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論

本章旨在探討研究問題的形成,針對研究者的研究動機與目的進行整理與分 析,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依據動機闡述研究目的與研 究問題;第三節名詞界定;將本研究中使用之重要名詞,提出釋義;第四節對於 本研究的範圍與限制提出說明。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壹、研究背景

隨著科技發達,在時代快速的變動之下,整個社會的結構和分工漸漸細密,

團體合作變成一個重要的走向,所以如何學習人和人之間的協調並達到共識,變 成一個很重要的的課題。而情緒能力的高低與否則決定了個人與他人之間的互動 關係,因此情緒能力的培養已經成為幼兒成長過程學習的重點之一。

穩定的情緒是一個人的健康與適應的良好指標,並且影響一個人的身心、人 際關係與家庭生活,如何做好個人的情緒管理以增進社會能力是現代人重要的課 題。在台灣幼兒教育的領域裏,情緒教育也一直是學者專家呼籲的教保重點,但 就實務面來看,除了老師隨機的情緒處理外,有系統地情緒管理教導並不多見 (簡 淑真,2001) 。

我國自 100 年實施幼托整合(幼稚園與托兒所整合之統稱為幼托整合)以來,

國內教育單位與學術單位無不積極投入許多資源與心血。相關單位並於 101 年頒

2

佈「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此暫行大綱於幼教界可說是一項重要性的指 標,只要是幼教人無不將它視為領導性之標竿,其大綱中將內容區分為六大領域,

即為:「身體動作與健康、認知、語言、社會、情緒、美感」而六大領域中更將「情 緒」領域視為能力指標之一,其情緒領域則將目標訂定為「接納自己的情緒」「以 正向態度面對困境」「擁有安定的情緒並自在地表達感受」「關懷及理解他人的情 緒」四個面向(如圖 1.),以期達到全面提昇幼兒情緒能力之願景,由此觀之幼兒 情緒能力的發展對幼兒身體與心靈是不可缺失的,對幼教界來說更是極為重要的 一項指標,可見國內教育單位與學術單位對於幼兒情緒能力發展已日漸重視。

圖 1. 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架構

貳、研究動機

在這競爭激烈的社會,情緒問題是社會進步所伴隨而來的產物,近年來也愈 來愈受到各界的關注,也有非常多的研究在探討情緒問題對我們日常生活所帶來 的影響,而大部份的研究對象都把目光關注在國小或國中以上的青少年,認為青 少年在面對叛逆時期的轉變會呈現較多的情緒問題;根據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

3

2008 年利用其專為大專學生編製的「董氏憂鬱量表-大專生版」所進行之「大學生 主觀壓力源與憂鬱情緒之相關性調查」結果顯示,22.2%的大學生有明顯憂鬱情 緒,幾乎每四人就有一人有憂鬱情緒困擾,需專業協助,反映出大學生憂鬱情緒 的嚴重性,然而憂鬱情緒並不是青少年或大學生們的專利。

隨著國內少子化問題加上現代的人工作忙碌,新世代父母對於子女的關愛與 教養觀念也比上一代父母更加驅於兩極化,往往重於培育幼兒的認知教育,而忽 略了幼兒的情緒問題;一般而言在幼兒社會化的整個過程中,照顧者對於幼兒的 負向情緒的接受度比正向情緒來的低,因此常會不斷的要求幼兒表達出正向情 緒,而在情緒表達的過程中往往忽略了幼兒情緒背後的起源,以及如何協助幼兒 學習自我調適並且了解自己情緒產生的原因。在幼兒園裡的幼童受到環境整體影 響,各項發展上愈來愈早熟,所感受的情緒反應與表達愈漸強烈。身為幼兒照顧 者之一的教師角色,不但要引導幼兒對自己情緒的了解及表達,更需要讓幼兒進 一步能夠站在他人的立場並了解別人的情緒感受,因此了解幼兒的情緒能力為 何?研究者認為非常值得更進一步的探討,此為本研究的動機之一。

人的情緒是一個複雜的結構,一切影響因素之間必有其複雜的互動關係,生 理與環境對幼兒情緒的影響力若產生變化,其他因素之介入情形則必須一併觀 察。在幼兒漸漸自主與獨立的成長過程中,情緒能力的表達對幼兒個體來說,是 代表著個體與外界互動的重要連結,對於他人情緒的接收理解與回應將造成不同 的影響。研究者認為若欲探討幼兒情緒因素與其他因素隨時間「發展」的情形,

必先了解幼兒本身的情緒能力發展之現況,對幼兒情緒的了解才能有清楚之輪廓。

Harris(1993)指出人在嬰兒時期即不只有一種情緒。一歲的嬰兒即可由照顧 者臉部表情中,判別與回應他人的情緒;二至三歲的幼兒,開始探循自我心理目 標,當現實不如預期時則產生負面情緒;至八歲左右,幼兒開始意識到社會道德 標準,其情緒與情緒表達方式較為收斂。自呱呱落地的幼兒即有情緒的存在,情 緒對幼兒的身心發展、認知及社會學習有重大的影響,且人的一生無法與情緒切

4

割,因此,認識及學習情緒的表達、因應與調節等情緒知能,是每個人生命中之 重要課題。

雖然,研究者進入幼教現場從事幼教工作雖然不長,然對於每天與現場的幼兒 相處總會令研究者有種好奇心,透過觀察幼兒直接與強烈情緒表達,表現出好惡 及身心理慾望的需求;研究者發現不同幼兒的情緒表達所顯示出來的外顯行為有 很大的不同,例如:有些孩子就是可以很乖巧並且常常會有正向情緒,但有些孩 子卻總是出現出不同的負向情緒,而這些令人困擾的情緒問題背後,各有其不同 的原因,且論負向情緒的原因,或許只是幼兒無法透過適當的語言及行為來表達,

而產生出來的直接反應,因此當一個幼教老師經常要面對的是,來自於不同幼兒 情緒處理困擾以及相關問題,然而許多幼教師常使用忽略或責備的方式來回應幼 兒的情緒訊息,使得幼兒無法學習較佳的情緒調解方法。對於研究者來說,幼兒 常在不同的時機所表現出不同的情緒反應,因此立即給予以適當的回應是重要的。

另外學者Smiley和Dweck(1994)在美國檢視在教室情境中幼兒如何發展自尊 與信心的歷程。通常過去的學者認為四歲和五歲的年幼兒童不太可能被失敗影 響,但他們的研究卻發現正好相反:於此年紀兒童的自我知覺和自信心已經定型,

同時非常易受負面的以及正面經驗所影響(王春展,曾竹寧,葉郁菁,謝毅興,

2002)。是以研究者認為情緒發生的原因,會隨著年齡成長及社交活動的增多,

而產生出不同互動模式,另外研究認為除了年齡的的差別之外,在性別方面與地 區方面顯然也有差異。研究者曾經任職於臺東的海線學校及巿區學校,兩個地區 之幼兒雖然都是混齡之幼童,但不論是男生或女生、中班或大班,在處理情緒這 方面仍有部份之差異,因此了解不同性別與年齡的幼兒中情緒能力差異之表現,

此為本研究的動機之二。

幼教先驅科門紐斯(Comenius)曾經將幼兒的比喻成植物,他認為幼兒教育 應該是讓孩子開啟自己對外在的認知,使之產生自己旳想法,並且讓幼兒能有自 由的意志,而不是將一大堆文字和語言填腦袋,這樣幼兒才能像樹木和花朵一樣

5

成長茁壯。

誠然要開啟幼兒對外在世界的認知,又要符合幼兒自己的想法,使幼兒有自 由意志可以表現自己,因此如何能讓幼兒的情緒能健康的發展即是一個關鍵點;

揆觀人類為群居團體的動物,生長過程並非單靠個人生活即可以成長茁壯,而是 必須經過人與人之相處和互動的過程,以達到相互學習與成長,在互動之過程中,

即會產生不同情緒所衍生而出的問題,且這些問題包含了喜、怒、哀、樂以及這 些情緒所產生更複雜之情緒表現,如:害怕、厭惡、忌妒等等;且要如何了解幼 兒在這些情緒產生過程背後所表達之意涵成為本研究的研究動機之三。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