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戶外教學地理課程之理論與方法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戶外教學地理課程之理論與方法

壹、 戶外教學在地理學的理論基礎

地理實察即為戶外教學的一種型式;戶外教學可以提供學生運用五官來親自 體驗,在教師的指導下,走出教室,走進人群、走向社會、走入歷史、走向大 自然等等開放空間,運用參觀、訪談、觀察等方式,所以學生的學習興趣會被 大大的提高。在戶外教學中都同樣存在著一個重要的部分,那就是對於環境、或 生活的體驗,藉由體驗的過程而發展出喜悅、尊重或關懷的情感,以此學習到能 適應社會的生活態度,最終而獲得學習的成就感、滿足感及喜悅感(鄭夙伶,

2004)。戶外教學包括三大主要內涵:戶外探究、戶外研究、戶外生活體驗

(圖 2-1)。

圖 2-1 戶外教學的主要內涵 資料來源:王鑫、朱慶昇(1995)

24

25

地理實察真正能提供具體且真實的環境,讓學生運用自己親身體驗,包括 實察前的準備工作,到戶外用感官進行觀察、聆聽解說、導覽、採訪、採集等 學習活動,最容易引發學生學習動機和興趣(胡金印,1985)。

貳、戶外教學的形式

戶外教學有五種不同的層次(如表 2-2)(改編自 Hall,1976),戶外示範 及戶外踏查,都是以教師為中心,在教師規劃路線的帶領下,定點停留做活動 說明及講解,整個學習過程比較偏向教師單方向的輸入,只能稱為在戶外上課。

而且在戶外上課時,因教學場地較為廣大,有不少學生會因此而分心,不容易 將每個學生都吸引在要他們觀察的事物上,成效當然不是很好。而戶外踏查加 上了學習單、調查、訪問,層次是高了一些,但是還是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只 能模仿學習。

戶外研習的方式已開始應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設計學習單及自我評 量表,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索和思考答案,在事前教師會提供戶外研習所需要的 背景資料及實察活動手冊給學生使用,教師採開放式的督導,藉由學習單及實 察活動手冊約束學生,在有約束力、結構緊密的狀態下,引導學生完成研習。

戶外檢驗的方式學生為研究者,教師為導演,觀察學生如何進行研究。但 教師有限定研究範圍;題目、學習單等控制好的主軸中,讓學生有詳細指引的 結構中,讓學生做解決問題的學習,練習獨立探究的能力。

戶外發現的師生角色和戶外示範完全相反,學生是研究者、教師是顧問,

完全由學生進行自我探索、自我發現,完全尊重學生的興趣,這最能讓學生產 生想像力、創造力。但不是適用於全部的學生,因為要從無到有的過程,不是 一般學生都可以勝任,只有較為資優的學生才能以此為研究方式。

26

資料來源:Hall(1976),黃朝恩(1994)

在以上五種戶外教學的形式中,以精神、過程、結構、師生角色及成果的 比較,針對這些細目來說明。

大稻埕專題課程的戶外教學是偏向戶外檢驗的層次,希望學生能在專題式 學習的課程中,可以學習到解決問題及探究的能力。因此在課堂中會引導學生

27

提出問題,且在規劃好的訪察地點,作解決問題的學習,但在訪談的內容,除 了事先預設的腳本,學生也可依當時訪談的內容經由自我發現,增加訪談的深 度。

參、戶外教學(地理實察)的實施步驟(韋煙灶,2002)

一、出發前準備

(一) 學生分組、通知學校、學生家長。

(二) 確定蒐集資料、路線、實察範圍。

(三) 確定實察大綱並製作學習單。

二、 實察時注意事項

(一) 實察時全程掌握,注意學生安全。

(二) 工作確實分配:學生任務分配由學生自行完成。

(三) 取得第一手資料。

三、實察後的工作

實察報告的撰寫及製作:藉此反省實察時的優、缺點以及獲得的成效。

肆、專題式學習的戶外教學實施步驟

從前一節的專題式學習實施步驟和戶外教學實施步驟做比較,發現有有異 同之處,如表 2-3 所示。

28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