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應用與建議
由於本研究採橫斷式研究設計,目的在瞭解人口學特性、社會參與 頻率、社會參與、憂鬱症狀與活躍老化之相關性,但不包括釐清變項間 時序性。因此,本研究結果不能作為因果關係之推論。建議未來研究可 以前瞻性研究設計或介入性研究設計,進一步釐清社會參與情形與中高 齡者憂鬱症狀及活躍老化之因果關係。
本研究採立意取樣,中高齡者為 45 歲之中壯年,尚有多數仍在職場 工作,本次研究對象有近五成為 60 歲以上族群,而又有近六成是女性 朋友,研究樣本之人口學特性、健康狀況較無法分析出與男性是否有差 異,而本次研究區域屬臺北市都會區,與全國、都會及農村社區老人之 樣本不完全相同,不適宜直接將本研究結果推論至全國或所有中高齡族 群。但本研究以社會參與之頻率、社會參與項目面向與活躍老化之研究 結果,仍可作為未來探討社區中高齡者社會參與情形、憂鬱症狀與活躍 老相關性之參考。
本次研究對象女性有 244 人(60%),男性 163 人(40%),與大 安區參與社區活動民眾之健康行為調查分析,參與社區活動民眾特性,
性別方面以女性佔 67.0%,男性佔 33.0%(楊逸菊等,2009)相當。依 2007 年「台灣中老人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顯示,老年女性 自述罹患慢性病的比率高於男性,惟 65 歲以老年人主要死亡原因統計,
103
所有死亡原因(惡性腫瘤、慢性病),男性為女性的 1.4 倍。相關單位在 推動健促進活動,如何鼓勵男性參與社區健康行為活動是值得思考的。
本研究在社會參與頻率定義以週為單位,造成分析結果統計偏於偶 而或較少態樣,無法作適宜的比較。因此,建議未來有相關研究探討時,
參與頻率可修正為月或季。但本研究測量結果顯示,「社會參與頻率」
與「社會參與」、「活躍老化」呈顯著正相關(p<.01),因此,仍可作 為相關社區中高齡者社會參與、憂鬱症狀及活躍老化間之相關性探討參 考。
研究結果中高齡者每週參與休閒活動之頻率最高,其次是參與學習 活動,再者為參與志願性服務,平均值在 3 以上,而宗教活動較低於 3 以下,可能因宗教活動是否為社會參與面向見仁見智。社會參與的內涵 以社團活動、 學習活動、休閒活動、宗教活動及志願性服務等五個面向 作為社會參與之評量架構面,在社會參與宗教活動的確可能會影響身心 發展,但是否該列入「社會參與」的構面中,建議在文獻探討中,再蒐 集整理更多相關研究。因為一位宗教信仰瘋狂的人,不見得有很豐富的 社會參與,因為他可能是過度迷信;而無神論者也可能有很多的社團、
學習、休閒活動而與周邊的人與環境有許多互動。
104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內政部戶政司(2011)。2010 年至 2060 年台灣人口推計。取自 http://www.ris.gov.tw。
內政部社會司(2011)。1999 國際老人年。取自 http://sowf.moi.gov.tw。
新疆哲學社會科學網(2013)。西方宗教社會學中的宗教定義與宗 教性的測定。取自 http://www.xjass.com。
王仁傑、李湘雄(2001)。老化與心理健康:弘智出版社。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8)。高齡化社會勞動白皮書 。行政院勞工委員 會編印。2008 年 2 月 4 日
江弘基、戴傳文、李明濱、王銘光、張文穎、蔡佩華(2006)。老人自 殺問題。台灣醫學,
1(1),353-361。
江信男、林旻沛、柯慧貞(2005)。台灣地區老人生理疾病多寡、自覺 生理健康、社會支持度與憂鬱嚴重度。臨床心理學刊,
2(1)
,11-22。呂淑妤、林宗義(2000)。南部社區老人憂鬱症狀盛行率及相關因素研 究。中華衛誌,
19(1),50-60。
李世代(2003)。老年醫學(一)老年照護與老化之一般原則。台灣 老年醫學會。
李瑞金(1995)。台北市銀髮族社會參與需求研究。國立中興大學社會 學系研究報告。財團法人台北市行天宮委託。
朱芬郁(2002)。新世紀的退休生活規劃,崇右學報,
8,65-79。
何照義(1991)。臺北市中老年齡人口之生活及消費型態調查研究。東 吳大學管理學研究所報告。產經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委託。
吳佳玲(2009)。臺北縣國民小學退休教師社會參與及幸福感關係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何思儀(2006)。高齡化社會變遷下,台灣老人如何活躍老年(未出版之
105
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市。
林小鳳、葉純志、劉怡妏(2001)。台灣地區五十歲以上女性國人憂 鬱狀態之相關因素分析。國民健康局人口與健康調查研究中心。
林惠生(2004):老人宗教信仰虔誠度與精神抑鬱度之關係。中山醫 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台灣人口學會「人口、家庭與國民健康政策 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
林珠茹(2002)。老人社區參與和生命意義之相關因素探討(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臺北市。
林麗惠(2002)。高齡者參與學習活動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 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林麗惠(2006)。高齡者參與志願服務與成功老化之研究。生死學研究,
(4),1-36。
林怡君、余豎文、張宏哲(2004)。新店地區機構和非機構老人憂鬱情 形及相關因素之調查。台灣家醫誌,
14(2),81-93。
林豔秋(2007a)。老年榮民健康狀況、憂鬱、存活的理由與自殺意念之 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庚大學,桃園縣。
施春畢、侯淑英、楊明仁、張麗珍、張自強、黃俊仁(2005)。社區老 人憂鬱症狀的流行病學及活動參與介入之成效。實證護理,1(1),
29-34。
唐存敏(2002)。高齡者參與教會活動與生命意義感關係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徐慧娟、張明正(2004)。臺灣老人成功老化與活躍老化現況:多層次 分析。台灣社會福利學刊,
3(2),1-36。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9)。2009-2012老人健康促進計畫。臺北 市。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舒昌榮(2008)。由積極老化觀點論我國因應高齡社會的主要策略:從「人
106
口政策白皮書」談起,社區發展季刊,
122,215-235。
曾中明(1993)。老年人的社會參與-志願服務,社區發展季刊,
64,94-96。
張怡(2003)。影響老人社會參與之相關因素探討。社區發展季刊,
103,
225-233。
黃筱薇(2010)。台灣老人退休前後社會參與變化之性別差異(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陳佑淵(2007)。國小退休教師社會參與及生活品質之相關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楊逸菊、吳欣霓、王雅琪、莊昭華、蘇億玲、王拔群、洪焜隆(2009)。
參與社區活動民眾之健康行為調查及分析—以台北市大安區為例。
家醫研究,
7(2)
劉宏明、吳佩娟、蔡火炎 陳鴻生、陳錦芬、黃睦凱(2012)。政府施 政因應高齡化問題作法探討-以社會模式強化高齡者多元安養措施為 例。T&D飛訊,
152,1-13。
蔡秀欣、陳美戎、蔡芸芳(2001)。九二一地震災區某鄉村獨居老人憂 鬱症狀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慈濟醫學,
13,169-175。
蔡秀美、周雅容(1995)。台灣地區老年失偶婦女的居處狀況、支持 網絡和心理健康。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分冊,6(1),37-56。
蔡明展(2010)。高齡者社會資本及社會參與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黃國彥、詹火生(1994)。銀髮族之社會資源。國立嘉義師範學院編印。
鄭惠信、史麗珠、謝瀛華、盧成皆(1995)。老年人憂鬱因子之相關研 究。內科雜誌,6,125-134。
蕭文高(2008)。活躍老化與照顧服務:理論、政策與實務,社區發展季 刊,
132,41-58。
蘇東平(2004)。憂鬱症發展新趨勢。聲洋防癌之聲,93年夏季號,7-10。
107
鍾國文(1998)。老人退休調適之研究。中央期刊,
26(4),109-115。
鍾肇騰(1999)。老人教育參與者、非參與者教育態度與規範失調之比 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羅振宏(2005)。高雄市國中退休教師參與社區終身學習推展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臺北市。
蘇婉玲(2007)。退休教師社會參與與老化態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顏敏玲(2007)。安養機構老人身體活動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中國醫藥大學,臺中市。
108
二、英文部份
Adler, A. (1997).人類面臨的挑戰(劉樂群譯)。台北:志文出版社。(原 著出版於1939)
Adams, K. B., Sanders, S. & Auth, E. A. ( 2004). Loneliness and depression in independent living retirement communities: risk and resilience factors,
Aging & Mental Health, 8 ( 6), 475-485.
Brink, T. L., Yesavage, J. A., Adey, M., & Rose, T.L. (1982). Screening tests for geriatric depression.Clinical Gerontologic, 1(1). 37-43.
Bassuk, S. S., Glass, T A., & Berkman, L. F. (1999). Social disengagement and incident cognitive decline in community-dwelling elderty persons.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131, 165-173.
Bukov. A., Mass, I., & Lampert, T. (2002). Social participation in very old age: Cross-sectional and longitudinal Pindings from base. Journal of
Gerontology: Psychological Sciences and Social Sciences, 57(6).
510-517.
Chiu, H. C., Chen, C. M., Huang, C. J., & Mau, L. W. (2005). Depressive symptoms, chronic medical conditions and function status: a comparison of urban and rural elders in Taiw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20(7), 635-644.
Cress, M. E., Buchner, D. M., Questad, K. A., Esselman, P. C., DeLateur, B.
J., & Schwartz, R. S.(1999). Exercise: effects on physical functional performance in independent older adults, The Journal of Gerontology:
Series A. Biological Science and Medical Science, 54(5), M242-M248.
Everard, K. M., Lach. H. W., Fisher, E. B., & Baum, M. C. (2000).
Relationship of activity and social support to the functional health of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Gerontology: Social Sciences, 55B, S208-S212.
109
Ferketich, A. K., Schwartzbaum, J.A., Frid, D.J., & M oeschberger, M. L.
(2000). Depression as an antecedent to heart disease among women and men in the NHANES I study.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160(9), 1261-1268.
Ford, D. E., Mead, L. A., Chang, P. P., Cooper-Parrick, L., Wang, N.Y., & K lag, M. J. precursors study . 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158(13), 1422-1426.
Glaser, K., Evandrou, M. , & Tomassini, C (2006).Multiple role occupancy and social participation among midlife wives and husbands in the United Kingdo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men, 63(1), 27-47.
Glass, T, A., Mendes de Leon, C. F., Marottoli, R. A., & Berkman, L, F.
(1999). Population based study of social and productive activities as predictors of survival among elderly Americans. British Medical
Assaciation Journal, 319, 478-482.
Hao, Y. (2008). Productive activity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mong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Gerontology, Social Sciences, 63B( 2), S64-S72.
Harris, A. H., & Thoresen, C. E. (2005). Volunteering is associated with delayed mortality in older people: analysis of the longitudinal study of aging.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10(6), 739-752.
Hsu, H. C. (2007). Does social participation by the elderly reduce mortality and cognitive impairment? Aging & Mental Health, 11( 6), 699-707.
Jonge, P. D., Spijkerman, T. A., Brink , V. D.,& Ormel, J.(2006).
Depression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is a risk factor for declining health 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nd increased disability and cardiac complaints at 12 months. Heart, 92(1), 32-39.
110
Kotwal, N., & Prabhaker, B.(2009). Physical needs and adjustments made by the elderly. Stud Home Comm, 3(2), 115-121.
Lennartssoon, C., & Silverstein. J.(2001). Does engagement with life enhance survival of elderly people in Sweden? The role of social and leisure activities. Journal of Gerontology: Social Sciences, 56B, S335-S342.
Lu, C. H., Liu, C. Y., & Yu, S. (1998). Depressive disorders among the
Chinese eldrly in a suburban community.Public Health Nursing, 15(3), 196-200.
Lyness, J, M., Heo, M., Datto, C. J., Ten Have, T. R., Katz, I. R., Drayer, R., et al. (2006). Outcomes of minor and subsyndromal depression among elderly patients oldest-ol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20(1), 41-50.
Mc Kelvie, (1978). Graphic rating scales: How many categories: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69,185-202.
Musick, M. A., Herzog. A. R., & House, J S.(1999). Volunteering and mortality among older: Findings from a national sample. Journal of
Gerontology:Social Sciences, 54B(3), S173-S180.
Palmore, E.(1979). Predictors of sussessful aging. The Gerontologist, 19, 427-431.
Rowe, J.W., & Kahn, R. L. (1997). Sussessful aging. The gerontologist, 3, 433-440.
Sirven, N. & Debrand, T.(2008). Social participation and healthy ageing: 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using Share date,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67. 2017-2026.
Sheikh, R.L. & Yesavage, J.A. (1986). 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 (GDS).
Recent Evidence and Development of a Shorter Version. Clinical
Gerontologist, 5, 165-173.
111
Stones, M. J., Dorman. B., & Kozma. A.(1989). The prediction of mortality in elderly institution residents. Journal of Gerontology: Psychological
Science and Sotial Sciences, 44, 72-79.
Tas, U., Verhagen, A. P., Bierma-Zeinstra, S. M. A., Hofman, a., Odding, E.,Pols, H.A.P., (2007). 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disability in the elderly: the Rotterdam Study. Prevevtive Medicine,44(3), 272-278.
Takeyachoi, Y, Konno, S., Otani, K., Yamauchi, K., Takahashi, L., &
Suzukamo, Y., et al. (2003). Correlaion of loe back pain with functional status, general health perception, social participation, subjective
happiness,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 Spine, 28(13), 1461-1467.
Thompson, R. (2006). Social participation or social distancing: agency, Personal & community leadership.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of Acrod 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Participation, Sydney, Australia.
Thompson, R. (2006). Social participation or social distancing: agency, Personal & community leadership.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of Acrod 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Participation, Sydney, Austral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