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重要性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瞭解中高齡者社會參與的現況,中高齡者社會參與、憂 鬱症狀與活躍老化之相關研究。本章共分為六節,包括第一節研究動機 與重要性、第二節研究目的、第三節研究問題,第四節研究假設、第五 節名詞界定,以及第六節研究限制,茲分別敍述於下。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重要性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簡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以65歲以 上老人人口所占的比率,作為衡量社會進步與否之標準。根據聯合國界 定「老化」,65歲以上的老人人口佔總人口數7 %,當老人人口達到14%

時,即為所稱的「高齡社會(Aged Society)」(教育部,2006);65歲以 上人口比例超過20%,即達到聯合國所稱的「超高齡社會(Super Aged Society)」。我國在1993年,65歲以上之老人人口比率達7%,正式邁入「高 齡化社會」的國家, 2011年老人人口比率升高到10.9%(內政部戶政司,

2011)。根據行政院經建會(2010)的推估,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 比率持續上升,未來將由2010年10.7%,至2060年增加為41.6%。其中,

80歲以上高高齡人口占老年人口之比率,亦將由2010 年24.4%,至2060 年大幅上升為44.0%。預計高齡化時程:2017年我國老年人占總人口比率 之14%,達到國際慣例及聯合國等國際機構所稱的「高齡社會」;2025年

2

比率將超過20%,達到超高齡社會,到2051年,老人人口則佔總人口的比 率將會高達36.98 %。

有鑒於此,當全球人口老化成為一種新的社會趨勢與潮流,聯合國 於1991年便提出「老化綱領(Proclamation on Aging)」,揭示老人應該擁 有之「獨立、參與、照顧、自我實現、尊嚴」五大原則項目,更將1999 年訂定為「國際老人年」,期待全世界將來能走向「接納所有年齡層的社 會」;依據前述之原則,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則在2002年提出「活躍老化(active ageing)」之政策架構,主張從健康、

參與以及安全三大面向上,提昇高齡者的生活品質(WHO, 2002),並作 為學界與各國政府討論運用。「活躍老化」的觀念,已成為WHO、OECD 等國際組織對於老年健康政策擬定之主要參考架構。

2006年台灣官方退休年齡為60歲(行政院經建會,2010),隨著生命 發展週期的變遷,大多數退休的中高齡、老年人都需要面對家庭、經濟 或個人健康問題,老化程度是影響老人階段生活品質的主要關鍵,唯有 成功老化才能確保良好的生活品質。成功老化乃基於三個要素:避免失 能(avoidance of disability );維持身體的功能(maintenance of physical function)及積極投入生活(active engagement with life)。換言之,積極的社 會參與,進而強壯體能、降低失能,保持與社會的連結將是老人生活之 重點。老人在退休後閒暇之餘的時間,及老人、社會、家庭角色之轉變,

3

該如何讓老人在老化過程可以活躍、尊嚴、自主的安享晚年,是當今應 該注重的議題。Adler(1939)提倡社會興趣(social interest)之重要性,強調 人不能脫離社會而孤獨存在,人的生活需要參與在社會群體中,即使是 退休之中高齡者也不例外。如果退休者從工作角色退下來時,而成為無 角色之依賴人口,不僅造成無成就感、喪失自尊,政府亦將因為老年人 口的激增,而加重經濟負擔。高齡者該如何過著活躍之生活,除了需要 政府推動相關措施法令外,也要仰賴與社會群體之互助,高齡者在退休 後遠離工作社群後,應繼續保有參與社會之網絡,培養社會網絡中的人 際關係,以維持社會脈絡相連結而至於脫節。除此之外,中高齡者亦要 有正面積極之生活態度、行為、意識、健康的心理、活到老學到老的學 習動機,才能於老化過程中迎面接受所遭遇之各項年老變化。

另外,中高齡者追求健康的焦點不在侷限於減少慢性病或長期失能,

更一步是希望能促進心理層面的健康,進而能積極地享受老年生活,以 達到活躍老化的目標(徐慧娟、張明正,2004)。在心理健康層面,中 高齡者因為身體功能逐漸衰退,加上退休後社會角色之改變,容易發生 情緒調適不良,而發生憂鬱現象(王靜怡、梁忠詔、謝清麟、陳拓榮,

2005)。近年來,我國已有多項研究從事調查憂鬱症狀,結果發現憂鬱 症狀之盛行率約為27.5%~31.3%(呂淑妤、林宗義,2000;Tsai,Yeh & Tsai, 2005),即每3至4位社區老者中,就有1位有憂鬱症狀。在內在資源缺乏

4

的鄉村,憂鬱症狀之盛行率更高達57%(Wang, 2001),約每2人就有憂 鬱症狀。憂鬱症狀在生理健康方面,在統計上會增加老年人罹患失能

(Jonge, et al., 2007)、心臟病(Ferketich, Schwartzbaum, Frid, &

Moeschberger, 2000; Ford et al., 1998)與糖尿病之風險(Carmethon et al., 2007)。在心理社會健康方面,會增加老年人認知衰退、社會功能下降

(Lyness et al., 2002)及自殺的風險(林豔秋,2007a; Tsoh et al., 2005)。

近年來,探討重點由家庭轉向社區關係,對老年人憂鬱影響之重要性(蔡 秀欣、陳美戎、蔡芸芳,2001; Tsai et al., 2005),包括鄰居、親朋好友、

社交活動(Lu et al., 1998)、社團參與(施春畢等,2005; 鄭等,1995)

及志願性服務(鄭等,1995)等對老人憂鬱之影響。

世界衛生組織(WHO)把健康定義為:身體、心理、社會三面向的 安寧美好狀態,以此定義對應到WHO在2002年提出之活躍老化概念,使 健康、參與、和安全達到最適化機會之過程,以促進民眾老年時的生活 品質。「活躍老化」提供追求健康的方向,成功的老年生活,應追求身體、

心理、社會等多方面之健康,促使老年維持自主與獨立,及參與社會經 濟文化等事務,進而提高生活品質,才是老年生活所要追求的目標。

針對中高齡者社會參與過程中之學習、參與過程中是否影響憂鬱狀 態及其所追求之活躍老化,這三者間之關連性探討並不多見。多項研究 結果雖已指出從事社會參與對老人具有多元且正向之效益,但鮮少將中

5

高齡者社會參與、憂鬱狀態及活躍老化做連結。

綜合上述說明,研究者認為中高齡者退休後不能將自己置身於社會 之外,而是要在多變之社會中不斷地學習,並持續參與社會事務,與社 會脈絡資源互動。因此,研究者以臺北市某行政區 45 歲至 65 歲以上中 高齡者為研究對象,以結構性問卷設計為調查工具,進行中高齡者社會 參與、憂鬱症狀與活躍老化之相關因素探討之實證性研究,期望對於臺 北地區的中高齡者社會參與、憂鬱症狀與活躍老化具有應用價值。並根 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提供中高齡者、研究者服務之單位或提供相 關單位,規劃中高齡者社會參與、活躍老化活動推動策略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