣,不知道牠什麼時候會出現?什 麼時候會變成怎麼樣?就是因為無所知,再加上無所依靠,所以才容易變得膽怯害怕,甚 至恐懼到最後,變得看到任何風吹草動就會害怕不已。如果此時再加上自己所說的話,得 不到父母的重視,對孩子而言,更是極大的傷害;因為父母的冷漠回應,讓他得不到關愛 的回報,在心靈上當然也就無法獲得滿足感,這樣情感上的失落,最後讓他變得什麼都不

85見沙依仁著,《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臺北:五南,1998 年),頁 142。

86見林欽榮著,《人際關係與溝通》(台北:揚智,2001 年),頁 24-26。

在乎。個體在嬰幼兒時期、青少年期、成人期、老年期各不同人生階段,其依附關係對個

象吧。

對山姆而言,時常被哥哥欺負、不小心撞到腳趾頭、為了洗哥哥的鸚鵡大便在自己頭 上而在浴室跌倒受的傷,以及沒有朋友等不滿的情緒,一直積壓在內心裡未被消散掉,其 實在他內心裡並非是一定要得到平反,其實只是要找個對象宣洩一下自己不滿的情緒,而 怪獸阿抖就是他唯一可以傾吐內心情緒的對象。

面對著一個如此寂寞、孤單的心靈,一個充滿著許多委屈負面情緒的小男孩,即使是 身為怪獸的阿抖,也能體會出山姆內心那種渴望被注意、希望有朋友的心理,因為牠就跟 山姆一樣,也是個因嚇不到人而被朋友嘲笑的失敗怪獸。這時怪獸阿抖的心理開始改變了,

與其當一個嚇人失敗的怪獸,倒不如當一個傾聽對方心事、關心對方情緒的朋友(圖 3-12)。

這樣的改變,不僅改變了怪獸對人類的態度,也改變了我們人類對怪獸的歧視;原來 怪獸不只是會嚇人罷了,其實牠也是可以當孩子的朋友,可以安撫孩子內心不安情緒的一 個良藥。畢竟,當孩子出現不安情緒的時候,他需要的就是一個能夠傾聽他負面情緒的對 象,當父母沒空甚至不重視的時候,而朋友又不在身邊,圖畫書裡的怪獸就是一個最好的 傾聽對象。

幼兒在面對自己害怕心理的時候,往往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感到害怕,也不知道害怕會 對身體有著什麼樣的影響,他只知道自己正在感到害怕恐懼,而且他自己也並不喜歡害怕 時的感覺。當孩子經歷過幾次令他驚慌失措的恐懼之後,通常會變得害怕「恐懼」的感覺。

只要他覺得有些焦慮、不安,他就會開始擔心另一次全面性的恐懼即將來臨。他不知道將 會發生什麼事,他的父母也同樣無法知道,在沒有任何人幫助的情形下,孩子對害怕的恐 懼會漸漸蔓延開來。87

87同註 74,頁 294。

圖 3-12 當一個失敗的怪獸,倒不如當一個關心的朋友 (取自《別鬧了,怪獸阿抖!》)

有些害怕雖然來得快去得也快,是會隨著幼兒認知的成長或是環境的改變而逐漸消失 的;但相對的,如果害怕沒有隨著成長或環境的改變而消失的話,反而是越來越嚴重的話,

這害怕將會變成了恐懼,讓幼兒越來越不知所措,影響到他的日常生活。如果此時我們大 人不曉得幼兒所害怕的是什麼,甚至也不知該如何介入、輔導時,怪獸阿抖在這時候就變 成我們很好利用的夥伴,我們可以藉由牠來抒發幼兒不滿的情緒、害怕的情緒,讓幼兒在 面對瘦小阿抖的恐懼害怕時,也能輕鬆自在的面對自己的害怕恐懼,讓他能明白,害怕不 是一件可怕的事,也不是一件只有他才會有的困擾事,而是一件連怪獸都會遇到的事喔!

三、 爭風吃醋爭第一的小孩

手足之間的戰爭是正常且無可厚非的。孩子在爭戰中學習認識他人也了解自己;

同時學習彼此關切。儘管如此,父母還是發現幾乎不可能遠離孩子們的戰場,為什麼?

著名的精岑分析學家艾瑞克森先生(Erik Erikson)指出: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孩子的 父母從不以為自己完全公平。孩子間一有衝突,潛在的罪惡感讓父母覺得他們必須保 護這一個、或其他孩子。父母很容易使關係三角化,而引發父母加入戰場的目標,更 是對這場手足征戰火上加油。88

當幼兒心裡開始感覺到受到威脅,有不安全感時,自然而然的就會害怕退縮,進而想 要逃避這個可怕的情境。孩子會有嫉妒心的產生,大多數是由於家中誕生了第二個小寶寶,

他感受到自己原先倍受尊寵的地位被威脅時,對這個「愛的侵略者」產生反感之心;如果 這時父母懂得孩子的心理,能及早疏導老大對弟妹的嫉妒之心,對大孩子而言,失去尊寵 的失落感便會減輕,相對的對弟妹的包容度會較高。父母及時的關懷老大的嫉妒心,除了 可降低他的嫉妒心外,老大也比較不會出現行為退化(如像新生兒般的哭鬧或尿床等)的 現象。

嫉妒係由憤怒分化出來的一種形式,是專指對人所產生的一種憤怒態度。幼兒最早的

嫉妒行為大約出現在一歲半左右,且多半係由於母親生下第二個孩子而忽略對年長而的照 顧。此後更為爭取父母的,甚至幼稚園老師的愛、關懷,而對兄弟姐妹或同伴嫉妒。幼兒 嫉妒時,有時候會回歸到新生兒式的行為,及心理學上所謂的退化現象,如:尿床、不吃 飯、愛哭、常鬧情緒、偽裝生病等行為。89 對於嬰幼兒來說,有哥哥或姊姊的嬰兒,大部 分的時間會跟兄姐在一起,這對他的成長有很大的影響,因為嬰兒往往會模仿兄姐;這種

88見布列茲頓著,楊婷舒譯,《嬰幼兒發展與保育》(台北:桂冠,1995 年),頁 345。

89同註 74,頁 125。

互動若是正面的,嬰兒能夠學到分享和合作;然而 18 個月大的嬰兒和手足之間的任何互 動,25%充滿衝突與攻擊。以兒童的觀點來看,突然要將父母能夠給自己所有的愛、情感 與注意力與另一個手足分享,這是重大的調整;兒童在與父母互動時展現較多的情感與順 服,與手足互動時展現的行為較多負面的嘲諷、打及喊叫。兒童期間雖然年輕但也有能力 提供弟妹珍貴的情感支持。90

幼兒無法自己決定是否要弟妹,當他們知道有弟妹時,往往都是被強迫的必須去接受

「有弟妹」這事實,當然對老大而言,他必須和這弟妹去分享原本由他獨享的父母的愛,

這是需要時間去接受的。當然他也明白,如果不在父母面前乖一點,裝作自己是個大方的 哥哥或姊姊,是接受弟弟或妹妹時,他可能會在父母面前失寵,甚至得到責備而被討厭。

這時候,如果能有個怪獸出現,替他表達對弟妹的不滿,甚至做出惡作劇的行為時,這對 老大而言,真是太方便也不過;反正千錯萬錯的是怪獸而不

會是他,在父母的面前他就可以保持自己是個好哥哥或好姊 姊的形象,所以怪獸的出現,對老大來說,真是太完美了!

在 Amy 得知爸爸和媽媽從醫院抱回來一個弟弟時,她 便不由得嫉妒起這個可以整天霸佔她最愛的爸爸和媽媽的 小傢伙,以前都是她一個人跟爸爸和媽媽一起睡覺、一起聽 故事,但自從這小傢伙來之後,她必須自己一個人睡覺,還 必須跟他分享媽媽所說的故事,幸好在此時有個小怪獸能代 替她表達她不喜歡弟弟的心聲,甚至代替她做出反抗的行為

(圖 3-13)。

嫉妒是會讓人產生憤怒的感覺,對表達能力還不夠的幼兒來,她只能做出一些欺負弟 妹的行為來表達自己的憤怒,或是退化成和新生兒一樣的行為來引起父母的注意,如果這

嫉妒是會讓人產生憤怒的感覺,對表達能力還不夠的幼兒來,她只能做出一些欺負弟 妹的行為來表達自己的憤怒,或是退化成和新生兒一樣的行為來引起父母的注意,如果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