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情緒概念與意涵之探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情緒概念與意涵之探討

壹、情緒之概念

任何想把情緒概念化的努力都必須先回答一個問題「情緒到底是什麼?」。此 外,在任何的理論視角都必須至少能夠處理以下問題中的某些部份:情緒何時發 生?情緒如何發生?情緒為何發生?雖然有些理論只處理上述問題中的某些部 份,但也是在文獻上有其貢獻(引自黃世琤,2004,頁 14)。

情緒是人類特有的一種心理現象,是人類對於周圍各種物體和現象的一種內 心感受,它是人們對於環境和條件,對於工作、學習和生活,對於他人行為的一 種情感體驗,而情緒反應的速度往往快於思維反應的速度。對某件事情應該作出 何種情緒表示,有時在思維還未來得及反應之前,情緒反應已將個人的愛或厭、

喜或怒的真實情感表露出來了(引自張殿國,1996,頁 14-15)。

14

貳、情緒之意涵

Emotion 一詞來自拉丁文 emovere,原意是指「移動」或是指「激起」(stir up)。

有關幼兒的情緒發展可推溯至嬰兒期,相關研究發現,情緒在嬰兒與照顧者互動 時開始建立關係,新生兒在初生時,便有許多情緒的表情,他們在不同的情境下 所展現出的表情往往幫助成人瞭解嬰兒當時的情緒經驗(林美珍、黃世琤、柯華 葳,2007)。

情緒是人類心理活動的重要部分,與個人的日常生活經驗密不可分。近年來 隨著情緒智力理論的發展(Goleman, 1995; Salovey & Mayer, 1990),情緒與情緒教 育成為心理科學與教育學界所注意、 廣泛討論以及研究的重要議題。丹尼爾.高 曼(Daniel Goleman)在「EQ」一書把情緒定為「感覺及其特有的思想、生理 與心理的狀態,以及相關的行為傾向」(引自張美惠譯,1996,頁 318)。

Lazarus(2000)指出「情緒是我們因外在或內在環境轉變而產生的生理 上、主觀意識上和行動傾向上的反應。」

張春興(1989)解釋「情緒是受到某種剌激所產生的身心激動狀態,此 狀態包含複雜的情感性反應,與生理的變化。」

Ellis(1979)認為,情緒是人類行為反應中,與知覺統整後的複雜狀態,也就 是「認知-知覺」的狀態,引起情緒的並非事件的本身,而是個對於此事件的想 法,所以情緒在本質上是一種態度、認知的過程,是導自於個人的哲學信念,且 會因為這些觀念不改變而持續下去(引自章淑婷,1992,頁 38)。

Mayer(1986)認為,情緒對認知處理之影響與歷程,將影響我們的判斷與評 價。如:處於愉悅情緒,則會期待正面事件之發生,而負向情緒則會產生負向認 知(引自陳豔玲,2007,頁 27)。國內學者張春興(1989)將情緒解釋為個體受到 某種刺激後,所產生的一種激動狀態,對個體之行為具有干擾與促動的作用,且 導致生理與行為發生變化。

15

「情緒」指的是個體解讀內外刺激而產生的生理與心理的整體反應。情緒的 出現,須先有內外刺激,有事件的發生,而且有個人覺察這件事的感受及想法,

才會出現情緒。嬰兒自出生即產生喜、怒、哀、樂等情緒狀態,並藉著肢體動 作、臉部表情或聲音來表達情緒。隨著年齡的增長,並經由學習,幼兒可覺察與 辨識的情緒種類會由少變多;而隨著同理心的成長與自身情緒經驗的累積,幼兒 在理解情緒產生的原因上,會從注意事件,進展到了解情緒是源自於個人對該事 件的想法。在情緒表達能力上,幼兒會從較個人化、立刻表達,進展到符合文化 規範的表達;在情緒調節能力上,幼兒會從需要他人花很長時間協助才改變,進 展到能儘快嘗試改變自己的想法。當幼兒擁有良好的情緒能力時,就能清楚地辨 識自己的情緒,關懷及理解他人的情緒,然後以正向思考及各種策略調節負向或 過度激動的情緒,並運用合於文化規範的方式表達情感,獲得健康的身心,以及 優質的人際關係、學習效能與工作品質(引自教育部,2011,頁 83)。

綜上所述,研究者認為情緒是在一種特有的心理狀態下透過內心的感受,而 表現出來的外顯行為,而這種行為是經由受到某種刺激而產生的,值得探討的是 人類自出生起便擁有不同的情緒,這些情緒包含了:開心、悲傷、生氣與快樂,

透過這些不同的感受反應在肢體動作,使周圍的人能夠了解個人的心情狀態。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