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情緒能力與情緒發展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情緒能力與情緒發展

壹、情緒能力

情緒能力是個人對情緒訊息的處理,使個體對自己與他人的情緒產生察覺、

辨識、理解、判斷、反省、調節、表達等,進而引發個體認知情緒的感受、行為 反應、與他人的互動方式、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能力(引自郭李宗文&簡淑真,

2008,頁 15)。

情緒是人類社會生活和人際交往中不可缺乏的一個重要環節(游恆山譯,

1993)。情緒是被經驗到的感覺,這個感覺會刺激、組織、引導我們的知覺、思考 與行動(莊素芬譯,1999)。

Kleinginna(1981)認為情緒是一組複雜的主觀和客觀因素間的交互作用,受 到神經系統和荷爾蒙系統的調節(游恆山譯,1993)。情緒對我們的生死成敗具有 舉足輕重的影響力(李素卿譯,2001)。

根據處理情緒的過程來看,情緒能力,包括個體覺察到內外在刺激,有情緒出 現時,能辨識當時是什麼情緒狀態和種類,稱為「情緒覺察與辨識」能力;接著 能了解情緒產生的原因,也就是去釐清發生什麼事及個人對此事件的想法,稱為

「情緒理解」能力;之後學習運用各種策略來改變負向情緒或過度激動的情緒,

稱為「情緒調節」能力;最後學習理解所處文化的規則,適時、適情境及適角色 來表達情緒,稱為「情緒表達」能力(教育部,2011,頁83) 。

由於「情緒能力」與「情緒智力」是關聯密切的兩個名詞,且學者們對兩者 詮釋的意見紛歧,使得兩者難以完全分開個別獨立的定義,是故於研究者將兩者 以情緒之概念做為整體論述,且個體的情緒智力在經歷與他人的互動、相處中而 呈現出的一種複合的能力, 有助於幫助個體處理日常生活中與人共事時的要求與

17

回應,可視為情緒能力不可分割的重要部份。

Goleman 於《工作情緒智商》(Working with emotional intelligence)一書裡指 出「情緒能力是以情緒智力為基礎,經學習而來的一種能力,可帶來傑出的工作 表現,Golema 認為這些情緒能力的特性是:

(一)獨立的:每種能力對工作表現各有其獨特的項獻。

(二)相依的:每種能力又多少取決於其他能力,彼此有許多強力的互動。

(三)呈階梯式排列:例如自我覺察是自律和同理心的基礎;自律與自我覺 查又有助於動機的形成,而這四者在社交技巧上都會發揮作用。

(四)必要但非充分的條件:具有某種基礎情緒智力並不保證能發展或表現 出相關能力,例如合作或領導,其他因素如組織中的氣氛或個人對工 作的興趣,也會影響能力彰顯。

(五)衍生的:情緒能力架構中的各項能力大致可應用在所有工作上,但不 同的工作有不同的要求(引自魏惠貞等人,2011,頁 6)。

情緒能力決定了我們學習實用技巧的潛力,這些技巧建立於五種成分:自我 察覺、動機、自律、同理心、以及社交技巧。」(李瑞玲、黃慧真、張美惠譯,

1988),而情緒智能(Emotional lntelligence, EI)則包括「情緒」與「智力」兩部 份,Garder(1983)的多元智力論(Multiple lntelligence Theory)中指出人生的成 就並非取決於 IQ 而已,而是多方面的智力,其中包含:「內省智力」(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及「人際智力」(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內省智力」就是「了解 自己情緒的能力」,「人際智力」就是「了解別人情緒的能力」。Mayer & Salovey

(1990)則將情緒智力定義為一種體察自己與別人的情緒,進而處理情緒並運用 它來指引個體思考與行動的能力(引自魏惠貞等人,2011,頁 5)。

Mayer & Salovey(1997)在檢視 1990 年所提出的理論架構後,進一步將情緒 智力修訂為:情緒的反省與調適;情緒了解、分析與使用;理性思考的情緒;情 緒知覺、評估與表達,以上述四種能力定義情緒智力。

18

Goleman(1998)進一步提出包含各項情緒能力的智力架構,分成個人能力(包 括自我察覺、自我調節與激勵)與社交能力(包括同理心與社交技巧)兩大類。

由此可知,情緒智能代表個人對自己與他人情緒的察覺,以及對情緒作妥善調整 與管理之能力。Weisinger(1998)認為人們藉由情緒智力指引思考與行為的方向,

對於個人在人格、認知、社會、人際等方面的發展,都有幫助(引自魏惠貞等人,

2011,頁 5)。

綜合以上專家學者所論述,研究者認為情緒智力則是包含了情緒與智力的結 合,它是個人對於情緒管理的重要能力,妥善的情緒管理不僅可以引導個人,適 時地解決日常生活上所遭遇到的問題,情緒智力較高的人更能運用各種情緒能 力,激勵自己與他人,並妥善經營人際關係、解決人際之間的對立與衝突,進而 運用情緒智力來提升個人思考能力與自我成長。

另外研究者認為情緒能力是個體對外在所接收到的訊息,經由生理與心理的 感受,並透過面部表情、語言及肢體動作等外顯行為所表達出來的一種反應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情緒能力並非天生而來的,需透過人與人的相處以及察覺他人的情 緒感受,且在適當時機表現出合宜的情緒,而適當的情緒能力表現不但可提升個 人的社交技巧並改善個體與他人的人際關係,因此情緒能力在現今社會是人與人 相處不可缺少的能力指標,

貳、情緒發展

假如情緒對於人類生存和環境的適應是不可缺少的條件,則情緒是人類共有 的特質(魏惠貞譯,2006)。揆觀幼兒的成長過程中,從最初的主要照顧者/重要他 人,慢慢的拓展至家人、同學及朋友,在這逐漸頻繁的人際互動中,不但是幼兒 學習的重要歷程,更是情緒發展的關鍵時期,是以近百年來有關影響幼兒心理理 論,探討發展之論點如雨後春筍般各放異彩;然而成人對於幼兒情緒的價值與目

19

的都有不一樣的看法,就像兒童發展的理論對孩子的情緒也是有不同的觀點一 樣,而每一個理論都有他獨特的看法,這些看法有助於我們了解兒童的情緒發展

(魏惠貞譯,2006)。

根據兒童發展理論顯示,兒童早在四歲左右便能夠辦識自己的情緒,察覺自 己是生氣或是快樂的,並適時的調整自我的感覺,具有使用不同的認知與行為的 策略來調節其情緒經驗;至於四至六歲的兒童則已經發展至與青少年相同,具有 辨認出有效情緒控制策略的能力。有些策略幼兒會直覺掌握。當嬰兒覺得刺激太 多太大時,就會自動轉移視線,這是一種遠離不愉快感覺的原始辦法:其他的能 力隨著年齡慢慢學習。當家長為了讓幼兒有良好的感覺以正向感覺去反向操作。

例如幼兒傷心時對他微笑,給予勇氣,或者用玩具分散他的注意力,幼兒學到悲 傷疼痛可以減少,而且是一種值得信任的的經驗,慢慢的,幼兒從父母的身教與 言教中,自己接管處理感覺的策略。五六歲的幼兒以經相當獨立的情緒管理者。

這個年齡的幼兒已經相當能夠處理自己的挫折,控制自己的感覺。在整玩具卻還 想玩的時候,他們不會爆怒,反而可能討價還價,是否可以再玩一會兒(賓靜蓀 譯,2008)。

情緒發展在心理學家的觀點裡可歸納出三項特色,即情緒反應的強度隨時間逐漸 消減;情緒反應逐漸調整至符合社會認可;透過訓練和社交壓力會改變個人對情緒的 表達方式(蔡秀玲、楊智馨,2007)。林文婷等人(2008)則認為幼兒情緒能力的形 成可分為兩個途徑,分別是示範和教導,「示範」主要是幼兒傾向於模仿成人對待或 教導幼兒的方式,以學習家庭文化所傳遞之情感表達規則;「教導」是幼兒藉由成人 在各項情緒能力,如情緒認知、情緒理解與表達等的輔助時,這些幫助像是討論情緒 形成的背後因素,藉由討論和教導調節的策略,皆可使其獲得更高的情緒能力。

個體的情緒是受到成熟與環境之影響,另外有學者亦認為是個體對環境的認知 及知覺進而產生情緒。Harris 指出,情緒是受到某特定的情境所引發,並且會伴 隨著一系列的行為和心理反應,因此內在與外在因素皆影響個體情緒之發展(簡

20

淑真,2001)。以下就情緒的四個能力,「了解自己的情緒」、「了解別人的情 緒」、「情緒調適」與「自我激勵」分別探究之。

(一)了解自己的情緒

幼兒透過知覺認知來覺察並辨識自我、他人或環境中的情緒。Lewis指出幼兒 約在15-18個月左右已經發展出察覺和意識的能力,並且可開始覺察自己的情緒狀 態。幼兒發展至具體運思期時便可察覺到不同的情緒,更可以描述出自我主觀經 驗中複雜的情緒狀態(莊秀敏,2009)。人類除了能理解、感受並表達出基本的 情緒外,也逐漸對複雜的「自我意識性情緒」具有感受、理解和表達能力。這些 情緒包念:羞愧、難為情、罪惡感、嫉妒和驕傲...等(引自林珍、黃世琤、柯華葳,

2007,頁157)。

由此得知,當幼兒的年齡愈漸成熟,其覺察辨識能力更為精進與敏銳,透過 種種的覺察與辨識更能進一步了解自己的情緒。

(二) 了解別人的情緒

周育如與黃迺毓(2011)認為幼兒的情緒理解能力是指辨識他人的情緒表 達、了解情緒發生的原因以及知道自己與他人擁有不同情緒之狀態。Harter與 Buddin (1987)指出個體在成長中因為與他人、環境的互動,慢慢由單一的情緒發展 成為多重情緒,個體需要經過統整、組合各種情緒內涵與外界互動,而此種統整、

組合的能力對個體瞭解自我和他人情緒極為重要。多重情緒即為個體同時有兩種 或兩種以上感受的情緒經驗,此種複雜性的情緒在成人的情緒經驗裡較為常見。

Denham, Blair & De Mulder(2003)則指出幼兒的自我覺察、同儕互動和社會能力 等皆與幼兒的情緒理解能力有關,研究發現情緒理解能力較好的幼兒也較能了解

Denham, Blair & De Mulder(2003)則指出幼兒的自我覺察、同儕互動和社會能力 等皆與幼兒的情緒理解能力有關,研究發現情緒理解能力較好的幼兒也較能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