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馬克思意識型態理論的建構與批判

第二章 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之論析

第二節 馬克思意識型態理論的建構與批判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6

世界。」25如此才能真正實踐地摧毀這個基礎。而馬克思也在黑格爾的歷史脈絡 和辯證法的基礎下,進而透過費爾巴哈宗教解消的過程,進一步對他的意識形態 理論作出完整的唯物史觀論述且真正地解構世俗世界的意識形態。

第二節 馬克思意識型態理論的建構與批判

第一款 馬克思意識形態學說的形成與發展

馬克思對意識型態的看法,基本上也可以說是他在方法論上以唯物的觀點來 拆解社會意識以及固有價值的手段,對於馬克思而言,他使用這個詞其實就是在 討論它字面上的意思-意識的形式,或者進一步說,討論「概念的學問」(Ideo–

logos),而對於許多探討意識或意識型態的思想學者來說,意識型態可能只是在 研究人的意識究竟從何而來,進而研究如何進一步成為整個完整的意識體系而影 響人的行為和價值判斷。但對於馬克思來說,意識型態不僅是單純的中立描述,

而是本身就帶有負面且評價性色彩的詞彙,當馬克思用意識形態評論他人的論點 和想法時,已經預設了否定和一種思想固結的意義,簡單來說他認為意識形態便 是指涉那些切斷概念與現實間關聯或是只停留在概念間打轉的所謂理論,用更白 話的解釋可以接近於「概念遊戲」,因此對於馬克思來說,只要是那些用概念解 釋下層建築或者是用概念解釋概念本身的東西,基本上都可以統稱為意識形態26, 而這也可說是他在方法論上與其他哲學家不同之處,他所認為的研究與觀察,必 然從社會、經濟或環境等物質條件為起點,如果有人倒過來從概念開始而推導出 這社會的文化、經濟、社會等制度或各種面貌,在他看來就是顛倒,也就是一種 意識型態。

雖然馬克思對意識形態批判的立場與說法很清楚且完整,但在時序上我們仍 需先了解他在意識型態的理解到批判的過程中是怎麼進行的,以及隨著他在個人 實踐上的境遇和無產階級革命的發展,對於意識型態的學說又是如何轉變與補充

25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4 卷,頁 236。

26 同第二章註 8,頁 72-7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7

的。我們大致上可以分成兩個階段來分析馬克思對意識型態理解的過程和發展:

一、從歷史唯物主義出發的基本理論

馬克思在這一時期的代表作是《德意志意識形態》(1845-1846)、《共產黨 宣言》(1847-1848)和《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1851-1852),他在這時 就很完整指出了所謂的意識形態是怎麼一回事27,主張社會存在決定了社會意識 的歷史唯物史觀28,尤其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全面地論述了意識型態 的涵義、本質和基本特徵,有別於一般在討論意識形態的方式,指出了如何跳出 意識型態的根本途徑,也奠定了日後馬克思以此為基礎作為對資本主義下的意識 形態的作更進一步的批判。

在這個階段,馬克思首先就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使用了 Ideologie 這個德 語詞,馬克思在這之前的文本從未使用過這樣的詞,而多半是用法語的 idéologie 來代稱29,經過長時間的醞釀後到了本書才直接創了這個德語詞稱之。意識型態 在馬克思所提到的脈絡中,我們可以簡單地將他理解為「觀念的上層建築」,他 提到:「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在社會的生存條件上,聳立著由各種不同情感

(Empfindungen)、幻想(Illusionen)、思想方式(Denkweisen)和人生觀(Lebens ans chauungen)構成的整個上層建築(Überbau)。整個階級在它的物質條件和相 應的社會關係的基礎上創造和構成這一切。」30在這裡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馬克 思對於意識型態大致上的描述,甚而我們可以簡單地將它具體化成情感、幻想、

思想方式或人生觀。進而我們可以對意識型態得出一個基本的輪廓與描繪:1、

意識形態基本上是一個總體系的概念,他指涉許多具體的意識形式,如政治思想、

法律思想、道德、哲學、宗教等等;2、意識形態是社會的產物,並且是生活過 程反映在人腦的展現,所以是人在實際生活中對於周遭物品或環境以及社會生活 的投射或回音,所以它是不能單獨存在的,它不會像是其他學者所認為的那樣,

27 同第二章註 5,頁 60。

28 馬克思的意識形態理論雖與唯物史觀有重要關連,於本文後述亦會提及,但基於篇幅以及相 對於本文關切議題而言之考量,無法詳細多談,可詳見洪鐮德《馬克思》,頁 261-281。

29 同第二章註 5,頁 61。

30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1 卷,1989 年德文版,頁 33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8

有眼睛、有耳朵、有本質力量而自我存在的31,並且因為它是人們對社會生活過 程中所得的反應,因此他只可能是社會的,而不可能是個人獨有存在的。

而意識形態從產生到消滅其實就是一部社會物質的生產史或社會經濟制度 史,他說:「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出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 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32而一開始意識只是人們對周遭 環境可感知的一種想法或思考,但隨著社會的分工和生產效率的提高,人們對於 自然界不再只是像動物一般單純的服從與適應,從一開始單由性別而區分的勞動 到區分成精神勞動和物質勞動之後,哲學、神學、道德等學問才被分離出來擺脫 於世界之外,從這樣的架構來看,意識型態也就是在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被區隔 之後才產生出來的,隨著生產工具和效率的越趨發達,社會分工也越為細緻,因 此不同的社會階級和族群也此產生,又因統治階級受到其自身利益的根本影響,

必然會自覺或不自覺地編造出與之利益一致的思想或幻想,並企圖將這些思想轉 化成全部社會的共同利益,進而成為一種意識形態33。馬克思更認為,這種意識 形態是無法透過精神的自我批判來消滅的,必須要實際地推翻由唯心主義謬論所 產生的現實社會關係,才能將它們消滅,因此馬克思在談到 17、18 世紀的工業 革命所造成的急遽發展時指出,「只要可能,它就會消滅意識型態、宗教、道德 等,而當它作不到這一點時,它就把它們變成赤裸裸的謊言。」34而正因馬克思 提到意識型態是在精神勞動和物質勞動分離後所產生的結果,並進而異化了不同 階級,並產生各種不同異己的力量,而這樣的現象在歷史從封建時代進入資本主 義後更加的明顯,因為在資本主義下,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對立因為資產和勞 動的分裂而愈趨嚴重,而這意識型態也就越傾向用在廣泛的商品生產和交換中昇 華出之物的關係來掩飾人與人之間、資本與勞動之間的真實關係35,而這由意識 型態的討論衍生到對資本主義意識型態的批判,也造就了日後馬克思在第二階段

3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頁 575。

3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頁 29。

33 同前註,頁 35-36、頁 53。

34 同前註,頁 68。

35 同第二章註 5,頁 6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9

寫出一連串批判意識形態文獻的基礎。

而從馬克思《德意志意識形態》的闡述中可以得知意識形態在馬克思的意識 上大概有以下四種特徵:

1、 意識形態沒有絕對獨立的歷史-

馬克思在前述文本中提到:「意識在任何時候只能是有意識的存在之外36,永 遠不能是任何別的什麼東西,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實際生活過程,如果在整 個意識形態中(in der ganzen Ideologie),人們和他們的關係就像在照像機中一樣 是倒現著的,那麼這種現象也是從人們生活的歷史過程中產生的,正如物像在視 網膜上的倒影是直接從人們生活的物理過程中產生的一樣。」37因此既然意識型 態是人們生活過程的反映,所以道德、宗教、形上學和其他意識型態(Sonstige Ideologie)以及與之相應的意識形式(Bewuβtseinsformen)便失去獨立性的外觀。

它們沒有歷史、沒有發展;那些發展著自己的物質生產和物質交往的人們,在改 變自己這個現實的同時也改變著自己的思維和思維的產物38,所以即使是宗教這 樣看起來如此刑而上並且可以自成一個歷史脈絡的東西,在馬克思看來都還是與 工業關係必須發生一定交往的聯繫,所以馬克思也說:「基督教本身沒有任何歷 史,基督教在不同時代所採取的不同形式,不是宗教精神的自我規定和他自身的 持續發展,是受完全經驗的原因而絲毫不受宗教精神影響的原因所制約的。」39這 兩段論述基本可以清楚地看出馬克思對於意識型態在無獨立上的描述以及其在 研究社會時唯物方法的堅持,他對於熱衷於討論精神、宗教思辯的唯心主義哲學 家來說,是站在批判的態度視之的,認為他們只是一種存在於幻想或迷信之上的 歷史,並非意識或意識型態本身真正的歷史,而在此必須強調的是,馬克思並非 全盤否認所有哲學、法律、道德或神學等上層建築的歷史,而是認為他們的歷史

36 在此處國內學者孫善豪老師和大多數大陸學者或是中文版《馬恩全集》翻譯並不相同,孫老 師翻成「有意識的存在之外」、而中共版多翻成「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詳細爭論見孫善豪《批判 與辯證》頁 73 之註 3,本文因大多採取孫善豪老師對於馬克思的解讀方式,故亦以此翻譯方式 為之。

37 同第二章註 32,頁 29-30

38 同第二章註 32,頁 30

39 同第二章註 32,頁 16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0

是隨著社會經濟等物質基礎發展而變動的,無法產生自己獨立的歷史。

2、 意識形態本質上是統治階級的思想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提到:「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佔統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提到:「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佔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