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戶外教學活動設計

戶外教學模式的建立可使研究者清楚知道整個教學活動進行的流程,對 所要進行的項目能一目瞭然,然後就不會有所畏懼,有充分的信心完成研 究,所以先探討教學模式的相關研究,然後加以分析整理,設計出符合本 次教學的教學模式,整個架構建立起來之後設計教學活動,理念是整個架 構的靈魂,設計之前確定設計的理念,課程的實施步驟及原則也要熟悉,

才能使整個設計較為嚴謹及完善,評鑑也是設計不可忽視的一部分,透過 評鑑才能具體的瞭解學生的學習成效和課程設計可行性。

壹、戶外教學模式

Bucknell and Mannion(2006)提出戶外教學的危機為被正式課程排擠 及不被尊重,缺少知識論和意義不明確、定位模糊,需發展理論。教師不 願實施戶外教學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戶外教學的經驗與活動設計 之能力,一般教師在師範院校養成期間並未學習如何設計戶外教學活動、

如何帶領學生做戶外的學習、不了解戶外教學的應用策略等技術。希望藉 由戶外教學模式相關研究的探討,提昇研究者戶外教學課程設計的專業能 力,茲就各研究探討如下:

一、朱慶昇的戶外教學模式

朱慶昇(1993)綜合一般教學模式、問題解決模式、科學思考模式 與傳播過程模式,研擬了一個教學模式(如圖 2-1),要點如下所述:

(一)界定問題—必須先訂定好教學目標,指引教學活動的方向,也界定 教學活動的範圍。

(二)確認對象—確認所欲實施的對象及了解目標對象的起點行為,瞭解 對象已有的知識、態度、性向、動機、發展情況等學習的內在條件。

(三)決定教學內容—依照教學目標,配合起點行為,搜集、分析相關資

料,決定教學內容。

(四)選擇教學方法—教學方法要由單元目的、教材特點和學習者的實際 學習情形來決定,而不侷限於某一種方法。

(五)教學活動—活動指導者要掌握情境,靈活運用,活動歷程之設計流 程可沿用準備、發展、綜合三大活動的次序來安排。

(六)活動評鑑—活動評鑑是非常重要的步驟,對於其他各步驟都具有回 饋的作用,完善的評估可分為活動指導者和參與者兩種對象,可藉 由觀察、測驗、問答、討論或檢核表來進行評估。

(七)後續發展—一次活動只代表一個開始,活動的結束是引發相關學習 的契機。活動的最後須提供學習者獲得進一步資料以促進活動成果 的擴展,提昇學習的層次及能具體應用在生活中。

界定問題

(發覺問題、擬定教學目標)

確認對象

(瞭解教學對象的起點行為、擬定行為目標)

決定教學內容

(依據行為目標,收集資料,決定教材、內容)

選擇教學方法

(依據教學對象、內容,選擇教學方法、教具)

教學活動

(活動呈現、討論、應用)

評鑑

後續發展

圖 2-1 朱慶昇之教學模式 資料來源:出自朱慶昇(1993)

二、藍淞地的戶外教學模式

藍淞地(2005)認為透過 ADDIE 模式可系統性考量影響實察教學成效之 因素,進而設計一個高品質的地理實察教學,因此採用 ADDIE 模式作為設 計方法,設計了自導式野外實察教學模組(如圖 2-2)。ADDIE(Analysis、

Design、Development、Implementation、Evaluate) 模式,即「分析」、

「設計」、「發展」、「實施」和「評量」等五個階段, 分析是考量學習者需 學習項目,包括教學對象、教學方法和教學資源等,設計是考量學習者學 習方式,包括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和教學資源等。發展是考量發展教學材 料,包括設計作業和電腦輔助工具等。實施是考量實施正式教學,包括訓 練方式、教學環境設定或建立教材置放環境等。評量是考核學習的結果或 教材品質之方式。

圖 2-2 自導式野外實察教學模組之設計流程圖 資料來源:出自藍淞地(2005)

討論分享

(模擬公聽會)

預察、修正 分析

教學對象 實察區 工作分析

設計

教學目標 教學策略

發展

實施 自主學習 VFT

行前導覽

自導式實察

評鑑

(總結性評量)

三、陳勇祥的戶外教學模式

陳勇祥(2006)提出以認知、充實、研究問題為取向的充實三合模式

(如圖 2-3),其主要目的為培養學生能夠運用適當的探究方法,並依學生 自己的期望及個別差異進行學習,以真正研討實際的問題或主題,而達成 充實三合模式之高層次學習目的。其強調的課程內容重點和目的如下:

(一)類型一:一般探索活動

第一類型活動係強調試探學生的興趣領域及具有加廣性質的充實 課程,其課程的活動目的為:擴充學生知識領域與生活經驗;試探並 培養學生從事高層次研究的興趣;做為教師安排認知與研究方法訓練 的基礎。

(二)類型二:團體訓練活動

第二類型充實活動係強調認知、情意與研究方法的訓練,其目的 分述如下:發展創造思考、解決問題、感覺、欣賞與評價等能力;發 展如何學習的技能,如筆記、晤談、分類與分析資料、歸納結論等方 法與技巧;發展使用工具書的技能,如索引、文摘、百科全書等;發 展文字、語言溝通能力及使用視聽媒體的能力,以便學生能向適當的 對象表達作品的能力。

(三)類型三:個人或小組對實際問題的探究

第三類充實活動係強調對高層次問題的研究,其目的為:使學生有機 會將其興趣、知識、創見及毅力應用到自選的問題或研究上。

旗津地區主題探索

(第一類型活動)

學生與教材彼此之間 交互作用

戶外教學 成果發表 旗津地區相關概念應用

(第三類型活動)

學生運用知識於情境進 而解決問題

旗津地區相關概念研究

(第二類型活動)

對旗津地區相關事件進 行探討的技能及研究方 法訓練

圖 2-3 充實三合模式融入資優班戶外教學課程發展與設計的模式 資料來源:陳勇祥(2006)

四、徐榮崇的戶外教學模式

徐榮崇(2005)的戶外鄉土地理教學模式(如圖 2-4),首先是以「教 學的原則」、「教學的理念」和「教學的架構」所組成的教學三機制為基礎,

再配合課程分析,訂出學生的起點行為,而加以擬訂,最後在景點資料庫 的架構之下,設計適合的活動單,提供教師在學校附近進行教學。

圖 2-4 戶外鄉土地理教學模式 資料來源:徐榮崇(2005)

選定主題

確定教學景點

選取活動單

選擇教學模式 景線 定點 綜合

確定教學流程

適度的修正與整合

實施教學

教師評估 評量 學生反應

綜合論之,由之前的研究發現教學模式可分為七大部分,也就是實地 勘察、分析、設計、發展、實施、評鑑、後續發展。本研究擬採用這七大 部分構成戶外教學模式,戶外教學很重要的是要進行戶外實地勘察,才能 對當地的資源有正確及充分的了解;分析是考量學習者需要學習的項目及 實施的注意事項,包括教學對象的起點行為、行政工作配合和戶外教學區 教學資源;設計是考量學習者學習方式,包括教學目標、教學策略和教學 流程;發展是考量發展教學輔助材料,包括設計戶外學習手冊和教學簡報;

實施是考量實施正式教學,包括戶外教學前簡報介紹、解說員配合導覽、

小組合作學習;評鑑是考核學習的結果或教材品質之方式,包括戶外教學 實施中的形成性評量及實施後的總結性評量;而後續發展也很重要,一次 課程的結束並不是真正的結束,而是為下個學習,預留一個發展的契機,

所以戶外教學後在教室進行歸納總結本活動的學習成果並引導學生進行後 續的研究及與生活的聯結。

貳、戶外教學的活動設計基本理念

一、李崑山的戶外教學設計理念

李崑山(1990)認為一份較理想的活動設計,可以遵循下面的理 念進行之:

(一)寓教於遊,寓教於樂;感性與知性內容兼備。

(二)情意教育優先,智育教育包涵於內,價值觀的形成和觀念澄清,

進而使之行為改變,應重於知識的理解。

(三)教學方式和內容呈現,於活動設計上,以引導、探究之方式;

引導發現現象和事實,應重於直接注入知識,盡可能由學生操 作體驗,老師僅從旁協助、輔導。

(四)內容深淺要依年齡或年級之認知層次及自己教學體驗,以適切 性為原則,逐漸加深加廣。內容陳述口語化、通俗化、兒童化,

活動設計問題呈現,宜將封閉性和開放性問題兼顧,且適當分 配。

(五)活動設計能遊戲化、趣味化、生活化、適切化、活動化、競賽 化……等,交叉運用,變化多些,來提昇兒童興趣,但教學目 標老師要隨時掌握好。

(六)任何一個活動務必蘊涵環境教育意義,不容許有破壞及潛在違 反環教理念之內容及行為出現。

二、黃朝恩的戶外教學設計理念

黃朝恩(1994)提出活動的設計原則有以下幾點:

(一)活動內容以學校課程為主,故採注入式課程結合原有課程教學 與環境教學,組合方式有二種:

(1)選定某一課程單元,並以該課程單元的內容為題材設計活 動單元,深入探討某一明確主題。

(2)以整個科目的課程內容為範圍或以某一兩項地理要素主 題,沿著某一戶外教學路線,選擇可見的主題,說明相關 的課程內容。

(二)鄉土之環境資源應充份利用。

(三)教學過程以活動為主,培養獨立學習的能力,強調經驗的獲得。

(四)教學活動設計應重視學習階層,必須逐步引導學生循序學習,

以期獲得預期的最終目標。

三、鍾聖校的戶外教學設計理念

鍾聖校(2002)提出撰寫教學活動設計要注意下列原則:

(一)了解學生的先前概念,動之以情喚起問題意識,引起動機,把 問題轉化成學生可以操作尋求答案的操作性問題。

(一)了解學生的先前概念,動之以情喚起問題意識,引起動機,把 問題轉化成學生可以操作尋求答案的操作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