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指標的意義與建構

本節針對指標之意義與建構探討如下:

壹、指標的意義

Kerlinger(1986)認為指標應具備兩種因素,一種是利用觀察事項 取代不可觀察事項,另一種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數值組成單一數值;

Finn(1987)提出指標能彰顯教育的表現與健康,透過統計量的資料來 顯示教育實施內外部情形;Cuttance(1990)認為指標代表一種指引,藉 此了解及測量事物的質或量。田振榮等(2002)指出指標是一種統計測 量,以此反映研究者所感興趣事物的重要層面,並測量出事物的質性 與量性特徵,因此,指標應有參照點比較具有意義。

Oakes(1986)亦認為指標可提供問題導向的資訊,以顯示當前問題 或潛在困難、顯示政策相關的資訊及其執行情形、彰顯系統表現與實 施成效的面貌、描繪問題背景和組成情況資訊、描述主要特徵等相關 資訊。吳政達(1999)也指出「指標」是某項決定或判斷的準則、標尺

,故評估指標乃指判斷受評對象優點或價值的依據,而此指標的建立 將影響評估結果的公信力。

張春興(1989)認為指標是指用一件事代表另一件事的狀態或變化

,前者即稱為後者的指標。指標可以是數字、符號、文字或是顏色,

亦即指標是用來指出、顯現某種存在的現象。

Spee 和 Bormans(1992)認為是一種訊號或指引,用來顯示制度或 部分制度的表現情形。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 , 1992a)認為指標是 針對蒐集處理的統計量數所做的使用及詮釋,使能發出適切的資訊、

達成相關政策之效果、成本與效益。亦即指標能表達研究者所欲表達 之現象,並呈現政策之多面向思考。OECD(1992b)指出指標是針對蒐

集處理的統計量數,是如何地被使用與詮釋,並能發出適切的聲音,

達成相關政策之效果、成本與效益。

黃政傑、李隆盛等(1998)研究指出,指標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指標基本上屬於量化的一種呈現,所處理的是現象中可測量的建構

,且藉由如此的描述,能反映、預警出現實社會現象的重要層面。

二、指標的選定應以理論為建構依據。有了理論依據,指標才能對現象 做進一步的、有系統的解釋。

三、指標是一種統計量數,為了便於測量做數學的運算,可透過操作型 定義的過程,將理論的品質轉化為實證可測量的意義。

四、並非所有統計量數均可被視為指標,其亦可包括對某專業或現象之 可量化的主觀判斷,如學生的學習滿意度評估。

五、指標所測量的是對某個現象的描述,並不進行深入之價值判斷,即 指標具中性之屬性。

六、指標是某指標系統中的一部份,因此指標並非孤立存在的,其可藉 由整合或分割,表現出各個變項間的關聯性。

七、指標可用來與其他類似的指標做比較。如時間上、國與國之間、不 同機構間以及與某個參照點的比較等等。

八、指標的選擇往往反映出教育的思潮與政策的需求。根據上述,指標 的意義在於協助釐清抽象的概念,其能化繁為簡並清楚表述,使對 於抽象的現象或概念有更進一步的瞭解,提供研究者做價值判斷的 參考依據。

張鈿富(2001b)指出指標除了以文字符號表徵現象外,也是一種統 計的測量,能反映重要層面的主要現象,亦即進一步以更具體量化的 方式呈現所欲描述的現象或概念。鑒於指標能釐清抽象概念與難以解 釋的現象,指標的意義對於研究者而言,其重要性相對的提高。

依專業領域的不同,指標可分為許多類型,諸如經濟指標、社會

指標、教育指標等。在教育方面,指標可用在「教育指標」、「品質 指標」、「評鑑指標」、「研究指標」、「效能指標」、「學力指標」、

「能力指標」等相關活動,藉以評量成效或呈現其實施情況等。這些 不同類型的指標,提供決策人員最有效的訊息來改善教育、解釋教育 現況及變遷原因、作為決策管理之工具、確保教育之績效責任、界定 教育目標、刺激並匯聚教育人員的努力、檢視教育之發展趨勢、預測 未來之變遷等。所以指標的功能包括指示、敘述(說明)、分析(解 釋)、評估(檢視或監測)、預測、決策(分類或分配資源)、界定 目標、提供評鑑標準等(黃政傑,1996)。

張鈿富(2001a)指出,指標是表示某種變數隨著時間或地區的 不同,相對於基數的變化情形,是一種統計的測量,能反映重要層面 的主要現象,並對相關層面進行加總或分化,達到研究分析的目的。

張慧玲(2003)認為,指標的意義在於協助釐清抽象的概念,其能 化繁為簡並清楚表述,使對於抽象的現象或概念有更進一步的瞭解,

提供研究者做價值判斷的參考依據。

綜上所述,指標是一種統計測量,是一種決定或判斷的準繩或量 尺,且可作為不同時間或地區的比較,以了解其變化情形或相對地位

,並能發出適切聲音作為相關政策之執行成果與檢討。但由於指標是 衡量存在變數的統計量,因未提供所需的細節和資料,故不能用來衡 量工作項目,只能陳述問題,警告新問題所在,提供新的、有希望的 努力方向。

貳、指標的建構

一、指標建構的原則

良好的統計指標是能夠用少數的統計量,把整體現象的特徵完 整表示,以達到化繁為簡的功效,同時也能夠用以做為明白現況、

預測未來的決策依據(蔡惠瑜,1999)。指標建構常依十點原則進

行(游靜秋,1997):

(一)具代表性和顯著性。

(二)可量化且資料容易取得。

(三)可靠的統計測量結果。

(四)可用於比較不同時間與空間下的環境狀況。

(五)對於時空的環境變化敏感度高。

(六)具預測未來環境變遷趨勢的能力。

(七)明確的運用目的,意即與政策具有關連性。

(八)充分的科學基礎。

(九)容易使用。

(十)清楚且易明瞭。

二、指標建構的程序

指標建構的決定的方法,可分為專家決定、民眾決定與統計分 析三種。專家決定其建構程序乃是由研究者透過相關資料自行發展

,或由專家群體選擇確立。民眾決定乃是透過問卷調查以瞭解一般 民眾之主觀意識。統計分析即為利用統計方法,找出主要指標的組 合方程係數以建構出指標(蔡惠瑜,1999)。

參、能力指標建構的方法

在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領域中,經常使用專業能力的分析方法,

針對專業工作或職務建立能力本位標準。田振榮(2001)指出能力分 析是以系統化、結構化的方法分析某一行職業中與工作能力有關的資 訊,包括工作者身體的需求、工作經驗的需求、教育與訓練的需求、

工作者特質的需求、雇主的需求與評量的需求等。因此,能力分析最 主要的功能即是分析一個行、職業的結構,以瞭解從事該行、職業工 作者的工作內容與應具備的知識、技能及態度等。其結果可以提供教 育與訓練單位作為課程設計、教材編撰參考,亦可做為發展技能技術

士技能檢定標準之參考。

依據全國博碩士論文網搜尋,有關能力指標建構方面,近5 年相 關的論文共有 15 篇,經整理後,直接與本研究分析方法有關共 7 篇

,整理如 表2-11 近 5 年能力指標建構分析相關研究論文

表 2-11 近 5 年能力指標建構分析相關研究論文

研究生

校院名稱/系所名稱/學年度 /學位

論文名稱

研究方法

林銘毅 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 設計研究所/91/碩士論文 高工建築科學生建築專業 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

研究透過文獻探討廣泛蒐集與建築 有關的知識能力、技術能力、技能能 力 等 各 項 能 力 指 標 , 藉 由 德 懷 術

(Delphi technique)對台灣地區建築 業界與教育界進行問卷調查。歸納出

「高工建築科學生專業能力指標評 估因子」,再以台灣區目前執業的建 築師事務所之建築師、繪圖員,營造 廠之專業技師、監工及技職校院之教 師為母群進行問卷,再運用層級分析 法(AHP)進行優先順序之評選,建 構「高工建築科學生專業能力指標」

 

 

表 2-11 近 5 年能力指標建構分析相關研究論文(續)

表 2-11 近 5 年能力指標建構分析相關研究論文(續)

依上述有關能力建構之研究方法及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文獻探 討、專家訪談、內容分析、模糊德懷術及層級分析等方法進行研究。

肆、內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

內容分析法亦可稱為資訊分析法(informational analysis)或文獻分 析法(documentary analysis)。在許多研究的領域中,常需透過文獻獲 得資料,因此內容分析研究法便有其價值與採用的必要,內容分析主 要在解釋某特定時間某現象的狀態,或在某段期間內,該現象的發展 情形(王文科,1995)。內容分析法是將質化的研究素材轉化為量化資 料的一種方法。其資料來源是應用大眾傳播媒體,包含有任何大眾傳 播媒體的組合物和收集物 (趙碧華等,1995) 。

就字面上看來,內容分析法似乎為一種質性化的分析方法,其實 是一種將定性的資料轉化為定量資料後始分析的純量化式分析。「內 容」指的是資料的內容,而資料則不限來源,舉凡報章雜誌、研究文 獻、各種文件的內容,均可作為分析之資料(王玉民,1994)。內容分 析是一種量化的分析過程,但並不表示是一種純粹的「量」的分析,

它是以傳播內容「量」的變化來推論「質」的變化,因此可以說是一 種「質」與「量」並重的研究方法(黃光雄,1991)。

內容分析與觀察或調查相同,在蒐集資料之前,需決定方法的結 構程度,究竟是質的或量的、非系統的或有系統的、客觀的或主觀的

。有的希望採取非結構的、質的、非系統的、主觀的方法;亦有的強 調結構的、量的、有系統的、客觀的方法。有的分類強調內容分析宜

。有的希望採取非結構的、質的、非系統的、主觀的方法;亦有的強 調結構的、量的、有系統的、客觀的方法。有的分類強調內容分析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