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愛屋及烏,推己及人

第五章 沉澱與省思

第一節 愛屋及烏,推己及人

一、 生命有無限可能

某次參與「在地文化記錄講座」,老師說:「人生活到四十五歲就要開始『寫 回憶』,不管寫得好不好,都要為自己的此生留下些什麼……」。當時只是聽著台 上的講師,講著有關自己的生命故事,及如何完成一部生命轉折勵志書籍的來龍 去脈,聽眾席的我內心 OS:「我又不是什麼偉人或名人,《回憶錄》似乎離我平 凡無奇的人生太遙遠。」

萬物皆有因果;事事皆有契機。萬萬沒想到,論文會是我「寫回憶」的契機,

而提計畫成為這契機的轉折點,「回憶」對一個記憶力極差的人來說,是非常具 挑戰性的事,我必須如剝洋蔥般,一片一片往內向心揭開,每剝一片蒐集一段生 命足跡,越往內層越是細微,兒時的記憶零零散散;學習的歷程斷斷續續,這些 片片段段堆疊出,雖不是波濤洶湧但也漣漪綿延的此生。

二、 越過隔閡與藩籬

新住民與臺灣社會的融入,便是接下來發展的問題了。新住民初來乍到之時,

最常遇到的問題就是語言溝通與文化適應的問題,林姿君(2007)認為新住民來 臺最常遇到的問題可分為三個層面,1.個人層面:包括生活適應問題及心理適應 問題;2.家庭層面:照顧者角色的負荷、經濟壓力問題、婆媳相處問題、子女教 養問題及家庭暴力問題;3.社會層面:包括社會參與度低、資源網路匱乏。另外,

彭麗琴(2009)將新住民來臺遇到的主要問題分成三類:1.跨國婚姻的語言障礙;

2.跨國婚姻中的文化差異;3.跨國婚姻人際關係的孤立。其實,跨國婚姻突顯出 許多的問題,它逾越了族群的界線,打破既有的社會習俗和遊戲規則,對於必須 離鄉背井的另一方而言,異國婚姻更意味著可能發生的認同問題(葉淑慧,2004)。 而跨國婚姻的問題,不僅出現在臺灣,邱琡雯(2008)提到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日 本,培養許多活躍於國際舞臺上的日本人,在國際社會中發光發熱,因此對於身 旁的外國人,並沒有多大的興趣。而且日本人對於「外國人」會歧視、排擠,甚 至當做「異類」。而夏曉鵑(2002)也提到,美國對於菲律賓新娘或是其他國籍 的新娘,把她們當成郵購商品或是買賣物品來看待。可見,新住民在臺灣所遇到 的問題,並不僅僅是出現在臺灣,世界各地許多國家因為種族或是族群中懷著「自 我優越」感,或只針對國家的經濟利益考量,因此對外族的進入臺灣社會,有著 極不平等的差別待遇,而產生嚴重的文化隔閡,在種族或族群之間,如果能多一 點關愛與關懷,拿掉彼此間有色的眼鏡,相信對於移民者或是原生者之間的融入 或融合,一定更加的有幫助(郭芝穎,2012)。

因為語言上的差異產生「外國人」的排他,對異族莫名的「自我優越」築起 了隔閡,文化的認同需要先融入社會,而故事媽媽團體,確實能讓家庭主婦藉由 說故事活動的互動,拉近彼此的距離。生命的長度由不得我,生命的寬度操之在 我,「故事媽媽」是我生命寬度裡眾多身分之一,往前一步到了「故事媽媽培訓 講師」,想再往前一步成為「新住民故事媽媽培訓講師」,每加長一節頭銜,就多 承擔幾分壓力(社會責任)。自己體驗的培訓過程,以及自身累積的說故事經驗,

看見偏鄉的不足資源,設想以傳遞與分享出發,推動新住民婦女成為故事媽媽志 工的生力軍,試圖讓新住民婦女感受「說故事」的那份喜悅與幸福感,這樣的信 念,足以讓人勇往直前。提取舊經驗結合新知識,為培訓故事媽媽加入新住民婦

女的課程,規劃特有的多元分組活動設計,雖然,新住民婦女無法如預期堅持至 課程中後段,但規劃課程編排的產出確有其事。

也許跨出的這一步未能踩穩,但「凡走過,必留痕跡」,如同幼兒學步一般,

如果沒有不穩的第一步,何來日後的健步如飛,不論成敗,過程中的每一步都有 其意義。生命亦如此,自我覺察不足、學習、不足、學習的正循環,經歷這次未 能如願的新住民故事媽媽培訓實踐,再度看見自我的不足:對新住民瞭解的不足、

對個別生命歷程認知的不足、對不同文化背景熟識的不足,這一步似乎跨得太大 步,調整步伐是為了重新起步,整合新知蓄滿能量,我相信的思維必再次領我回 到起點。

三、 愛是支持與歸屬

台灣新移民基本教育之辦理,始於內政部 1999 年訂定之「外籍配偶生活適 應輔導實施計畫」,目的在「增進其語言及生活適應能力,使能順利融入我國生 活環境,與國人組成美滿家庭,避免因適應不良所衍生之各種家庭與社會問題」, 同時前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1999 年行政命令:「可受理外籍新娘就讀成人基本教育 研習班」,歡迎新移民於成教班與國小補校上課,以及教育部於 2002 年 1 月 11 日台(90)社(一)字第 90188125 號函各縣市政府,同意取得「台灣地區(或 外僑)居留證」、「中華民國護照」者(即採廣義之國民定義),進入補習或進修 學校就讀,取得正式學籍(歷),並自 2002 學年度起實施,請各縣市政府加強輔 導新移民的學習。由上可知,新移民基本教育主要是依附於失學民眾的補習教育,

以及成人基本教育研習班和外籍配偶生活適應輔導班中實施。內政部 2003 年「外 籍與大陸配偶生活狀況調查報告」中,也指出新移民對政府相關照顧輔導措施之 需求,希望接受訓練課程一項:外籍配偶部份重要度依序為語言訓練、識字教育、

就業訓練;大陸配偶則依序為就業訓練、語言訓練、識字教育,可瞭解到新移民 們對於基本教育及識字教育和語言訓練之需求為最高。

為配合政府相關措施,因應外籍與大陸配偶日益增加及知識經濟社會的衝擊,

屏東縣政府教育處於年度重要施政計畫項目,辦理外籍配偶教育輔導活動:1.辦 理新移民系列活動。2.協商社區大學開辦婦女成長課程辦理婦女論壇活動。3.辦 理外籍配偶識字班,並輔導結業學員至國小補校、新移民學習中心、樂齡學習中

心、社區大學就讀或規劃相關進階課程。4.辦理多元文化教育宣導活動或課程。

5.運用社區資源及媒體宣導各類開課資訊,並辦理相關宣傳活動措施,鼓勵新移 民及其家人參與學習。6.設置新移民學習中心辦理活動或課程。明確列出辦理外 籍配偶識字班,並輔導結業學員至國小補校、新移民學習中心、樂齡學習中心、

社區大學就讀或規劃相關進階課程,以降低不識字率,提升國家競爭力,2009 年辦理成人基本教育研習班共 51 班,565 人參加,國中小補校招收新生計 233 人,相較於同年底屏東縣外籍配偶與大陸港澳配偶(核准入境)人數 1 萬 2924 人,差距甚大(王雅伶,2013)。

如此大的差距影響因素甚多,黃昭勳(2007)認為我國新移民教育所衍生的困 境,大致可區分:1.缺乏家庭支持力量:部份新移民家庭基於保護立場,不願意 新移民接受各項教育,深怕其變聰明了,不好掌控;或是與其他新移民相互比較 家庭生活狀況,日後向夫家爭取自身權益等,所以不鼓勵甚至不允許其參與各種 學習活動,以免徒增困擾,導致新移民因而缺乏認識新環境的機會,相關教育措 施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2.參與學習時間不足:多數新移民家庭處於經濟弱勢,

新移民本身在白天必須外出工作,分擔家計,相對地缺乏足夠的學習機會,即使 政府大部份學習課程開設於晚間或是假日,也因基於照顧孩子、處理家務等家庭 因素而作罷,導致新移民即使有學習管道,也缺乏參與各類學習課程的時間。3.

課程設計缺乏變化:目前政府所辦理的新移民教育,以識字為最主要的學習內容,

除此之外以生活輔導適應、親子教養班等居多,偏重單一功能,缺乏多樣性。就 從社會教育和終身學習觀點而言,政府應對新移民教育做整體規劃,設計多樣化 的課程,開設如各種職業技能、運動休閒等專班,以滿足新移民的學習需求,提 供其更多元的學習機會與選擇。4.資源未能有效整合:政府對於新移民的教育與 輔導工作,除教育部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實施計畫」、內政部的「外 籍與大陸配偶照顧輔導措施」外,各縣市政府亦紛紛成立新移民教育推廣中心、

新移民家庭服務中心。然研究者發現,由於無法有效整合行政資源,猶如多頭馬 車,使得部分政策措施難以發揮具體成效。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Maslow,1970)在他的動機理論中主 張人類的基本動機形成一種需求階層(hierarchy of needs)。根據馬斯洛的說法,

這些需求依序從根本的排到高等的,每個階層的需求先要獲得滿足,然後才能進

入下一個階層。這個階層表的底頂是基本的生物需求,如饑餓和渴。生物需求必 須先得到滿足後,任何其他需求才可能開始運作。當生物需求被壓抑時,其他需 求將先被「擱置」起來,不會影響你的行動。但是,當生物需求獲得合理滿足時,

下一個層次的需求(安全需求)就將開始促發你的行為。當你不必再擔心安全問 題時,你將開始被歸屬需求所促使。歸屬需求是一種依附、親近他人的需求,也 就是愛人與被愛的需求。如果你身體飽足,安全舒適,並有了社會歸屬感,你的 重心將移到尊重需求,也就是喜歡自己、視自己為能幹而有效率的人,並從事些 能夠贏得他人尊重的事情。(游恆山,1997)

跨國婚姻僅有少數當事人是自己認識,經戀愛才結婚,其他多數都是透過婚

跨國婚姻僅有少數當事人是自己認識,經戀愛才結婚,其他多數都是透過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