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戶外教學的意涵

本節先探討戶外教學的定義和目標,參考相關定義後,為本研究之戶 外教學下一個操作型的定義,再從相關實證研究分析近年來戶外教學研究 的重點,以確定本研究的研究方向。

壹、戶外教學的定義

由於學者的觀點和立場不同,對於「戶外教學」一詞的定義也有不同的 詮釋,以地點來說有的學者認為戶外是教室以外的區域就屬於戶外,有的 則認為是戶外是要到學校以外的社區或大自然中;以學科來說,環境教育 著重藉由戶外教學使學生瞭解環境的重要性及人與環境的關係,自然科學 教育把戶外當成實驗室,有助於學生在特定主題的瞭解,健康與體育教育 著重藉由充滿冒險與挑戰的戶外教學培養學生各項戶外求生技能、積極的 休閒態度及人際關係,鄉土教育則強調藉由戶外教學培養鄉土知識及愛鄉 情懷,有的學者則認為戶外教學不是單獨科目,而是統整各科之學習活動,

是一種有目標導向性、有系統性、有計畫性、有程序性的教學活動;以教 學策略而言,適合在戶外進行的課程才選擇戶外教學,基於發現學習的原 則並且強調直接使用感官讓學生進行最直接的體驗。茲將諸位學者的定義 整理成表 2-1。

表 2-1 學者對戶外教學的見解

學者(年代) 對戶外教學的定義

Sharp(1956) 戶外教育是指不論任何年級、任何學科的課程,若 能在戶外獲得最佳效果,便在戶外進行教學活動。

(引自 Ford,1981)

Donalalson(1958) 戶外教育就是在戶外,有關戶外,以及為了戶外的 教育。(引自 Ford,1981)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1970)

戶外教學不是單獨科目,而是所有學校科目、知識

Lewis(1975) 戶外教育是擴展課程學習目的至戶外的一個直接 的、簡單的學習方法。它是基於發現學習的原則並 且強調直接使用感官(視、聽、嗅、觸、味)進行 觀察和知覺。

Nichol(1982) 定義和描述六項戶外教育的基本特徵:它發生在戶 外使參與者直接參與、在活動中牽涉到創新物體的 解釋定義關係勝於背誦個別或明顯孤立的要素、盡 可能是感官的、它吸引參與者,因為活動是充滿興 趣、樂趣和挑戰。(引自 Parkin, D.,1998)

D.R.,W.M.&

E.L.Hammerman(1985)

在戶外所實施的教育。把戶外當作學習的實驗室使 用。

表 2-1 學者對戶外教學的見解(續)

Priest(1986) 戶外的教育是做中學的經驗過程。戶外教育實行的 場地主要是在戶外,主要的重點是人際間的關係和 與自然資源間的關係。

Knapp(1990) 進行一種超越傳統教室的限制,利用教室外的資源 來達到教育目標的學習活動。

Orion&Hofstein (1991) 戶外教學的主要教學策略是一種動手操作的經 驗,透過活動得到一個具體經驗,而這些都不是在 教室或實驗室可得到的。過程導向的學習策略最常 被使用。如觀察、接觸、辨認、測量及比較,最後 再做出解釋及結論。學生應對戶外教學有所準備。

學生對指定作業、對考察的區域、對於要實行的每 一件事情越熟悉,則在考察中的收穫越大。因為戶 外教學的具體經驗提供一個意義學習的基礎,所以 常被視為是許多單元的整合活動。

李崑山(1990) 離開教室,走到社區、大自然裡,做正常的教學活 動,所以它應該是一種有目標導向性、有系統性、

有計畫性、有程序性的教學活動,它是一種融入教 育意義及結合、統整各科之學習活動。

呂建政(1993a) 應該且最好在教室內教的東西,那麼就在教室裡 教;至於需要在戶外才能經驗到的學習素材及生活 情境,以及在戶外的學習效果最好,所以就應該在 戶外學習。

表 2-1 學者對戶外教學的見解(續)

王鑫和朱慶昇(1995) 認為戶外教育是指課堂外的活動,基於發現學習原 則與感官的使用,使學生從直接的、實際的、生活 的體驗中學習,並藉這種戶外習得的智能,促進學 生認識自我以及他們在社會環境中的角色,同時有 助於他們對特定主題(如環境、地球資源等)的瞭 解。

綜觀上述,戶外教學是老師判斷課程適合戶外教學,即設計系統性的 課程,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利用教室外的資源,將視野擴展至教室之外,

基於發現原則及感官的使用,使學生直接參與、直接體驗,它是有關戶外 技能的教育,也是有關自然生態環境的教育,亦是發展人際關係之教育。

本研究操作型定義戶外教學不是單獨科目,而是統整各領域的課程,具 有目標明確、結構完整、有系統的教學計劃的特色、強調學生主動參與、

體驗,以得到具體經驗,是一種有意義的學習歷程。

貳、戶外教學的目標

Cosgriff(2008)提到戶外教學以不同的形式,數十年來已經成為紐西 蘭教育系統學校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戶外教學擁有穩固的地位是出 現在紐西蘭全面課程改革時期,在國家課程發展的歷史上正式聲明為在學

習健康與體育課程的七個重要的關鍵領域的其中一個。戶外教學具有六項 目標:

1、焦點集中在技能訓練、娛樂和享受的戶外事物。

2、發展個人及人與人之間的戶外事務。

3、學習有關於傳統、價值、自己和其它文化的團體遺產。

4、學習有關戶外消遣活動,減少環境衝擊和設計策略去照顧環境。

5、評估和經營個人和群體安全、挑戰和風險。

6、發現如何接近戶外社區內戶外消遣的機會。

Lugg & Martin(2001)提出在澳洲維吉尼亞公立學校戶外教學有好幾 種形式,在高中設置科目、以露營課程存在或強調經驗的住宿課程、或是 社團額外的課程,在維吉尼亞的學校,戶外教學課程從 1982 年被當作一個 科目,這一年維吉尼亞戶外教育協會也成立了從事幕後活動和支持戶外教 學教師。當維吉尼亞戶外教育協會(VIT)設置了提昇教師知識與能力的教 育方針,老師一旦擁有證照,學校的校長有責任分派職務給老師。對戶外 教學的老師而言,生態知識必須被轉換成學生的以下學習目標以利教導,

(引自:Martin,2008)

1、是舒適的戶外。

2、為了休閒和健康探索去接觸自然。

3、當衝擊減到最小時,有知識和技能能夠安全和愉快探索自然。

4、從個人經驗和學術調查去擁有對地方高度的理解和感覺。

5、瞭解並且重視人和自然之間的相互聯繫。

6、社區支持和地方的關係。

7、對地球和所有生物的福利深切的關心,甚至愛。

8、藉由生態評論、判斷和行動的原則,維護保持環境信念和實踐。

英國戶外教學常設委員會,以「戶外教學與國家課程」為議題,會中 聲明:「戶外教學必須是整體課程的一部分,它對國家課程與各學科領域之 統整有重要的貢獻,經由第一手的經驗,以促進學生瞭解生活中自己、他 人與環境的關係,同時提供機會發展新的興趣、技能及個人特質,並使經 驗本位的學習和理論、認知的學習間建立起關聯,藉由應用與實踐賦予事 實和理論意義,把知識、技巧運用在人際關係中。」(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Outdoor Education,1990)(引自謝鴻儒,2000)。

Bucknell &Mannion(2006)認為戶外教學目標分為二個層面,一個層 面是發展社會和個人技能,如:領導能力、自信心、團隊合作、動機、扮 演社會中評論、行動和參與者的角色、分析統計、創作,另一個層面是發 展環境知覺、環境意識。

綜上所述,可將戶外教學的目標分為認知、情意和技能三大層面,認 知層面學習是藉由經驗本位的學習和理論、使認知的學習間建立起關聯,

使學習變得有意義,並擴展見識,啟發學生更高層次的創造思考行為;情 意層面著重培養愛護環境、愛護鄉土及樂於享受戶外事物的態度;技能方 面分為社會技能和個人技能,個人技能方面學會認識自我、培養領導能力、

自信心、訓練戶外生活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環境保護的能力,社會 技能方面學會團隊合作、學習與人溝通、相處的能力。以國外的戶外教學 課程目標來說比較著重在情意和技能的培養訓練。本研究在設計教學課程 時融入戶外教學目標的精神,不僅使學生到戶外能學到知識,更重要的是 情意和技能的培養。

參、戶外教學學習成效之實證研究

綜觀眾多戶外教學的實證性研究,可發現多集中在自然與生活科技領 域、地理和環境教育的課程及鄉土課程,對於住宿型(過夜)的戶外教學 學習成效的實證研究較為缺乏,以下將分析相關實證研究中學生的學習成 效,茲分述如下:

Zink and Boyes(2006)研究顯示出對國小和國中學生而言,最重要的 學習成效是團體合作、促進自信、關心別人、安全知識、自我責任提昇、

社會溝通技巧;重要的是適應技能的發展良好、快樂享受和個人和人與人

之間技能課程目標;戶外環境知識、欣賞、行動雖然沒有那麼高的學習成 效,但大部分的回應者也高度認同戶外活動非常適合去促進美學的欣賞,

戶外教育是環境教育的媒介物(引自 Cosgriff,2008)。

Haddock(2007a,2007b)研究發現 98% 國小學生和 97% 的國中學生認 為課程可以達到增進自信、安全知識和技能、問題解決的能力等學習成效;

80% 國小學生和 60% 的國中學生認為可以幫助達到文化和種族的了解(引 自 Cosgriff,2008)。

Hill's(2007)由國中老師的戶外教學信念和實施的研究中,統整歸納 出有五個顯著的共同主題,分別是環境覺醒和關懷、個人和社會的發展、

社區發展和社會行動、技能的發展、使學習真實(引自 Cosgriff,2008)。

張雲卿(2008)主要目的探討彰化縣國小中高年級學童參與戶外教學 活動之滿意度、學習成效與活動偏好。將所收集的問卷,進行統計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在「活動偏好」上,期望老師舉辦之類型為到機械設施遊

研究結果發現,在「活動偏好」上,期望老師舉辦之類型為到機械設施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