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童軍團員從事老人服務活動動機、持續涉入與影響之研究-以新北市某童軍團志工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童軍團員從事老人服務活動動機、持續涉入與影響之研究-以新北市某童軍團志工為例"

Copied!
11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活動領導專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蔡 居 澤 博士. 童軍團員從事老人服務活動動機、持續涉入與影響之 研究-以新北市某童軍團志工為例. The Study of Motivation, Continuous Involvement And Effect for Elderly Person Serving Activity-An example of New Taipei City Scout Group volunteers. 研究生:陳 威 文 撰. 中 華 民 國 108 年 1 月.

(2) 謝 誌 能回到師大念書,是我一輩子的願望,而且能回公領系進修,更是夢寐 以求。身為童軍的我,其實大學就想念公領系,但是卻失之交臂,直到研究 所,才如願以償的回到系上唸書。這要感謝我的恩師居澤老師,在各種場合 中一直提醒我該回母校充電了!讓我才有動力回到系上念研究所。 在念研究所期間要感謝我的母親蘇卿與妻子亭曆在後面支持,讓我無憂 無慮地將書念完。校內更要感謝昭麗老師、福通老師、美玉老師、錦純老 師、曉薔老師、于儂老師、孟娟老師在我進行論文研究過程中,給予極大的 幫忙跟協助。要在童軍團內持續推動老人服務活動是要有相當毅力的,而且 在研究過程中,老師們給我的建議,讓我的研究進行地更加順利。 同時更要感謝瑞萍老師,在我研究初期,對題目與方向產生迷惑時,引 薦了體育系的施登堯老師,登堯老師不吝嗇的將他多年推動老人服務經驗與 研究成果分享給我,並協助我釐清研究方向,讓研究的進行更加順暢。而陳 永龍老師、桂景星老師,多次給予我論文的建議,更讓我在進行論文研究過 程中,找出自己的盲點,並給予論文更多的靈魂。 再來就是感謝願意參與研究的四位童軍伙伴,願意持續和童軍團員一起 推動老人服務活動,並且利用課餘時間來參與服務,更願意主動分享自己在 從事老人服務活動中各種點點滴滴,讓我的研究計畫更加順利推動。 在活動領導碩專班中,我認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學,而在求學的這兩 年中,創造了屬於活六班的各種回憶,在合歡北峰小溪營地的高山症狀況、 在香港的獨木舟傳奇、在好茶部落的祖靈故事、最後在蒙古的騎馬體驗,這 些都會深烙在我的心中,永遠不會抹滅。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而分離是為了下一次的相聚,雖然研究告一段 落,但是對於童軍熱忱的心是不會泯滅的。再次從師大畢業,也從「外星 人」的身分變為「公領人」,這對我而言意義相當重要,我也會持續推動各 項童軍活動,讓童軍運動更加蓬勃發展,才不負童軍人的使命。 陳威文 謹致 2019.01.08.

(3) 童軍團員從事老人服務活動動機、持續涉入與影響 之研究-以新北市某童軍團志工為例 摘要 本研究是探討童軍團成員從事老人服務活動的參與動機、持續涉入與影 響三者之間的相互關係。新北市政府於 2013 年推動新北市高齡照顧存本專 案,為了因應此政策,童軍團開始推動老人服務活動。本研究的研究對象是 新北市某國中四位從事三年以上且目前仍在進行老人服務活動的童軍。本研 究方法是採用以 Kolb(1984)提出的經驗學習理論以及 Ajzen(1985)計畫 行為理論為理論基礎,並且搭配質性研究法中的深度訪談法進行,試圖了解 童軍願意從事持續老人服務的動機、持續涉入原因與產生的影響。 研究發現以下三點: 1.童軍團員會主動參與老人服務的動機之原因,從起點行為而言是對於 童軍活動的認同,同儕力量是給予參與老人服務的契機,自我成長乃是參與 老人服務的支持原因。 2.願意持續涉入的原因,就個人原因而言是正向經驗與立即回饋,就環 境原因而言是友善的心靈撫慰與環境,就心路歷程而言,是由關愛其他老人 並推及家人。 3.服務後產生的影響,在自身影響是觀念的改變,在挫折影響是以同理 心轉化挫折成下次服務的經驗,在成就影響是立即回饋與推及家人。 在經由深度訪談研究之後,發現參與老人服務是相當有意義的,並且獲 得的東西遠比其他服務活動來的更有意義,因此此一信念便是支持童軍團員 願意參與老人服務的原因,同時亦可拉進家庭成員間距離,使家庭互動更加 頻繁。也因如此童軍團員才會願意繼續涉入老人服務活動,並且願意鼓勵周. I.

(4) 遭朋友參與老人服務活動。. 關鍵詞:童軍老人服務活動、持續涉入、參與動機、經驗學習圈、計畫行為 理論. II.

(5) The Study of Motivation, Continuous Involvement and Effect for Elderly Person Serving Activity-An example of New Taipei City Scout Group volunteers.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d the interrelation of the Motivation, Continuous Involvement and Effect of Scout Group volunteers involve in Elderly Person Serving Activity. New Taipei city government promoted volunteers earn credits by caring for seniors in 2013. In order to carry out this policy, Scout Group start to promote Elderly Person Serving Activity. The participants in this study were four Scouts who have involve in Elderly Person Serving Activity for more than three year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Motivation, Continuous Involvement and Effects of Scout Group volunteers. The method to carry out this study is used Kolb’s(1984) experiential learning theory and Ajzen’s (1985)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s a funder mental theory, and collocate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which was used in-depth interviews. Findings of Research were as follows: 1. The reason of the motivation that Scout Group volunteers participate automatically, they recognize the activity of the Scout Group from a starting point of behaviors. The associates’ strength provide them with the opportunity of joining the Elderly Person Serving Activity. The selfgrowth is also the reason for joining the Elderly Person Serving Activity. 2. The reasons of their continuous involvements, their personal reasons are III.

(6) positive experiences and immediate feedbacks. As the reason of environment are friendly mental comforts and environments. As the process of mental reactions are caring for other elderlies and spreading to family members. 3. The effects of the services are the change of their concepts, under the impacts of setback, which makes the empathy transform frustrations into next services experience. The impacts of achievements are Immediate feedbacks and spread to family members.. After in-depth interviewing, the finding of joining the Elderly Person Serving Activity is very meaningful. The concept, which supports they keep doing the Elderly Person Serving Activity, that also can bring family members closer and make their family members interact more frequently. That is why they continue involving and encouraging their friends to join the Elderly Person Service Learning Activity.. Keywords: Elderly Person Service Learning Activity, Continuous Involvement, Motivation, Experiential Learning Cycl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IV.

(7) 目次 中文摘要 --------------------------------------------- ------ I 英文摘要 --------------------------------------------------- Ⅲ 目 次 --------------------------------------------------- Ⅴ 表 次 ------------------------------------------------------- Ⅶ 圖 次 -------------------------------------------------------- Ⅷ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 11 第三節 名詞解釋 ---------------------------------------------- 12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1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6 第一節 服務學習的動機與持續涉入之理論基礎 -------------------- 16 第二節 童軍團之服務活動與老人服務活動方案 -------------------- 26 第三節 服務動機、持續涉入、服務影響以及老人服務活動之相關研究 -- 3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8 第一節 研究設計 ------------------------------------------ 38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42 第三節 研究流程 ------------------------------------------ 44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46 第五節 資料處理 ----------------------------------------- 49 第六節 研究倫理 ----------------------------------------- 53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 55 第一節 參與老人服務動機 ------------------------------------- 55 第二節 持續涉入老人服務的原因 -------------------------------- 62 V.

(8) 第三節 參與老人服務後的影響 ------------------------------- 7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83 第一節 研究結論 ------------------------------------- 83 第二節 研究建議 ------------------------------------. 88. 第三節 研究者反思 ------------------------------------. 92. 參考文獻 ------------------------------------------------- 93 附錄 訪談同意書 ----------------------------------------------- 100. VI.

(9) 表次 表 2-1 國高中生服務學習動機與持續論文彙整表 --------------------- 33 表 2-2 老人服務專案的相關研究論文彙整表 ------------------------- 34 表 3-1 研究參與者背景分析表 ------------------------------------- 49 表 3-2 研究參與者訪談時間及地點整理表 --------------------------- 50 表 3-3 編碼說明表 ----------------------------------------------- 51. VII.

(10) 圖次 圖 2-1 需求理論圖 ----------------------------------------------- 16 圖 2-2 計畫行為理論 --------------------------------------------- 20 圖 2-3 經驗學習圈 ----------------------------------------------- 22 圖 2-4 有效的服務學習方案 --------------------------------------- 24 圖 2-5 服務理論圖 ----------------------------------------------- 25 圖 3-1 研究流程圖 ----------------------------------------------- 45. VIII.

(11)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新北市童軍團員在進行世代志工老人服務活動過程中, 童軍團員所產生的心理改變歷程,以及從事老人服務活動的原因與動機之研 究。本章將依序論述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與問題、名詞解釋、研究範 圍與限制等四個部分,以下分節加以說明。.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壹、研究背景 一、願意參與老人關懷服務人口缺乏 社會人口持續老化,各國均會面臨到之問題。依內政部戶政司的統計 65 歲以上的人口,從 1974 年占全台灣人口的比例約 3.37%,一直持續增加,到 2016 年占全台灣人口的比例約 13.20%,共計 3,106,105 人。人口老化是目前 社會所關照的問題。根據行政院衛生福利部做出的 2013 年老人調查報告中指 出,55~64 歲及 65 歲以上者分別有 60.1%及 80.1%自訴患有慢性病。而 65 歲以上日常生活活動自理有困難者占 20.8%,較 2009 年增加 4.0 個百分點, 65 歲以上日常生活活動有困難之老人有人照顧者占 86.3%,另無其他人可照 顧者亦達 13.7%(行政院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17)。目前 2017 年的統計報 告尚未整理出爐,但根據老人人口持續增加的推論,不難發現,此比例會持 續增加,因此推動老人的長期照顧刻不容緩,否則一旦老人生病或需要照顧 時,這將成為社會的極大隱憂。 因此在 2008 年,我國政府推動了長期照顧十年計劃,以老人長期照顧服 務原則,加強照顧老人服務的發展與普及(行政院衛生福利部長照政策專 區,2017)。我們可以由上述的論點了解,人口老化與老年照顧已經是目前社 1.

(12) 會所關注的議題。因為當社會議題沒有妥善處理的話,就容易衍生出社會問 題,進而造成社會成本。而在長期照顧十年計劃中,主要在針對整合現行居 家服務、日間照顧、餐飲服務、輔具租借與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並連 結衛教系統的居家護理,作為主軸推動項目(陳局韋,2013)。從上述的內 容,我們可以發現,政府積極在推動老人生活的改善,並且著重在老人各方 面的照顧。其目的就是符合《禮運‧大同篇》中的「老有所終」的概念。但 是願意參與服務的人口是不足的。老人的照顧的政策,更應該多元以及更寬 廣的考量,來滿足民眾照顧需求,並提升服務品質(莊秀美,2003)。但是不 難發現,願意主動投入老人服務的人口很少,也因為這樣,政府才要提出老 人服務計畫,想要簡化老人服務流程,讓更多的人想要從事此一項工作。 因此,我國政府應該全面性的推動老人照顧服務,並且是將老人意願加 以全盤考量,唯有如此,老人服務才會使所有老人享有應有之待遇。同時間 更要考量讓從事老人服務的人,更容易上手。其實從統計資料來看,55 歲~ 64 歲老年人對老年生活的期望「身體健康」占 41%,65 歲老人對老年生活的 期望「身體健康」37.7%,都是其他願望的首位(行政院衛生福利部統計處, 2017)。不難發現,身體健康乃是老人首要的願望。我們應該本著這個理念來 推動老人服務,唯有如此才能使老年人的身心均健康,社會成本才會降低。 而讓老人身體健康,也是從事老人服務者應該必須具備的條件。倘若從此條 件著手,會發現協助從事社區老人服務並不困難,只要有基本能力便可以參 與,這樣想必會號召更多人願意參與老人服務。此為本研究背景之一。. 二、落實持續性的服務活動有助於青少年發展 人類的發展分成八個階段,而童軍團員正好處於青少年期。根據 Piaget 的認知發展階段論中的論述,青少年進入形式運思期階段,能思考事物的各 種可能性,透過假設來思考,且不再侷限於具體的事務或問題而能進行抽象. 2.

(13) 性思考,邏輯推理能力亦有所增加(張春興,2003)。這時段的青少年生理出 現極大的變化,心理與情緒上也常出現兩極化的現象(吳淑華,2006)。人類 在這段過程中,發展尤為重要。青少年容易受到同儕與媒體影響,產生偏差 行為或是次文化等現象。 而學校生活是社會的縮影,更是教育青少年成為健全公民的地方。如果 藉由服務的過程中,讓學生能找尋自我,澄清自我的價值觀念,是相當有助 益的(王超業,2014)。而服務學習更是目前政府極力在推展的課題。根據青 輔會於 2005 年發表的《青少年白皮書綱領》中所指出的學生透過志願服務與 服務學習中瞭解社區與社會重要議題,並從中培養利他主義與公民責任感。 而透過擴大青少年的公民參與,亦可以協助青少年及早發展適應環境、挑戰 環境及改造環境的積極應變能力,以培養青少年世代發展因應全球化所帶來 的各式變遷的能力(行政院教育部青年發展署,2005)。 因此若能藉由服務過程,讓青少年培養正確的價值觀與生活態度,相信 對其未來面對人生問題,會更有助益。根據胡欣佳(2009)指出,青少年持 續涉入志願服務,會使青少年的個性與想法開始轉變,變得更加成熟懂事、 並且會替人著想。這些都是未來青少年需要具備的能力。也因為這樣,藉由 持續性服務過程累積的各項經驗與體認,都會有助於青少年在面對職場上的 各種挑戰。 服務學習是目前政府極力在推展的課程,在國中階段,服務學習更列為 多元學習表現「超額比序」的一環(106 學年度全國高級中等學校免試入學網 站,2017)。而服務學習入「超額比序」,目的在改正過往教育只重視升學考 科,而忽略生活教育、品德教育、弱勢關懷、社會服務等面向。希冀藉由 「服務」與「學習」,啟發學生人文關懷的精神;透過親自體驗杜威「做中 學」的真義,培養參與公共服務的意願與熱忱(楊怡婷,2013)。但是不難發 現,現在國中的服務學習,很難有持續的展延。普遍來說,很多學校的服務 3.

(14) 學習都無法持續進行,其原因無外乎是課業與時間壓力,真的能持續進行同 一種服務的學生是較少的一群。研究者認為學生從持續服務過程中,可以貢 獻自己的能力,幫助他人或是環境,進而尋找自己的自我定位,認同自己。 並且服務學習更列入許多高中、大專院校必修學分。如果服務學習可以從國 中階段便開始培養他們的觀念,進而使他們持續接觸服務學習。並且跳脫國 中會考超額比序加分的偏見,研究者相信真的可以落實教育部當初所立意之 現況。此為本研究背景之二。. 三、新北市開始規劃老人服務活動 新北市政府於 2013 年起推動新北市高齡照顧存本專案。由新北市政府社 會局與教育局共同推動。結合鼓勵本市大專院校、高中、國中學生,擔任世 代志工服務老人機構或據點,為自己或親友儲存未來的照顧資源,並進而營 造出友善互助的社會氛圍(新北市政府社會局,2017)。而新北市國中學生亦 是要配合的單位,每月都要定期上傳相關服務資料。當然多數學校,都會以 童軍團的學生為主,結合新北市的樂齡中心、新北市各老人照顧機構等,進 行老人服務學習活動。希望藉由童軍團的團康、防止跌倒體操等活動,讓老 人可以樂在其中,並且創造更溫馨的社會。同時也可以讓國中生具有家庭老 人照顧的基本觀念,同時願意為老人付出服務。 而這項政策,也同時要求各學校必須持續進行老人服務活動。雖然我們 一直在提倡服務活動時必須出於自願。但卻為新北市學生從事老人服務活動 掀起了開端。多數的學校在進行學生服務學習活動時,都是便宜行事,甚至 是配合學校既定政策來加以安排,但是當上級長官每月都要求繳交服務活動 報表時,學校就必須安排相關服務活動,來完成此一政策。這樣也使得童軍 團開始向老人服務機構或是區公所社會課要求需要服務老人的名冊。雖然服 務動機一開始並不是自願的,但長久下來,老人服務活動也變成了一個既定. 4.

(15) 政策,學校也必須配合持續辦理,這也是我們可以探究的現象。而童軍團就 是第一個首當其衝的團隊,在學校長期從事服務工作的團隊,都會想到童軍 團,也因如此童軍團就會是最主要接觸老人服務的團隊,童軍團員更是會是 優先參與的成員,因此童軍團員在從事老人服務中是值得研究的對象,而童 軍團員願意持續參與老人服務的原因,也是值得探究的面向。此為本研究背 景之三。 綜上所述,志願服務過程中,會讓青少年的發展帶來助益。而老人關懷 議題,更是現階段政府極力在推動的政策。研究者認為,青少年若能長期進 行老人服務,並透過服務後的價值澄清與反思,其產生的態度會讓青少年更 重視老人議題,並且主動關懷老人,甚至更可以讓青少年有正面的思考與價 值觀。將有助於青少年發展。更由於童軍團員會是的首先接觸老人服務活動 的對象,童軍團員亦屬於青少年的範疇,其內心與行為的改變,是值得探究 的,因此訂定了本次研究的題目。. 貳、研究動機 一、願意投入老人服務工作與長照人力嚴重不足 根據政府十年長照計畫中,要設置老人樂齡中心以及長照機構,但是現 階段的人力明顯不足。根據衛生福利部 2016 年所發表的《長照人力發展之困 境與挑戰專案報告書》中,不難發現,目前取得照顧服務員證照者,高達 110,263 人,但參與培訓學員,卻未從事相關長照工作者,卻高達 41.2%(行 政院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17)。換句話說,有將近 45,000 人並沒有投入長照 行業。而該報告中並指出,政府自 2014 年起,已經針對長期照顧員有提高薪 資為 22,400 員,且最低時薪為 170 元,但長期照顧員人力流失率仍偏高。其 人力流失原因,是需要去加以探討的。 根據施秋蘭(2013)所發表的我國長期照顧專業人力培育現況與困境, 5.

(16) 可以發現長期照顧員流失,除了外勞政策的影響之外,更重要的是長期照顧 員自我成就無法獲得滿足與體力無法負擔為核心問題。根據衛生福利部統 計,截至 2017 年 6 月,外國長期照顧員約為 5,800 人,本國長期照顧員約為 7,300 人,可以發現,外國籍照顧員約占全體長期照顧員 39.2%。但根據政府 長照 2.0 的設計,長照服務員要從 511,000 人增加到 738,000 人(王潔媛, 2016)。長期照顧員的需求仍持續增加,故目前須考量的是,年輕長期照顧員 是否願意投入長照工作,以及其本身的身心狀態。在施秋蘭(2013)報告中 指出,長期照顧員工作時間長、社會地位低落、其身心壓力均大,不易吸收 年輕人力投入。而王潔媛(2016)更提出當畢業學生投入老人照顧服務機構 時,面對組織給予支援的困境、評鑑紀錄為主要的工作內容、勞動條件與專 業成長受限,會造成投入長照工作的困境。這樣的惡性循環,只會造成長期 照顧員年齡層持續老化,如此青黃不接的情形,只會造成年輕人無法進入此 工作領域,長期照顧員缺額僅能仰賴外籍長期照顧員補足。 因此我們要如何讓青少年更願意投入老人長期照顧。或許提早讓青少年 了解老人這一領域的知識,可以增加從事工作的動機。若能讓青少年藉由老 人服務,讓青少年之間與老人間關係更加密切,相信一定對長期照顧這份工 作,會更加有基本的認識。青少年與老人之間由於教育、生長環境的不同, 許多的誤會便會產生。根據吳美雯(2009)的研究結果指出,許多青少年對 老人有許多負面的刻板印象,而隔代教養的青少年之老年歧視現象比單雙親 教養的青少年顯著。從這份研究便可以發現,年輕世代會對老人之間疏離感 增加,其原因便是出自於沒有共同話題。 因此當務之急,應該改變他們對老人的錯誤觀念,並喚起他們對老人議 題的關心與認同。根據吳叔芬(2013)的研究指出,國中生對老人的態度與 學校老人教育推廣程度有明顯的正向關係。因此可以知道,若青少年能夠對 老人議題有正面的觀念並能引起他們參與老人服務的動機,相信也不會排斥 6.

(17) 其對長期照顧這份工作的熱誠與認知。相信長期照顧員的缺口以及斷層,能 夠逐漸改善。當然,我們無法預測他們未來是否願意從事老人服務,但至少 在國、高中時期,願意投入老人服務活動,以及持續涉入,都對青少年是有 益處的。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一。. 二、為童軍團員規劃持續性的服務活動 服務學習是目前政府極力在推展的課程,在國中階段,服務學習更列為 多元學習表現超額比序的一環(106 學年度全國高級中等學校免試入學網站, 2017)。而服務學習入超額比序,目的在改正過往教育只重視升學考科學業能 力的增進,而忽略生活教育、品德教育、弱勢關懷、社會服務等面向。希冀 藉由「服務」與「學習」,啟發學生人文關懷的精神;透過親自體驗杜威「做 中學」的真義,培養參與公共服務的意願與熱忱。 許多國中生對於服務的概念完全搞不清楚,不知為何服務,甚至這些服 務對自己或社會有哪些助益。而童軍團員會更加明顯。雖說童軍團的服務都 是出於自願性,在中華民國童軍總會所頒布的童軍銘言中,就有「人生以服 務為目的」的項目,而在規律第三條「助人」更加把服務的真諦表露無遺。 但是他們真的知道累積了那麼多的服務經驗,能為他人帶來哪些助益呢? 根據 Hurlock and B.(1976)及高以緯(2004)的研究指出,青少年是對外 界汲取訊息的重要時期,也是影響其社會意識的關鍵時期。因此青少年若能 藉由服務過程,建立其對社會的正確觀念,甚至是塑造未來成年的生活目 標,這對他們而言才是有意義的。所以童軍服務員能為童軍團員準備有意義 的服務活動,可以讓他們能夠從服務過程中,增加對自我的認識與了解,這 樣的服務才會是有意義的。並且持續涉入服務活動,會讓其服務所獲得的內 容更加有意義。Fertman(1996)所提出的服務學習理論,就可以證明這個理 論。服務活動不僅僅是只有單一次活動而已,必須是一個循環過程,才會賦. 7.

(18) 予學生有意義的知識建立。再從 Kolb(1984)經驗學習圈的角度切入,可以更 明顯指出,服務活動是一個螺旋建構理論。唯有持續不斷的持續涉入,才能 建構出有意義的服務活動。 在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1997)所出版的童軍服務活動設計與實施一書 中明確指出童軍精神是行善服務的動力源,而童軍教育的主旨更是修煉童軍 精神以達成服務的人生觀。同時也指出童軍服務精神,是在致力服務人群, 為人類造福,為萬物謀生存。在此我們不難發現,童軍服務活動就是在培養 出健全的青少年,並且讓他們藉由各種服務活動,產生正確的人生觀,更能 夠積極的為社會付出,為大眾謀福利。也因如此,服務活動對於童軍是相當 重要的。 而青少年在做服務的過程中,往往都需要成年人的引導與歸納。當然服 務過程更需要如此。研究者認為童軍團員從服務過程中,讓他們知道服務不 僅僅是勞動服務,更應該設身處地為被服務者著想,甚至可以發展對服務有 新的體悟與感想。並且願意主動投入服務活動,並針對服務活動有更持續涉 入的動力,這樣的情形之下,才能建構出更有意義的知識架構,而這些藉由 持續服務的經驗累積,對青少年是有意義的。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二。. 三、藉進行老人服務活動,鼓勵青少年持續涉入服務活動 對青少年而言,老人議題對他們來說,是相當陌生的一個觀念。更何況 是老人服務活動,對青少年而言都是天方夜譚。而針對老人議題,除國中課 程公民課,有針對現代家庭問題提出老人看護的問題。但這些僅是在書本上 的介紹,對青少年的刺激是不夠強烈的。倘若能讓青少年有機會從事老人服 務活動,並從老人服務活動過程中,青少年便可以透過這些實際服務、操作 後,對老人的需求都會有更深的體悟。而持續累積服務經驗,也會讓他們對 老人服務活動產生興趣,進而主動關懷老人,改變對老人的刻板印象,並有. 8.

(19) 可能接觸此類相關課程,找到自己能為老人盡力的地方,他們一定會持續進 行老人服務活動。而鐘欣怡(2014)研究指出,經由老人服務過程後,服務 者會更加注意家中老人的身心狀況,並與之接觸的頻率亦提升。青少年對老 人議題便會更加重視與關心。從此研究之中,不難發現,青少年能藉此延伸 知識領域,並且能將這些知識運用到生活中。 根據行政院衛生福利部做出的 2013 年老人調查報告中指出, 55~64 歲 者希望老年(65 歲以後)時能「與子女同住」占 66.2%,65 歲以上老人占 65.7%。同時間從行政院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17)的統計中也可以發現,入 住老人安養機構的人數,從 2015 年的 46,297 人,到 2017 年 47,383 人,入住 老人安養機構的人數持續增加。但是老年人還是希望與自己的子女同住,同 時更希望與他們生活在一起。倘若青少年願意主動出擊,願意參與老人服務 活動,關懷家中長者,相信會讓兒女不願意與老人同住以及老人獨居情形持 續產生。 但我們卻忘了隱含的另一項數據,獨居老人的人數。獨居老人的人數是 沒有呈現的。這就說明了社區老人關懷服務是很急迫需要的。當青少年能藉 由老人服務活動後,能主動投入老人服務活動,相信社區獨居老人不受重視 的情形會稍加改善。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三。 綜上所述,研究者認為,讓青少年從老人服務活動過程中,是可以產生 持續服務的動機的(胡欣佳,2009;高以緯,2004)。而藉由老人服務活動的 過程,可以讓青少年能主動思考並找尋老人服務活動的各種方式,進而持續 性待在老人服務的活動中。其實青少年在乎的是他的付出是否有意義,甚至 被關注,而不是例行性做完一件事情。倘若每件事都是如此,相信青少年也 不願意繼續參與服務,因為服務完後的影響是不足掛齒的。然而童軍團員是 否也是這樣情形呢?童軍團在推動服務活動是相當積極的,童軍服務更是童 軍規律、銘言所規範的項目(中華民國童軍總會,2009)。所以童軍團員在服 9.

(20) 務過程中所產生的心路歷程,更是值得研究的。因此本研究希望對童軍在服 務老人的過程中,進而學會老人相關知識,會主動關心老人,進而從這些持 續服務過程中,找到青少年持續涉入服務的動機以及對他們的影響,最後將 研究結果給推動服務學習者參考,以利後續持續推動青少年服務活動。. 10.

(2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本研究希望能藉由深度訪談中,了解童軍團員在老人服務活動中,他們 產生了哪些變化,是什麼原因促使他們想從事老人服務活動。又有那些因素 讓他們樂於從事老人服務活動。他們對於老人服務活動又有哪些見解與想 法。而這些改變又對他們的未來會產生哪些化學變化呢? 因此根據研究背景與動機的分析和陳述,本研究主要目的如下: 一、探究童軍團員從事老人服務活動的動機。 二、探究童軍團員持續涉入老人服務活動的原因。 三、探究童軍團員在老人服務活動過程後,對自己產生之影響。. 而根據以上的目的,可以延伸出三個研究問題: 一、童軍團員從事老人服務活動的動機為何? (一)參與老人服務活動的契機。 (二)參與老人服務活動後對其喜好程度。 二、參與老人服務活動過程中,持續涉入的原因為何? (一)參與老人服務活動過程中的發現。 (二)參與老人服務活動中,對老人反應的喜好程度。 (三)參與老人服務活動後,對參與服務的興趣程度。 三、在服務過程中受到甚麼影響?有因此而增強動機與持續投入嗎? (一)參與老人服務活動後,自身心態產生的變化。 (二)參與老人服務活動後,對老人喜好程度改變程度。 (三)持續涉入老人服務活動後,願意繼續持續涉入的變化。. 11.

(22) 第三節 名詞解釋 一、童軍團員(Scout Group remembers) 在本研究中係指有登記於中華民國童軍總會下的童軍團,其成員參與 並登記的中華民國童軍。 二、老人服務活動(Elderly Person Serving Activity) 本研究所指的老人服務活動是指,經由童軍團長帶領之下,前往安養 中心或是獨居老人住所,針對進行我國《老人福利法》第二條中規定,年 滿 65 歲以上者,進行半天以上服務活動。本研究指的老人服務活動包括老 人居家環境整理、陪伴老人聊天、帶領老人進行防止跌倒體操、進行老人 按摩等活動。 三、動機(Motivation) 服務的動機是多面向的,研究者認為參與服務學習的動機,最終還是 取決於從事服務者的主觀認知,當今天從事服務者願意投身於此服務工作 時,皆能加以克服;反之則會用各種理由來加以拒絕。根據計畫行為理論 Ajzen(1985)中的行為態度解釋時,喜歡程度越高,參與度會越高,其動機 會愈強。 四、持續涉入(Continuous Involvement) Venkatraman(1990)針對運動方面來解釋持續涉入,他認為個人持續涉 入於運動是因為有強烈的興趣與熱衷,並動視為一種嗜好。根據 Kolb(1984)提出經驗學習圈本研究中的持續涉入,是指參與者對於老人服務 學習活動有強烈的興趣進而實際參與,對老人的相關知識廣泛的蒐集及涉 獵。 五、服務學習活動(Service Learning Activity) 根據黃玉(2001)之定義:服務學習是經驗性學習的一種形式,學生. 12.

(23) 在活動中滿足人類及社區的需求,並從建構的活動中促進學生的學習與發 展;而反思和互惠是服務學習的關鍵概念。本研究指的是針對童軍團員對 老人進行的各項服務工作。. 13.

(2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研究範圍 依本研究目的與問題,因此將研究範圍設定為研究者任教的學校,但受 限於研究時間、研究經費與人力,故本研究之研究範圍與限制,茲說明如 下:. 一、研究地域性範圍 因為本研究是基於新北市政府推動新北市高齡照顧存本專案為出發點, 因此研究地域便以新北市範圍為設定,並且研究者也在帶領童軍從事服務工 作,因此選定任教學校為研究主體。. 二、研究對象範圍 本研究是以質性研究的訪談法來做設計,希望藉由深入訪談過程中,了 解童軍團員從事老人服務活動學習後的心路歷程。本研究是以立意取樣選擇 四位新北市 106 學年度在學且曾參與過 10 次以上老人服務活動的童軍團員為 研究對象,並且現在仍在繼續進行老人服務活動的童軍,且其服務的老人對 象為獨居老人與受到長期照顧的老人。本研究希望能將研究結果,給辦理老 人服務活動時的參考。. 貳、研究限制: 本研究限制分成研究取樣的限制與研究者的限制,茲依各點說明如下:. 一、研究取樣限制 本研究是以立意取向為抽樣,選取四位新北市 106 學年度在學且參與過 10 次以上老人服務活動的童軍團員為研究對象。且目前僅有新北市政府在推 動老人服務活動,其他縣市雖無推動,仍有童子軍在進行老人服務活動,因 此,新北市童軍團會比其他縣市推動的次數較多。本研究為質性研究,乃是 14.

(25) 針對單一現象進行說明,並且主要在敘明四位童軍團員在從事老人服務活動 中的現象與心路歷程,並就訪談內容加以分析。. 二、被研究者限制 本研究的被研究者,為新北市 106 學年度在學且已經參與過 10 次以上老 人服務活動的童軍團員。但其服務次數、對象、時間均有所差異,且服務時 間與訪談時間不為同時,容易產生落差,因此將無法及時反應其當時狀態。 但本研究旨在探討其服務完後之影響,故其影響較小。另外目前被研究者已 從國中畢業,現為高中或高職生,與研究者無直接的利害關係,因此可以拒 絕研究者的邀約訪談,因此選擇的被研究者是自願參與訪談,不願意接受訪 談的部分,無法於本研究中呈現。. 三、研究者限制 本研究的研究者,本身就是一位熱愛參與童軍活動的童軍團長,且從小 便參與童軍活動至今,因此對於童軍服務活動會容易產生先入為主的觀念, 可能會在進行研究時容易產生偏見情形。但本研究只在詮釋童軍團員在進行 老人服務活動的情形,故其影響較小。而從事老人服務活動之時,研究者亦 會在現場進行協助與觀察,因此本研究會用參與式觀察來進行研究觀察。另 外本研究僅以逐字稿之分析為主,並無將反思札記與觀察記錄列入研究。. 四、解決方法 (一)先跟被研究者培養感情,多次與被訪談者交談,讓被研究者感覺 研究者並非只是單純要做研究才與之相處。 (二)先行與被研究者約定好時間,可以的話,能夠多準備其他訪談時 間,或利用短期且多次訪談方式,觀察被研究者的狀態。 (三)盡量挑選時間充裕且輕鬆的環境,讓被研究者能暢所欲言。 (四)忠實的呈現訪談內容,並將內容供受訪者確認後,再進行分析。 15.

(2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蒐集相關資料之後,針對三個部分進行研究之文獻探討。本研究將 依序論述服務學習動機與持續涉入之理論基礎、童軍團之服務活動與老人服 務活動方案、服務動機、持續涉入、服務影響以及老人服務活動之相關研究 等三個部分,以下分節加以說明。. 第一節 服務學習的動機與持續涉入之理論基礎 壹、服務學習的動機 動機,是參加活動時的一股衝勁。而服務學習動機更是要加以探討的項 目。根據張春興(2003)中認為,動機是指引起個體活動,維持已引起的活 動,並引導該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內在歷程。從這個定義中不難發現,動機 是屬於人心中的一種歷程,而這種歷程一定會是因人而異的。根據 Maslow 的 需求理論來看,因為每一個人都有五種需要依序滿足的需求:分別從生理需 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愛與隸屬需求(Love And Belonging needs)、尊重需求(Esteem needs)、自我實現需求(Self- Actualization)。(Masiow,1970;張春興,2003)需求理論圖如下圖呈現。. Self-actualization Esteem needs Love and Belonging needs Safety needs Physiological needs 圖 2-1 需求理論圖 Masiow(1970) 16.

(27) 茲將各需求依序條列: 一、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 位於級別底層、最需首先滿足的需求。 二、安全需求(Safety needs) 滿足生理需求後,為避免產生不安感以及能安全生存的需求。 三、愛與隸屬需求(Love and Belonging needs) 希望獲得同伴間歸屬而產生的需求。 四、尊重需求(Esteem needs) 包括對成就或自我價值的個人感覺,也包括他人對自己的認可與尊重。 五、自我實現需求(Self-Actualization) 當前四種需求滿足時,衍生的最高層次需求,期望將自我願望實現,達 成最高目標。 而根據江明修主編(2003)一書中指出,絕大多數從事志願服務的動 機,都是在滿足尊重需求與自我實現需求。因為從事服務者,都希望被他人 肯定,甚至希望自己的服務對他人有貢獻,如果可以讓別人感到幸福感,從 事服務者會更加高興,其參與動機意願會增加(Lammers, 1991)。 而根據 Fischer(1993)提出服務學習動機,可以分成九種動機: 一、利他主義的動機 從事服務工作者,大多數的動機都是希望能夠幫助他人。但是根據 Smith(1982)指出,沒有絕對的利他,而是藉由這個行為,讓自己獲得更大的 成就感,滿足自己的需求。而這個論述只是忽略了利己的這個部分。 二、意識型態的動機 基於認同某些意識型態,或是認同某些價值觀,從事服務者會根據此目 的,從事服務工作。 三、利己主義的動機 17.

(28) 因為為了滿足自我內心的需求,所以從事服務工作。 四、實質回饋的動機 因為期待從事服務工作會有實質的報酬,因此從事服務工作。 五、資格取得的動機 從事服務工作時,會累積自己的能力,進而取得證照或資格。 六、社會關係的動機 從事服務工作時,會與其他人接觸,進而培養人際關係。 七、打發時間的動機 單純因為想打發自己的空暇時間。 八、個人成長的動機 希望藉由服務的過程,累積自己的能量、拓展視野。 九、多重因素的動機 因為很多種原因,進而想從事服務工作。而隨著時間的改變,動機也會 隨著而變動。 再從 Rainumun(1977)觀點來看,參與服務的動機可以分成三大類: 一、個人因素 從自我的內心影響出發,希望藉由服務機會能讓自我成長、增加自身能 力,達成自我目標。 二、人際同儕間因素 從自我的外在影響出發。希望藉由參與服務過程,加入團體,獲得團體 認同,甚至服務次數會隨團體成員、服務環境所左右。 三、情境因素 從服務的性質、福利、距離來做服務動機評估。 從以上的論點來看,服務的動機是多面向的,不但可以從心理學角度切 入,更可以從社會學角度所切入,但不管如何,研究者認為參與服務學習的 18.

(29) 動機,最終還是取決於從事服務者的主觀認知,當今天從事服務者願意投身 於此服務工作時,不管多麼困難,皆能克服;反之則會用各種理由來加以拒 絕。但是從事服務工作者,其內心都想要有學習的心態,這正符合服務學習 的初衷,從服務中學習。而從上述理論來分析,Rainumun(1977)所提出的觀點 較符合本研究的研究內容,因其是以服務學習的動機來做為大範圍分析,但 是動機的成因是多面向的,因此同時在詮釋本研究之行為時,應以 Fischer(1993)提出的論點來加以輔助說明,並且配合 Maslow 提出的需求理論 來做為原因探究,這樣才能解釋童軍團員從事老人服務活動的動機。. 貳、服務學習的持續涉入 持續,從字面上來解釋,就是只針對某一項事物或是活動,有規律性以 及恆久性進行,並且沒有間斷的情形。而根據 Venkatraman(1990)針對運動方 面來解釋持續涉入,他認為個人持續涉入運動是因為有強烈的興趣,因此才 會持續從事相關運動。對於童軍而言,強烈興趣即是對於童軍運動的認同 感,參與童軍運動,根據中華民國總會章程,就是要遵守童軍的諾言、規 律、銘言,並且參與童軍運動是自願的,若對於童軍運動沒有熱忱,相信不 會願意繼續參與的。並且各級童軍都有要求幫助他人、日行一善、人生以服 務為目的信念,這些無疑是增強了參與童軍的觀念,因為參與童軍,就要以 身作則,幫助他人。再根據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1997)所出版的童軍服務 活動設計與實施一書中所提出的論點,童軍服務精神的陶冶,是從遵循童軍 規律中,建立個人的生活方式隨時行善,以確立人生的服務態度。因此身為 童軍就會把服務活動轉化成使命感,持續涉入童軍服務活動。而在服務學習 中的持續,可以從 Ajzen(1985)提出計畫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ed Behavior, TPB)來加以探討。 計畫行為理論是從理性行為理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演進. 19.

(30) 而來的。理性行為理論是由 Fishbein & Ajzen 於 1967 年所提出的一種理論。 其論點在於人是否能從事某種行為,可以從兩個觀點上加以判斷:個人是否 認同,他人是否認同。Fishbein(1975)但是理性行為理論是基於行為是受到個 人自我意識的控制所推論出來的理論。也因為如此,Ajzen 於 1985 年以理性 行為理論作出發點,提出了新的計畫行為理論。但個人行為並非全部都是出 自於自願,因此 Ajzen 再增加了個人對外在環境的控制力。所以當要解釋人 類行為時,比較能全面性的解釋人類行為所有層面,故此理論較理性行為理 論較多人接受。 而根據計畫行為理論,人的行為可以依照下的圖來加以解釋:. 行為態度. 參與傾向. 實際行為. 主觀規範. 知覺行為控制. 圖 2-2 計畫行為理論 Ajzen(1985) 茲將各點加以解釋: 一、行為態度(Attitude) 是指人對事情的喜惡程度。換句話說,喜歡程度越高,參與度會越高, 反之亦然。 二、主觀規範(Subjective norm). 20.

(31) 是指從事某種事情時,外界所給的觀感與壓力。 三、知覺行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是指從事某種事情時,個人對從事此一事情時,可動用的資源數量。 四、參與傾向(Behavior intention) 是指對於某件事情,願意投入的心力與時間。 五、實際行為(Behavior) 經由前四種因素而產生出的實際行為。 將此理論來分析服務學習時,要使從事服務者能持續進行服務學習,必 須是正向、積極的,且藉由服務的過程,帶給從事服務者是有正面效益的。 同時,外界給予從事服務者正面和肯定的態度,這些會讓從事服務者願意且 持續投入參與服務學習。當然對於從事服務者而言,倘若服務時,受到更多 的支持,且被服務者給予高度的肯定與回饋,會讓從事服務者投入更多的心 力,也會持續從事服務學習(涂佳榮,2014)。 而根據 Fishbein(1975)所提出的意見而言,行為意願會是決定從事時間的 重大因素之一,因此當某一個人行為意願越強時,其持續力會越強。回到服 務學習的基本論點來看。根據黃玉(2001)年提出的理想又有效服務學習必 須具備五項特質:合作、互惠、多元、以學習為基礎、以社會正義為焦點來 看,以上這五點都是正面且積極的因素,對從事服務學習者,都是正面的效 益。 再從 Ajzen(1985)的理論來分析,當個人對一件事情的喜歡程度越高,興 趣越濃厚,並且外界環境與周遭朋友都給予支持情形下,個人會積極找尋各 項資源投入此一行為。而實際行為施做之後,整體成果又持續給予個人正面 回饋,此時便產生所謂的正增強效應,此一效應會讓個人更加喜歡參與此一 活動,並會投入更多的心力與時間在此一活動之中,以期下次成果會更加正 面,獲得更多成果。周而復始,個人便會願意持續涉入活動,並且向周遭朋 21.

(32) 友推展,冀望他們能一同投入並參與此活動,故從 Ajzen(1985)的理論中便可 以推論持續涉入的行為解釋可用計畫行為理論加以解釋。. 參、服務學習與經驗學習理論 Kolb(1984)提出了經驗學習圈的理論。他認為學習是從經驗的轉化萃取 而來,並藉由對於課程的實際操作,達到體驗的效果,最後藉由反思過程, 而讓學習產生遷移,進而產生無限迴圈,讓學習真正內化到學習者的心中。 因此學習過程就像一個迴圈,只要持續不斷的學習,此一迴圈便會無限累 積。而學習者藉由一層層迴圈的累積,讓學習到的知識無限擴大。這就是經 驗學習真正的真諦。 而經驗學習圈可以用下圖來加以表示: Concrete Experience 具體經驗. Active Experimentation 應用與實證. Reflective Observation 觀察與反思. 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 轉化概念 圖 2-3 經驗學習圈 Kolb(1984) 茲將各點加以解釋: 一、具體經驗(Concrete Experiencing) 在經驗學習圈中,是藉由活動(Activity)為媒介來使參與者利用本身的 能力,以及團隊力量、來解決當下要處理的問題。也可以結合實際體驗活 22.

(33) 動,讓參與者產生有別於記憶經驗的具體經驗,這是一般講述教學或是閱讀 所得不到的最真實的知識經驗。而藉由過程中團隊的討論、衝突、溝通、合 作與行動,讓參與者能夠獲得更多的實用知識。 二、觀察與反思(Reflective Observation) 而在參與整個行動過程中,參與者藉由活動中所觀察到的現象加以記 錄,並結合舊有知識相互印證。如果此時由較有經驗的帶領者帶領反思,其 效果會更大。根據 Clifford E. Knapp(2003)指出藉由具備有足夠經驗的帶領者 來帶領反思,這些都是有助於提升學員達成預定目標,同時也可以引導學員 思考如何將新事物用在未來的學習。但要注意一點,反思的主角是參與者, 而非帶領者。 三、轉化概念(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 藉由持續不斷的討論與反思,讓抽象的知識與具體的經驗相加以結合, 並將這些過程融合成解決未來問題的經驗,並對於未來會有新層次的應用。 四、應用與實證(Active Experimentation) 將之前所累積到的經驗,實際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同時檢視自己所歸納 出來的結果與實際的情形是否相同。最後將這些經驗能夠實際運用在別處的 情境上。 綜上所述,Kolb(1984)認為,學習是一個循環,而這個循環是一個持續不 斷的過程,當四階段都經驗過之後,還是又會回到第一階段。因為具體經驗 會一直被更新,而當其被更新之後,又會產生新的迴圈,繼續讓學習者的經 驗擴大,並且在無限的知識循環下,累積自己的能量。就有如大海廣納百 川,持續的增加自己的知識領域。而且這些知識,都是經由實際執行過之 後,自己累積的知識,對參與者來說,再有意義不過了。 而在服務學習部分,根據 Fertman(1996)提出:建議發展服務學習方案, 包含四階段:準備(Preparation)、服務(Service)、反思(Reflection)、慶賀 23.

(34) (Celebration)。從下圖可以來加以分析: 準備Preparation. 慶賀. 服務. Celebration. Service. 反思 Reflection 圖 2-4 有效的服務學習方案 Fertman(1996) 根據上圖研究者自行推論出此服務理論圖,此圖是由經驗學習演化而來 的。準備階段之所以改為動機,是因為童軍的服務活動乃是持續進行中的, 而童軍的使命感讓童軍具有足夠的參與動機持續進行服務活動,因此將準備 階段改為動機,會更容易詮釋童軍的服務活動,並且更加符合原本的理論架 構。而慶賀階段之所以改為影響,是因為服務活動結束後,除了成員間相互 分享心得與交流之外,更重要的是服務活動對於自身產生了哪些影響。這些 影響都會讓參與者決定是否願意繼續投入服務活動。而這些影響是能內化成 自身的經驗,讓從事服務學習活動的童軍有效的運用在自己的生活上,這更 值得加以分析與探究。因此研究者才將上述階段更改,因為有效的服務學 習,需藉由此四種階段來達到有效的服務學習。因此研究者將此一圖應用在 本研究中時,將此圖更改成下圖:. 24.

(35) 動機 Motivation. 影響. 服務. Effect. Service. 反思 Reflection 圖 2-5 服務理論圖(研究者自行整理) 在從事老人服務時,到底什麼樣的動機,支持者這些參與者持續涉入老 人服務,而他們又從中獲得什麼知識與力量,讓他們願意繼續參與老人服 務。研究者相信,從經驗學習和 Fertman(1996)的有效服務學習方案,便可一 窺究竟。而本研究便可以從這個理論架構,來加以探討其服務歷程的改變, 以供後來研究者之參考。. 肆、小結 綜上所述,研究者將參與服務過程的動機、持續涉入與影響從經驗學習 的角度來分析,恰好符合研究的預期。在帶領青少年從事服務學習時,我們 在乎的是服務成效,換言之,只要學生來服務就好了,完全不管其心理歷 程。但是這對學生真的有助益嗎?當從計畫行為及服務經驗學習理論加以探 討時,不難發現,青少年願意持續涉入服務,其動機與影響具有深刻的意 義,也值得深入探討。. 25.

(36) 第二節 童軍團之服務活動與老人服務活動方案 壹、童軍團服務活動 依照中華民國童軍總會對我國童軍的諾言、規律、銘言中,可以看到童 軍總會對於童軍從事服務的要求與準則。童軍諾言第二條:隨時隨地扶助他 人、服務社會。童軍規律第三條:助人-盡己之力,扶助他人,每日至少行 一善事,不受酬、不居功。童軍銘言第二條:日行一善、第三條:人生以服 務為目的(中華民國童軍總會,2009)。在這裡不難發現,我國童軍運動中, 強調童軍是義務服務的,不但如此,更要求童軍的服務過程是要對社會有所 貢獻的。蘇雅君(2003)提出了一個觀點,童軍服務是出自內心的自願,是 具備無我跟利他的概念。這和 Smith(1982)所提出的利他論點不謀而合。都是 希望藉由服務過程中,能供貢獻自己心力,讓大眾得利。 根據中華民國童軍總會章程第 13 條規定:「凡居住組織區域內年滿二十 歲之公民,願意遵守中華民國童軍諾言、規律、銘言及有關規章並義務為中 華民國童軍服務者,均得申請登記為中華民國童軍服務員。」(中華民國童軍 總會,2015)。我國童軍總會就定義出童軍義務服務員之資格。而第 14 條更 清楚規定,團務委員會須聘用合格之服務員擔任團長、副團長或教練。因 此,我們可以得知,我國童軍團的童軍團長及所有帶領童軍活動的服務員, 均屬於義務服務員的行列。而楊子妮(2006)同時提出了一個觀點,童軍義 務服務員除了維持童軍團基本運作外,更應該幫助童軍發展潛能,成為一位 健全的公民。因此不難得知,童軍團的義務服務員就像是童軍團員的表率, 其各種言行舉止以及帶領童軍的方法都會影響童軍的活動歷程。 再從童軍服務員木章訓練來看,根據中華民國童軍總會國家研習營木章 訓練進程實施辦法之規定,童軍總會鼓勵義務服務員參與此一訓練。木章訓 練的系統,是由童軍創始人貝登堡先生於 1917 年創立的,其目的就是培育童 26.

(37) 軍成人領袖,讓他們有機會接觸童軍活動,進而支持童軍運動。而我國負責 木章訓練的是中華民國童軍國家研習營。而依照我國訓練規定,木章訓練都 有針對童軍社區服務、童軍運動與義務服務員的課程進行講述(陳麗妃, 2011)。其目的就在於要將義務服務的觀念,融入這群服務員的心中,這樣才 會上行下效,讓童軍服務的真諦,確實的執行與施行。. 貳、投入老人服務的對策 人口老化問題,隨著醫療進步跟養生運動推展之下,國人平均壽命便已 逐漸增加。再從內政部戶政司的統計 65 歲以上的人口,從 1974 年約為全台 灣人口的比例約 3.37%,一直持續增加,到 2016 年約為全台灣人口的比例約 13.20%,增加幅度將近 290%,而老人數量共計 3,106,105 人(行政院衛生 福利部統計處,2017)。這是一個相當大的增幅。但是從鄰近的日本來看,根 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統計,日本在平成 28 年(2016 年)統計中,65 歲以上人 口,將近 35,315,000 人口,且約為日本總人口數 27.7%,另外 90 歲以上人 口高達 20,600,000 人數。而歐洲部分,如義大利約為 22.73%、德國約為 21 %、美國約為 15.6%。而目前世界各國的人口老化比例都在持續增加中。而 日本可以算是最快進入高齡化社會的代表,從昭和 25 年(1950 年)的 5%到 昭和 45 年(1970 年)的 7%,而到平成元年(1990 年)12%,平成 28 年 (2016 年)的 27.7%,二戰前後短短 20 年間日本人不但進入了高齡化社 會,且 40 年間老人人口瞬間增加 1 倍以上。而在這個快速進入高齡化社會的 國家中,根據監察院(2016)的考察報告中指出,日本政府發展出了一套日 本型高齡社會福利政策,又稱為老人保健福利推動 10 年戰略(黃金計畫,即 Gold Plan)。其目的就是要為解決日本高齡化社會的老人看護與照顧問題。 反觀我國,在 2008 年,我國政府推動了長期照顧十年計劃,以老人長期 照顧服務原則,加強照顧服務的發展與普及。而在長期照顧十年計劃之中,. 27.

(38) 是以老人日常生活活動服務為主,也把居家護理、社區及居家復健、整合長 期照顧等項目納入(行政院衛生福利部長照政策專區,2017)。政府已經著手 將老人服務跟社區服務相結合。教育部在於 2006 年公布「邁向高齡社會老人 教育政策白皮書」中,納入行政院公布之「友善關懷老人服務方案」,第一期 以加強弱勢老人服務、推展老人健康促進、鼓勵老人社會參與、健全友善老 人環境等四大方向為目標,進行老人相關服務。目前第一期已然有所建樹, 目前政府正在執行第二期任務。以「健康老化」、「在地老化」、 「智慧老 化」、「活力老化」、「樂學老化」五大目標,規劃執行策略與工作項目,希望 藉由政府與民間合作,共同提升老人友善服務,落實在地老化之政策目標。 而其中傳揚世代融合價值,營造悅齡親老社會、推動志工人力銀行,善用志 工服務人力等項目,是目前政府積極主推的相關政策。 從政府政策可以知道老人服務已經是刻不容緩的事情了。日本當局短短 20 年就已經制定老人福利政策,反觀我國現在才要起步,會發現很多事情已 經其他國家都做了,我們均可以作為借鏡(陳美釵,2002)。 那到底要提供老人哪些服務呢?根據聯合國為面對人口老化趨勢增加之 社會,在 1991 年通過「聯合國老人綱領」,提出五大原則,以確保老人基本 權益(United Nations, 1991): 一、獨立。如:老人有途徑能獲得基本生活物資以及安全居住環境與和 睦的社區生活。 二、參與。如:老人能持續在社會中,參與福利政策的制定,並能與年 輕人分享知識與技能。 三、照顧。如:老人能夠在有人權尊嚴的環境中,利用政府或民間機構 提供的服務。 四、自我實現。如:老人能追求充分發展的可能。 五、尊嚴。如:老人能在尊嚴和安全感中生活、不受歧視下生活。 28.

(39) 但是願意從事老人服務者,卻一直無法補足。根據施秋蘭(2013)報告 中指出,長期照顧員工作時間長、社會地位低落、其身心壓力均大,不易吸 收年輕人力投入。而王潔媛(2016)更提出當畢業學生投入老人照顧時,面 對組織給予支援的困境、評鑑紀錄為主要的工作內容、勞動條件與專業成長 受限,又有多少畢業生願意投入長照工作呢?這樣的惡性循環,只會造成長 期照顧員年齡層持續老化,只能仰賴外籍長期照顧員補足。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發現,政府在極力推展老人照顧政策,但又有多少 人願意投入此服務呢?因為老人服務不像一般性的服務,需要更多更專業的 知識與技能,且服務時間遠比一般服務工作來的久,且其成就感與工作量不 成正比,因此在此一部分已經造成許多危機。因此增加老人服務人力,是刻 不容緩的事情。. 參、童軍服務融入老人服務活動 而童軍在英國,最早起源與社區,貝登堡先生創立童軍運動,就是希望 能給予青少年健全的活動,去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Gilwell, 1994)。而英國童 軍總會出版的《童軍團長》一書中也表示,要讓青少年在社區、國家等地方 成為一位健全的公民,甚至是地球村的一分子(Broughton, 1993)。而吳榮達 (2008)有提出一個論點,青少年不僅要瞭解社區、參與社區運動,更要從 社區服務的過程中認知自己的責任與公共的關係,進而培養出服務倫理與社 會責任感。 新北市政府於 2013 年起推動新北市高齡照顧存本專案。由新北市政府社 會局與教育局共同推動。鼓勵本市大專院校、高中、國中學生,從事世代志 工服務,並到老人機構或據點進行服務,為自己或親友儲存未來的照顧資 源,進而營造出友善互助的社會氛圍(新北市政府社會局,2017)。但是,綜. 29.

(40) 上所述,老人服務並非像一般的服務如此的輕鬆,需要很多知識與技能,才 能對老人服務有所助益。 但是這是針對專業的照顧員所提出來的建議,童軍團員雖然不能給予老 人更多長期照顧上的服務,但是卻可以提供其他方面的服務,如陪伴、帶領 老人操、協助打掃環境、共同製作小物品、傾聽與聊天,這些都是童軍團員 能夠做的事情。再根據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1997)於童軍服務活動設計與 實施一書中為童軍團員設計的服務活動,就有老人服務活動的設計,其活動 設計不外乎研究者所提出的項目,都是以簡單的服務活動為出發點,並以簡 單居家護理、保健與休閒活動為設計出發點,童軍團員便能夠依自己的力量 來協助老人。這些服務工作雖然遠不及長期照顧員的工作,但是對於老人來 說,也是相當有意義的。根據黃玉(2010)的研究指出:服務-學習讓學生 從實際社區參與中學習同理、包容、尊重多元、為弱勢族群增能發聲、體現 社會正義、學習公民參與。而這樣的思維正是目前所推動的服務學習。童軍 團員藉由關懷社區中的老人這樣的服務學習對學生而言,是一種創造生命意 義與多元能力的學習;對社區而言,是一種互惠的問題解決與成長*(黃玉, 2010)。雖然老人服務活動不是一兩次就可以完成的,但服務學習本來就是要 長期的投入,才對服務者的學習有更多的助益。而且從事老人服務活動,對 於服務者與被服務者雙方是互惠(Reciprocity)的。服務者就由服務老人的過 程中,學習到老人相關知識與議題,並了解老人的心態,另一方面,老人也 可以從服務者這裡,獲得更多的心靈慰藉與支持(呂全智,2014)。而這些服 務所產生的結果,都是可以影響深遠的。. 肆、小結 綜上所述,研究者發現,從事老人服務活動,對青少年而言,是比較難 以負擔的。其原因不外乎是需具備多樣知識,更需長期投入,不是立竿見影. 30.

(41) 的。也因如此願意投入老人服務者較少。然而新北市政府的高齡存本計畫之 下,許多學校童軍團員便開始接觸老人服務活動。童軍團員本就以服務、助 人為出發點從事服務活動,且義務童軍服務員,都是長期投入服務工作者, 推動老人服務活動較為容易。因此研究者認為,童軍團員參與服務工作乃是 長期性工作,觀察其服務歷程,較其他團體來的容易,且其服務動機與持續 涉入性,均值得被探討與探究的,若能從計畫行為及服務經驗學習理論,來 窺探此一服務學習之成因,對未來推動服務學習者,想必會有更大的助益。. 31.

(42) 第三節 服務動機、持續涉入、服務影響以及老人服 務活動之相關研究 本節是針對服務活動動機、持續涉入與影響以及老人服務學習方案等相 關研究文獻進行探討,希冀能從前人的研究中,歸納相關研究成果。. 壹、活動動機、持續涉入與服務影響之相關研究 根據臺灣博碩士論文網查詢結果,針對參與動機與持續涉入當關鍵詞搜 尋時,共有論文共計 45 篇,其中 25 篇是在探討運動類型活動參與動機與持 續涉入的相關研究。13 篇是針對休閒活動與場所參與動機與持續涉入的相關 研究。5 篇是針對冒險教育參與動機與持續涉入的相關研究。僅有 1 篇有針對 志工參與動機、幸福感對其持續涉入之影響進行研究。任芳滿(2014)的研 究是針對慈濟志工參與動機、幸福感對其持續涉入之影響,並用靈性安適作 為調節變項來進行相關研究的論文。此論文偏向宗教團體的內心心靈提升為 主要變項進行研究,與本研究針對學生內心變項不同,由此可以發現,研究 服務活動動機、持續涉入與影響的論文較少。研究者認為服務學習並不是單 一次活動進行,跟根據 Fertman(1996)服務經驗學習圈的理論來看,服務學習 是必須持續進行,才會讓從事服務者獲得更多的學習知能。因此針對服務學 習動機、持續涉入與影響,有必要更加深入的探討。 當將關鍵詞改成服務動機與持續為關鍵詞查詢時,將近有 128 篇論文出 現,但是針對其研究對象部分,只有 6 篇是針對國高中生服務學習動機與持 續的論文,茲將此 6 篇列表與說明如下:. 32.

(43) 表 2-1 國高中生服務學習動機與持續論文彙整表 研究者. 時間. 研究題目. 主要探究論點. 吳榮達. 2008. 臺北市大同區國中生參與. 休閒活動推廣與參與服務學. 休閒服務學習動機之研. 習動機之量化研究。. 究。 胡欣佳. 陳靜儀. 黃玉美. 涂玉琴. 李忠霖. 2009. 2009. 2010. 2011. 2015. 高雄市青少年參與志願服. 家庭成員參加志願服務經驗. 務的動機、內在歷程與持. 與青少年參與動機、持續性. 續性之探究。. 之質性研究。. 志願服務參與動機、自尊. 高職生志願服務參與動機與. 與滿足感關係之研究-以. 人際關係、發展自我的量化. 彰化縣高職生為例。. 研究。. 青少年參與志願服務動. 青少年參與志願服務動機、. 機、服務類型及自我概念. 服務類型及自我概念之量化. 之研究。. 研究。. 高中服務性社團志工認真. 高中志工參與服務之動機與. 性休閒、參與動機、利他. 認真性休閒特質、利他特質. 特質與休閒效益之關係探. 及其參與休閒效益之量化研. 討。. 究。.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 以參與服務學習動機及學習. 後國中學生參與服務學習. 態度之量化研究。. 動機及學習態度之研究- 以嘉義地區為例。. 33.

(44) 從以上的研究論文來看,不難發現只有胡欣佳(2009)研究的方向與研 究者較為相近,但其主要仍在討論家庭成員參與服務經驗對青少年服務動機 與持續性做總體出發,與研究者切合的主題不相同。另外其他五位的研究都 是以量化研究為研究為主,都在探討青少年或國、高中生在服務學習過程中 產生的動機與自我學習態度人際關係等相關研究,動機研究部分,都可以作 為本研究的借鏡,且可以當作研究者在進行訪談時重要的參考資料。 其他將近 120 篇論文,都在探討目前社會上的服務團體其參與動機之影 響。但其研究對象與本研究對象均不同,其身心發展亦有所不同。但是卻可 以明顯發現,對於志願服務者願意參與服務的動機與願意持續投入的議題, 是值得去加以探討的,但卻缺乏對於國、高中生的研究,這也是研究者想要 加以探討的著重點之一。. 貳、老人服務學習方案相關研究 根據臺灣博碩士論文網查詢結果,針對老人服務的研究論文高達 327 筆 資料,但是有關於國、高中生從事老人服務的,只有 9 篇論文。大多數的論 文都是針對長照機構與老人服務的研究,至於大學生部分,都在探討老人服 務專案的相關研究,因此不難發現,針對國、高中生為研究對象的研究論文 很少。茲將此 9 篇論文列表與說明如下: 表 2-2 老人服務專案的相關研究論文彙整表 研究者. 時間. 研究題目. 主要探究論點. 郝俊芝. 2006. 高中生志工參與養護中心. 針對高中生進入養護機構的. 老人服務學習歷程之探. 老人服務歷程之質性研究。. 究。. 34.

(45) 蔡中泰. 2011. 高中職學生對老化知識、. 針對高中職學生的老化知識. 老人態度及服務老人意願. 與老人態度對老人服務影響. 之調查研究-以南投縣為. 之量化研究。. 例。 徐靖惠. 2012. 國高中生與大學生對老人. 針對不同年紀的學生參與老. 的態度與服務行為意向之. 人服務的意願之量化研究。. 研究。 吳叔芬. 高伊代. 2013. 2013. 國中生的個人與環境因素. 針對國中生的個人與環境因. 對老人服務意願之研究-. 素與參與老人服務意願之量. 以老人態度為中介變項。. 化研究。. 國中生對老人態度與服務. 針對國中生對老人態度與服. 老人意願關係之研究-以. 務老人意願間的量化研究。. 南投縣某國中為例。 鐘欣怡. 張勝杰. 2014. 2014. 國中生參與老人服務學習. 針對國中生參與老人服務學. 方案對老人意象變化之研. 習方案後,對老人之正負向. 究。. 意象的影響之行動研究。. 老化教育融入文學閱讀課. 針對經由老化教育文學閱讀. 程對國中生之老人態度影. 課程後,對國中生的老人態. 響與服務行為意向研究。. 度及服務行為意願影響之量 化研究. 呂全智. 2014. 國中生參與老人服務學習. 針對參與過老人服務學習方. 方案對祖孫互動關係影響. 案後,國中生對其祖孫互動. 之研究。. 關係之影響之行動研究。. 35.

(46) 林沛琦. 2016. 國中生對老化知識知覺程. 針對偏鄉地區國中生的老化. 度與未來服務老人意願之. 知識情形與服務老人意願的. 調查研究-以南投縣偏遠. 間的量化研究。. 地區國中為例。. 而從上述的研究中,可以發現,主要的論文研究,都是偏重於參與服務 老人的意願進行研究,以及當參與過老人服務之後,對老年人口之既有概念 是否有所改變。研究者從這些研究論文中,可以察覺到對青少年的老人服務 論文研究比較針對於是否願意參加與參加後對老人印象的改變。其中有五位 研究者是針對學生自我狀態部分進行研究。兩位研究者是針對經由老人服務 後,自己本身產生的變化來進行研究。一位研究者是比較不同年齡層對老人 服務學習的態度進行研究。一位研究者是針對實際進入養護機構,學生從開 始到結束產生的身心變化進行的觀察研究。不難發現,這些研究都是單次服 務後,被研究者產生的變化研究。跟本研究有較大差異。本研究是針對持續 進行老人服務,且迄今仍在從事老人服務的學生進行研究。跟單一次性的老 人研究有所不同。因為老人服務並不是容易做到的範疇,因為先備知識要比 其他服務活動來的多之外,能夠提供老人的服務內容也會依照老人狀態與時 間性有所差異。因此不一定有很多學生願意選擇這類工作。相較之下,其他 的文獻都是研究目前老人養護機構從事的服務員進行的研究,因為第一從事 老人服務較長,第二期先備知識也較足夠,這樣對老人服務影響度較學生族 群來的高。但是願意從事老人服務、甚至是長照人口也逐漸不足施秋蘭 (2013)。這也是必須擔憂的事情。倘若能藉由本研究,找到學生願意投入老 人服務的動機與持續涉入的原因,想必能為這些問題,提供一些建議。. 36.

(47) 然而當關鍵詞更改為「童軍與老人服務」時,目前是無研究論文的。但 是研究者卻從先前研究者的論文中發現,青少年藉由參與老人服務學習之 後,對於老人問題、老人議題等產生興趣,進而積極涉獵相關知識。同時更 有研究者指出,藉由老人服務活動,青少年與老人之間的關係更加緊密,也 能主動關心家中長者,具備更多的同理心。這些研究都讓研究者更想探究童 軍團員從事老人服務活動後,其身心變化。因此本研究就是要針對願意投入 服務工作的童軍志工,當投入老人服務後,從參與服務動機,願意繼續投入 服務工作的涉入情形及影響加以研究,若能找出其影響其身心發展的相關事 證,相信對於未來青少年服務工作,能有所貢獻。. 參、小結 在進行完相關研究文獻的探討後,可以發現服務學習活動對於青少年的 影響甚大,甚至有明顯改變青少年的行為。這些內容都值得加以深入探討。 老人服務學習動機、持續涉入與影響為研究主軸。研究者相信,研究此一論 點,對於童軍服務活動歷程,對從事童軍服務工作者,必定有所助益。同時 研究者也希望藉此研究,能從行為動機理論與參與動機、經驗學習理論與持 續涉入與影響兩方面試著說明童軍願意持續涉入老人服務活動,希望能找出 其背後所隱含的原因,並且期許能詮釋童軍持續涉入老人服務活動的行為, 並對行為動機理論與經驗學習理論能更深探究,並期許能有所發現,能讓未 來從事相關研究者更有助益。. 37.

(4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國中童軍參與老人服務活動過程後,所產生的學習 經驗與影響,以及了解他們願意繼續從事老人服務活動的原因。為了深度了 解其內心演變過程,因此採用質性研究深度訪談進行研究。本章將依序論述 研究設計、研究對象、研究流程、研究工具、資料處理以及研究倫理等六個 部分,以下分節加以說明。. 第一節 研究設計 壹、研究方法的選擇 本研究使用質性研究,依照胡幼慧(2008)提出,質性研究反映了研究 者對研究倫理(研究者的自省位置、被研究者的聲音、研究者對閱讀人的關 注)以及研究者對研究過程的重視。質性研究也具備特有的敘說的分析介紹 和研究者的指引。因此我們採用實際訪談作為本研究主軸。希望藉由深度訪 談中,了解童軍團員為何持續進行老人服務活動,而且找出其背景原因。最 後透過深度的訪談與經驗交流呈現豐富性的描述,而非單純的數字呈現。 本研究是希望藉由童軍團員參與老人服務活動動機、持續涉入與影響各 方面,來分析願意投入老人服務者的行為變化。而根據 Fertman(1996)提出的 服務經驗學習理論中,可以發現,服務學習活動乃是一個循環,當從事服務 活動行程一個循環時,學生所獲得的知識是持續擴大的,而其學習到的層面 就不再是一個單循環,而是立體循環,這樣的學生的學習是更加有影響的。 因此當探討這三層面的學習內容時,不難發現,其實這些都是環環相扣的。 而若能藉由這些關鍵環節來分析學生的變化之外,更可以藉由訪談研究法深 入探討,不但可以直接了解每一位從事老人服務的真實狀況,更可以從每一 位不同的服務經驗,找尋其最大相關性,並解釋其原因進而得出結論。 3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如果抱持著「愛」來看待這些人事物,那麼就選擇大哥、二哥的軟性改變,或許保持距離也是

、牧業生產人員」25,250元最低;屏東縣政府勞動暨青年發展處就業服務台所服務 之求職者平均希望待遇以「4 事務支援人員」、「5 服務及銷售工作人員」、「8 機

高雄市政府勞工局訓練就業中心、鳳山就業服務站、屏東縣政府勞動暨青年

潮州就業中心、屏東縣政府勞動暨青年發展處就業服務台所服務之求職者平均希

公職人員或其關係人,原則不得與公職人員服務或受 其監督之機關團體為補助、買賣、租賃、承攬或其他 具有對價之交易行為,例外情形於符合該法第

為維持勞動供需平衡及促進國民就業之安定,依就業服務法第 42 條規定「為保障國民工作權,聘僱外國人工作,不得妨礙本國人

,提供轄區內受影響之各該產業之事業單位、勞工有關 訓練諮詢服務,並加強輔導各產業從業人員參訓,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