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齡者社會參與、憂鬱症狀與活躍老化之相關研究~以臺北市某行政區為例
全文
(2)
(3) 中高齡者社會參與、憂鬱症狀與活躍老化之相關研究~ 以臺北市某行政區為例 學生:謝明玉. 指導教授:葉國樑、曾治乾. 摘 要 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45歲以上之中高齡者在社會參與、憂鬱症狀與 活躍老化之相關因素。研究母群體為臺北市某行政區45歲以上中高齡者, 共取得有效樣本407人,採結構式問卷由訪員進行問卷施測訪談。本研究 之重要結果如下: 一、本研究結果以 61-65 歲、身體健康、已退休之中高齡者女性比例最高, 顯示女性較男性願意參與社會活動,相對的在社會參與是較具影響 力的,或為社會參與主要之族群。 二、研究樣本有八成五之家人大都很支持或支持他們參與社會活動,而 有近八成為已婚 、配偶健在,顯示有家人支持、已婚及配偶健者之 因素,越能夠促使有社會參與之意願。 三、本研究之中高齡者每週參與休閒活動之頻率最高,其次是參與學習 活動,再者為參與志願性服務。而社會參與種類以對於「社團活動」 參與的程度較高;而對於「宗教活動」得分較低,表示中高齡者對 於宗教活動的參與較為不熱衷。 四、社會人口變項探討之結果,其中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婚姻及工 作狀況方面,在社會參與頻率及社會參與程度、憂鬱症狀與活躍老 化無顯著性差異。在健康狀況及活動支持度方面,除對社會參與頻 率無明顯差異外,對社會參與程度、憂鬱症狀與活躍老化皆有顯著 性差異。 五、中高齡者社會參與、憂鬱症狀對活躍老化整體之預測力,社會參與 頻率、社會參與和「活躍老化」呈顯著正相關,而社會參與和活躍 老化的相關性最高,社會參與頻率與活躍老化的相關性次之,表示 研究對象之社會參頻率及社會參與程度越高,則活躍老化愈明顯。 而社會參與、憂鬱症狀與活躍老化的呈現負相關,表示研究對象社 會參頻率越多及社會參與分數越高,則越無憂鬱症狀,這樣的結果 符合本研究之研究假設。 關鍵字:中高齡者、社會參與、憂鬱症狀、活躍老化. I.
(4) Social Participation, Depression Symptoms and Active Aging among Elders, in one District of Taipei City. A Master Thesis by Ming-Yu,Hsieh.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among the elderly over 45 years old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mmunity,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active aging. The study population was aged over 45 years in a district of Taipei, 407 valid samples, adopt a structured questionnaire to conduct test and questionnaire interviews. The important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he study results are 61-65 years old, healthy, retired among the highest proportion of elderly women, show more women than men are willing to participate in social activities, is a major ethnic groups of social participation. 2. There are 85% of the family is very support or support their participation in social activities, there are nearly eight percent are married, spouse alive, showing the above factors can motivate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will. 3. Leisure activities have the highest frequency of weekly participation and social participation, followed by learning activities, moreover, a voluntary service. And social participation category of "community activities" involving a higher degree; while for "religious activities" lower scores. 4. The study of socio-demographic variables, health status and activities in support, in addition to the social participation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frequency, the degree of social participation,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active aging h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5. The elderly i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depressive symptoms predicted for the active aging, frequency of social participation, social participation and 'active aging'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hich means that the higher social participation and social involvement frequency, the more obvious of active aging. And social participation,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active aging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hich means that the higher social participation and social involvement frequency, the more non-depressive symptoms. II.
(5) Keywords: the elderly, community involvement, depressive symptoms, active aging. III.
(6) 謝. 誌. 終於等到這一刻了!還記得於假日匆忙趕忙上下課,一眨眼居然過 了近三年了,就學期間面臨課業及工作雙重的壓力,還在想是否能熬到 畢業?現今,居然如期修完課業,亦把難產的論文完成了。慶幸没有半 途而退,自己真的做到了,這些日子來不但與同學砌磋課業,亦從同學 的生活、工作經驗獲得許多,這對我來說是人生一個永難忘懷的的經驗, 匆忙充實的求學生活,驗收成果之後,心中充滿感恩! 撰寫論文這段期間,真得感受到莫名的壓迫、焦慮之感,所幸,有 文錦、秀玉、易冰、紋雀等同學,一路扶持與鼓勵。最重要的是要感謝 我的指導老師葉國樑及曾治乾教授,在論文指導上花費的時間與精力, 從題目的擬訂、研究方法的架設,一路不厭其煩的從旁協助與教導,使 論文得以順利完成。求學期間感謝教授們等熱心的指導,使我於各科所 學獲益良多,奠定了寫作論文的良好基礎;同時也謝謝口試委員黃禎貞 助理教授的見解和指教,提供許多寶貴的意見,使本論文更加圓融與充 實。 另外,感謝臺大護理學系林豔君老師及實踐大學方信淵於問卷問題 的選擇和完成上,提供相當的意見及協助,以及智憶、品靜和惠靖在問 卷彙整和統計分析上的鼎力相助;也感謝長官和同事們於工作上的協助 及支持,使得於求學、論文寫作期間,能夠無後顧之憂、全心投入。特 別要感謝我的家人,有你們的支持與包容,讓我能盡最大的努力,專注 並完成我的研究。 因為有老師、家人、朋友的幫忙、支持與陪伴,讓我能堅持到底,, 讓我一路走來不孤單。最後,感謝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 育學系,提供在職進修的機會,及很優秀的師資教導,讓我順利地在此 階段完成學習與研究,謹以此篇謝誌表達我最真誠的謝意! 謝明玉謹誌于 2013 年 07 月 14 日 IV.
(7)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第六節. 1. 研究動機及重要性 ---------------------------------------------------------------------- 1 研究目的----------------------------------------------------------------------------------- 5 研究問題----------------------------------------------------------------------------------- 5 研究假設----------------------------------------------------------------------------------- 6 名詞界定----------------------------------------------------------------------------------- 6 研究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查證. -------------------------------------------------------------- 11. 第一節 社會參與的界定、內涵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 ------------------------------------ 11 第二節 憂鬱定義、盛行率及相關因素之探討 --------------------------------------------- 31 第三節 活躍老化的意義、內涵及相關理論之探討 --------------------------------------- 38 第四節 中高齡者社會參與、憂鬱症狀與活躍老化之關係 ------------------------------ 4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5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52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2 第四節 研究步驟---------------------------------------------------------------------------------- 59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6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四節. ------------------------------------------------------- 65. 研究參與者各類變項之描述性分析 ------------------------------------------------ 65 社會人口變項在中高齡者社會參與、憂鬱症狀與活躍老化關係探討 ------ 81 探討中高齡者社會參與、憂鬱症狀與活躍老化關係 --------------------------- 87 中高齡者社會參與、憂鬱症狀對活躍老化整體預測力之探討 --------------- 89 討論 ---------------------------------------------------------------------------------------- 9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99 第一節 結論 ---------------------------------------------------------------------------------------- 99 第二節 應用與建議----------------------------------------------------------------------------- 102 參考文獻. -------------------------------------------------------------------- 104 V.
(8) 一、中文部分 ------------------------------------------------------------------------------------ 104 二、英文部份 ------------------------------------------------------------------------------------ 108. VI.
(9) 附錄 附錄一 附錄二 附錄三 附錄四. 專家效度考驗名單 ------------------------------------------------------------------- 113 專家效度檢定表 ---------------------------------------------------------------------- 114 預試問卷-------------------------------------------------------------------------------- 120 正式問卷-------------------------------------------------------------------------------- 124. VII.
(10) 表目錄 表 2-1 國內外學者、其相關研究結果及對社會參與之定義歸納說明 ---------------- 13 表 3-2 預試問卷及正式施測信度檢定之 CRONBACH’S Α 值分析情形 ------------------ 57 表 3-3 考驗研究目的、假設的統計方法 ---------------------------------------------------- 59 表 4-1 社會人口學變項分佈情形 ------------------------------------------------------------- 63 表 4 -2 醫師診斷慢性病之分佈情形 ---------------------------------------------------------- 70 表 4 -3 社會參與頻率分佈情形 ---------------------------------------------------------------- 73 表 4 -4 社團活動社會參與量表分佈情形---------------------------------------------------- 74 表 4 -5 學習活動社會參與量表分佈情形---------------------------------------------------- 75 表 4 -6 休閒活動社會參與量表分佈情形---------------------------------------------------- 75 表 4 -7 宗教活動社會參與量表分佈情形---------------------------------------------------- 75 表 4 -8 志願性服務社會參與量表分佈情形 ------------------------------------------------ 76 表 4 -9 簡短老人憂鬱量表分佈情形---------------------------------------------------------- 78 表 4 -10 簡短老人憂鬱量表評量總分分佈情形 -------------------------------------------- 79 表 4 -11 活躍老化量表分佈情形 -------------------------------------------------------------- 80 表 4 -12 社會人口變項之性別對社會參與頻率、社會參與程度、憂鬱症狀及活躍老 化之 T 檢定分析 ------------------------------------------------------------------------- 82 表 4 -13 社會人口變項之性別對社會參與程度(社團活動、學習活動、休閒活動、 宗教活動及志願性服務)T 檢定分析 ----------------------------------------------- 83 表 4 -14 社會人口變項對社會參與頻率、社會參與程度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87 表 4 -15 社會人口變項對憂鬱症狀及活躍老化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 87 表 4-16 社會參與頻率、社會參與程度、憂鬱症狀與活躍老化間的相關矩陣 ----- 88 表 4-17 中高齡者社會人口變項、社會參與頻率、社會參與、憂鬱症狀對活躍老化 之共變性分析----------------------------------------------------------------------------- 91 表 4-18 中高齡者社會人口變項、社會參與頻率、社會參與、憂鬱症狀對活躍老化 整體之預測力分析 ---------------------------------------------------------------------- 93. VIII.
(11) 圖目錄 圖 2-1 活躍老化決定因素 ----------------------------------------------------------------------- 43 圖 2-2 活躍或成功老化三要素 ----------------------------------------------------------------- 48 圖 3-1 研究架構 ----------------------------------------------------------------------------------- 51 圖 3-2 研究流程 ----------------------------------------------------------------------------------- 60 圖 3-3 料處理與分析 ----------------------------------------------------------------------------- 62 圖 4-1 中高齡者「社會參與頻率」 、 「社會參與」 、 「憂鬱症狀」與「活躍老化」之關 係模式圖 ------------------------------------------------------------------------------------ 89. IX.
(12)
(13)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瞭解中高齡者社會參與的現況,中高齡者社會參與、憂 鬱症狀與活躍老化之相關研究。本章共分為六節,包括第一節研究動機 與重要性、第二節研究目的、第三節研究問題,第四節研究假設、第五 節名詞界定,以及第六節研究限制,茲分別敍述於下。.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重要性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簡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以65歲以 上老人人口所占的比率,作為衡量社會進步與否之標準。根據聯合國界 定「老化」,65歲以上的老人人口佔總人口數7 %,當老人人口達到14% 時,即為所稱的「高齡社會(Aged Society)」(教育部,2006);65歲以 上人口比例超過20%,即達到聯合國所稱的「超高齡社會(Super Aged Society)」 。我國在1993年,65歲以上之老人人口比率達7%,正式邁入「高 齡化社會」的國家, 2011年老人人口比率升高到10.9%(內政部戶政司, 2011) 。根據行政院經建會(2010)的推估,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 比率持續上升,未來將由2010年10.7%,至2060年增加為41.6%。其中, 80歲以上高高齡人口占老年人口之比率,亦將由2010 年24.4%,至2060 年大幅上升為44.0%。預計高齡化時程:2017年我國老年人占總人口比率 之14%,達到國際慣例及聯合國等國際機構所稱的「高齡社會」;2025年 1.
(14) 比率將超過20%,達到超高齡社會,到2051年,老人人口則佔總人口的比 率將會高達36.98 %。 有鑒於此,當全球人口老化成為一種新的社會趨勢與潮流,聯合國 於1991年便提出「老化綱領(Proclamation on Aging)」 ,揭示老人應該擁 有之「獨立、參與、照顧、自我實現、尊嚴」五大原則項目,更將1999 年訂定為「國際老人年」 ,期待全世界將來能走向「接納所有年齡層的社 會」 ;依據前述之原則,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則在2002年提出「活躍老化(active ageing)」之政策架構,主張從健康、 參與以及安全三大面向上,提昇高齡者的生活品質(WHO, 2002),並作 為學界與各國政府討論運用。 「活躍老化」的觀念,已成為WHO、OECD 等國際組織對於老年健康政策擬定之主要參考架構。 2006年台灣官方退休年齡為60歲(行政院經建會,2010) ,隨著生命 發展週期的變遷,大多數退休的中高齡、老年人都需要面對家庭、經濟 或個人健康問題,老化程度是影響老人階段生活品質的主要關鍵,唯有 成功老化才能確保良好的生活品質。成功老化乃基於三個要素:避免失 能(avoidance of disability );維持身體的功能(maintenance of physical function)及積極投入生活(active engagement with life)。換言之,積極的社 會參與,進而強壯體能、降低失能,保持與社會的連結將是老人生活之 重點。老人在退休後閒暇之餘的時間,及老人、社會、家庭角色之轉變, 2.
(15) 該如何讓老人在老化過程可以活躍、尊嚴、自主的安享晚年,是當今應 該注重的議題。Adler(1939)提倡社會興趣(social interest)之重要性,強調 人不能脫離社會而孤獨存在,人的生活需要參與在社會群體中,即使是 退休之中高齡者也不例外。如果退休者從工作角色退下來時,而成為無 角色之依賴人口,不僅造成無成就感、喪失自尊,政府亦將因為老年人 口的激增,而加重經濟負擔。高齡者該如何過著活躍之生活,除了需要 政府推動相關措施法令外,也要仰賴與社會群體之互助,高齡者在退休 後遠離工作社群後,應繼續保有參與社會之網絡,培養社會網絡中的人 際關係,以維持社會脈絡相連結而至於脫節。除此之外,中高齡者亦要 有正面積極之生活態度、行為、意識、健康的心理、活到老學到老的學 習動機,才能於老化過程中迎面接受所遭遇之各項年老變化。 另外,中高齡者追求健康的焦點不在侷限於減少慢性病或長期失能, 更一步是希望能促進心理層面的健康,進而能積極地享受老年生活,以 達到活躍老化的目標(徐慧娟、張明正,2004)。在心理健康層面,中 高齡者因為身體功能逐漸衰退,加上退休後社會角色之改變,容易發生 情緒調適不良,而發生憂鬱現象(王靜怡、梁忠詔、謝清麟、陳拓榮, 2005)。近年來,我國已有多項研究從事調查憂鬱症狀,結果發現憂鬱 症狀之盛行率約為27.5%~31.3%(呂淑妤、林宗義,2000;Tsai,Yeh & Tsai, 2005),即每3至4位社區老者中,就有1位有憂鬱症狀。在內在資源缺乏 3.
(16) 的鄉村,憂鬱症狀之盛行率更高達57%(Wang, 2001),約每2人就有憂 鬱症狀。憂鬱症狀在生理健康方面,在統計上會增加老年人罹患失能 (Jonge, et al., 2007)、心臟病(Ferketich, Schwartzbaum, Frid, & Moeschberger, 2000; Ford et al., 1998)與糖尿病之風險(Carmethon et al., 2007)。在心理社會健康方面,會增加老年人認知衰退、社會功能下降 (Lyness et al., 2002)及自殺的風險(林豔秋,2007a; Tsoh et al., 2005)。 近年來,探討重點由家庭轉向社區關係,對老年人憂鬱影響之重要性(蔡 秀欣、陳美戎、蔡芸芳,2001; Tsai et al., 2005),包括鄰居、親朋好友、 社交活動(Lu et al., 1998)、社團參與(施春畢等,2005; 鄭等,1995) 及志願性服務(鄭等,1995)等對老人憂鬱之影響。 世界衛生組織(WHO)把健康定義為:身體、心理、社會三面向的 安寧美好狀態,以此定義對應到WHO在2002年提出之活躍老化概念,使 健康、參與、和安全達到最適化機會之過程,以促進民眾老年時的生活 品質。 「活躍老化」提供追求健康的方向,成功的老年生活,應追求身體、 心理、社會等多方面之健康,促使老年維持自主與獨立,及參與社會經 濟文化等事務,進而提高生活品質,才是老年生活所要追求的目標。 針對中高齡者社會參與過程中之學習、參與過程中是否影響憂鬱狀 態及其所追求之活躍老化,這三者間之關連性探討並不多見。多項研究 結果雖已指出從事社會參與對老人具有多元且正向之效益,但鮮少將中 4.
(17) 高齡者社會參與、憂鬱狀態及活躍老化做連結。 綜合上述說明,研究者認為中高齡者退休後不能將自己置身於社會 之外,而是要在多變之社會中不斷地學習,並持續參與社會事務,與社 會脈絡資源互動。因此,研究者以臺北市某行政區 45 歲至 65 歲以上中 高齡者為研究對象,以結構性問卷設計為調查工具,進行中高齡者社會 參與、憂鬱症狀與活躍老化之相關因素探討之實證性研究,期望對於臺 北地區的中高齡者社會參與、憂鬱症狀與活躍老化具有應用價值。並根 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提供中高齡者、研究者服務之單位或提供相 關單位,規劃中高齡者社會參與、活躍老化活動推動策略參考。. 第二節 研究目的 鑑於以上所述之研究動機與重要性,引發研究者進行此一研究之動 機,進而收集相關文獻資料,期能從研究獲得值得參考之結果。本研究 以45歲以上之中高齡者為研究對象,目的在瞭解與探討中高齡者社會參 與、憂鬱症狀與活躍老化之相關因素,本節將就研究目的說明如下: 一、瞭解中高齡者社會參與、憂鬱症狀與活躍老化現況。 二、瞭解不同之社會人口學變項在中高齡者社會參與、憂鬱症狀與活躍 老化的關係。 三、探討中高齡者社會參與、憂鬱症狀對活躍老化整體之預測力。. 第三節 研究問題 5.
(18) 根據前述研究題目之重要性與研究目的,本研究要探討之問題如下 說明: 一、瞭解中高齡者社會參與、憂鬱症狀與活躍老化的現況為何? 二、瞭解中高齡者社會人口變項與社會參與、憂鬱症狀與活躍老化的關 係為何? 三、瞭解中高齡者的社會參與、憂鬱症狀能否有效預測活躍老化?. 第四節 研究假設 根據研究目的及相關文獻資料,本研究提出以下六項研究假設: 一、研究對象之社會人口學變項與社會參與、憂鬱症狀與活躍老化有顯 著差異。 二、中高齡者社會參與、憂鬱症狀與活躍老化有顯著相關。 三、中高齡者社會參與、憂鬱症狀能有效預測活躍老化。. 第五節 名詞界定 本研究在探討過程中,將涉及一些重要名詞變項,為使研究更明確 清楚,茲將重要之名詞界定於下: 一、中高齡者 依我國就業服務法第二條第一項第四款規定: 「中高齡者是指年滿45 歲至65歲之國民」 ;老人福利法將65歲以上者定義為老人。行政院主計處 對我國人力資源之統計,將民間勞動力定義為15歲以上可以工作的民間 6.
(19) 人口,基本上沒有年齡之上限。因此,從勞動力、人力資源運用與既有 法律體系應用之角度,將45至65歲之國民,名詞界定為「中高齡者」 ,65 歲以上國民,名詞界定為「高齡者」。本研究所提及之「中高齡者」,不 分男、女性別持續參與社區活動者,年齡在45歲以上者,分為45-50歲、 51-55歲、56-60歲、61-65歲、66-70歲、71-75歲及76歲以上共七類。 二、社會參與 根據Thompson(2006)之主張,「社會參與」就是每一個人皆擁有 的一種機會與責任,自發性幫助他人及社區之工作。本研究所稱的「社 會參與」,係指個人能貢獻己力,主動參加社會事務、社團活動及課程, 與他人能交流互動,維持與社會連結之關係。參考相關文獻及研究目的, 本研究將社會參與界定為「社團活動」、「學習活動」、「休閒活動」、 「宗教活動」、「志願性服務」等五個層面。 三、憂鬱 本研究採用廖以誠等(2004)翻譯 Yesavage 等人(1986)發展之簡 短老人憂鬱量表(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Short Form, GDS-SF),評量 最近兩週內之負向心情。簡短老人憂鬱量表之特點,在於題目只包含情 感、認知及行為症狀有關之題目,而不包含與身體症狀相關的題目,作 答方式是採是非題作答,答「是」給 1 分,答「否」給 0 分,正向題 5 題,負向題 10 題,總分 15 分。第 1、5、7、11 及 13 題答「否」者, 7.
(20) 第 2、3、4、6、8、9、10、12、14 及 15 題答「是」者,符合答案者, 每一題給 1 分。一般而言,0-4 分屬正常,5-9 分 屬輕度憂鬱,10-15 分屬中至重度憂鬱。 四、活躍老化 WHO(2002)提出「活躍老化(active aging)」觀念,將活躍老 化定義為:使健康、參與、和安全達到最適化機會之過程,以便促進民 眾老年時的生活品質。活躍(active)指的是持續地參與社會、經濟、文 化、靈性與公民等事務。指主動積極參與社會活動,有積極樂觀之生活 態度,對生活感到滿意,並持續活躍未來或當下之老年生活。而WHO所 定義之”ACTIVE”:refer to continuing particiation in social, economic,cultural, spiritual and civic affairs, not just the ability to be physically active or to participate in the labour force.”(Active Ageing, A Policy Framework, 2002)。本研究以自編「活躍老化量表」上之得分, 定義「活躍老化」為(一)心理健康(二)生活調適(三)社會互動三 個面向同時運作良好之狀態,著重老年生活仍維持獨立與參與狀態。 五、宗教活動 宗教社會學把宗教視為一種社會現象,把宗教組織視為一種社會組 織,把宗教行為視為一種社會行為。美國學者詹姆斯•戴維德遜(James Dovidson)和蒂恩•克努德森(Dean Knudsen)他們認為,應該在“宗教 8.
(21) 取向”和“宗教信奉”上作出區別。宗教取向包括幾個因素︰特殊的信 念、個人得救信念的傾向、信仰在日常生活中的倫理作用、社會關系和 宗教知識。宗教信奉分為兩個方面︰宗教意識和宗教參與。宗教意識指 信教者對宗教在其生活中之重要性的評價,宗教參與則指清楚可見的宗 教行為︰參加儀式、參加宗教團體贊助的各種活動。. 第六節 研究限制 一、選取樣本之限制 本研究考量樣本取得不易掌握,僅以臺北市某行政區之中高齡者為 對象,並未納入其他地區的樣本,以致無法全面說明及涵蓋其他地區中 高齡者之現象,此為研究限制一。 二、研究工具的限制 本研究問卷調查所用之問卷,屬於自陳式的工具,為了避免問卷過 長而影響受試者之填答意願,僅列出幾個重要變項來探討,對於變項的 測量,是藉由受試者的知覺反應來完成。而個人之知覺與實際的反應或 多或少有些許差距。填答者可能受個人情緒、認知及過去經驗等因素影 響,對於問卷內容及題意解釋亦可能有所誤差,此為研究限制二。 三、推論的限制 (一)本研究所得之相關變項統計資料與結果,僅限於研究調查工具所 涵蓋的範圍。 9.
(22) (二)本研究受限研究者本身時間、人力之限制,不能作大規模的普查, 僅能以臺北市某行政區的中高齡者進行叢集抽樣,未能普遍分布 到所有抽樣之地區,因此,較難顧及樣本來源的均衡性。而研究 結果是否可以推論至其他地區中高齡者之現象,待日後研究者探 討研究。因此,本研究結論只能推論到背景相類似者地區中高齡 者之狀態,為研究限制之三。 四、問卷量表之限制 社會參與的內涵以社團活動、 學習活動、休閒活動、宗教活動及志 願性服務等五個面向作為社會參與之評量架構面,在社會參與宗教活動 的確可能會影響身心發展,但是否該列入「社會參與」的構面中,值得 商榷,因為一位宗教信仰瘋狂的人,不見得有很豐富的社會參與,因為 他可能是過度迷信;而無神論者也可能有很多的社團、學習、休閒活動 而與周邊的人與環境有許多互動。. 10.
(23) 第二章 文獻查證 本研究旨在探討中高齡者社會參與、憂鬱症狀與活躍老化相關因素 之文獻探討。本章共分為四節,首先探討社會參與的意義、內涵及其相 關因素探討,接著說明憂鬱的定義、盛行率及其相關因素探討,第三節 探討活躍老化的意義、內涵及其相關因素探討,第四節就中高齡者社會 參與、憂鬱症狀與活躍老化間之關係探討。. 第一節 社會參與的界定、內涵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 為對中高齡者社會參與有全面性及周延的瞭解,本節將先說明社會 參與的意義,然後探討中高齡者社會參與的內涵及其相關理論,最後再 討論中高齡者社會參與社會人口學變項關係之探討。 壹、社會參與的意義 社會參與是由社會(social)及參與(participation)所組合而成之語 詞,「社會」是指某一階級或某些範圍的人所形成之集合體,其組成份 子具有一定關係,由此之關係,彼此合作而達到一定的目的。而社會中 的成員積極參與社會活動,不僅能豐富個人的生活,促進自我之實現外, 更能增進社會的進步與和諧。「參與」這個名詞原屬於政治學上的用詞, 以鉅觀的觀點來看,意指公民意識之覺醒,及公部門有關權力或資源的 分配,加入公眾事務的政策制定、執行、管理、及評鑑,進而發揮民主 精神,增進社會公平與正義實現及人民生活福祉(李春梅,1999)。人 11.
(24) 是屬於社會群居動物,一切生活所需皆依賴他人與相互協助。因此,社 會中之成員積極參與社會活動,不僅能豐富個人的生活,亦能促進自我 之實現,更能增進社會安定與祥和。 然而,國內外學者有不同的說法,楊國樞(1978)將「參與」之詞 定義為一個人在團體中,投入個人思想、行為及其他資源,促使團體受 到影響,因而產生某種預期結果之活動。「參與」經常被冠上其他名詞, 諸如民眾參與、教育參與、活動參與、文化參與、社會參與及宗教參與 等等。以下表2-1為研究者將國內外學者及其相關研究,對社會參與之定 義歸納彚整說明。. 12.
(25) 表2-1 國內外學者、其相關研究結果及對社會參與之定義歸納說明 學者相關研究 研究結果 其指出社會參與,可從志願性服務工作及文康休閒活動探 討。 有關退休人員之健康、經濟及社會參與之研究,對於社會參 與的說法,是指人們在社會網絡中所涉及的朋友、親人、鄰 Dorfman (1995) 居,皆能增強人際間的互動,或組織團體來推動共同關心之 事務。. 李瑞金(1995). 許坋妃(1997). 此研究指出個人社會參與有助於老年人與社會之互動,或與 他人有所溝通,促進個人之自我成長。. 費陪弟(1998). 此研究指出社會參與,不僅促進社會資源充分利用,及社會 進步和諧,個人亦能獲得更多之自我成就與福祉。. 林振春(1998). 在社區總體營造研究中,認為「社會參與」可說是個人在整 個社會運作過程中,投入自己的意見、行為及其他資源,以 便於產生方面發生效果,使自己的努力能對社會具有某種程 度之影響,進而產生預期的效果。. 林珠茹(2002). 界定社會參與在定義上,是一個動態之概念和行動,以有組 織之行動投入社區活動,因社區類型而各有獨特的形式、內 涵與目標。. 張怡(2004). 進行社會建構下高齡者社會適應歷程之研究,將「社會參與」 界定為透過參與社會的機會與權利之擁有,以一個動態的概 念與行動,有組織的投入社會各類型的活動形式。. 在「社會參與或社會疏離—理論與實務」中指出:社會參與 Thompson(2006) 就是每一個人皆擁有的一種機會與責任,自發性地幫助他 人、社區的工作。 「社會參與」係指個人在參與社會活動過程,積極主動投入 社會之運作,與社會其他成員互動,並加入自己的主觀理 陳佑淵(2007) 念、思考及行動,分享社會中教育、文化、宗教、休閒及政 治等資源。 社會參與係指個人貢獻己力,主動參加社會事務、社團、活 蘇琬玲(2007) 動與課程,與他人交流互動,並融入至整體的生活中,達到 共享的過程。 個人自發性奉獻己力,參加社會事務、社團、活動及課程, 吳佳玲(2009) 與他人互動,使自己有所成長,達到共用之過程。. 綜上國內、外學者,研究者對社會參與的界定,較強調參加的過程、 與他人互動、融入整體的生活,具有多元之型態等要素。綜合以上學者 對社會參與名詞之界定,歸納提出本研究「社會參與」之定義,係指個 13.
(26) 人具有參與社會之機會與權利,貢獻自己所擁有的資源,分享社會中之 資源,增進社會互動機會,進而追求自我成長。 貳、社會參與的內涵 有關社會參與的內涵,茲就學者所提出之觀點及相關研究,分別探 討及說明如下: 中高齡者之社會參與,可包括教育的參與、志工的參與、宗教的參 與、政治的參與、組織的參與等,及其他社會活動的參與(教育部,2006; 張怡,2003);亦可分為自願與慈善工作、培訓課程、體育與社會俱樂 部,宗教組織和政治與社會組織(Sirven&Debrand, 2008),不同種類的 參與有不同之功能。 社會參與可分為正式和非正式之面向:正式之社會參與,包含出席 預先規劃的團體集會或義務團體,且在其中有社會接觸的層面,如宗教 服務、俱樂部及自願性工作等;非正式的社會參與,則包括更多簡單之 社會接觸,如拜訪或電話聯繫朋友,或自行外出參與社會等(Watson & Britton, 2008)。 Rowe 與 Kahn(1997)在成功老化(successful aging)之定義,提到 老年人需要活動的參與,包含良好之身體及認知功能、且沒有疾病。因 此,社會參與是成功老化不可缺少的部分,而隨著年代的不同,國內、 外學者對社會參與有某些程度上的差異界定,Bassuk、Glass 與 Berkman 14.
(27) (1999)認為,老年人維持與社會聯繫、高度參與社會活動,可預防認 知功能之衰退。且將社會參與分為配偶存在、每月至少和三個親友視覺 上之接觸、每年至少與十個親友非視覺上之接觸、每月至少參與一次宗 教性活動、參與其他組織性之團體活動、定期參與社會活動;Bukov、 Maas 與 Lampert(2002)認為社會參與是一種個人與他人分享資源之行 為,包括:集體性社會參與、生產力社會參與、政策性參與;Wang 等人 (2002)將社會及休閒活動分為精神性活動、身體性活動、社會性活動、 生產力活動、娛樂性活動;Utz 等人(2002)界定社會參與為與配偶以外 的人之社會互動,包含正式(參與會議、宗教活動、志願服務、)與非 正式(與朋友交往、電話聯絡)之社會角色;Takeyachi 等人(2003)則 表示社會參與分為社會活動與社會整合,社會活動包含運動、旅遊、社 團、志願性服務、進修等;社會整合意指與社會有所關聯,包含同住家 人人數、親密友人、與鄰居人際關係、社區活動、參與頻率等。 國內學者之見解,如林松齡(1983)將社會參與界定為個體與家庭 以外之人際關係及社團參與;江亮演(1988)則認為社會參與可透過個 體對社團的參與、鄰居往來、親友關係及老人興趣等面向加以測量;萬 育維(1993)的研究分類方式,將社會參與分為五大類型,分別為休閒 旅遊、宗教活動、志願服務、進修學習與政治參與。曾中明(1993)認 為社會參與涵蓋層面甚廣,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及教育等公 15.
(28) 共事務層面。其中提到社區參與可分為五種類型,分別為休閒活動、宗 教活動、志願服務、進修研習與政治參與。黃國彥、詹火生(1994)對 老人社會參與之界定,可分為兩種:一種為有酬的工作,另一種為無酬 的志願性服務工作。李瑞金(1995)指出老人的社會參與可分為:志願 性服務工作及文康休閒活動等。呂寶靜(1996)將高齡者社會參與分為: 休閒活動、社會(志願)服務、進修學習等。林珠茹(2002)界定老人 的社區參與,在定義上為一個動態概念和有組織的行動,有組織的行動 投入社區活動,而社區類型有獨特性之形式、內涵和目標。張怡(2003) 認為社會參與定義為老人透過參與社會的機會與權利的擁有,以動態的 概念和行動,有組織地投入社會上各類型的活動形式。鄭喜文(2005) 更明確指出社會參與是影響老年人生理、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透過人 際間之接觸,個體可以維持社會身份,獲得情緒上的支持、物質上的協 助以及與社會接觸之相關訊息。 從上述不同學者對社會參與內涵之論述,綜括而言,社會參與包括 社團參與、鄰居往來、老人興趣、親友關係、宗教活動、休閒旅遊、進 修學習、志願服務、政治參與、有酬的工作、無酬的志願性服務工作等 類別。 參、社會參與之相關理論 在老人社會參與相關的理論中,可分為消極層面與積極層面。在消 16.
(29) 極層面,如最早先的「撤退理論」,其主要論點強調社會必須淘汰失去 功能者,認為老年人退休之後,就應該從社會機制中撤退下來,讓年輕 人取代老年人成為社會之主流份子。在積極層面,有活動理論、持續理 論、次文化理論、需求與滿足理論及替代理論等。以下就有關社會參與 之理論逐一闡述說明如下: (一)活動理論 「活動理論activity theory」認為老年人在老年期生活最為成功方面, 是在於他們全面參與日常生活之社會活動,保持經常忙碌的生活。李宗 派(2007)認為活動理論,企圖解釋個人對於老年之變化如何適應,例 如:退休、衰弱的身體、慢性疾病及角色的損失等,且主張老年是中年 期之延長,個體在社會中的角色並不會因老化而減少,只要個人在生理、 心理上有能力,仍然可以執行其角色與任務。 活動理論定義為:「老年人所參與的非正式角色越多,便越能降低 因老化而喪失許多義務性角色後的沮喪」。江亮演(1988)指出活動理 論,是假定當人們進入晚年只要保持活動,持續著中年時期的活動水平 和期望,便可以維持社會及心理上之適應,而此派觀點又稱為「社會參 與理論Social Engagement Theory」。Kotwal和Prabhakar(2009)指出, 活動理論之基本前題,是持續活動能促進身心健康及性生活滿足。具有 較高活動力的老年人,有較好之生活滿意度及較佳之問題因應能力。個 17.
(30) 體在晚年保持參與社會活動之最佳狀況,則能帶來生活上的滿足。 因此,自我概念產生適應上的問題,且社會不認為此老年人族群是 完全參與之成員,導致老年人與社會活動漸行漸遠,被迫處於不活動的 狀態,可稱為一種「無角色的角色roleless role」(Burges, 1960);(李 宗派,2004)指出老年人可藉由非正式之角色扮演,以取代因老化所喪 失之義務性角色,由新的角色取代失去的角色(林麗惠,2002),且許 多高齡者對「無角色的角色」之恐懼,期待能夠持續角色扮演的渴望(許 坋妃,1997)。Knapp(1977)提出:活動的參與能強化個人之角色認同, 進而提升生活的滿意程度。因此,要使老年人調適晚年生活,並維護老 人社會關係,應協助老年人持續參與社會活動。 (二)次文化理論 「次文化理論subcultural theory」是由Rose(1965)所提出的「老人 次文化理論」。老人次文化理論認為社會將老人與主流社會劃定一道明 顯的人為界線,老人因為年齡相似而連結,逐漸於社會中隨年齡而形成 次文化,進而促成老年團體意識的產生。根據老人次文化理論,中高齡 者退休後參與社會團體之活動,可以增進彼此間的聯繫與支持,在老人 的次團體中,老年人有共同的語言、相近的年齡及身心的發展。透過老 人團體之彼此互動與學習,形成另一個新的支持網絡,可提升其生活品 質及自我概念。老年人口逐漸成長,造成老年人為非老年全體所刻意忽 18.
(31) 視的族群,老年人增加其與退休老年人互動的機會,因而,形成老年之 次文化體系(引自Matras, 1990)。 次文化的產生可能與宗教信仰、族群、地域等因素有關,因此,由 於成員之間性質相近,彼此間互相協助、扶持,並分享經驗、心情及尋 求解決問題的方法。Turner(1992)認為,老人透過協助他人,如:以社 會參與活動,來建立自己的地位。中高齡者參與社會性的活動,透過彼 此間的服務過程,支持網絡缺少者,將獲得同儕的安慰與支持,此種基 於彼此相同的特質與志趣,所形成的次文化體系,在相互的認同與支持 互動模式下,增進自我肯定與精神生活之滿足。 (三)交換理論 「交換理論exchange theory」強調社會關係是一連串的社會交換,當 社會行動者認定行為所帶來的獎賞勝過付出之成本時,行為才會繼續(呂 寶靜,1999)。社會交換是綜合社會行為科學與經濟學為基礎的理論, 其主要目的在於解釋人與人之間互動的行為,是一種利益交換的過程。 主要論點認為個人社會地位取決於對社會的貢獻及社會所給予的酬勞。 老年人對社會貢獻少,因此,無法爭取較多的酬勞與社會地位(蔡文輝, 2008)。而老年人的人際關係,呈現過度依賴他人,而所能提供的交換 與報酬相對薄弱,致使老年人期待的報酬亦相對薄弱(吳老德,2010)。 顏建賢、陳美芬(2008)指出,高齡者必須在社會中與他人互動,建立 19.
(32) 新的人際關係與社會情境,拓展所需的社會支持,對退休生活的調適與 生活品質提高有較大之助益。 因此,「交換理論」的觀點,乃植基於「酬賞」的觀念上,在社會 上,一個人若要得到別人的尊重,就必須有資源用以交換,中高齡者若 要營造新的人際關係,就必須走入人群,參與社會活動,才能認識朋友, 並獲得人際的支持,從而建立自尊心與價值感。 (四)角色存在理論 「角色存在理論role exist theory」主張老年人從工作崗位退休後,在 生理及心理兩方面有逐漸退化之現象,如果沒有適當的活動,來填補心 靈上的空虛,就容易加速身心之老化,所以,需尋求一個新的、有意義 的角色,以彌補生活上之空白,重建生活的意義,以及自我的認同。美 國社會學家 Parsons 於1942年指出: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就是個人角色 與社會角色的互動,社會角色不是恆常不變的,它會隨著社會的變遷而 改變,任何一個人會同時擔任數個的角色。老人社會角色已變遷,或某 些角色已消失,使得個人參與社會的主要制度結構,如老夫妻核心的家 庭和職業組織終止,又必須面對數種新角色或可能互相衝突角色的來臨 (引自李瑞金,1996)。 基於以上的觀點,中高齡者在社會活動參與的過程中,積極的走入 人群,促使社會角色的獲得,並取得自我實現的滿足,將有助益其身心 20.
(33) 健康及新社會角色的扮演。徐立忠(1989)並強調,老年人生活適應的 重點在於社會角色之調整,因此,老年人社會地位的失落是一種社會角 色之轉變,因而,老年人應以新的角色來取代原來之角色型態。參加社 區活動不僅可以協助老人重新調整其社會角色、增加其社會支持及聯繫, 更能協助老人學習一個新的角色。 (五)需求層次理論 心理學家 Maslow 在1954年提出「需求層次理論need- hierarchy theory」,將人類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隸屬需求、尊重 需求、自我實現需求等五個層次,其認為人類的需求是有層次的,彼此 間相互有關聯的,基本的生理及安全等低層次的需求滿足後,再進一步 追求更高層次屬於精神層面的滿足。中高齡者在基本需求滿足無虞之後, 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及與社會保持互動,並透過這種社會互動的過程中, 獲得身心及精神層面的滿足。美國社會學家Forder A.更具體指出,老年 人的需求從基本之健康需求、經濟需求、居住需求,到高層次的心理及 社會需求,以追求老年人晚年生活目標的滿足以及對老人角色的圓滿適 應(李瑞金,1996)。而Atkinson、Herzberg 等亦提出滿足理論(content theory),指出人類除物質需求滿足之外,亦需要追求精神層面的自我成 長。 陳宇嘉(1984)指出,人生每個時期皆有不同的需求,老人的需求 21.
(34) 有其獨特性,而老年人社會參與即與心理和社會需求有關。中老年人在 基本需求無虞後,將自己投身於社會活動中,與社會保持互動。由Maslow 的需求理論來看,自我實現是人生最高的需求。因此,中高齡者藉由本 身所具有的能力,獲得社會參與及自我成長的滿足,進而追求更高層次 的心理滿足需求。 綜合以上的老人社會參與理論,從積極性的活動理論、持續理論、 次文化理論、需求與滿足理論與角色替代理論等探討,「活動理論」認 為具有較高活動力的老人,身體相對較健康,及有較好的生活滿意度及 較佳的問題因應能力。「次文化理論」中高齡者參與社會團體活動,增 進彼此間之聯繫與支持,形成的次文化體系,在相互認同與支持的互動 模式下,增進了自我肯定與精神生活的滿足。「交換理論」論點認為透 過參與社會活動,獲得人際之支持,拓展新的社會支持,從而建立自尊 心與價值感。「角色存在理論」認為在社會活動的參與過程中,尋求一 個新的、有意義的角色,可以彌補生活上的空白,重建生活的意義,及 自我的認同。「需求層次理論」在基本需求無虞之後,將自己投身於社 會活動中,與社會保持互動,獲得社會參與及自我成長的滿足,進而追 求更高層次的心理滿足需求。 這些理論強調中高齡者在退休或子女成長後,需要藉由參與活動, 保持與社會的接觸,才能維持生活的意義及功能、強化自我概念、保持 22.
(35) 與社會的聯繫並促進身心之健康,使其生活過得有成就感。因此,參與 社區活動對老年人而言,確實有其實質上的幫助。 肆、社會參與及其相關因素探討 本研究就影響社會參與因素有關之社會人口學變項關係進行探討, 國內外相關的研究結果,發現影響社會參與的社會人口學變項包括:性 別、年齡、退休時間、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健康狀況、經濟狀況、居 住狀況、及家人支持等。以下分別就這些變項說明如下: 一、性別 在性別方面,一般研究指出,女性的社會參與較偏向學習活動、宗 教活動、志願性服務;男性則較偏向休閒活動、社團活動。在學習活動、 宗教活動、志願服務等活動,以女性參與者居多,鍾肇騰(1999)在進 行「老人教育參與者、非參與者教育態度與規範失調之比較研究」,探 討高齡者參與學習與否對其生活規範之影響,其中發現,就參與教育活 動而言,學習活動參與者以女性居多。Dorfman(1995)等人在美國Iowa 州進行退休人員健康、經濟能力以及社會參與之研究,探討健康、經濟 能力與社會參與的關係,發現高齡女性參加活動之比率高於男性,例如: 拜訪鄰居、參與社團、教會活動等活動均屬之。而在休閒活動、社團活 動等活動,以男性參與者居多。依臺北市大安區參與社區活動民眾之健 康行為調查分析,參與社區活動民眾之特性,在性別方面女性佔67.0%, 23.
(36) 男性佔33.0%(楊逸菊等,2009)。 綜合上述說明,多數的研究皆顯示性別與社會參與有關,本研究將 更加探討性別、憂鬱狀態與活躍老化之間的關係,因此,將「性別」列 為重要因素,擬進行此一方面的探討與驗證。 二、年齡 在探討高齡者之年齡與社會參與的相關研究中,大多指出「年齡」 對「社會參與」有顯著之影響。關於年齡與社會參與的研究顯示:老年 人的社會參與行為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遞減(廖素嫻,2003)。可能原 因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加,健康狀況越來越差,限制了活動的參與頻率; 另一方面可能是隨著年齡越來越增長,老年人逐漸自原有的社會角色中 「撤離」,對各項活動的參與逐漸減少。年紀較輕之高齡者傾向學習活 動,年齡較長者傾向於宗教活動、志願活動、休閒活動等。在邱民華(2003) 的研究發現,教師退休年齡越年輕者,參與社會性活動的機會越多;在 梁以君(2004)的研究中發現,年齡越高之退休教師因體力與健康的衰 退,逐漸減少社會活動的參與。在張梅玲(2006)研究發現,年齡越小、 自我照顧能力佳的老年人社會參與狀況較好。在俞聖姿(2009)研究發 現,年齡的因素與社區老人社會參與情形達顯著相關;而傅嘉瑜(2006) 使用「臺灣地區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系列」,在1999 年調查資料的次級資料分析亦有相同的結果。林勝漢(2010)在其研究 24.
(37) 中發現,嘉義縣國中小退休教師以60~69歲、退休年數小於10年,在活動 參與上最佳。 綜上所論述,高齡者社會參與之層面,可能因年齡差異而有所不同, 由此可知「年齡」是影響高齡者社會參與之重要因素,但對中高齡者而 言,是否有相同的結果,尚待進一步研究與驗證,故本研究擬以此變項 進一步探討。 三、退休時間 在退休時間與社會參與關係的研究中,多數研究顯示兩者間呈現顯 著的相關。一般認為退休時間越短者,其參與志願服務、社團參與、學 習活動愈高(沈佳蓉,2006;賴永和,2001;梁以君,2004;羅振宏, 2005)。另一方面,於邱民華(2003)的研究中則持不同的看法,研究 指出退休時間越長的教師,其志願服務、社團參與及整體社會參與之意 願強烈。 綜上所論述,不同的研究對於此一變項有不同的看法,為進一步瞭 解退休時間與社會參與的關係,實有必要將此一變項納入本研究中探 討。 四、教育程度 相關教育程度與社會參與的相關研究中指出,教育程度對社會參與 具有影響力,教育程度較高者較易從事志願性服務、休閒活動及學習活 25.
(38) 動。高教育程度,對參與正式、非正式組織、參與志願服務、及參加學 習活動均有正向之影響(Robertson, 1988;劉弘煌,1996;林麗惠,2001)。 林麗惠(2001)進行「高齡者參與學習活動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 探討參與學習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結果發現教育程度為「高中職」及 「大專程度以上」者,參與學習活動之比率較高,顯示教育程度愈高, 愈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張梅玲(2006)之研究指出,教育程度高之老人, 社會參與狀況較佳 。在蔡明展(2010)研究嘉義市60歲以上的老人,結 果發現「高中職」者社會參與較積極。多位研究者對於社會參與在教育 程度方面,研究結果指出在教育程度上具有顯著差異(傅嘉瑜,2006; 楊 婕妤,2005; 蘇琬玲,2007)。 綜上所論述,教育程度的高低除代表教育年限的長短外,也代表著 個體社會化機會的多寡,許多社會活動的參與均需要具備一些技能,而 學校教育正是提供技能學習和演練的場所。然而,現今是資訊發達之時 代,自我充實的機會很多,教育程度並不能就足以代表個人學識。因此, 實有必要再對此變項進一步探討。 五、婚姻狀況 沈桂枝(2001)之研究探討發現,「婚姻狀況」是老人社區參與程 度的重要預測變項之一。已婚或配偶仍健在者,可能受到配偶的支持與 鼓勵,而有較高的志願服務參與率或擁有更強之社會參與動機(蔡啟源, 26.
(39) 1995; 林珠茹,2002)。以「已婚有偶者」,參與休閒活動、志願服務、 學習活動、宗教活動較多,「未婚者(包括單身、喪偶或離婚)」在各 層面的社會參與較低。Glaser 等人(2006)之研究顯示,已婚有配偶者, 社會參與較踴躍,尤其是在休閒活動、拜訪親友等層面參與度較高。唐 存敏(2004)的研究發現,以已婚配偶健在之高齡者,在參與教會活動 方面,有顯著高於其他婚姻狀況的高齡者。邱民華(2003) ;俞聖姿(2006) 的研究指出,不同的婚姻狀況,在社會參與有顯著的差異。吳佳玲(2009) 之研究發現,離婚或分居、有宗教信仰、再度就業、家人支持參與者, 社會參與程度較佳。亦有研究認為婚姻狀況並不會影響社會參與,林麗 惠(2001)之研究發現:台灣地區高齡者參與學習活動,不會因婚姻狀 況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因為,參與學習活動係屬一項自發性之行為。 因此,不因婚姻狀況之不同而有所差異性。 由上所論述,婚姻狀況對社會參與的影響,因為不同之研究觀點與 研究對象,其結果並不盡相似。因此,研究者為瞭解中高齡者社會參與 及婚姻狀況的關係,乃將此變項納入本研究中。 六、健康狀況 在健康狀況方面,一般研究大部指出,高齡者其「健康狀況」愈佳, 其參與休閒活動、志願服務、學習活動、宗教活動等層面愈積極。Hooyman 與Kiyak(2002/2003)研究發現,多數健康狀況良好者,且經濟不虞匱乏 27.
(40) 的年輕老人(65至75歲),其生活狀態如同中年時期之延伸。換言之, 當老人健康狀況不佳時,其自我照顧的能力亦隨之降低,因而,依賴他 人支持與照顧(黃春英,1996)。林麗惠(2001)的研究結果發現,參 與學習者以「自覺健康狀況很好者」居多,其可能的原因為:身體健康 狀況是從事任何活動的根本,自覺健康狀況越好者,越能促進高齡者之 學習活動;另學習過程中,越能滿足高齡者的社會需求,越能除去其老 而無用的消極心態,將更有助於身心健康的維持。Walton、Berry 和 Dehaven(2002)的研究指出Enrique Ruelas 學者在墨西哥境內,進行的 國家健康計畫研究,探討社會參與及健康之關係,研究結果顯示:參與 教會、清真寺、寺廟等宗教活動者的健康狀況是較佳。傅嘉瑜(2006); 俞聖姿(2009)研究則認為,健康狀況是影響高齡者社會參與之重要因 素。 綜合上述,可見健康狀況與社會參與有相關性,因此,研究者為瞭 解中高齡者社會參與和健康狀況之關係,乃將其納入本研究中,作進一 步研究與驗證。 七、經濟狀況 一般的研究指出,在社團參與、志願性服務及宗教活動等方面,以 經濟狀況較佳者居多。在學習活動方面而言,經濟狀況則不影響參與情 形。在社團參與、志願服務及宗教活動方面,賴永和(2001)的研究顯 28.
(41) 示,自認為經濟狀況「普通」及「良好」,其在志願性服務、人際互動、 社團參與等方面明顯較高。唐存敏(2004)的研究,經濟收入高且穩定 者,可提供其相對有安全感,因此,參加教會活動明顯提高。楊婕妤(2005) 研究發現,年收入越多、收入來源為子女提供、有個人資產之女性,較 積極參與社會活動。陳佑淵(2007);俞聖姿(2009)研究認為,經濟 為影響退休教師社會參與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此上述學者的研究發現,經濟狀況較好的高齡者,比較有自主活 動的時間,回饋社會的理念,其參與社會性活動的意願相對越高。 八、居住狀況 有關居住狀況方面,一般研究均指出,在社團參與、志願性服務、 宗教活動、休閒活動等層面之高齡者,以與家人同住者居多。在社團參 與、志願服務與休閒活動等層面,李瑞金(1995)的研究顯示,以「與 配偶及已婚子女居住」者占最多數,研究指出與老伴子女同住的老年人, 參與社團活動或志願助人團體活動也較踴躍。Glaser等人(2006)之調查 指出,與「與配偶同住,不論有無子女者」,其在人際互動的社團參與 或休閒活動等,參與度均明顯較其他高。另外,亦有研究指出,婚姻狀 況不會影響社會參與(沈佳蓉,2006);陳佑淵(2007)的研究有不一 致之看法,研究指出居住狀況與退休教師參加志願服務工作,未達顯著 相關。 29.
(42) 根據上述之相關研究,社會參與會受到「居住狀況」之影響,而各 學者之看法不盡相同。因此,本研究者將進一步進行居住狀況與社會參 與之關係研究。 九、家人支持 有關家人支持對高齡者社會參與關係之研究,發現「家人支持」與 社會參與有相關性,在志願服務、休閒活動、社團活動等層面更為顯著。 Glaser 等人(2006)之研究提到,中老年人在社會參與的過程中,配偶 及孩子的鼓勵與支持愈強烈,其參與休閒活動就愈高。Thompson(2006) 進行社會參與及社會隔離之比較研究,研究結果指出,家人支持愈正向, 受訪者或受試者的社區服務、社團活動參與愈積極。 綜合上述,多數研究顯示家人支持與社會參與有相關,故本研究將 「家人支持」列為研究項目之一,以更一步瞭解對中高齡者社會參與的 影響程度。 綜觀國內外的之相關研究,歸納出性別、年齡、退休時間、教育程 度、婚姻狀況、健康狀況、經濟狀況、居住狀況、家人支持等社會人口 學變項,均與社會參與有相關;其中退休時間、健康狀況、婚姻狀況、 經濟狀況、家人支持、居住狀況之變項,在高齡者研究上已達到一致之 觀點。而在性別、年齡、教育程度仍有爭議或尚未有定論。鑑於目前社 會情境時空之差異與變化,為了深入瞭解中高齡者族群在社會參與的情 30.
(43) 形,故研究者將上述變項皆納入以作更廣泛的研究。. 第二節 憂鬱定義、盛行率及相關因素之探討 壹、憂鬱的定義 憂鬱(Depression)為一種屬於憂愁、悲傷、頹廢、消沉等多種不愉 快綜合而成複雜的心理狀態(張春興,1989)。憂鬱是造成老年人痛苦 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經常未被正確的診斷,亦缺乏適當的治療。「憂 鬱」屬一種情緒、症狀或症候群,為正常之人類情緒反應。人若遇到挫 折、失落、不如意,難免會悶悶不樂(Becker & Kleinman, 1991)。憂鬱之 情緒也常會造成負向之自我評價(楊培珊,1999),用詞多偏向負面、消極 層面,譬如: (1)在自我方面:使用「不適當、缺乏、軟弱」等之用語; (2)在世界方面:使用「陰沈、孤獨、不公平」等之用語; (3)在未來 方面:使用「無趣、晦暗、無望」等之用語(Greenberg & Beck, 1989; 余 民寧等,2008)。 貳、憂鬱的盛行率 憂鬱是晚年最常見之心理疾病,依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憂鬱症 是繼失智症之後,老年人口族群最主要的心理、身理問題(林正祥等, 2010) 。老年人若出現憂鬱症狀表現,譬如:睡眠障礙、體重減輕、焦慮 不安、社交退縮、記憶力或注意力下降等現象,常被視為正常的老化過 程(廖以誠等,2004; 謝宜芳,2008; 林正祥等,2010),再加上老年人較 31.
(44) 無法自行辨識憂鬱症狀,或否認或不訴說情緒上之憂鬱,各種因素皆使 老年人憂鬱問題常被忽略或錯失就醫機會而延遲診治,使其治療比例不 到三分之一(行政院主計處,1994)。 中老年人憂鬱症為由一群不同原因所造成情感困擾的疾病,並可表 現出各種不同的特徵。達到臨床意義之憂鬱症狀,在社區老人的盛行率 大約為8%至16%,腦部結構之改變,會使得有些人到老年時容易出現憂 鬱症狀。重度憂鬱症是企圖自殺或自殺成功之老人最常被診斷的疾病; 合併較多之身體疾病則是老年憂鬱症的特色。精神流行病學研究報告中 顯示,各國憂鬱症罹病率不太不相同,在美國60歲以上之人口有憂鬱症 狀者佔27%,符合憂鬱症診斷的則佔10%,台灣地區憂鬱症之終身盛行率 佔16-19.4%,1993年當時患有憂鬱症者,佔全國總人口數7%以上,估計 此項數據將逐年升高(翁素月等,2005)。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於2002年曾針對民眾對憂鬱症認知進行調查, 結果約有6.9%的民眾具有憂鬱症傾向,且有七成具有憂鬱傾向的人並未 尋求醫療協助,有四成的人不覺得自己的狀況屬嚴重,有58.19%有憂鬱 症傾向者即使到醫院就醫,亦不是選擇精神科的科別(嚴烽彰,2003)。 在美國,每年受憂鬱症約影響者有一千一百五十萬人,其中約有50%者有 自殺傾向;憂鬱症不但影響美國的失業率,也造成生產力的喪失、健康 照護方面的支出增加達437億美元,國家之社會成本付出相當大的代價。 32.
(45) 由上述之文獻得知,國內外社區老人憂鬱盛行率皆偏高,隨著社會 高度都市化之趨勢,社區老人之憂鬱症狀是值得重視的公共衛生議題。 因此,應該進一步瞭解社區老人憂鬱症狀之相關因素,進而促進中老年 人憂鬱問題之預防與處置。 參、憂鬱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 憂鬱症乃是因為遺傳基因(如家庭史及個性)、外界的生活壓力與 心理因素,這三種因素交互作用,使得腦內荷爾蒙或神經介質失衡所造 成的(蘇東平,2004)。呂淑妤、林宗義(2000)將影響社區老人憂鬱 因素分為:人口學特性、健康因素及社會關係等。以下就人口學特性與 憂鬱之相關性,諸如:年齡、性別、族群別、教育程度、婚姻狀況、經 濟收入、健康狀況、工作狀況及獨居與否等因素,進行探討與整理。 一、年齡 在南部某社區分層抽樣 210 位老人,進行面對面之問卷調查訪視, 並使用美國流行病學研究中心之憂鬱量表為測量工具,探討憂鬱的盛行 率,結果發現年齡與憂鬱並無統計上顯著相關性差異(呂淑妤等,2000)。 另有研究指出憂鬱症疾病特質中,憂鬱症發病年齡與憂鬱症狀成負相關, 也即是說發病年齡越輕者,憂鬱程度越高(吳美惠等,2006)。Chiu等 (2005)、Tsai等(2005)及Wang(2001)皆發現,年齡因素在雙變項 及邏輯式廻歸分析中,皆無統計之顯著性。 33.
(46) 年齡本身與憂鬱盛行率可能沒有直接之相關性,但因年齡與身體疾 病和身體功能不良有相關,而在身體疾病和身體功能不良與憂鬱症狀之 間又有相關連,以致於促成年齡與憂鬱之間有相關性。 二、性別 有國內研究提出女性憂鬱症盛行率高於男性,可能是因女性較男性 高齡(王仁傑等,2001),而女性易有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症、自律 神經失調等疾病,又因較男性高齡之故,故較易有喪偶、獨居、經濟拮 据等狀況,故造成憂鬱比例較高(李世代,2003)。另外,許多已開發 之國家人口統計資料,均顯示女性的平均預期壽命比較男性長5至7年, 且女性通常與年紀較長的男性結婚,使得在老年人口中女性成為失偶、 喪偶的機率遠大於男性(蔡秀美等,1995)。而在Tsai等(2005)研究發 現,具憂鬱症狀之女性所佔的比例(50.3%)高於無憂鬱症狀之比例 (41.8%),但在邏輯式廻歸分析中,性別因素卻無統計顯著性。Chiu等 (2005)也指出,不論是在都市或鄉村地區,性別因素皆不是社區老年 人憂鬱症狀的預測因子。 綜合上述之文獻,多數研究發現性別與憂鬱症狀相關,但在近年研 究,性別未必是社區中高齡者憂鬱症狀之直接影響因素。 三、教育程度 在一些研究發現,教育程度較低,罹患憂鬱的風險較高,尤其是不 34.
(47) 識字者(施春畢等,2005; Chong et al., 2001; Fu et al., 1988; Liu et al., 1997; Tsai et al., 2005; Wang, 2001)。教育背景是個人生涯於早期的努力目標, 個人生涯早期事件與成就是否有滿足個人的生涯目標,亦會影響老年族 群的憂鬱傾向(王仁傑等,2001)。目前有部分研究將教育程度、工作 狀況、經濟收入等因素,歸納為「社經地位狀況(SES)」作為共同討論。 一般而言,低社經地位狀況會造成較高的疾病發生率與死亡率,同時, 也是個人社會及生理心理上功能不健全的高度指標;在社經地位狀況上 的差異與心理失能也有關係,其中包括憂鬱(Annemarie Koster et al., 2006)。 五、婚姻狀況 研究指出鰥寡、單身或分居與社區老人憂鬱有顯著相關(Chong et al., 2001; Fu et al., 1988; Liu et al., 1997)。一般而言,有伴侶或具有配偶支持 性之老年人,發生憂鬱機率較低。以風險因子而言,歷年來自殺身亡的 老年人,有 90%以上是殘障、久病或老衰;超過 30%的自殺老年人的配 偶已經去世,且比例有逐年升高趨勢(江弘基等,2006)。George(1994) 也提出喪偶這類的生活事件,是影響老年族群憂鬱症的心理社會危險因 子(王仁傑等,2001)。國外研究指出,結婚之老年人比沒有結婚或喪 偶之老年人較少發生憂鬱機率(William et al., 2002)。但對老年人的性 格變化影響最大之社會因素是喪偶和退休之生活事件。而容易讓老人產 35.
(48) 生心理衛生問題之原因有:久病、無子女、喪偶、獨居、無經濟收入、 退休(張鐘汝等,1997)。美國人認為老年喪偶是最嚴重的壓力源之一, 其原因有:一、失去可信任依賴的人、失去性伴侶、失去多年的知音, 更失去生活上的照應,若想重新找到替代的人十分困難;二、老年期為 生命週期中身心狀態相對脆弱的階段,較難以接受。以往的大家庭生活 漸漸被核心家庭所取代,老人與伴侶便形成緊密相依的生活且形成獨立 自主生活的個體,故在失去伴侶時亦容易發生憂鬱的情形(李世代, 2003)。 六、經濟收入 經濟收入為個人生涯於早期努力的目標,個人生涯中期事件與成就 是否有滿足個人的生涯目標,亦會影響老年族群的憂鬱傾向(王仁傑等, 2001)。在鄉村社區中高齡者之年收入越少,則越易罹患憂鬱(Wang, 2001)。(施春畢等,2005)研究發現,家庭平均收入在3萬元以下者, 其患憂鬱之風險是家庭平均收入3萬元以上者之1.63倍。國內有學者研究 提出,以嘉義地區65至74歲老人為樣本,所得之結果表示家庭中平均收 入較低者,亦出現較高的憂鬱症狀,危險對比值是為1.63倍,也即是說低 經濟收入者,其憂鬱症狀發生之可能性較高(施春畢等,2005)。 目前之研究一致發現,經濟狀況與社區中高齡者罹患憂鬱有直接的 關係。 36.
(49) 七、工作狀況 工作占人們每日生活的三分之一,在人生步入老年之時,該如何調 整這三分之一的時間便非常重要。退休是可預測的,越早有準備不見得 會有負面影響,但若是沒有調整得當,將造成某種失落之高風險,包括 失去自尊、創造力、友誼、金錢等(李世代,2003)。知識份子在邁入 老年之後,在原先強烈的成就感所支配具有不斷進取之要求,如今,因 退休突然感到空虛、寂寞、惆悵,覺得被社會所拋棄,並使他們更加敏 感起來,稍稍受到挫折或輕視,便容易憤怒萬分(孫宗魯,1994)。伴 隨著退休事件而來的老年期,是一個角色急遽變化的時期,並且引發一 連串的心裡與社會危機。例如因失去職業而收入減少,容易有經濟危機 感;由生產者轉為依賴者的角色使其產生失落感;由父母晉升為祖父母, 亦產生衰老感(鍾國文,1998)。面臨這樣的角色轉換,若無法成功地 加以調適,容易引起心理失調,產生消極情緒,進而引發各種身心疾病。 八、健康狀況 研究指出健康狀況較差(江信男等,2005; 呂淑妤與林宗義,2000; 林怡君等,2004; Tsai et al., 2005)、健康控制信念低(Harris et al., 2006) 皆是社區中高齡者罹患憂鬱之危險因子。(施春畢等,2005; Chiu, 2005) 的研究發現,身體有疾病罹患憂鬱者的風險是無疾病者之1.88~2.64倍。 在多種慢性疾病中,以心臟病(鄭惠信等,1995)、呼吸道疾病(Tsai et.al., 37.
(50) 2005),可預測社區中高齡者是否罹患憂鬱症。(江等,2005)研究發 現,73歲以上老人罹病種類越多,則憂鬱症狀越高。但在Tsai等(2005) 以65歲以上老人為對象,發現具憂鬱者之罹病種類多者顯著低於無憂鬱 者,但在邏輯式迴歸分析中,罹病數量無統計顯著。可見,罹患慢性病 不一定是與憂鬱有直接相關性。 九、獨居與否 國民健康局以老年人長期追蹤之調查研究指出:1996年以1663 位女 性樣本調查分析,獨居者有憂鬱症狀比例比非獨居者高(林小鳳等,2001), 而1999年的老人資料亦顯示出獨居老人的精神抑鬱度明顯較高 (林惠生, 2004)。容易讓老人產生心理衛生問題的原因有:久病、無子女、喪偶、 獨居、無經濟收入、退休(張鐘汝等,1997)。在台灣發生 921 地震之 後,有研究以災區某鄉村中65位之65歲以上老人為樣本,研究結果顯示, 有40%的獨居老人有憂鬱症狀,並呈現不同程度之憂鬱症狀,進一步發現 有50.8%的受訪者表示生活寂寞(蔡秀欣等,2001)。 綜合上述之研究,在年齡、性別、婚姻狀況、教育程度、經濟收入、 健康狀況、工作狀況及獨居與否等變項與憂鬱之相關性,由於其中部份 變項與憂鬱間的因果關係未完全釐清,故本研究擬再以較嚴謹的調查資 料進行探討。. 第三節 活躍老化的意義、內涵及相關理論之探討 38.
(51) 本節分別將活躍老化的起源、活躍老化的定義、活躍老化的內涵、 理論基礎及高齡者活躍老化國內外的相關研究分述於下: 壹、活躍老化的定義 WHO(2002)提出活躍老化(active aging)觀念,將活躍老化定 義為:使健康、參與、和安全達到最適化機會的過程,以便促進民眾老 年時的生活品質。在此所指的活躍(active)是指持續地參與社會、經濟、 文化、靈性與公民事務。其定義為「活躍老化是個人與群體為了增強老 年生活品質,而持續使健康、參與和安全進行的歷程」,且「活躍active」 意指「持續參與社會、經濟、文化、靈性與公民事物,而非單指生理的 活躍或勞力的參與。由以上可以瞭解「活躍老化」的意涵為:提高每一 位老年人之生活品質,使老年人可以保持健康、快樂參與和安全達到最 適化之機會的過程。此定義呼應了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身體、 心理、社會三方面的美好狀態,以及著重基層健康照護的作法。因此, 促進心理健康與社會連結之政策或計畫,與促進身體生理機能健康同等 的重要,並且能維持老年人自主獨立生活,這是當前高齡者照護方面首 要的目標與方向之一。「活躍老化」,主要之要素有三點:身體上和功 能上的健康、高度認知能力、主動參與社會,這些是維持原有社會關係 的最佳方式。活躍老化有五個特徵:(1)能與他人互動(2)生活有目 標(3)能自我接納(4)能個人成長(5)有自主權,其中重要要素便是 39.
(52) 維持活動力(朱芬郁,2006)。 貳、活躍老化的內涵 一、活躍老化的意涵:國內對於 active aging有不同的翻譯說詞,包括 「積極老化」(舒昌榮,2008)、「活力老化」(陳毓璟,2010; 楊培珊、羅鈞令、陳奕如,2009)、「活躍老化」(吳明烈、詹明 娟,2010; 盧宸緯,2008; 朱芬郁,2007; 徐慧娟、張明正,2004), 雖然不同學者有著不同的翻譯方式,但其內涵則是大同小異,本文 則採用較多學者所使用之「活躍老化」一詞。 二、1999 年為國際老人年,當時聯合國提出「活躍老化」的口號,2002 年世界衛生組織延續此一概念,希望以促進老年人延長健康壽命及 提升晚年生活品質為目標,有效提供及維持健康、社會參與及生活 安全重要性的一種過程(WHO, 2002)。徐慧娟、張明正(2004) 認為,活躍老化是指身體健康、無憂鬱狀態、良好社會支持、積極 投入生產力活動,其指出若以成功老化指標做為基礎之健康指標, 活躍老化則是進階之健康指標。 三、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02年公布的政策報告書《活躍老化:政策 架構》中指出, 「活(力)躍老化Active Aging」為達成「正向老化經驗」 之途徑。基於成功老化、生產性老化、健康老化等思考老化的不同 典範,及聯合國於1999年訂定的高齡者五大原則--「獨立、參與、尊 40.
相關文件
• helps teachers collect learning evidence to provide timely feedback & refine teaching strategies.. AaL • engages students in reflecting on & monitoring their progress
Although there was not muc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in relation to their durations of computer usage per day in the secondary
Robinson Crusoe is an Englishman from the 1) t_______ of York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he youngest son of a merchant of German origin. This trip is financially successful,
fostering independent application of reading strategies Strategy 7: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track, reflect on, and share their learning progress (destination). •
Strategy 3: Offer descriptive feedback dur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enabling strategy). Where the
How does drama help to develop English language skills.. In Forms 2-6, students develop their self-expression by participating in a wide range of activities
Now, nearly all of the current flows through wire S since it has a much lower resistance than the light bulb. The light bulb does not glow because the current flowing through it
(a) the respective number of whole-day and half-day kindergarten students receiving subsidy under the Pre-primary Education Voucher Scheme (PEVS) or the Free Qu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