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二節 持續涉入老人服務的原因

有了參與老人服務的動機,是否能持續從事老人服務活動,是決定這項服 務活動成敗的很大因素,這也是本研究想要探討的第二個研究問題。到底支 持受訪者持續從事老人服務的原因是什麼?因此本節會依個人因素、環境因 素、心路歷程等三部分,分點論述。

壹、個人因素:正向經驗與立即的回饋

持續涉入老人服務的因素中個人因素占了很大的比例,誠如之前所提出的 論點,參與老人服務都是自願制,並沒有強迫的行為,因此倘若對老人服務 活動產生厭惡感,相信是不會持續涉入的。因此個人因素是值得加以探討 的。

受訪者A:要趁我們還有能力時,應該多幫忙一些老人。老人的經驗 談,都可以作為我生活的借鏡。而且這些經驗是在書本上都沒辦法學到的。

(A-1-012)

受訪者B:而且在服務老人的過程中,老人給我的都是最真誠的回饋,

我就會很高興,然後下一次更用心地去做服務。而且在服務過程就會聽到很 多的故事,那些都是可以給我幫助的內容。真心為老人付出跟服務是有價值 的,這個是拿錢來都換不到的。(B-1-012)

受訪者C:而老人的回應更是支持我的動力,就跟之前所提的,在溝通 的過程中,你覺得你好像都在做一些知識性的學習,或是探究新的事實,這 些經歷聽都聽不膩。(C-1-012)

受訪者D:我從國一到高二這五年的服務過程中,真的覺得這些經驗在 我往後的人生都會有很大的助益。這些寶貴的經驗在一般的服務中都很難體 會到,因此我會繼續從事服務,讓我自己學到更多。(D-1-012)

從上述的訪談內容可以清楚知道,受訪者在從事老人服務活動之後,其 本身均獲得了許多在其他服務活動中獲得不到知識與反饋,而這些經驗都在 服務完之後,自然而然地讓他們願意投入下一次的服務。這就是Ajzen(1985) 計畫行為理論中行為態度描述的部分,因為童軍團員在服務活動結束後,獲 得很多的經驗與立即的回饋,讓他們對此一服務活動產生喜愛感,因此便願 意繼續投入下次的老人服務活動。除此之外,受訪者也願意為老人做更進階 的服務。

受訪者A:會準備他特別喜歡的東西,或是特別會想給老人寫什麼東西 或是卡片啊!也可以準備一個簡單表演,讓他們更加快樂。可以的話找出更 多幫助的地方,並且花更多時間與他們聊天。(A-1-008)

受訪者A:而且我會想未來能為老人多設計一些活動,或是屬於他們專 屬的活動。(A-1-013)

受訪者B:會想跟老人多聊更深的內容。然後也會準備一些自己做的小 點心,跟老人家分享。(B-1-008)

受訪者B:再來就是老人體操帶領,所以我會想去做這方面的設計,讓 老人家平常哼起歌來,也能一起動。(B-1-013)

受訪者C:我們為何不幫他擁有出更多美好的回憶呢?所以準備小禮 物,讓他知道世界上還是有人在關心他的!(C-1-008)

受訪者D:我會先寫一個卡片,跟他說我以前來過,然後放一張之前的 合照,讓他知道,這世界上還是有人在關心他的。然後這次也要跟他合照,

並且希望他能將照片放在牆上,有空就回憶一下我跟他的共同回憶。(D-1-

008)

從上述訪談內容可以知道,當今天服務對象是同一位老人時,受訪者願 意為老人做更進階的服務,不再只是團長所規劃的服務活動而已,同時亦可 發現,童軍團員的潛力不僅僅於此,還會想為老人做更多的事情。於活動結 束後,還會去思考要如何去增加自己的能力。

受訪者A:我想是台語吧,因為我不太會講台語。因此我想要學學台 語,至少基本的溝通要了解,才能更進一步的深談。(A-1-013)

受訪者B:其實服務過老人之後,發現自己語言天分真的很弱,

所以會想去學一些關於語言的課程。(B-1-013)

受訪者C:像是居家打包能力啦、空間規劃能力啦,溝通技巧、老人醫 學、台語會話等,我覺得這些是我在服務過程中,缺少的能力。我都覺得我 必須加強這一塊訓練,(C-1-013)

受訪者D:我覺得我是脾氣差,容易受到情緒影響。這是我必須克服的 地方。而第二個要改的就是口語表達,因此也想要多練習台語,能夠在溝通 上更加方便。(D-1-013)

從訪談內容可以得知語言能力是受訪者最想要克服的問題,因為受服務 的老人來自各地,所用的語言就會不同,但是童軍團員在家中不一定會台語 溝通,學校的本土語言教學有限於授課時數,所以在語言上溝通的去容易產 生誤會。之前研究者帶學生去從事老人服務活動,還有老人只會講日語,都 要仰賴研究者翻譯給童軍團員了解,他們才知道老人所要表達的意思。這些 間接的溝通,都不如直接溝通來的更加深入。因此他們也會想直接與老人做 互動,這便同時呼應計畫行為理論Ajzen(1985)中的知覺行為控制,因為希望 給予老人更多的服務內容,但察覺自身能力的不足,進而想充實自己,給予 老人更多,此現象便是因為願意持續涉入老人服務,才會產生的現象。

貳、環境因素:友善的心靈撫慰與環境

持續涉入老人服務的因素中環境因素也會造成童軍團員是否願意繼續參 與,誠如之前所提出的論點,新北市政府從102 學年度起持續推動老人服務 之外,更重要的是,學校童軍團是否有持續推動,以及當童軍團員家中、童 軍團員的支持情形、還有服務環境是否友善,都會影響童軍團員是否能持續 老人服務活動的原因,因此環境因素是值得加以探討的。

受訪者A:家裡人都還是支持我的。(A-1-014)

受訪者B:家人超級支持我從事老人服務。(B-1-012)

受訪者C:其實一開始家長是反對的,家長認為服務老人是危險的。但 是我都一直跟家人做溝通,跟他們說團長都會在旁邊,並且結束後會跟家人 分享做了什麼,父母才漸漸改變想法,讓我出來服務,現在也繼續支持我從 事服務。而老人的回應更是支持我的動力。(C-1-012)

受訪者D:而且媽媽也很支持我參加老人服務,只要有能力,就該幫助 別人。(D-1-012)

從以上的訪談資料可以發現,家庭成員對於童軍團員的老人服務,都是 表示支持的態度。而這種家庭環境下的氛圍,童軍團員會願意繼續從事老人 服務活動,同時家人的支持也呼應計畫行為理論Ajzen(1985)中的主觀規範,

因為家人的支持,會讓童軍有繼續從事老人服務活動的動力。

受訪者C:其實第一次是被伙伴拉進去的。(C-1-007)

受訪者D:直到看到伙伴熱情的跟老人說話,我才慢慢接近老人,跟他 說話。(D-1-007)

從上述的訪談內容可以得知,兩位一開始不願意主動進行老人服務的童 軍,因為同儕的主動服務,而且獲得的回饋是正向的,所以這兩位童軍才會 踏出服務的這一步。而這就可以發現同儕的支持以及營造出友善的環境,會 讓本來抗拒的心,轉換成願意幫忙的心。而再從其他人的訪談內容來看:

受訪者A:我會跟他們說,不管之前你對老人有哪些觀念,都應該先放 在一旁,先去做一次看看。很多事情你本來以為是這樣,但是後來與老人相 處過之後,就會逐漸改變你原來的看法。(A-1-015)

受訪者B:會跟他們說服務就是學習,而且這些學到的東西,是價值超 高的經驗。所以我會鼓勵身旁的人來一起做老人服務。(B-1-015)

受訪者C:會先鼓勵自己的朋友還有學弟妹來參與老人服務,因為做一 些平常不會做的事,才會更加有意義,而且提早了解老人問題,會更能夠了 解家中長輩未來會面臨到的問題。(C-1-015)

受訪者D:我覺得如果可以讓更多的人參加老人服務,而且可以為老人 做更多的事情,像是可以設計表演,陪他們下棋等等。(D-1-015)

從上述的訪談內容可以得知,當進行完老人服務活動之後,也願意號召 其他伙伴,共同加入服務活動的行列。一個好的服務活動,才會讓參與者願 意向身旁的好友們推薦加入,一同參與老人服務活動,這就足以說明老人服 務活動的環境是相當友善的,是可以讓他們持續服務的。也因為這樣,他們 才會願意推廣,這也呼應計畫行為理論Ajzen(1985)中的知覺行為控制,增加 了可以動用的人力資源,可以持續從事老人服務活動,並可以增加服務的項 目,這都對老人服務有很多的助益,童軍團員也可以學習到更多的知識。而 針對老人服務活動的服務環境而言:

受訪者A:進入一個髒亂的獨居老人服務,這時候光整理家裡就要花很 多時間了,幾乎連聊天的時間都會被壓縮。(A-1-005)

受訪者B:因為去服務很多次獨居老人,有些家裡都很髒亂,那對老人 家行動就不安全啦!(B-1-005)

受訪者C:但是第二次卻碰到了地雷,家中搞得相當髒亂,我們還清出 將近20 包垃圾,我當場就愣住了,那時我真的想回家。(C-1-007)

從上述訪談內容可以得知,當老人家中環境髒亂時,所能進行的服務活 動真的會受限,童軍團員亦會敬而遠之。但是童軍團員也能清楚知道,環境 髒亂有時候是迫不得已的。

受訪者C:但是後來想想他也是不願意的,因為行動不方便,又住六 樓,上下樓梯真的很辛苦,我也只能慢慢適應。每次服務前都會希望這次不 是地雷。(C-1-007)

受訪者D:只有高處無法清潔到,所以我也會主動幫他們清潔高處。(D

-1-007)

但是不難發現,以童軍團員的角度來看,只要是友善的服務環境,就可 以讓他們付出更多的時間來關懷老人、整理環境甚至按摩等等,因為他們感 覺到老人要的是實際上的服務,而這些並不是不想去做,而是無法去做。這

但是不難發現,以童軍團員的角度來看,只要是友善的服務環境,就可 以讓他們付出更多的時間來關懷老人、整理環境甚至按摩等等,因為他們感 覺到老人要的是實際上的服務,而這些並不是不想去做,而是無法去做。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