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佛教《成唯識論》與新時代《賽斯書》之比較探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佛教《成唯識論》與新時代《賽斯書》之比較探討"

Copied!
22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南. 華. 大. 學. 宗教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佛教《成唯識論》與新時代《賽斯書》之比較探討. A Compartive Study on thoughts of The vijbaptimatratasiddhi Wastra of Yogacara Buddhism and Jane Roberts’ Seth Series of the New Age. 研 究 生:杜怡嫺 指導教授:黃國清. 中華民國. 博士. 一百零一. 年. 六. 月.

(2)

(3) 摘要. 現代科學大約始於西元一六○○年左右,經歷了四百多年之後,雲端科技與 無線網路資訊的無遠弗屆,使人類享受最便利、豐富的物質生活,所以此刻是人 類有歷史文明以來最光輝燦爛的一刻,但同時人類正面臨幾個問題:一、全球暖 化使海平面上升,造成氣候異常、天災、傳染病頻繁發生,使人類籠罩在末日的 預言裡。二、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研究預言,2020 年造成人類失能 (disability)前十名的疾病,第一名是憂鬱症。另外根據哈佛大學的研究,造成人 類社會整體疾病負擔(Global burden of Disease)前十名的疾病,第二名也是憂鬱 症。憂鬱症患者有 15%最後會死於自殺,這造成了家庭社會的損失與遺憾。三、 人類的心理問題也會造成生理上的疾病,這也使癌症成為台灣二十年來十大死亡 疾病之首,但在醫學上卻束手無策。為什麼在這個科技日新月異的年代裡,人類 充滿了恐懼和痛苦,找不到生命的意義和存在的價值?人類在追求科技進步的同 時是否忽略了什麼?筆者擬從東方古老智慧佛教唯識學和西方新時代賽斯思想去 尋找答案。 佛教《成唯識論》認為「萬法唯識」。新時代《賽斯書》認為「物質宇宙是 由意念建構」。這兩套思想都在闡述外在世界是內在心靈的具體顯現。所以佛教 《成唯識論》認為要「轉識成智」 ;新時代《賽斯書》認為「信念創造實相」 。因 此,人類必須覺察自己的信念,進而改變負面信念,才能擁有美麗的新世界。 本論文為了進行《成唯識論》和《賽斯書》的思想研究與比較研究,所以選 取較具有共通的主題,以便討論焦點能夠凝聚。因此擬就本體論、宇宙論、人性 論、心識論、實踐論這幾個面向分別加以探討闡述。. 關鍵詞:成唯識論、賽斯書、心識論、形上學、實踐觀. i   .

(4) 目錄     摘要............................................................................................................................... I 論文目錄...................................................................................................................... II   . 第一章  緒論 . ..........................................................................................................1 .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4  壹、研究方法 ...............................................................................................................4          貳、研究範圍...............................................................................................................5. 第三節 文獻探討.....................................................................................13 壹、唯識專書..............................................................................................................13 貳、 《賽斯書》的當代研究.......................................................................................19. 第四節 全文架構概要.............................................................................21. 第二章 佛教唯識學和新時代《賽斯書》背景介紹....23 第一節 佛教唯識思想.............................................................................23 壹、原始佛教的心識思想......................................................................................23 貳、部派佛教的心識說..........................................................................................26 參、初期大乘的心識說..........................................................................................29 肆、印度唯識思想...................................................................................................34 伍、中國唯識學派...................................................................................................36. 第二節 新時代《賽斯書》.....................................................................39 壹、 「新時代」的源起.............................................................................................39 貮、新時代運動(New Age Movement) ..................................................................40 參、心靈革命的頻譜...............................................................................................43 ii   .

(5) 肆、《賽斯書》的源起............................................................................................44. 第三章《成唯識論》與《賽斯書》的形上學..............47 第一節《成唯識論》的本體論、宇宙論與人性論..............................47 壹、本體論...............................................................................................................47 貮、宇宙論................................................................................................................67 參、人性論................................................................................................................80. 第二節《賽斯書》的本體論、宇宙論與人性論.................................82 壹、本體論...............................................................................................................82 貮、宇宙論...............................................................................................................89 參、人性論...............................................................................................................97. 第三節《成唯識論》與《賽斯書》的形上學之同異.........................101 壹、 《成唯識論》本體論是阿頼耶識; 《賽斯書》本體論是一切萬有........101 貳、 《成唯識論》宇宙起源是種子; 《賽斯書》宇宙起源是意識單位.........101 參、《成唯識論》的宇宙生成論是萬法唯識;《賽斯書》宇宙生成論是物質 宇宙是意念建構...........................................................................................101 肆、 《成唯識論》與《賽斯書》的目的論.........................................................102 伍、《成唯識論》時間是剎那論;《賽斯書》時間是同時性........................102 陸、 《成唯識論》的空間論是三界九地; 《賽斯書》的空間論是架構一、架 構二................................................................................................................102 柒、《成唯識論》與《賽斯書》的人性論........................................................102. 第四章《成唯識論》與《賽斯書》的心識論..............105 第一節《成唯識論》與《賽斯書》的心識論....................................105 壹、《成唯識論》與《賽斯書》的心識結構比較...........................................105 貳、《成唯識論》的心所與《賽斯書》的心理活動.......................................109 參、 《成唯識論》八識非一非異與《賽斯書》靈魂、自我意識、意識、身體 意識非不同....................................................................................................110. 第二節 《成唯識論》阿頼耶識與《賽斯書》靈魂..........................112 壹、阿頼耶識與靈魂的名稱................................................................................112 貮、阿頼耶識與靈魂的認識對象、認識作用..................................................114 參、阿頼耶識與靈魂的倫理性質.......................................................................115 肆、阿頼耶識與靈魂的性質................................................................................116 iii   .

(6) 伍、阿頼耶識與靈魂的伏斷位次.......................................................................117 陸、 《成唯識論》的輪迴與《賽斯書》的轉世................................................119 柒、 《成唯識論》與《賽斯書》的因果業報....................................................121 捌、識與名色互為緣.............................................................................................125. 第三節《成唯識論》末那識與《賽斯書》自我.................................128 壹、末那識與自我(ego)的名稱由來.................................................................128 貳、末那識與自我的認識作用.........................................................................129 參、末那識與自我的認識對象..........................................................................130 肆、末那識及其相應心所與自我的倫理性質.................................................130 伍、末那識與自我的伏斷位次...........................................................................131. 第四節《成唯識論》前六識與《賽斯書》意識................................133 壹、 《成唯識論》前六識的名稱由來與《賽斯書》意識的名稱由來........133 貳、 《成唯識論》六識與《賽斯書》意識的認識對象..................................135 參、 《成唯識論》第六意識的種類與《賽斯書》意識的多重焦點............136 肆、 《成唯識論》前六識的倫理性質與《賽斯書》意識的倫理性質.........137 伍、前六識的生起與間斷...................................................................................137. 第五章《成唯識論》與《賽斯書》之實踐觀...............140     第一節《成唯識論》之實踐觀..............................................................140             壹、信:深信佛法...............................................................................................140 貳、解:萬法唯識...............................................................................................141 參、行:菩薩階位的次第提升.........................................................................143  肆、證:大涅槃、大菩提.................................................................................145. 第二節 《賽斯書》之實踐觀................................................................147 壹、信任自己.......................................................................................................148 貳、你創造你自己的實相...................................................................................150 參、開發內在的力量............................................................................................150 肆、身心靈轉化的實現.......................................................................................152. 第三節《成唯識論》與《賽斯書》之內在力量................................161 壹、天災、流行病、疾病與人類集體、個別心理活動的關係...................162 貳、 《成唯識論》與《賽斯書》之內在力量...................................................167. 第六章. 結論..................................................................191 iv .  .

(7) 第一節《成唯識論》與《賽斯書》相似、相異之處.......................191 壹、 《成唯識論》正見的來源與《賽斯書》真理的來源...............................191 貳、 《成唯識論》種子; 《賽斯書》意識單位 CUs、E.E.單位.....................192 參、 《成唯識論》與《賽斯書》之思想.............................................................195 肆、 《成唯識論》有因果業報、有六道輪迴; 《賽斯書》無因果業報、無六 道輪迴...........................................................................................................196 伍、 《成唯識論》阿頼耶識的輪迴; 《賽斯書》靈魂的轉世.......................196 陸、 《成唯識論》之相分與《賽斯書》之心象..............................................197 柒、《成唯識論》之「作意心所」與《賽斯書》之「注意」....................198 捌、 《成唯識論》薰習與《賽斯書》情感的強度.............................................199. 第二節《成唯識論》無我的思想與《賽斯書》自我的思想............200 壹、 《成唯識論》無我與《賽斯書》自我......................................................200 貳、 《成唯識論》的十勝行與《賽斯書》的神奇之道..................................202 參、 《成唯識論》利他主義與《賽斯書》以利己主義為出發點................202 肆、 《成唯識論》成佛與《賽斯書》實習神明...........................................205 . 參考文獻...........................................................................208 附錄...................................................................................217. v   .

(8)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現代科學大約始於西元一六○○年左右,經歷了四百多年之後,雲端科技與 無線網路資訊的無遠弗屆,使人類享受最便利、豐富的物質生活,所以此刻是人 類有歷史文明以來最光輝燦爛的一刻。但在此同時人類正面臨幾個問題:一、全 球暖化使海平面上升造成的氣候異常、天災、傳染病頻繁發生,使人類籠罩在末 日的預言裡。二、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研究預言,2020 年造成人類 失能(disability)前十名的疾病,第一名是憂鬱症。另外根據哈佛大學的研究,造 成人類社會整體疾病負擔(Global burden of Disease)前十名的疾病,第二名也是憂 鬱症。1憂鬱症患者有 15%最後會死於自殺,這造成了家庭、社會的損失與遺憾。 三、人類的心理問題也會造成生理上的疾病,這也使癌症成為台灣二十年來十大 死亡疾病之首,但在醫學上卻束手無策。為什麼在這個科技日新月異的年代裡, 人類充滿了恐懼和痛苦,找不到生命的意義和存在的價值。人類在追求科技進步 的同時是否忽略了什麼? 被美國超心理學界和意識研究領域頗受推崇的肯恩.威爾伯(Ken Wilber)他 認為:「科學的擁護者強調,科學之所以能夠完成這些神乎其技的事業,乃是因 為它運用了一種堅實的方法來發現真相(truth),這種方法以明證為基礎,注重經 驗和實驗,因此科學的提倡者相信科學的發現已能解除更大的痛苦、醫治更多的 疾病、增進更高深的知識。但在此同時由於科技取代了人力,而使人失去了存在                                                         1.   鄭石岩:<唯識法門與心理健康——唯識派心理學的時代意義>, 《普門學報》第 2 期,頁 289-290。    1   .

(9) 的價值。當然『價值問題』本來就不在科學工作的目標範圍之內,科學領域是『真 相』 ,而非價值。」2但人類似乎註定要追尋意義,註定要為其日常生活尋找價值。 如果科學不會也無法提供這些東西,人類就會找不到存在的意義和價值,這也是 造成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美國有一位專門輔導癌症病人的心理醫師勞倫斯. 李山(Lawrence Les Shan),根據三十五年的經驗寫成《人生的轉機——癌症的身 心自療法》。李山醫師發展出一種生命意義和存在價值的治療方式而使得有些人 奇蹟似地痊癒了,另一些人雖然沒有痊癒,也都度過了有品質的餘生。而勞倫斯. 李山醫師的這套治療法,跟《賽斯書》所談的價值完成與快樂原理的思想是相似 的。 馬修.李卡德(Matthieu Ricard)是科學家,也是佛教僧侶。他亦認為: 「科學 無法呈現所有的真理,技術雖已產生鉅大利益,所造成的破壞同樣不遑多讓。更 有進者,若論提供人怎麼生活的智慧,科學唯有緘默以對。雖然科學見解可以幫 助我們改變世界,但能指示我們人生該走什麼路的,唯有人的思想和關懷。因此, 為補科學不足,我們也得培養『心靈科學』 。」3筆者認為佛教的「心靈科學」是 唯識學。唯識學可以了解人的心理狀態和究竟心性。心主導人生所有經驗,也決 定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只須稍稍改變我們的心、處理心理狀態和看待人與事的 方式,我們的世界就可以完全翻轉過來。所以人類找不到生命的意義和存在的價 值的原因,是一直往外尋求肯定與認同,而不能信任自己,總覺得自己不夠好, 忽略了心靈的問題。 由於現代人面臨種種的困境,使得近年來有二本新時代的書,成為全球性的 暢銷書:一本是《祕密》(The Secret) 4;另一本是《零極限》(Zero Limits) 5。這                                                         2. Ken Wilber 著,龔卓軍譯: 《靈性復興——科學與宗教的整合道路》(台北:張老師文化,2000 年),頁 6。 3 Matthieu Ricard 著,杜默譯: 《僧侶與科學家——宇宙與人生的對談》(台北:先覺,2003 年), 頁 16-17。 4 《祕密》由一位澳洲的電視工作者 Rhonda Byrne 著作。由於台灣的一位樂透得主獨得九億彩金 後,宣稱他讀了《祕密 》這本書,才使他夢想成真,而使這本書成為暢銷書。 5 《零極限》Joe Vitale&Ihale Hew Len 著作。作者從朋友那兒聽說有位心理醫生不必見到病人,就 治癒了一整個醫院裡患有精神疾病的罪犯。這些病人雖然帶著腳鐐手銬,還不時會攻擊工作人   2   .

(10) 兩本書都是在告訴讀者運用心靈能力我們可以身體健康,並創造自己美好的生命 畫面。因為不論是身體上或精神上的疾病,都可以找到它背後衝突的線索,因此, 幾乎所有的病都可以說是「心病」,一旦我們明白自己是主宰者,我們便可以扭 轉乾坤,創造出健康的身心。所以人類只要改變我們的思想,我們的集體潛意識, 天災人禍是可以避免的。而這樣的思想對現代人注重心靈提供了什麼啟發? 綜上所述,便可知心靈問題對於人類有多麼重要。在重視心靈的書裡有佛教 的唯識學,在新時代的著作裡有《賽斯書》,它們存在著相似處和相異處。唯識 學分為不同的系統,筆者選用漢傳玄奘系統的《成唯識論》,這樣就不用分心處 理唯識不同系統說法的問題,而集中處理《成唯識論》對心識的說明。《成唯識 論》「認為真實的外在現象和內在精神,都不過是被某個根源性的東西所表現出 來而已」,這個根源性的東西,也就是究竟的存在、根本的心理活動,被稱為阿 賴耶識。因此唯識意味著「一切存在是被阿賴耶識表現出來的東西、做出來的東 西」6;而新時代的《賽斯書》則主張「物質宇宙是意念建構而成的。」7意識與 心理活動形成意念,而意念建構物質宇宙。因此筆者想要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 《成唯識論》、《賽斯書》的心識學說對人類的心靈問題可以提供什麼幫助。 本論文為了進行《成唯識論》和《賽斯書》的思想研究與比較研究,所以選 取較具有共通的主題,以便討論焦點能夠凝聚。因此擬就本體論、宇宙論、人性 論、心識論、實踐論這幾個面向分別闡述。所以本論文的研究目的有三: 一、探討佛教《成唯識論》的心識思想及其實踐意義。 二、探討新時代《賽斯書》的心識思想及其實踐意義。 三、比較兩者的相通點與差異點。                                                                                                                                                             員。醫院裡每月都有心理學家離職,工作人員也經常請假不上班。但修.藍博士來到這家醫院幾 個月後,原本重度依賴藥物的病患,慢慢停藥了;被單獨囚禁的病患,不再有攻擊行為,可以在 院區自由走動。工作人員開始喜歡上班,病患慢慢被釋放,最後整個醫院也不需存在了……。這 個故事勾起了作者的好奇心,他決定去找尋這位神奇的治療師,向他學習。過程中,作者發現修. 藍博士用的是四句話: 「我愛你」 、「對不起」、 「請原諒我」、 「謝謝你」來清理自己。這個清理的 過程是一種夏威夷的傳統療法,叫作「荷歐波諾波諾」(Ho'oponopono)。他不僅讓精神病患被療 癒,也讓一位過敏氣喘了五十年的婦人,在一夕間神奇治癒,還有許多在人際關係、工作、健康 等成功運用此法的真實故事,都蒐錄在書中。 6 橫山紘一著,許洋主譯: 《唯識思想入門》﹙台北:東大,2002 年﹚,頁 71。 7 珍.羅伯茲(Jane Robers)著,王季慶譯: 《夢與意識投射》(台北:方智,1998 年),頁 17。   3   .

(1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壹、研究方法. 本論文主要處理思想的問題,因此本論文在研究進路上以思想研究法為主。 為了明白思想的問題,對文獻的適切解讀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本論文的思想研究 是建立在文獻學解明的基礎之上。文獻研究是搜集和整理材料,以及初步解決文 句意義的方法。8文獻學,又可稱之為語言文獻學。吳汝鈞詳細提及舉凡校訂、 整理、翻譯、註釋資料的原典,及原典與譯文的字彙對照等,這些都是文獻資料 的研究之事,也就是文獻研究。9但平川彰指出,雖然理解佛學思想必須以文獻 為基礎,然而不可以陷入為了文獻學而文獻學,因為文獻學的使用乃是為了解佛 教思想。10所以本論文在唯識學方面利用佛學辭典、注釋書、學者的相關研究來 幫助解決文句意義的問題。在賽斯書方面以翻譯者王季慶女士、推廣者許添盛醫 師的著作和學者的相關研究來了解《賽斯書》文句意義的問題。 在思想研究法上首先詳細閱讀原典資料,抓住幾個重要的思想概念,以這些 思想概念為核心,聚集相關的文句,逐一理解這些概念的思想內涵。把這些思想 概念統合起來,藉此了解《成唯識論》和《賽斯書》的整體思想概念和問題意識。 在思想比較上,去了解《成唯識論》和《賽斯書》共同討論到的主題和幾個比較 相近的觀念,以這些主題和觀念為中心去做兩者的比較。既要了解兩者的相似 點,也要了解相異點。比較時需注意事項:1.異同已經確定,不必比較。2.性質 不同類型不同之事物不宜比較。3.對不同文化系統之學術思想加以比較時,應先.                                                         8. 王欣夫著: 《文獻學講義》(台北:臺灣商務,1986 年),頁 1。 吳汝鈞著: 《佛學研究方法論》(台北:臺灣學生,1983 年),頁 97。 10 平川彰等著,許明銀譯: 《佛學研究入門》(台北:法爾,1990 年),頁 15。   4    9.

(12) 對歷史、背景、語文有深切之了解。11 綜上所述,本論文在研究方法上是採用思想研究法和文獻學方法。. 貳、研究範圍. 唯識學的理論至無著、世親時代已臻成熟,之後的十大論師不過就世親《唯 識三十頌》的理論加以闡釋而已。對於世親《唯識三十頌》思想的詮釋,主要有 兩派,分別是安慧和護法的見解。由於安慧的註解沒有專書翻譯為漢文,所以在 漢語學界沒有流傳。玄奘所翻譯的主要是護法的註解,他將十大論師的一些解釋 糅譯起來,成為《成唯識論》。所以,漢語佛學界的唯識學基本上是跟隨著護法 一派發展而成的。12所以唯識學方面主要以《成唯識論》為主。《賽斯書》是在 1963 年至 1984 年期間由高靈賽斯口授給作家珍.羅柏茲。所以在《賽斯書》方 面以表 1-1 和表 1-2 共二十六本書為主。 表 1-1:賽斯(seth)經由珍.羅伯茲(Jane Roberts) 口述賽斯資料及國內中譯者一覽表 編 口述書名及出版年 中譯書名 號 1.. 中譯. 口述時間與節次. 者. 書局 年份. The Early Sessions(第 1. 賽斯早期課. 第一冊~. 1963 年 12 月至 1970 年. 冊至第 9 冊),1996。. 第一冊~第四. 第四冊. 1 月,前 510 節。. 前 510 節由珍.羅伯茲會. 冊. 已由王. 成一本:The Seth. 季慶譯. Material 及 Seth,Dreams. 成中文. 出版 出版.                                                         11 12.  . 王錦堂編: 《大學學術與寫作》(台北:東華,1992 年),頁 98。 吳汝鈞著: 《唯識現象學(一):世親與護法》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2 年﹚ ,頁 2-4。   5 .

(13) 2.. &Projction of. ,但未出. Consciousness. 版. Seth Speaks:The Eternal. 靈魂永生. 王季慶. 1970 年 1 月 21 日至. 方智. 1995. 方智. 1991. 方智. 1994. 方智. 1997. 方智. 1994. 方智. 1996. 方智. 1998. 方智. 2005. 1971 年 9 月 27 日,511. Validity of the Soul,1972.. 至 596 節. 3.. 4.. The Nature of personal. 個人實相的. 王季慶. Reality:A Seth. 本質:賽斯書. 1973 年 5 月 11 日,609. Book,1974. (上)、(下). 至 677 節。. The “Unkown”Reality,. 未知的實. Volume 1-2.1977 to 1979.. 相:賽斯書. 年 4 月 23 日,679 節至. ﹙卷一﹚ 、 ﹙卷. 744 節。. 王季慶. 1972 年 4 月 10 日至. 1974 年 2 月 4 日至 1975. 二 ﹚. 5.. The Nature of the. 心靈的本質:. Psyche:Its Human. 賽斯書. 王季慶. 1975 年 7 月 28 日至 1977 年 4 月 4 日 752 節。. Expression,1979. 6.. 7.. 8.. 9.. The Individual and the. 個人與群體. 王季慶. Nature of Mass. 事件的本質:. Events,1981.. 賽斯書. Dreams,and Value. 夢、進化與價. Fulfilments,Volume1-2. 值完成:賽斯. 1982 年 2 月 8 日,881. 節.1986.. 書. 節至 941 節。. The Magical Approach:. 神奇之道. 1977 年 4 月 4 日 752 節。. 王季慶. 王季慶. 1979 年 9 月 25 日至. 1980 年 8 月 6 日至 1980. Seth Speaks about the. 年 10 月 15 日,共 17. Art of Creative,1995.. 節,未註明節次。. The Way Toward:A. 健康之道 :. 王季慶.   6   . 1975 年 7 月 28 日至. 1984 年 1 月 3 日至 1984.

(14) Seth Book,1997.. 賽斯的最後. 年 8 月 30 日,未註明. 一堂課. 節次。. 表 1-2:珍.羅伯茲(Jane Roberts)的相關著作一覽表 編 英文書名. 中文書名. 原著者. 中譯者. 出版書局. 出版年份. 1.. The Seth Material. 靈界的訊息. Jane Roberts. 王季慶. 方智. 1994. 2.. Seth,Dreams&. 夢與意識投. Jane Roberts. 王季慶. 方智. 1998. Projection of. 射. Jane Roberts. 廖世德. 方智. 1998. Jane Roberts. 廖世德. 方智. 1998. 時間預言. Jane Roberts. 廖世德. 方智. 1998. 意識的探險. Jane Roberts. 王季慶. 方智. 2003. 號. Consciousness. 3.. 4.. The Education of. 漫遊前世今. Oversoul Seven. 生. The Further. 穿梭幻相實. Education of. 相. Oversoul Seven. 5.. Oversoul Seven and The Museum of Time. 6.. Adventures in Consciousness. 7.. Psychic Politics. 心靈政治. Jane Roberts. 王季慶. 方智. 2005. 8.. How To Develop. 實習神明手. Jane Roberts. 王季慶. 賽斯文化. 2009. Your ESP Power. 冊.   7   .

(15) 一、賽斯的著作. (一)、《賽斯早期課》 :從第一節到第五百節,紀錄了珍剛開始接觸賽斯時的 情形和賽斯傳遞給珍精采的創見資料,共有九本。而「靈界的訊息」和「夢識投 射」兩本書中,是早期課精采的節錄與延伸,未出版,王季慶女士已翻譯第一冊 至第四冊,讀者可洽中華新時代協會各地分會。. (二)、《靈魂永生》 :本書描述我們並非宇宙裡的一袋骨與肉,由某些化學物 質與地水火風等元素的混合物組合在一起。相反的,在一個極深的無意識層面, 是我們造成了我們所知的肉身,這個我們即是靈魂。賽斯用這本書來展示以下這 些事實:人類人格是多次元的,我們同時存在於許多實相裡,靈魂或內我不是與 我們分開的東西,是我們存在於其中的那個媒介。他強調「真理」並不是由追隨 一位老師又一位老師,一個教會到另一個教會,一種訓練到另一種訓練而找到 的,卻是由向內看自己來找到的。那麼對意識的深入知識,宇宙的奧秘都不應該 是不讓人們知道的秘教真理(esoteric truths)。這種資料對人而言就如空氣一樣自 然,對那些向內心源頭誠實地尋求的人也是同樣可以企及的。. (三)、《個人實相的本質》(上)、(下):本書是闡述個人的生命畫面是如何形 成的?作者認為每一個人的生命畫面是由每一個人的信念所造成。信念讓我們產 生某種思想,思想讓我們產生某種情緒,思想與情緒由內而外地造成了我們的身 體狀況、人生經驗。本書裡面反覆闡明一個事實,那就是所有的治癒之所以能夠 發生,乃是因為當事人已經接納了一個基本的「事實」 。這個「事實」是:其一, 物質是由那些賦予它生機、活力的「內在特質」所形成的。其二,物質的結構隨 「期待」而來;其三,「物質」隨時都能被改變,改變之道在於喚起在所有意識 之內與生俱來的創造能力。.   8   .

(16) (四)、 《未知的實相》 ﹙卷一﹚、 ﹙卷二﹚:本書描述我們不只有一個肉體,也 不只活在一個世界。我們還有許多「輪迴的自己」和「可能的自己」活在不同的 時空,與我們不斷地交互影響。這些其他的存在從未消失或死亡,我們看不見是 因為我們尚未打開心眼,探入「未知的」實相。. (五)、 《心靈的本質》 :現代男女的性與愛充滿了迷惑和混亂。在本書中,賽 斯首次透露有關愛的表現及人類學等重量級訊息。對於兩性的性/愛互動,以及 同性戀、雙性戀的本質,做出清明而精闢的啟迪。本書可以說是浩瀚的賽斯資料 中,唯一的「性學」。. (六)、 《個人與群體事件的本質》 :本書是闡述個人與群體事件是如何形成的? 作者認為影響成千上萬人的天災人禍,沒有一件是偶然發生的。地震、傳染病大 流行、核能電廠輻射線外洩,這些群體事件的當事者,並不是意外地被捲入的, 每一個人在深層意識上都參與了一手,而整體地形成了共同的命運。因此天災是 集體心理活動的結果。流行病是捲入者的集體自殺現象。改變我們的信念,天災 人禍是可以避免的。. (七)、 《夢、進化與價值完成》:本書描述宇宙被一切萬有夢出來,世界經由 「意識單位」的行動而進化。每個人透過價值完成都增進了生命的品質。看了這 本書之後,我們對我們自己和世界的看法將全然改觀,並自然而然走上愛與信心 的「價值完成」之路。. (八)、 《神奇之道》 : 《賽斯書》所謂的神奇之道:結果先確定,方法自然來。 輕鬆不費力、信任和感恩,但是要有耐心,因為威力之點在當下。自我催眠:焦 點變窄,排除矛盾多餘的信念。這是一本教人如何心想事成的書。.   9   .

(17) (九)、《健康之道》 :《賽斯書》的傳遞者珍.羅伯茲在在逐步邁向死亡的長 期臥病期間,她從醫院病床上繼續傳述賽斯資料至一九八四年。本書主要闡述我 們的信念與疾病的關係。人類若能覺察自己的信念是如何造成疾病,疾病是可以 不藥而癒的。. 二、珍.羅伯茲的《賽斯書》著作. (一)、《靈界的訊息》 :此書的目的是為了介紹賽斯和賽斯資料。整本書將說 及賽斯在各種論題上的概念。譬如說死後的生活、轉世、健康、物質實相的性質、 神的觀念、夢、時間、本體和知覺。由資料本身的這些摘錄中和一些轉世資料的 例子中,我們能對自己的人格和自己的處境有更深的洞察力。通靈術、ESP 現象 與賽斯資料的可能來源,在哲學和心理學上的含義,連同有關賽斯自己獨立的實 相這幾個問題都將在書中探討,和賽斯在發展心靈能力方面所給的忠告。. (二)、 《夢與意識的投射》 :作者珍.羅伯茲在賽斯的教導下,自發地經歷無 數奇特的夢中旅遊。透過作夢,她預知未來,探索各個實相,甚至幫助剛死去的 人適應死後環境,也因此傳下了無數珍貴的、全然原創的夢知識。本書不只是一 趟眩魅的夢境之旅,也是一本劃時代的夢學經典。賽斯對夢的洞見在此全盤托 出,不但超越現有的心理學,改變我們對夢的定義,更揭開了夢的諸多親密世界。. (三)、 《漫遊前世今生》、 《穿梭幻相實相》、 《時間預言》:這三本書是「賽斯 資料」系列作者珍羅伯茲最富想像力的一套作品。這是超靈七號,在他的老師指 導之下,練習自由進出自己的四個人身的故事。本書內容是透過主角人物可任意 的穿梭在各次元空間,且可任意變換成不同性別、年代的男女。例如西元前 3500 年的一個原始女黑人、十七世紀的一個年輕畫家、二十世紀的一個老女詩人,及   10   .

(18) 西元 2300 年住在未來太空城市中的十六歲青年等等,來觀照人類所謂「全我」 的各個部分,並透過對這些部分的觀察、溝通,來得到「找到自己」的喜悅。我 們生為地球人,習慣身體和習慣任何事物一樣,恐怕早就不再有什麼感覺。可是, 凡是靈性再現的人,都會對自己的身體再起驚奇之感。身體的一切靜、動作用, 不論信不信神,說他是奇蹟,絕不矯情。而奇蹟就是神性顯示的所在。. (四)、 《意識的探險》:本書分為兩部分:一、探險。所謂的「靈異事件」發 生在正常生活的架構之內,它們並非與之分開的事情。只因為我們被教導將它們 與正常關懷的事分開,所以它們往往顯得如此不自然、分開且怪異。「面向心理 學」試圖將我們靈異才能與我們其他情緒連在一起,尢其是企圖擴大我們對人格 本質的觀念。二、面向心理學導論。面向心理學接受預知性的夢、出體經驗、啟 示性訊息、意識的改變、巔峰經驗、出神靈媒,及人類行為中可能的其他心理與 靈異事件的存在為正常。. (五)、 《心靈政治》 :在 1974 年賽斯資料的傳送者完成了《心靈政治》這本書。 在《心靈政治》第二章中,珍看到「超級真實」的世界,正如禪修開悟的佛陀, 以及後來有開悟經驗的人,舉目所見,不再是平板無趣的三度空間,而是看到了 所有原子、分子本身的「生命力」,以及能量的光華。珍述說她對「圖書館」經 驗——她見到自己的分身在異次元的圖書館裡閱讀,而且可以直接寫下讀到的東 酉。她說,內在模型或典範(內我、存有)常常顯現給世間的我們「啟示」,如果 我們能讓這種智慧自然流動到我們心中,造成自然的改變,那麼內在與外在的暴 力革命都不需要了。. (六)、《實習神明手冊》 :本書不但記錄一個又一個令人驚嘆的真實經驗,證 明死亡並非生命的終結,前世今生也是真有其事,而且在這當中,我們遇見了賽.   11   .

(19) 斯。為賽斯發聲的本書作者珍.羅勃玆,在書中分享她在第一次通靈經驗中遇見 賽斯的情形,以及後續賽斯一些開講過程的精采側錄。透過本書,可以喚醒人人 具備的內在感官能力,或說神通、第六感,學會培養這些能力,得到與夢的控制、 心電感應、降神會、預見未來、輪迴有關的珍貴資訊,還可以聽到許多令人嘆為 觀止的真實故事。.   12   .

(20) 第三節 文獻探討. 壹、唯識專書. 一、唯識學研究的專書著作. (一)、印順著《唯識學探源》:主要內容追述早期唯識思想的形成過程。原 始佛教的緣起論,的確有重心的傾向。處理的問題又本來與心識有關。後代的佛 弟子順著這種傾向,討論有關心識的問題,才有意無意的走上唯識論。另從本識 論、種習論、無境論的角度探討部派佛教的唯識思想。. (二)、林國良著《成唯識論直解》:本書將《成唯識論》的原典每一段都有 翻譯和解說。尤其在本書前言的部份《成唯識論》的現代學術解析以哲學和心理 學領域對其思想作一簡論。包括 1.本體論:識是一切事物的本體,而前七識都由 第八識中各自的種子而生起,所以相對於前七識而言,第八識是根本識。所以阿 頼耶識是一切事物的真正本體。2.認識論:唯識學的認識論是一種「唯識無境」 的認識論。唯識學認為,識和心所不能認識識以外的事物,只能認識自己所變現 的相分。3.宇宙觀:唯識學的宇宙學是一種「眾生創世說」。唯識學認為,宇宙 並非是一種心外客觀、獨立的存在,而是由眾生的第八識變現,是第八識的相分 境。4.物質觀:物質的概念相當於佛教所言說的「色法」 。色法包括能造色:地、 水、火、風四大種;和所造色:五根、五境和法處所攝色。唯識學認為上述物質 由第八識所變現。5.人性論:唯識學的人性論是阿頼耶識人性論。就是認為一切 眾生的本性都是污染的,但也不存在一種統一的人性,因為每個人先天的善惡性 質都不相同,惡是肯定有的,善則不一定。6.唯識心理學:唯識學將心理活動的 主體分為二大類,也就是心與心所。並將唯識學和現代心理學做探討。. (三)、吳汝鈞著《唯識現象學(一)世親與護法》 :本書以胡塞爾現象學的觀點 來解讀《唯識三十頌》。作者認為所謂的唯識現象學,即是從唯識學說為起點建   13   .

(21) 立起來的一套現象學。唯識認為「境由識變,識亦非實。」只有由識轉成的智才 是真實。這相當於胡塞爾所說的「現象學的剩餘」 (Residuum)。這包括自我(ego)、 我思(cogito)和我思對象(cogitata)。這三者組成了胡塞爾稱作絕對的、必然的純粹 意識領域。三者直指那超越主體性。. (四)、高崎直道等著《唯識思想》:本書是日本春秋社出版的《唯識思想》 一書的中譯,雖然是講座式的論文集,但是內容仍有相當程度的系統性。執筆者 共有九位日本學者。包括第一章瑜伽行派的形成,高崎直道著。第二章瑜伽行派 的文獻,袴谷憲昭著。第三章唯識說的體系之成立,勝呂信靜著。第四章世親的 識轉變,橫山紘一著。第五章唯識的實踐,早島理著。第六章無相唯識與有相唯 識,沖和史著。第七章中觀與唯識,工藤成樹著。第八章從瑜伽行唯識到密教, 吉田安晳著。第九章地論宗、攝論宗、法相宗,竹村牧男著。其中第六章安慧無 相唯識說:把「形象」認為是顯現於未經過判斷、直觀的領域中所表現的「青等」 之形相,與護法有相唯識說:把它認為是作為主觀、客觀所顯出之形相,並不是 在唯識思想史的早期就被意識到的。因為,認為所有一切的認識是表現為二取, 即「所取、能取」,可說是唯識派的根本命題。有相與無相唯識的論點,乃在於 這「二取」之形象是否實在的問題。此章為唯識知識論深入的研究,對筆者很有 幫助。. (五)、周貴華著《唯心與了別》:本書為根本唯識思想研究。何謂根本唯識 學呢?唯識學認為一切法以心或心性為根本所依,因此,可從本末關係談唯識, 即心或心性為本,而一切法為末,由此立本體論,即唯識體論;唯識學認為唯識 無境,則可從識境的關係分析唯識學,即建立識境論,即唯識相論;從一切法的 因果關係,即種子與現行的關係來看唯識學,可有緣起論,即唯識用論。根本唯 識學屬上述狹義唯識學的範疇。具體而言,根本唯識學是指瑜伽行派三位根本大 師彌勒、無著、世親著述闡釋的唯識思想。. (六)、橫山紘一著《唯識學入門》:本書以現象和本質來描述唯識思想,作 者認為:被認為真實的外在現象和內在精神,都不過是被某個根源性的東西所表 現出來的而已。這個根源性的東西,也就是究竟的存在、根本的心理活動,被稱   14   .

(22) 為「阿賴耶識」。因此唯識意味著「一切存在是被阿賴耶識表現出來的東西、做 出來的東西」。. (七)、徐典正著《唯識思想要義》:本書描述唯識學派之認識論要義。唯識 學派之識變論、阿賴耶識的存在狀態、阿賴耶識與種子之關係、佛家唯識思想與 西洋唯心論、論轉依唯識學派的涅槃觀等,將唯識思想做系統的整理。. (八)、張曼濤編著《唯識思想今論》:本書是以現代思想對唯識作解釋或闡 述者,故稱之為今論。本書收錄了多篇關於唯識的論文,其中唐大圓<唯識的科 學方法>、李琯卿<唯識新論簡述>李琯卿在禪觀的修行體驗中體驗到萬物皆有 識,而《賽斯書》亦認為萬物皆有識。因此,本書對於筆者將唯識學與《賽斯書》 的比較有很多的幫助。. (九)、法舫法師著《唯識史觀及其哲學》:本書將唯識學的歷史發展做了詳 盡的描述,並以哲學的觀點來闡述唯識學。如以知識論來描述了境能變識,以人 生論來描述思量能變識,以本體論來描述阿賴耶識。作者認為阿頼耶識為唯識 相,非唯識性。而唯識相之相,有體相與相狀二義,體相者是說本體;相狀者是 說現象。種子在本體論上有創造性,有開展力,佔著很重要的地位。依唯識學說, 每個有情都有個阿賴耶識,攝持一切法的種子,所以「可能性」是遍在宇宙諸法 的法體之上,是有著相互交遍的脈絡。這宇宙人生的事事物物,完全是個「可能 性的網」,這可能性的網就是阿賴耶識。我們依這「可能性的網」(阿賴耶識)的 基礎,去確定我們的宇宙觀,去認識宇宙事物的真相。以上這個觀點和《賽斯書》 : 未來有無限的可能性,只要我們不要有限制性的信念,未來是可以創造的。二者 的看法有相似之處。. (十)、韓廷傑著《唯識思想概論》:本書分成上篇簡史和下篇教理兩部份。 上篇簡史是從印度唯識派的思想淵源、印度大乘佛教從空宗到有宗的發展、印度 唯識學派的傳承體系、地論師、攝論師、《大乘起信論》的唯識觀點、唯識宗的 創始人玄奘、唯識宗的其他論師、 地論、攝論兩派與唯識宗的區別。下篇教理 是五位百法、蘊處界三科與五位百法的關係、初能變(第八識阿賴耶識) 、第二   15   .

(23) 能變(第七識末那識)、第三能變(前六識)等唯識學的概論。. 二、唯識學研究的期刋論文. 佛教的唯識學是討論心的主體、性質、狀態、作用的學問,亦即現代所稱的 心理學。以下列舉以唯識學與心理學有關的研究論文。. (一)、王萬清,<唯識學在心理諮商與治療上之應用>,《國民教育研究集 刊》第 3 期,1997年。唯識學源自印度,傳入中國之後,由唐朝的玄奘發揚光大, 迄今,一直侷限於佛教,無法發揮唯識學的心理學角色。研究者依人格心理學, 認知行為冶療學派的觀點,詮釋唯識學的系統,說明唯識的知覺處理過程,個體 向善的行為與煩惱,認知與建構的觀點,心理衛生及心理改變的過程,提出唯識 的心理諮商與治療模式,以備進一步探討其應用之可行性。. (二)、橫山紘一,<佛教的科學性與哲學性以唯識思想為中心>,《普門學 報》第 1 期,2001 年。佛教特別是唯識思想兼具科學性、哲學性和宗教性三方面, 是世上極為少見的思想。佛教把理稱做「道理」,關於此一道理,《瑜伽師地論》 中舉出下列四項: 1.觀待道理 2.作用道理 3.證成道理 4.法爾道理。四個道理當中, 想討論和科學性關係的是依照 2.作用道理和 3.證成道理的觀察。. (三)、鄭石岩,<唯識法門與心理健康——唯識派心理學的時代意義>, 《普 門學報》第 2 期,2001 年。鄭石岩在這篇論文將唯識義理與心理學融合,落實於 人生,文中談到「萬法唯識」時,指出人的心靈活動、行為反應活動,乃至性格 特質等都是識所變化,因此,想要改變煩惱情緒,就要改變想法。. (四)、林國良,<《成唯識論》的物質觀與量子力學的物質觀>,《上海大 學學報》第 9 卷第 5 期,2002 年。作者認為:唯識學的物質觀包括物質起源論和 物質結構論。唯識學認為物質和極微不具有實在性,因為它們不存在永恆不變、 不可分解的本體,物質是由眾生的第八識變現。唯識學的物質觀與量子力學的哥 本哈根學派的思想有某種程度的共通性。由於美國的物理學界以量子力學來研究   16   .

(24) 《賽斯書》。所以筆者認為此篇論文對於以科學的觀點來研究《賽斯書》和《成 唯識論》有很大的幫助。. (五)、王信宜,《榮格心理學與佛教相應觀念之研究》(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此論文探討佛教相應觀念與榮格心理學的同異。其中 有探討唯識思想與榮格心理學的同異。作者認為榮格「集體潛意識」與佛教「阿 賴耶識」的觀念相似。榮格「原型」理論與佛教「種子義」觀念相似。. (六)、林國良,<唯識學認知理論的現代心理學解析>,《普門學報》第十 八期,2003 年。作者認為:唯識學包含著豐富的心理學內容,但唯識心理學的 基本範疇,既有與現代心理學的範疇同義的一面,也有與後者不盡相同之處。而 有些唯識心理學的範疇,其涵義十分隱晦,十分費解,故而本文擬將唯識心理學 的認知範疇與現代心理學的相應範疇作一比較研究,從而指出這些範疇的現代心 理學意義。. (七)、辜琮瑜,<唯識思想與當代重要心理學派之對話——以死亡焦慮為核 心>,《佛教文化與當代世界:慶祝印順導師百歲嵩壽學術論文集》,2005 年。 作者認為對唯識學而言,輪迴主體便是阿賴耶識,唯識以八識說為基礎,其中關 鍵者有二:一為執持有我的第七末那識,由此而有染污與生死輪迴的業力;另一 關鍵則為阿賴耶識,此識含藏所有染、淨種子,是一譬喻為倉庫的所在,所有種 子的儲存所,也是生死輪迴的承載者。阿賴耶識所具備的特質,使其成為變化中 的載體,可加入新的種子,又藏有無始以來的宿昔業種,在因緣的生滅變化中, 使吾人在生死之流中不斷流轉,而非以一固定不變的「我」或不變的「靈魂」輪 迴著。同時因其含藏著淨種子,因此欲轉生死流轉為涅槃寂靜,亦是透過阿賴耶 識而可能。. (八)、林國良,<榮格心理學與佛教唯識學思想之異同>,《上海大學學報》 第十五卷第 3 期,2008 年。作者認為:榮格的意識閾下的心理內容屬無意識的定   17   .

(25) 義,唯識學的第七識、第八識和種子,以及處於率爾心、尋求心狀態的前六識, 都屬無意識範疇。榮格的無意識的心理內容與意識大都無關,無意識常成為非正 常人格的根源;唯識學的意識就是種子的現行,而第七識與第八識中的二執種 子,決定了眾生的有漏性和凡夫性。兩種理論差異的根源在於:榮格心理學是心 理實在論,認為神話和宗教都是心理活動的產物,具有無意識的原型;唯識學則 認為輪迴和解脫都具有實在性,解脫是可以實現的目標。從唯識學立場看,榮格 心理學的理論是假設性的,其原型和自性等範疇都屬假設,並不成熟完備;其冶 療非正常人格的實用目標雖有相當價值,但其自性實現的超越性目標恐怕是難以 實現的。. (九)、白聰勇,《唯識學與心理學有關潛意識分析之比較》(玄奘大學宗教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8)。此論文探討佛教唯識學和佛洛依德心理學的同異。(1)唯 識學的八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心理 學的八識: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意識、前意識、潛意識。(2)唯識學 八識之主導者:阿賴耶識。心理學八識之主導者:意識。(3)唯識學潛隱的意識: 末那識、阿賴耶識。心理學潛隱的意識:前意識、潛意識。(4)唯識學自我保存: 末那識。心理學自我保存:自我(ego)。(5)唯識學功能:阿賴耶識:能藏、所藏、 執藏。心理學功能:潛意識:所藏。集體潛意識:能藏、所藏。(6)唯識學屬性: 惡;賴耶唯妄。心理學屬性:惡;痛苦、焦慮、恐懼。(7)唯識學情欲觀:中有身 仍具情欲(出生為男為女之緣由)。心理學情欲觀:幼童即具情欲(戀母情結)。(8) 唯識學境的性質:非實一識所變現。心理學境的性質:實實在在的物理世界。. (十)、楊牧貞、許源浴,<從唯識的觀點探討閱讀的文章對心識的影響>, 《普門學報》第 57 期。我們每天接觸各種不同的塵境,這些塵境會引發我們不 同心所的作用,對於塵境對心識的影響進行實徵性的研究。研究結果顯示不同的 文章確實會使讀者產生不同的感受;而同一篇文章也會因讀者心識的差異而產生 不同的感受。.   18   .

(26) 貳、 《賽斯書》的當代研究. 一、《心靈與科學的橋》(Bridging Science and Spirit):Norman Friedman 著。 本書是以物理學家博姆(David Bohm)的研究與著作、威爾伯(Ken Wilber) 的長青 哲學所闡明的神秘主義者的視野,以及賽斯(Seth)的前膽性的訊息,三者相互呼 應,深入的比較,找出其中有關宇宙之道的相似之處。. 二、《超越量子》(Beyond the Quantum):物理學家 Michael Talbot 著。這是 一本科普書。本書第八章虛擬粒子與虛擬生靈,專章以量子力學的觀點闡述了《賽 斯書》。作者認為我們自己居於賽斯所謂的「物質密集」的實相系統,只要我們 對「意識是我們所感知的宇宙的唯一創造者。」這個事實還一直不知道的話,我 們也就彷彿一直陷在一個因與果看似是主要操作者的存在層面裡。. 三、 《心、靈與意識》 :葉乃嘉著。作者為物理、資訊背景的學者,對於《賽 斯書》內深奧的量子物理式的語言描述,以自己獨特的觀點解讀《賽斯書》,對 於不甚了解《賽斯書》的讀者很有幫助。. 四、 《意識時空與心靈》 :葉乃嘉著。很多心靈現象其實都是逃過正常意識的 真實不虛的自然事件,本書引用了古今中的「誌異」故事,並從《賽斯書》中擷 取與意識相關的主題,帶領讀者窺探意識、心念及信念是如何在我們的心中滋 長、成形,提供讀者一個淨化心靈、啟發生命與靈性教育的新觀點。. 五、陳家倫, 《新時代運動在台灣發展的社會學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 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此論文對新時代的源流及背景做詳盡的描述。並將新 時代賽斯思想和通俗化佛教做比較。作者認為新時代靈性觀宣稱宗教建構的戒律 和懲罰性的規範是壓抑人性本能和需求的教條,應該加以廢除。因為通俗佛教中 根深蒂固的宗教戒律和規範,即建立在懲罰性的業報觀與輪迴觀之上。人們屈服 在宗教組織或教主的權威之下,往往無法認識自己及肯定自我的價值,因而阻礙   19   .

(27) 了個人靈性的成長。. 六、王明珠, 《新時代賽斯生命觀及其實踐》(玄奘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7)。新時代的賽斯思想雖然已經在台灣二十幾年了,但此論文是近年來 專章探討賽斯思想的論文。作者將《賽斯書》以意識觀、靈魂觀、時空觀、全人 觀等作有系統的整理。並訪談將《賽斯書》從美國引領進台灣的王季慶女士和將 賽斯思想在世界各地弘揚的精神科醫師許添盛。閱讀此論文對於如何將賽斯思想 在日常生活實踐有許多幫助。. 七、 《賽斯讓你成為命運的創造者》 :本書是將《賽斯書》從美國引介回台王 季慶女士的著作。在人類有歷史文明以來,我們深受許多傳統思想的束縛。我們 的命運並不因為命盤上的八字而命定,《賽斯書》要我們找到自己內在的力量。 進而創造美麗的新世界、人類的新文明。此書可說是《賽斯書》的導讀書。. 八、 《我不只是我》 :本書是將《賽斯書》在世界各地弘揚的許添盛醫生的著 作。我們所認知的自己,只是在三次元的自己,事實上我們是多次元的自己。我 們在三次元之外還有一個源頭的自己,這也就是唯識學所說的阿頼耶識。造成我 們生命畫面的並不是我們認知三次元的自己,而是源頭的自己。因此我們每天的 生活都是靈魂精心的創作。由於《賽斯書》艱澀難懂,許添盛醫生多年研讀《賽 斯書》並已融會貫通,他以較淺顯的文字描述賽斯的思想,是一本《賽斯書》的 入門書。. 由以上文獻回顧可知,學界對於唯識學和《賽斯書》的心識系統做有系統的 整理和研究者並不多。把唯識和賽斯的心識系統做比較也付之闕如。但古今這兩 套系統的心識思想存在著很多的相似性和相異性。因此本論文是為了補足學界這 方面的不足,並對《賽斯書》的思想有開拓性的研究。.   20   .

(28) 第四節 全文架構概要. 本論文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緒論,共包含四小節。第一節是研究動機與目 的,介紹研究此主題之問題意識,即為什麼在科技高度發展之下,人類的痛苦不 減反增?因為人類必須在生活中找到生命的意義和存在的價值,並且發展心靈科 學。因此本論文的研究目的:一、佛教唯識學心靈系統的意涵。二、新時代賽斯 思想心靈系統的意涵。三、佛教的思想與新時代的思想有何不同?佛教唯識思想 與新時代賽斯資料是否相同?第二節研究方法與範圍。研究方法:文獻學方法和 思想研究法。研究範圍:唯識學方面主要以《成唯識論》為主。在《賽斯書》方 面以表 1-1、1-2 共二十六本《賽斯書》為主。第三節文獻探討探討,介紹本論文 相關之文獻、著作內容概述,前人研究成果。第四節,則為概略介紹各個章節大 意的全文架構。. 第二章、佛教唯識思想與新時代賽斯資料背景介紹,共包含二小節。第一節 介紹原始佛教的心識說、部派佛教的心識說,初期大乘唯識思想、中國唯識學派。 第二節新時代《賽斯書》從「新時代」的源起、新時代運動、心靈革命的頻譜、 《賽斯書》的背景介紹。. 第三章佛教唯識思想與新時代《賽斯書》的形上學,共包含二小節。第一節 《成唯識論》。壹、本體論:一、從《阿毗達磨俱舍論》的五位七十五法到《成 唯識論》的五位百法;二、阿賴耶識;三、種子。貳、萬法唯識的宇宙生成論: 一、唯識的意涵;二、阿頼耶緣起;三、時間論;四、空間論。參、人性論。第 二節《賽斯書》 。壹、本體論:一、一切萬有;二、心理活動;三、意識單位「CUs」 (units of consciousness);四、電磁能量單位(electromagnetic energy units),即 EE 單位。貳、宇宙論:一、宇宙起源論——意識單位「CUs」(units of consciousness);   21   .

(29) 二、宇宙生成論;三、目的論(Teleology) ——價值完成與快樂原理;四、時間 論;五、空間論。參、人性論。. 第四章《成唯識論》與《賽斯書》的心識觀,共包含四小節。第一節《成唯 識論》與《賽斯書》的心識觀。第二節《成唯識論》的阿頼耶識與《賽斯書》的 靈魂,分別以阿頼耶識與靈魂的認識作用、依託對象、相應心所、倫理性質、界 繋、伏斷位次、輪迴轉世、識名色互為緣、因果業報等項目來做比較探討。第三 節《成唯識論》末那識與《賽斯書》自我,分別以末那識與自我的名稱由來、認 識作用、依託對象、認識對象、相應心所、倫理性質、界繋、伏斷位次等項目來 做比較探討。第四節《成唯識論》前六識與《賽斯書》意識。以前六識與意識的 名稱由來、認識作用、認識對象、相應心所、第六意識的種類與意識的多重焦點、 倫理性質、生起與間斷等項目來做比較探討。. 第五章佛教唯識思想與新時代《成唯識論》的實踐觀,共分三小節。第一節 《成唯識論》之實踐觀,信:深信佛法;解:萬法唯識、三性;行:菩薩階位的 次第提升;證:大涅槃、大菩提。第二節《賽斯書》的實踐觀,信任自己、你創 造你的實相、開發內在的力量、身心靈轉化的實現。第三節《成唯識論》與《賽 斯書》之內在力量,心有四種力量:信念的力量、意象的力量、情緒的力量、語 言的力量。. 第六章結論,說明本論文的研究成果。.   22   .

(30) 第二章 佛教唯識學和新時代《賽斯書》背景介紹. 第一節 佛教唯識思想. 唯識思想源起 佛教的唯識學是討論心的主體、性質、狀態、作用的學問,亦即現代所稱的 心理學,但在佛教則稱為心識論。佛教一般分為初期佛教(亦稱為原始佛教或根 本佛教)、部派佛教與大乘佛教。而唯識學發源於原始佛教。13. 壹、原始佛教的心識思想. 原始佛教是指釋尊及其直傳弟子們的教說。釋尊的教說保存於《阿含經》。 東南亞的上座部佛教則保存於以巴利文寫的《尼柯耶》 (Nikaya)。原始佛教的緣 起論,確有重心的傾向。處理的問題又本來與心識有關。後代的佛弟子順著這種 傾向,討論有關心識的問題,這才有意無意的走上唯識論。14 原始佛教的根本教理中有關心識論的有:一、緣起說,二、五蘊說,三、四 諦說,四、十二處,五、十八界說。以下分別說明: 一、緣起說:以緣起的道理,從法的立場來說明人的存在狀態,即「十二 因緣」 。十二因緣是由 1.無明: 《大乘起信論》說: 「一切染因,名為無明。」15 《菩薩瓔珞本業經》說: 「無明者,名不了一切法。」16即對於三法印、四聖諦、                                                         13 14 15 16.  . 法舫法師著:《唯識史觀及其哲學》(台北:天華,1978 年﹚,頁 68。 印順著: 《唯識學探源》(台北:正聞,1970 年),頁 32。  見《大乘起信論》卷 1,大正藏冊 32,頁 578 上。 見《菩薩瓔珞本業經》卷 1,大正藏冊 24,頁 1016 中。   23 .

(31) 因果業報等佛教真理生起錯誤認知。無明是沒有智慧,是無知。無明是與生俱 有的,所以稱為「無始無明」,為生死輪迴的根本。2.行:善惡的行為。使識 染色的形成力,被解釋成業。因為過去的業把識著色,識受其影響而進行判斷 活動。17 3.識:認識作用的心之「作用」 ,即心的主體之意18。4.名色: 「名」指 心,「色」指身體,廣義而言即是物質。5.六入:眼、耳、鼻、舌、身、意等 六根。6.觸:指出胎後,根、境、識三者和合而起的知覺作用。7.受:領受外 境而有苦樂等感覺。8.愛:指對苦等感覺進一歩產生愛憎等精神作用。9.取: 執著,對一切事物不顧一切的攀緣追求。10.有:存在。愛、取等錯誤的行為 之後,殘存為餘勢力的存在。1911.生:新的輪迴轉世;新生命的誕生。12.老死: 「老」是隨著時間的逝去,人的生理機能逐漸的衰退。 「死」是最後呼吸停止, 五蘊離散,身壞命終。二、五蘊說:是構成我們身心要素的「群體」 ,即色(肉 體、物質)、受(苦樂的感受作用)、想(心像、表象及其作用)、行(意志等心之作 用)、識(認識判斷之作用)五種。三、四諦說:苦諦,苦的原因。集諦,產生苦 的原因。滅諦,滅除苦的世界。道諦,實現滅諦的方法和途徑。四、十二處: 眼、耳、鼻、舌、身、意六內處(六根),與六根的對象——色、聲、香、味、 觸、法六外處(六境)。五、十八界說:六根、六境、六識(眼識、耳識、鼻識、 舌識、身識、意識)。 綜上所述,原始佛教和唯識學的同異點:一、原始佛教《阿含經》緣起的 定義:「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唯識學《解深 密經》卷 2: 「云何諸法依他起相?謂一切法緣生自性,則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 生,謂無明緣行,乃至招集純大苦蘊。」20原始佛教的緣起和唯識學三自性的依 他起性相同,但原始佛教的緣起是因緣和合的,而唯識學的依他起的因是阿頼耶 識的種子,緣是現行識。二、十二緣起中從識到名色、六入的過程,就是唯識學                                                         17 18 19 20.  . 平川彰著,莊崑木譯:《印度佛教史》(台北:商周,2002 年﹚,頁 67。 水野弘元著,釋惠敏譯: 《佛教教理研究》(台北:法鼓,2002 年﹚,頁 391。 水野弘元著,釋惠敏譯: 《佛教教理研究》,頁 392。 見《解深密經》卷 2,大正藏冊 16,頁 693 上。   24 .

(32) 中入胎識所藏的種子,漸漸的生起根身,即十二緣起的識是唯識學的阿頼耶識。 三、四聖諦:苦諦即唯識學的異熟果;集諦即唯識學的煩惱;滅諦即唯識學的證 得二轉依果;道諦即修五重唯識觀,轉八識成四智。四、原始佛教認為一切法都 是緣起的。一切法包含五根,是由四大所造成的清淨色,是物質的,屬於生理的; 意根為精神的,屬於心理的;和物理三大要素都是條件的存在,並非只有心理要 素。《雜阿含經》有云:. 比丘,我不見一色種種如斑色鳥,心復過是,所以者何?彼畜生心種種, 故色種種。當善觀察思惟於心長夜種種,貪欲、瞋恚、愚癡種種,心惱故 眾生惱,心淨故眾生淨,譬如畫師、畫師弟子,善治素地,具眾彩色,隨 意圖畫種種像類。21. 這段經文是在敘述有了種種不同的心念,所以產生種種不同的根身和顏色,即色 法隨心所變。如同《中阿含經》卷 45: 「比丘!心將世間去,心為染著,心起自 在。」22因此原始佛教已有「心為主導性」的傾向23。唯識學認為萬法唯識,即一 切現象都是心識所變現。但原始佛教不等於唯識,其不同在於:「唯識學強調生 理和物理,通通都是心理的映現;顯然心理不但是諸法生成的動力因,也是質料 因24。而根本佛法則只強調心為有情流轉與還滅的動力因,能影響物理、生理的 境況;但生理或物理的質料因,則並不都歸屬於心理層面。」25 總之,原始佛教 雖然不談唯識,但原始佛教以心念為萬法主導性的觀念是唯識思想的淵源,並且                                                         21. 見《雜阿含經》卷 10, 《大藏經》冊 2,頁 69。 見《中阿含》卷 45,《大正藏》冊 1,頁 709 上。 23 印順導師: 「佛的正覺」 ,就與法界性相應,所以能不偏蔽,不固執,通達了心色(物)平等中的 心為主導性,佛說『三界唯心』,大中觀者的見地,這是針對世間的迷妄,說明非自然有,非神 造,非物集的『由心論』。依眾生心識的傾向,而緣成世間;人欲的自由意識,也依此而發見了 究極的根據。太虛大師對此,曾稱之為『無元心樞』。印順著:<發揚佛法以鼓鑄世界性之新文 化>, 《佛在人間》(台北:正聞,1959 年),頁 343。 24 亞里斯多德四因說:(1)形式因:指事物本質或實體。(2)質料因:指物質要素。(3)動力因:指 運動變化的來源。(4)目的因:事物生成變化的究極目的。傅偉勳: 《西洋哲學史》(台北:三民, 2005 年),頁 110。 25 釋昭慧著: 《初期唯識思想——瑜伽行派形成之脈絡》(台北:法界,2001 年),頁 147-148。   25    22.

(33) 唯識思想是緣起論的一種說明。. 貳、部派佛教的心識說. 部派佛教則是指釋尊以後的佛教,亦即在釋尊入滅約一百年後,佛教分裂成 許多部派時期所發展出的佛教。這時期的佛教發展主要是對於釋尊所說的教法加 以理論性地整理,其特色是著重於與實踐修道無關而純粹為理論之事。原始佛教 的中心思想是緣起,緣起是無我論。但在印度輪迴已成了學界一致公認的事實, 緣起並不能解決輪迴的問題。要說明三世輪迴,必然建立一個貫通前後的生命主 體。因此才產生部派佛教的心識說。根據印順著《唯識學探源》26將部派佛教有 關心識的論說整理如下:. 一、輪迴主體. 上座系的本典《舍利弗阿毗曇》將六識與意界分別解說:意界是「初生心」, 初生心為意界而不是意識。這是部派佛教細心思想的最初提倡者。 (一)、犢子系:補特伽羅;不可說我:1.從前世到後世的輪迴主體。2.能憶者。 3.六識生起之所依。 (二)、說轉部初期——勝義補特伽羅:諸法真實自體的實法我。第二期(譬 喻)——相續轉變說:無為無體,過未無體,不相應行無體,夢、影、像、化都 非實有說,建立了三相前後,諸法漸生。離思無異熟因,離受無異熟果,把業力 與業果歸結到內心,接受了滅定有心說。後期關於滅盡定的有無細心,意見上不 無出入,可以歸納為三系: 1.上座室利邏多和他的弟子大德邏摩,主張滅盡定有 細心而沒有心所。2.《俱舍論》論主所欽服的經部師,則是心與根身互為種子說:                                                         26.  . 印順著: 《唯識學探源》(台北:正聞,1970 年),頁 32-177。   26 .

(34) 不許滅定有心的,但要建立種子的相續。3、 《大乘成業論》中的一類經為量者, 在六識外別立持種受熏的集起心。它已經超出六識論,進入了七識論的領域。 (三)、說一切有部:假名補特伽羅。建立在現在五蘊相互間的連繋,與未來 過去相似相續的關係上。 (四)、分別說系: 《大毗婆沙論》1.一心相續:滅盡定、無想定中有細心,是 王所同時相應的相續論者。相續的一心是心性本淨、客塵所染的。2.五法遍行: 五法是無明、愛、見、慢及心。從它廣生的眾苦看起來,是眾生的恆行微細煩惱, 是發業感果的動力。3.有分識:赤銅鍱部把細心看成欲有、色有、無色有輪迴的 主因,所以叫有分識。4.細意識:是受生命終心,還是以後諸法生起的所依,它 是緣根身和器界的。 (五)、大眾系:1.遍依根身的細意識:細心執受就是生命的象徵,一切感覺 的來源。刺激多方面或者全身,就能引起全身的感受,因此證明心識是普遍的執 受者。2.根本識:是六識生起的所依。根本識的重心,在說明心理活動的源泉。. 二、種習論. (一)、種子的異名: 「種」是種子, 「習」是習氣或薰習。種子與習氣,經歷 了錯綜的演變,往往化合成一體的異名。在部派佛教種子的異名 1.經部——不失 壞、增長:世親的《大乘成業論》認為善不善的身語二業在造作之後,在我們五 蘊相續身心中,會生成心不相應的實法作為其勢力。2.世親;上座——功能:是 能生的力用。3.上座——隨界:是從業煩惱熏習而來。4.意行:是隨意識而流行。 (二)、業力:在阿毘達磨的心識論中,因為過於著重形式說,所以只探討表 面心,但要具體說明業報關係,所以必須說明善惡業的勢力如何存續的問題。於 是在部派時代,有提出某種形式的潛在力之說。此意義業的潛在勢力,是以個別 部分性的潛在力來說,這些潛在勢力的思想,被加以整理改善,開展為後來的唯.   27   .

(35) 識思想。部派佛教對業力有不同的名稱 1.薩婆多部——無表色:身、語表業之後, 其行為經驗被看成是保存在我們的身體中,此潛勢力即稱為無表,是色法。2.經 部——思種子:無表業是因思心所的熏習,而微細相續漸漸轉變。3.成實論—— 無作業:心是忽善、忽惡、忽有、忽無,所以業力不是心。因此成實論建立了潛 在的業力,即無作業。4.大眾分別說系——成就、曾有:過去的業,是曾經現有 的東西;它雖滅了,卻成就在眾生的相續中。5.正量部——不失法;得:善惡業 生起的時侯,就有得與不失法跟著同起。得的作用,在係屬有情;不失卻是業力 變形的存在。無表色引生善惡業,業剎那過去,而還有感得未來果報的力量,這 就是不失法。 (三)、種子的前身——一味蘊、窮生死蘊:經部的一味蘊是指:微細的心、 心所法,是沒有色法的四蘊。一味相續的細心是生死的根本,是間斷五蘊所依而 起的根本。化地部則稱之為「窮生死蘊」 ,世親著《攝大乘論釋》對「窮生死蘊」 曾作過這樣的解釋:「窮生死陰,恆在不盡故,後時色心,因此還生。於無餘涅 槃前,此陰不盡,故名窮生死陰。」這「窮生死陰」就是「窮生死蘊」,它於涅 槃前,有能生一切色法、心法的功能,這是很明顯的種子特徵。 綜上所述,一、犢子系的補特伽羅和瑜伽派的本識相似,因本識也在說明 它是隨業感果的輪迴主體,因本識的執持熏習,才能保持過去的經驗,明記不忘。 二、分別說系的細心說與唯識學的本識,確是非常的接近。三、赤銅鍱部的九心 論在大乘唯識說,心識生起過程,只有率爾、尋求、分別、染淨、等流等五個程 序是詳細多了。四、有分心在唯識學即是阿頼耶識。五、分別說系的五法偏行說, 是末那思想的前身。六、大眾系的遍依根身的細意識與大乘唯識學上的本識執受 根身有關。七、 「無表色」 、 「種子思」 、 「無作業」 、 「成就」 、 「曾有」 、 「增長」 、 「不 失」,以上這些都是在說明除了身口意以外,引起業力的存在。這存在是微細而 潛在、相續不斷的,未來的果報是由它引起的。不論它名稱是不是種子,已具有 種子或熏習的含義。八、依《攝論》的解說,窮生死蘊就是阿賴耶識中的種子,.   28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教宗格里高利七世於 1076

第一學習階段 學習範疇六:了解世界與認識資訊年代- 33 驗及觀點. 欣賞世界上存在著的不同

王建國 狗獾與鼹鼠 張秋生、劉保法主編《新世紀五星童 童話 二至三... 杜榮琛 蝴蝶的夢 杜榮琛《想當國王的寓言家》,新店︰

分項計畫「海上絲路之探索」之設計與推行,基本上針對本校通

Holmes Welch 認為,除了唯識與密宗外,真正新的發展是,(1)居士自組 團體講經說法, (2)興辦慈善事業、佛教廣播、監獄佈教,

階段一 .小數為分數的另一記數方法 階段二 .認識小數部分各數字的數值 階段三 .比較小數的大小.

摘  要 : 在玄奘弟子中,窺基、普光無疑佔據著中心位置,特別是窺

比較(可與不同時期、不同藝術家,對同類型/主題創 作的處理進行比較。例:Donatello的《David》)、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