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情緒相關理論

本節主要針對情緒的相關理論進行探究,以期理解情緒能力之概貌。

壹、情緒 ABC 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 Albert Ellis(1913--2007),創建了情緒 ABC 理論(ABC Theory of Emotion)並以「理性情緒行為治療」為著名(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

簡稱 REBT),Ellis 認為當遇到事件 A(activating event 的第一個英文字母)只是 引起情緒和行為後果 C(consequence 的第一個英文字母)的間接原因,在情緒 ABC 理論中的 A(引起不幸的事件)裡,個人會將消極的行為怪罪於後果 C(例如焦慮 和沮喪),但主要不是A的不幸事件導致C的結果,而主要是因為 B(個人對事情 的信念)而產生C的結果,因此錯誤的信念會產生錯誤的結果,如圖 2-1 所示:

圖 2-1. 情緒 ABC 理論

註:資料整理自盧靜芬(2005:11-16)

25

如上圖 2-1 中,A(Antecedent)為事情的前因,C(Consequence)為事情的 後果,透過前因而產生後果,但是有一樣的前因 A,有時卻未必會產生一樣的後 果 C1 和 C2。這是因為從前因到結果之間,一定會經過一座連接的橋梁 B(Bridge), 這座橋梁就是個體對 A 的信念和對情境的評價與解釋。另外又因為在同一情境之 下(A),經過不同人的信念以及評價與解釋不同(B1 和 B2),所以會產生不同 結果(C1 和 C2)。由此可知事情發生的一切根源緣於個人的信念、評價和解釋。

情緒 ABC 理論的創始者 Ellis 認為:大部份的人之所以產生神經質的情緒和行為,

不只是因為察覺生活中的 A(不幸事件),而是因為他們用一種自我挫敗、非理性的 態度來看待這些不幸事件(引自盧靜芬,2005,頁 16),也就是因為這一些不合 理的信念,才讓不同的個體產生不同的情緒問題,而這些不合理的信念日積月累,

還有可能會引起情緒障礙。

貳、詹郎二氏情緒理論

James-Lange 理論(也稱詹郎二氏論)此理論指出情緒並非從外在的刺激所引 發的,而是由身體裡的反應所產生。James 和 Lange 兩人在大約相同時候提出這個 理論,雖然 James 是主要的倡導者,然而 James-Lange 兩個人是第一個提出完全心 理學的情緒理論,這個理論假定各別情緒的存在;情緒本身具有本能的基礎,並 且有別於某些感受,因此他們的理論強調內臟反應和臉部表情的重要性,在經由 接受器的接收後傳達給大腦皮層,之後透過大腦皮層傳達給內臟與骨骼肌的所產 生的來回反應結果(引自游恆山,2002,2,頁 46-48)。

James 把他的研究領域限定在具有「明顯的身體表達」的情緒上。他的目的是 把下列兩者區分開來,一是不具有明顯生理附隨現象的心理歷程,另一是筆直的 心理歷程,因此有易於觀察的身體變化發生(引自游恆山,2002,2,頁 46)。他 描述了情緒產生的途徑如圖 2-2 所示:

26

圖 2-2. James-Lange 理論的流程圖(箭頭表示作用的方向)

資料來源:引自游恆山(2002:48)

James 主張任何感覺都是具有極為複雜的生理徵候(manifestations),這些都 是可以被感受到的,雖然有些徵候較為明顯,有些較為模糊。例如,我們首先想 像某些強列的情緒,然後試著從意識上把所有與該情緒有關的身體症狀的感受排 除掉。依據 James 的說法,如果我們能夠成功的做到這點,那麼就不會有任何感 受存留,該情緒就會消失,所以 James 不僅強調內臟在情緒上的角色,他也授予 隨意肌類似的角色。綜合以上論點,James 的理論最重要的部份是指出情緒就是 感受:沒有感受情緒就不存在(引自游恆山譯,2002,2,頁 47)。

參、Salovey 和 Mayer 的情緒智力理論

Salovey 和 Mayer(1990)整理過去關於情緒智力相關議題的研究,提出情緒 智力是「個體察覺自己與別人的感覺與情緒,並能區辨情緒間的不同,進而處理 情緒並運用情緒訊息來引導個體思考、行動之能力。」(Salovey & Mayer, 1990, p.189)其所提出的原架構包含:情緒的評估與表達、情緒的調解與情緒的應用等

27

三層次,其中第一層次中情緒的評估與表達中又分為自己和他人情緒的處理能力

(如圖 2-3.)。以下就上述三層次進行分述:

圖2-3. 情緒智力原概念圖

資料來源:引自林文婷(2006:13)

(一)情緒的評估與表達

情緒評估與表達是指正確評估和表達自己及他人的情緒。

1.自己的情緒

能正確評估、表達自己的情緒是情緒智力的一部份,其中包含語言和非 語言兩種。當情緒訊息進入知覺系統時,情緒智力於個體內在的歷程便開始展開,

亦即開始察覺與確認自己的情緒。一個高情緒智力者,較能正確評估與表達自己 的情緒,並可快速知覺、反應自己的情緒,及適當的表達。情緒表達藉由語言和 非語言的媒介來傳達,情緒的語言溝通會受社會學習與內省能力的交互影響;非 語言的溝通(如:臉部表情、肢體動作)會存在情緒表達和互動中,不同的個體

28

在非語言表達上也會有個別差異(引自林文婷,2008,頁13)。

2.他人的情緒

面對他人的情緒反應,培養熟練的覺知及同理心,也是情緒智力的重要成 分,這些技巧能幫助個體評估他人的情緒反應,選擇適當的互動方式。一個具有 非語言覺察能力的人,較能辨識自己和旁人的情緒,與他人合作時也會較順利;

具有同理心的人較能瞭解他人的感受,並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同時也較能正確 辨識他人的想法與情緒(引自林文婷,2008,頁14)。

(二)情緒的調節

情緒調節是情緒智力的重要概念,可以改變情緒狀態,提升正向情緒,或避 免負向情緒的出現,藉以終止或轉變負向情緒。

1.調節自己的情緒

心情的後設經驗(meta-experiences of mood)是一種可以察覺、評價和改變心 情的調節系統結果,這些心情調節是自動產生的,但有些心情的後設經驗卻是有 意識和可反省的。個體為了維持自己正向的情緒經驗,可透過多種方式來達成,

例如:尋求他人協助來調節自己,或藉由樂觀性、較建設性的思考來轉變心情等,

因此對於正向心情的維持(mood maintain)與負向心情的修補(mood repair)是情 緒調節的重要部分。

2.調節他人的情緒

個體可運用自身的表達或從事某種活動來影響他人的情緒感覺,或調節他人 的情緒反應。例如:高情緒智力的演說家可以引發聽眾的強烈反應。此外,個體 有可能壓抑個人的負面溝通,或適時的妥協來提升人際關係(引自林文婷,2008,

頁14)。

(三)情緒的應用

情緒應用是指運用彈性的情緒思考來計畫迎接未來,並創造思維、學習駕馭

29

自己的情緒以提升個人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個體與人物事間的互動朝著正向的關 係邁進。

1.彈性的計畫

個體在情緒的頻率與尺度上具有個別差異,而彈性的情緒思考會改變未來的 計畫,產生更多的選擇,打破固著的想法,進而做出較佳的準備,迎接未來的挑 戰。

2.創造性思考

不同的情緒感受對問題解決會有不同的影響,例如:正向情緒的人較容易分 類、澄清與解決問題。再者,快樂的人也比較容易發現類別的組織原則,以利整 合訊息。

3.轉移注意力

發生情緒問題時,會使人將注意力集中於問題上而產生壓力或焦慮,若是一 個高情緒智力者,將能把注意力轉移至其他新的問題或其他目標上,以減輕自己 的壓力或焦慮的情緒,並依據事情的輕重程度,來分配注意的程度。

4.激勵動機

情緒可以用來激發動機、提升信心,與增加堅持度,例如:遇到挑戰時,個 體會因自我激勵,而產生正向的情緒,增加面對問題的信心與堅持力,並想向負 向的結果來激勵自己的表現,使個體朝著正向的生活態度與人際關係邁進(引自 林文婷,2008,頁13-15)。

肆、情緒環狀模型

學者Posner,Russell, & Peterson(2005)根據情緒的愉悅(pleasant)程度和激 發(arousal)程度兩向度來對情緒進行分類,他們稱為情緒(或情感)的環狀模型

(The circumplexmodel of affect)(如圖2-4.)。右上角是愉悅而激發的狀態,如:

30

興奮的、得意的、快樂的,右下角是愉悅但未激發的狀態,如:滿足的、安詳的、

放鬆的,左上角是不愉悅而處於激發的狀態,如:緊張的、焦急的、不安的,左 下角則是不愉悅也未激發的狀態,如:悲傷的、沮喪的、無聊的(引自陳皎眉&

楊家雯,2009,頁3)。

圖2-4. 情緒環狀模型

資料來源:引自陳皎眉&楊家雯(2009:3)

另外,有許多學者發現情緒也可分為:正向情緒(positive emotion)和負向情緒 (negative emotion)並不是相互對立,而是同時存在的Cacioppo, Gardner, & Berntson

(1997)就如同兩個不同且獨立的向度。研究指出:當研究生在完成論文、取得 碩士學位時,會令人有種成就的感覺,但在撰寫論文時,時間的投入與文詞窮盡 時損耗的精力卻令人苦悶,兩者之間產生「又愛又恨」的情緒,即是正向情緒與 負向情緒同時並存的展現。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