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成唯識論》阿頼耶識與《賽斯書》靈魂

第四章 《成唯識論》與《賽斯書》的心識論

第二節 《成唯識論》阿頼耶識與《賽斯書》靈魂

《成唯識論》眾生都各自有阿頼耶識,《賽斯書》每個人都有靈魂,《成唯識 論》的阿頼耶識與《賽斯書》的靈魂,兩者有何相似處?有何相異處?以下分別探 討。

壹、阿頼耶識與靈魂的名稱

一、阿頼耶識的名稱

然第八識雖諸有情皆悉成就,而隨義別立種種名。謂或名心,由種種法熏 習種子所積集故。或名阿陀那,執持種子及諸色根,令不壞故。或名所知 依,能與染淨所知諸法為依止故。或名種子識,能遍任持世出世間諸種子 故。此等諸名,通一切位。或名阿賴耶,攝藏一切雜染品法,令不失故,

我見、愛等執藏以為自內我故。……或名異熟識,能引生死、善不善業異 熟果故。此名唯在異生、二乘、諸菩薩位,非如來地猶有異熟無記法故。

或名無垢識,最極清淨,諸無漏法所依止故,此名唯在如來地有。249

阿頼耶」是梵文 alaya 的音譯,原為「收藏」、「儲存」的意思,漢譯為「藏識」。

第八識雖是一切眾生都具有,但隨意義不同而建立種種名稱。心、阿陀那、所知 依、種子識,適用於一切場合。阿頼耶識適用於凡夫、二乘有學、八地以下菩薩;

異熟識適用於凡夫、二乘及一切菩薩;無垢識適用於佛。

       

249 見《成唯識論》卷 3,《大正藏》冊 31,頁 13 下。 

  113 

二、靈魂的名稱

《賽斯書》對於「靈魂」有很多不同的稱呼,如心(mind)、心靈(psyche)、

一切萬有(All That Is)、存有(entity)、內我(inner self)、全我(whole self)、初期的 神(incipient god)大我(greater being)……等。然而人類的語言主要在允許認明實 質的,而不是非實質的經驗,所以賽斯說:「我並不是說文字不能用來描寫心靈,

但它們無法對心靈下定義。『我的心靈和我的靈魂,我的存有與我的大我之間有 何不同? 』問這樣的問題是無用的。因為所有這些術語,都是想表達你感覺到在 你內的、你自己經驗的較偉大部分所做的一種努力。」250所以賽斯認為:

我通常較喜用「存有」251(entity)這字眼,而不用靈魂,只因「存有」這字 沒有與那些特定的錯誤概念連在一起,而它的涵義在組織性的意義上 (organizational sense) 比較不帶有宗教性。252

在《劍橋哲學辭典》裡釋「靈魂」(soul) 也叫做精神(spirit),被認為只存在於生 物裡的一個存有物,與希臘語 psyche 和拉丁語 anima 相對應。既然瀕臨死亡的 有機體和生物上,剛死亡的軀體之間幾乎不存在物質差異,自從柏拉圖(Plato)時 代以來,很多哲學家都聲稱,靈魂是有機體的非物質成分。因為只有物質才被認 為會腐朽,柏拉圖把靈魂的非物質性看作是它不朽性的根據。253在許多哲學裡仍 保留了這類的概念:如耆那教認為每一個靈魂現在都受到束縛,解脫之道就是跟 隨祖師的修行,才可使靈魂獲得解脫。柏拉圖主義影響者認為靈魂是不重要、不 道德的,因而有的人便拒絕身體復活之說。至於受亞里斯多德影響的人,則將靈

       

250 珍.羅伯茲(Jane Roberts)著,王季慶譯:《心靈的本質》﹙台北:方智,1997 年﹚,頁 25。

251 存有即整個的本體身分,而每個「人」只是這本體的一個顯示,一個獨立並永遠確實的一部 分。存有即真正多次元的自己,感知無限的同時性事件,並對之反應的能力,是每個全我或存有 (entity)的一個基本特徵。

252 珍.羅伯茲(Jane Roberts)著,王季慶譯:《靈魂永生》,頁 107。

253 Robert Audi 著:《劍橋哲學辭典》(台北:果實,2002 年﹚,頁 1161。

  114 

魂視為一實體。254總之,從古至今有關靈魂的說法有很多種。但賽斯認為靈魂不 是一種束縛,也不是不道德的,它就是人之為人確實不可毀滅的那個部分。

貮、阿頼耶識與靈魂的認識對象、認識作用

一、阿頼耶識的認識對象、認識作用

此識行相,所緣云何?謂不可知執受、處、了。了謂了別,即是行相,識 以了別為行相故。處謂處所,即器世間,是諸有情所依處故。執受有二,

謂諸種子及有根身。255

上述引文的「行相」是現行活動的作用。阿頼耶識的行相是「了別」,即阿頼耶 識現行活動的作用是認識辨別。阿頼耶識的認取對象是物質世界,保持並使之產 生感受的對象是由八識變現的各種事物、現象、能思辨分別的心、心所的一切種 子和身體。八識都是自己變現自己的認識對象,同時生起認識作用對其進行認識。

二、靈魂的認識對象、認識作用

地球的「身體」可以說有它自己的心或靈魂。按照這比喻,高山、大海、

山谷、河流,以及所有大自然的景象,無一不由地球的靈魂湧出,正如所 有的事件,以及所有製造出來的東西,皆無一不由人類的心靈或靈魂中顯 現是一樣的。256……你在物質世界所獲得的經驗、體會全都是從你心靈的

       

254 呂一中著:<世界諸宗教的靈魂觀以及對死亡問題之探討>,頁 3,8。載於網際網路:

http://www.m-ccc.org/m-christn/flwup/Soul.html。

255 見《成唯識論》卷 2,《大正藏》冊 31,頁 10 上。

256 珍.羅伯茲(Jane Roberts)著,王季慶譯:《個人實相的本質(上)》,頁 33。

  115 

核心流出來的,然後你再回過頭來感知這些經驗。發生在外界的各種事 件、情況與狀態,實際上為的是作為一種活生生的回饋(feed back)。257……

靈魂的作用就是感知。靈魂所感知的乃是在所知的實質事件之下精神性的 活動與事件。258

世間生相皆由心生。人投射出念頭、感受和期盼,然後再把這些東西作外境一樣 的認知回去。所以靈魂的認識對象包括物質世界、心理活動(如感受、思想、想 法……等)、身體……等一切事件、現象。靈魂的作用就是感知,但感知不是肉 體性的,如果發覺自己正在用肉體感官以外的什麼來感知資料,那就是感知運用 的方式。

參、阿頼耶識與靈魂的倫理性質

、阿頼耶識的倫理性質

此識唯是無覆無記,異熟性故。異熟若是善、染污者,流轉還滅,應不得 成。又此識是善、染依故,若善、染者互相違故,應不與二俱作所依。又 此識是所熏性故,若善、染者,如極香臭,應不受熏;無熏習故,染淨因 果,俱不成立。故此唯是無覆無記。覆謂染法,障聖道故;又能蔽心,令 不淨故。此識非染,故名無覆。記謂善惡,有愛非愛果及殊勝自體可記別 故,此非善惡,故名無記。259

阿頼耶識為善性的及污染性的事物所依託,此識如果是善性的,就不能成為污染        

257 珍.羅伯茲(Jane Roberts)著,王季慶譯:《個人實相的本質(上)》,頁 43。

258 珍.羅伯茲(Jane Roberts)著,王季慶譯:《靈魂永生》,頁 119。 

259 見《成唯識論》卷 3,《大正藏》冊 31,頁 12 上。

  116 

性事物的依存之處,反之亦然;所以,如果它本身是善性的或污染性的,那就與 性質相反的事物互不相容,就不應同時作為二者的依存之處。所以此識只是無覆 無記性的。所謂無覆無記,「覆」指污染性的事物,使心不清淨;此識並非污染 性的,所以稱為無覆。「記」指善惡,阿頼耶識非善非惡,所以稱作無記。

二、靈魂的倫理性質

意識基本上並不是建立在那些那麼關心善與惡的先見上。按照推論,靈魂 也不是。這並不表示在我們的系統或一些其他的系統中,這些問題不存 在,或我們不是寧可從善去惡。它只表示靈魂知道善與惡只不過是一個大 得多的實相之不同顯現而已。260

《賽斯書》靈魂的倫理性質沒有善惡,詳見本論文人性論。

肆、阿頼耶識與靈魂的性質

一、 阿頼耶識的性質

非斷非常,以恒轉故。恒謂此識無始時來,一類相續,常無間斷,是界、

趣、生施設本故;性堅持種、令不失故。轉謂此識無始時來,念念生滅,

前後變異,因滅果生,非常一故,可為轉識熏成種故。恒言遮斷,轉表非 常。……如是法喻,意顯此識,無始因果,非斷常義。謂此識性,無始時 來,剎那剎那,果生因滅,果生故非斷,因滅故非常,非斷非常是緣起理。

故說此識,恒轉如流。261

阿頼耶識的性質是非間斷、非始終不變,因為它是「恒轉」的。說「恒」是因為        

260 珍.羅伯茲(Jane Roberts)著,王季慶譯:《靈魂永生》,頁 123。

261 見《成唯識論》卷 3,《大正藏》冊 31,頁 12 中下。

  117 

此識無量時間來,始終以同一類無覆無記性相連續,永無間斷,是三界、六道、

四生建立的根本。說「轉」是因為此識無量時間來,每一瞬間都在生生滅滅,前 後瞬間都有變化不同,因滅了,果生起,並非始終同一;也是因為此識可被前七 轉識熏習而生成種子。說「恒」是要否定有間斷,說「轉」是要表明並非始終不 變。即此識的主體,無量時間來,每一剎那都有果生起、因消失,果生起所以非 有間斷,因消失所以非始終不變,非有間斷、非始終不變,就是緣起正理。所以 說此識「恆轉如暴流」,即阿頼耶識是始終連續的,又是不斷變化的。

二、靈魂的性質

靈魂是你最親密有力的內在本體,而且必是永遠在變的。……它是活生生 的、有反應的、好奇的。它形成了你所知的肉體與世界,而它是在一種「變 為」的狀態(a state of becoming)。262

靈魂能被認作是一個「可能性」或「可能行動」的電磁能量場(electromagnetic energy field),每一個人都是其一部分。這些可能性或可能行動在尋找表達的方 式,所以靈魂並非靜止不動的,它是一個開放的精神系統,總是在一種流變不居 或學習的狀況,而且在與時間或空間無關,卻與主觀感受有關的發展中。

伍、阿頼耶識與靈魂的伏斷位次

一、阿頼耶識的伏斷位次

此識無始恒轉如流,乃至何位,當究竟捨?阿羅漢263位,方究竟捨。……

       

262 珍.羅伯茲(Jane Roberts)著,王季慶譯:《個人實相的本質(上)》,頁 107。

  118 

〈決擇分〉說:「諸阿羅漢、獨覺、如來,皆不成就阿賴耶故。」……然 阿羅漢斷此識中煩惱麁重究竟盡故,不復執藏阿賴耶識為自內我,由斯永 失阿賴耶名,說之為捨,捨一切第八識體。勿阿羅漢無識持種,爾時使入 無餘涅槃264

此處論述阿賴耶識污染的性質何時能斷除?阿賴耶識應在阿羅漢位斷除。捨棄阿 賴耶識的名稱,是指捨棄執藏的含義,不是指捨棄其能藏和所藏的含義。否則阿 羅漢在斷盡煩惱種子時就沒有識來保持其他種子,這時就要進入無餘依涅槃。捨 棄了阿賴耶識的名稱後,第八識的主體仍然存在,並且永遠不會被斷除。

二、靈魂的伏斷位次

《賽斯書》靈魂是多次元的,它並沒有善惡,所以並沒有需要斷除的問題。

但在佛教裡,涅槃是指一種無上圓滿之境,是所有佛教修行者所追尋的目標,但 賽斯對涅槃有全然不同的看法:「你所認為的『你自己』永不會被消滅。你的意

但在佛教裡,涅槃是指一種無上圓滿之境,是所有佛教修行者所追尋的目標,但 賽斯對涅槃有全然不同的看法:「你所認為的『你自己』永不會被消滅。你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