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之論析

第一節 意識形態學說的形成與發展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8

第二章 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之論析

第一節 意識形態學說的形成與發展

第一款 意識形態的源起

一、意識與社會意識

要談到意識形態的起源,首先先從意識本身究係為何開始談。意識

(Bewuβtsein)一詞,可從希臘文的「理念」、「概念」或「想像」(

ἰδεο

)發展而 來,也就是心中的想法或是形象

1,從唯心論思考,這可由人自身衍生或產出的,亦即人自身便會產生出意 識,進而對周遭的環境事物依其意識而改變之2;但若從唯物主義的角度來看,

意識其實也就是人腦對外在事物之存在所反映出的產物,它不會自行產生,頂多 只是會因外在事物的產生或改變而投射進人腦3,由此就可看出哲學家們對於意 識乃至於意識型態中看法的分歧,因此也可以說,意識的討論其實就是自古以來 哲學家爭執與討論的重點。從古希臘以來蘇格拉底、柏拉圖就十分關切外界存在 物所反映至腦中想法的關係,以柏拉圖的穴喻為例,就很深刻地表達他對於外界 存在物以及人內心所想連結的看法4。此外,雖然在柏拉圖的經典裡,並沒有直 接使用到意識這個詞,但文本中提及理念和概念等抽象事物,其實才是最接近真 理的物質,所指涉的其實也就是類似意識這樣的概念5。而他這樣的想法,同時 也是開啟了日後許多哲學家從唯心的角度討論意識或意識形態這類議題的先 驅。

而在討論上有學者會區分意識有自然意識與社會意識之分,自然意識係指關 於自然或是自然科學存在的意識,亦即對於自然界存在物的理解或看法;社會意 識則是指人們對社會存在的反映和想法,因此當我們在提到意識的時候,有可能

1 見托拉西《觀念學要素》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1975 版,頁 286。

2 Andrew Heywood(1992), Political ideologies: an introduction, at 4-6.

3 Andrew Heywood(1992), supra note 26, at 2-3.

4 D McLellan(1995), Ideology, at 5.

5 見俞吾金《意識形態論》,頁 15-1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9

包含這兩個面向6。但其實在我們討論到意識形態這個詞時,其中的意識多半是 指社會意識,因為所討論的是針對在人類社會的活動中,如何去思索這套制度或 這個體制的運轉,不管是經濟、社會或是政治層面,人類的想法都不會超脫出人 與人之間或是全體社會的關係,相對地因為自然意識就純粹是人類對於自然界的 理解,可歸為自然科學的領域,即使人類在面對自然界時,經常透過使用或加工 資然資源的方式而跟自然產生鍊結,但此時可說人類已開始進行社會活動而非單 純對自然的理解,因此已走出自然意識而仍為社會意識的一種。因此,在哲學的 討論上,因為多半是處理人類社群對於外在環境的理解以及人與人間互動模式的 看法,故多半不涉及自然意識的討論,本文亦隨著這個脈絡,所說的意識是針對 社會意識以及其意識形態究竟表現為何觀之,而不處理自然意識的問題7。 二、何謂意識型態及其討論源起

意識既是指人們對於外在事物的理解,那麼意識形態便是進一步基於人類意 識所衍生而出的概念了,但二者間之差異就係為何?吾人可以俞吾金老師於《意 識形態論》一書看到,意識形態其實就是「意識」或社會意識的一種。因為馬克 思認為,意識形態是在階級社會中才會出現的,反之,社會意識則是只要有人類 社會就會出現。而意識形態在馬克思看來多係以批判的角度觀之,但社會意識只 是描述社會的想法與態度,只是一種描述性的概念。而對於馬克思來說,因為只 要與人類社會發生關係的意識,就是一種社會意識,所以科學也是社會意識的一 種,但卻不是意識形態。

而意識形態這用語,吾人可以簡單稱為「觀念的學問」(Ideo-lodos)8,目前 也有許多不同的理解和角度,當代學者萊蒙德.格斯也曾區分三種不同的意識形 態概念,一是描述意義上的意識形態,即是在描述某種社會結構時,其意識形態 只是對那個社會總體結構所採的態度和想像,只是

「所有政治運動、利益集團、

6 見黃瑞祺《曼海姆-從意識型態論到知識社會學詮釋學》,頁 130-132。

7 同第二章註 5,頁 124。

8 見孫善豪《批判與辯證》,頁 7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0

黨派乃至計畫草案各自固有的願景」

9

不具有評價的意味,這也是目前在政治學 界評斷或測量人們對政治光譜的態度時最常見的看法;二是肯定意義的意識形態,

也就是不只承認意識型態的存在,對其內容和價值亦採取肯定的的態度,認為其 可以幫助人釐清並強化認識社會的存在與本質,因此樂見意識型態的形成與鞏固

10;第三則是在批判的意義下看待意識型態,認為意識形態的存在只是對於社會 或環境的反映,但卻常常會因為意識形態的固結與深化而曲解現實世界的真實面 貌,甚至會脫離真實世界而成為無物質基礎與條件的意識形態,大多數唯物論者 如馬克思,就是因此而貶低並批判意識型態,若簡單地定義馬克思的意識型態概 念可解為「在階級社會中,適合一定經濟基礎和在其基礎上之法律政治等上層建 築形成起來,代表統治階級利益的情感、表象和觀念的總和,其根本特徵是自覺 或不自覺地用幻想的聯繫來取代並掩蔽現實的聯繫。」11本章節便是依這個定義 來討論馬克思的意識形態內容究係為何?在資本主義底下,意識形態是如何表現 的,以及馬克思如何批判資產階級的意識型態。

但馬克思並非第一個使用或討論這個詞的學者,因此在進入馬克思意識形態 的理論前,仍先須爬梳意識形態討論的源起與發展,以期了解意識型態之討論與 為何馬克思會批判之的原因。誠如上述,柏拉圖可說是對於理念世界的探討,可 說是意識型態討論的雛形,但最早使用意識型態這個詞且詳細地討論的可追溯到 托拉西(Destutt de Tracy),他在《意識形態的要素》中從希臘語的理念、觀念體 系性地解釋意識形態,對托拉西來說,意識型態可說是哲學的基礎。他從感覺主 義的角度出發,用知覺(perception)、意志(will)、判斷(judgment)、記憶(memory)

這四種面向來表現人的精神活動12,凡這些感知可理解或觸及的,皆可成為觀念 的基礎,而反過來,如宗教或其他來自權威的知識或是形上學的學問,因為無法

9 萊蒙德.格斯《批判理論的觀念》,1981 年英文版,第 4 頁以下。

10 如黑格爾站在唯心論的角度上便會支持這樣的說法,見 Henry D Aiken(1957), The age of ideology: the 19th century philosophers, at 62-98。

11 同第二章註 5,頁 129。

12 參閱《布列塔尼加百科全書》卷 7,1967 年英文版,頁 31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1

化成直接的感覺,因此對他來說是應該拒絕的13。托拉西用感覺來建立其意識型 態理論,只要是能透過感覺而得的,便是可證成且是原初給定的,也因為人類可 感知人與人間相互關係互動的結果,經濟、社會等制度也就以此構成,因此在這 種情形下所形成的意識形態,對托拉西來說其實是提供了政治社會一種科學性的 道德基礎,也由此建立了托拉西在道德哲學層次上的觀念學,透過由思想回溯到 感覺的方法建構政治、法律、經濟等各個學科的基礎14。由此而生的意識型態,

除了代表認識論上從宗教等觀念轉向感覺主義的革命,在實踐上也代表了對傳統 宗教社會和國家制度的批判。但托拉西的意識形態基本上仍是一種在上層建築層 次的看法,也因此之後的唯物論者都還是將其學說看作是一種空想哲學15,畢竟 光簡單化感覺主義仍然無法真正建立出一套科學且堅強的基礎,而且也將流於心 中主觀,這也是日後馬克斯批判托拉西之處。

但托拉西的意識型態理論,在當初與法國大革命對於自由和共和主義的擁護,

因此搭上了這波熱潮,一直到拿破崙執政前期都還十分看重這樣的說法,因此意 識形態的討論趁著這波浪潮運用在政治上,許多思想家們也就對於意識型態十分 看重,認為這可以提供自由和民主等思想提供堅實的基礎,因此也就許多哲學家 開始了意識型態的討論及研究,雖然之後因為拿破崙稱帝的行為與意識型態家們 產生紛歧,使得拿破崙亦指稱他們是空想家,但仍開豈日後對於哲學家們對意識 型態的討論風潮16

第二款 意識形態理論的發展

一、黑格爾下的意識型態

黑格爾並沒有直接使用德語的 Ideologie 這個詞,但卻在《哲學史講演錄》中 使用了法語 idéologie 這個詞,他對這個詞的理解是一種抽象的形而上學,對於 最簡單的思維規定作一種列舉和分析,但這只是黑格爾在批評法國意識型態學者

13 LP Baradat(1994), Political ideologies: Their origins and impact, at 7-9.

14 漢斯.巴爾特《真理與意識型態》,頁 22。

15 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頁 8。

16 本段節自俞吾金先生於《意識形態論》中之觀點,見該作品之第 26 頁。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2

時對於他們所用的這個詞缺乏完整和反思性所作的評論,不算是他自己所肯認的 意識型態之觀念17

黑格爾所用的意識型態是德語的 die Gestalten des Bewubtseins 或 die

Gestaltungen des Bewubtseins,在中文翻譯上可翻為意識諸形式,他在其《精神現 象學》著作裡提到:「精神的直接性在意識,具有兩個環節:知識以及與知識處 於否定關係的客觀性。精神就是在這一因素上發展著他各個環節,這些環節都包 含著上述的對立,並表現為意識的諸形式。」18由上述,吾人可以說,意識和其 自身相互辯證其客觀性,並以此為發展和鏈結的整個系統,其實就是意識型態。

究這個角度來看,精神現象學其實就是意識型態學。

究這個角度來看,精神現象學其實就是意識型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