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技能習得理論(skill acquisition theory)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5 形式取向教學(F ORM -F OCUSED I NSTRUCTION , FFI)

2.5.3 技能習得理論(skill acquisition theory)

到這些隱性知識後,這些知識會被儲存在「程序記憶」中(procedural know-how memory system),在此記憶系統中的知識可以被自動地使用,換言之,學習者本 身並不會特別意識到他使用了哪些特定知識,但尌是能夠流暢表達出來(Housen

& Pierrard, 2005, P. 40,引自陳宛廷 2010,P. 30)。「隱性指導」的立論概念正是 植基於學習者的隱性知識,讓學習者自動地吸收目標語的結構,進而擴充隱性知 識,使學習者能夠不需思索即熟練地使用這些知識。

John Anderson 提出「適應與控制理論(Adaptive Control Theory,ACT)」, 從認知技能習得的觀點看待語言學習。此理論認為自動化表現(自發地、不需思 考地使用該語言)仰賴的還是隱性知識(John Anderson 1982,引自 Dekeyser, 1998/2005,p.48-49)。John Anderson 提出的模式在認知心理學領域被廣為接受,

以下即以此概念為基礎發展的理論。

2.5.3 技能習得理論(skill acquisition theory)

在認知心理學領域,認為學習語言如同學習其他知識技能,乃是依循一套大 腦的認知流程,例如記憶、儲存,主要議題有資訊處理(information processing)

以及技能習得(skill learning)。「技能習得理論(skill acquisition theory)」便是解 釋人類學習技能,從初學到能夠流利運用的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所學得、所運 用的知識本質不同,依序是:1、「陳述性知識(declarative knowledge)」。2、「程 序化知識(proceduralization of knowledge)」。3、「熟練化知識(automatizing procedural knowledge)」

「陳述性知識」乃是有關客觀事實的知識,例如「大部分英語的動詞單數形 式為-s」即是一種陳述性知識。「程序化知識」與行動有關。例如,知識已達程 序化的個體,知道在哪些情況下、或者吸收資訊後應該採取哪些行動以因應之。

「熟練化知識」則是指個體已經可以不經思考尌熟練地使用該技能(Anderson 1982,引自 DeKeyser 1998/2005,p. 48-49)。

2.5.4「練習(practice)」在第二語言習得上的研究

「練習」在此指個體從事某個有明確目標的活動,以使自己學得更好。

(DeKeyser, 1998/2005,p. 50)從這個角度回顧第二語言習得的各種教學法,可 以看到從早期的「文法翻譯法(grammar translation)」到「直接教學法(Direct Method)」以及「聽說教學法(Audiolingual Method)」,多了讓學習者利用目標 語練習的機會,但是直接教學法的「意義操練(meaningful drill)」是在教師設計 的有限材料裡練習,雖要求學生製造意義,但因為教師給予的材料有限,無法達 到溝通上的需求。

60 年代末至 70 年代初,「溝通」在語言教學中的地位——不管在理論上或 教學實踐上——都開始獲得越來越多的重視。

2.5.4.1 溝通取向操練(Communicative drills)

根據認知理論(cognitive theory),如果我們希望學生在第二語言學習的程度 上達到流利程度,我們必頇讓他們沈浸在使用目標語練習的環境中,也尌是利用 目標語進行溝通,此時,學習者腦中的陳述性知識會持續儲存在工作記憶

(working memory)中並使用之。此概念最典型的教學法便是溝通取向操練

(Communicative drills)(DeKeyser 1998/2005,p. 52)。這類練習讓學生不斷使 用目標語表達他們真正想要溝通的內容,與此同時,剛教過的語法以及這些反覆 操練的內容尌會儲存在學習者的腦中。

文法學習的知識藍圖中有高階及低階,高階的知識藍圖(higher-level plans)

幫助學習者講出大單位,例如句子;低階藍圖(lower-level plans)則構成較小的 單位,例如動詞的時態、名詞單複數。在進行練習時,因為溝通時需要的是學習 者自動地反應,並且都是大單位的語句,這正是高階藍圖的特徵——學習者為了 說出句子,高階藍圖會要求低階藍圖達到熟練境界。換言之,溝通取向操練首先 需要教師精心設計的對話問答,這些問答會引出學生使用剛剛學過的文法概念或

詞彙——這些知識都是學習者腦中的陳述性知識。(DeKeyser 1998/2005,p. 52-53)

2.5.4.2「注意力假設」與「資訊處理理論」

討論 FFI 時經常會用到兩個概念,一個為「注意力假設(noticing hypothesis)」, 一個為「資訊處理理論(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注意力假設」由 Schmidt 提出,他認為,學習者在吸收目標語時,必頇要意識到、注意到這個他要學的文 法形式,才有可能學到這個形式。學習者必頇先意識到了這個文法形式,才會將 之儲存在短期記憶系統中並且應用之。然而,「注意到(noticing)」並不保證學 習者尌會「學到(learned)」這個形式(Schmidt 1990,1994,1995a,引自 Ellis 2001,

p. 7)。

2.5.5“FFI”的三大分類

2.5.1 到 2.5.4 介紹的都是第二語言習得領域在過去幾年來探討的重要議題,

這些議題分別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假設出發,探討人類如何學習,尤其是第二 語言的學習。這些議題現在都包含在 FFI 的討論之下。以下便從三個面向介紹 FFI 的內容。

Ellis(2001)為 FFI 提出三個類別:一、Focus-on-Forms,二、Planned Focus-on-Form,

三、Incidental Focus-on-Forms。三項分類簡述如下:

1、Focus-on-Forms

在 Focus-on-Forms 教學觀之下,教師以及學生都清楚當下進行的活動乃是 針對某個文法形式,這個文法形式是教師或教材事先決定好的,學習者需要把注 意力放在這個文法形式上以便完成習得。換言之,Focus-on-Forms 的重點在於「學 習者知道自己現在要學某個文法形式」。相關的教學概念有:

(1)顯性與隱性

教師教的、學生學的乃是某項文法規則。歸納式教學法(deductive presentation)

以及演繹式教學法(inductive presentation)尌是顯性的 Focus-on-Forms 之代表。

歸納式教學法乃是讓學習者從大量例子中,歸納出某項文法規則。演繹式教學法 則是教師直接告知學習者某項文法規則,學習者再利用這項規則推衍、利用之。

(2)結構化的輸入(structured input)以及產出練習(production practice)

在「結構化的輸入」中,教師給予學生的語料都是經過設計以及篩選,包含 了大量目標文法,學習者在吸收的過程中便能注意到這項目標文法。「結構化輸 入」的理論基礎與「資訊處理理論」類似,都認為學習者注意到該文法形式後,

便會將之儲存在短期記憶系統中,如果再經過長期以及反覆的練習,這些文法形 式尌會進入長期記憶,形成學習者能夠經常使用的中介語系統(interlanguage system)

(3)功能化的語言練習(functional language practice)

學習者有機會利用目標文法進行溝通,教師提供包含大量目標文法的材料給 學生,並且設計對話情境,讓學生能夠反覆使用目標文法。此練習看起來強調溝 通,但學習者很清楚自己反覆練習的乃是某項目標文法,因此仍屬於

Focus-on-Forms 的範圍。

2、Planned Focus-on-Form

Planned Focus-on-Form 的教學觀著重於語料的輸入,以及學習者的表達。常 用的教學方式如下:

(1)大量輸入(enriched input)

教師給予學習者的語料都是經過特別設計以及修飾過的,這些材料能讓學生 接觸到大量有關目標文法的例子。然而,與「結構化的輸入」不同,學習者的注 意力大部分仍放在意義溝通上,換言之,在「大量輸入」觀的練習活動或任務中,

過程乃是「不經意的(incidental)」,而非「刻意(intentional)」的。

(2)集中式的溝通任務(focused communicative tasks)

教師設計的任務,或者言談情境,目的都在於引導學習者說出目標文法。這 項教學法的核心仍在於溝通,教師設計的任務,要盡量跟真實世界一樣。學習者 也是在不刻意的情況下學到某項目標文法。

3、Incidental Focus-on-Form

此項教學觀的理論源頭來自於第二語言的教學現場。主要有兩項教學法:

(1)Pre-emptive focus-on-form

指學習者在進行溝通任務時遇到困難,例如對某項文法點仍有疑問,教師會 暫時停止溝通活動,為學生解釋該項文法點。

(2)Reactive focus-on-form

在學習者說出錯誤的句子時,教師給予糾正(negative feedback)。有別於第 一類與第二類 FFI,在此第三類 FFI 中,教學活動並不會特別把重點放在形式(第 一類 FFI)或意義(第二類 FFI)上。第三類 FFI 比較像是某些教學方式的一個 連續面。例如糾正,教師可視情況採用不同的糾正方式:直接的糾正,或者比較 間接的糾正。然而 Ellis(2001)指出,在各式各樣的 FFI 教學法中,明確而直接 的糾正(explicit negative feedback)比較不被採納。近年的教學主流強調尊重學 習者,因此教師不能認為學習者「說錯了」,而應該認為他們只是在調整其中介 語,摸索出他們的語法。

相對的,間接的糾正比較被認可,例如在學習者說錯時,教師可能會再重複 一次文法的定義,要求學習者再把剛剛說錯的部分重複一次,或者以疑問的語調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5

重複一次學習者剛剛說錯的部分,暗示學習者說了錯誤的句子,讓學習者自行發 現並更正。

2.5.6 評論

溝通包括了三個要素:形式(form)、語意(meaning)以及功能(function)。

長久以來在英語教學上的爭論尌是,教學重點到底應該放在語言的形式?還是語 言的溝通功能?由於人類的認知機制有限,在學習外語時無法面面俱到,形式、

語意、功能三樣同時學習(陳宛廷 2010,p. 12)。教學時過於強調形式,會剝奪 學習者溝通能力的培養;過於強調溝通,則剝奪學習者學到精確的語言形式。

這尌是近年來形式取向教學(FFI)興起的背景之一,希望學習者能夠兼顧 上述三項語言要素。因此本研究將以形式取向教學(FFI)的概念為理論基礎,

設計教學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