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探討波依斯藝術理論的相關文獻

在文檔中 波依斯社會雕塑之研究 (頁 18-2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探討波依斯藝術理論的相關文獻

一、波依斯與魯道夫.史坦納(Rudolf Steiner)的人智學之參考文獻

「人智學」(Anthroposophy),起初被認為是性靈哲學,試圖喚起人與宇宙、

人與自然之間靈性的連結,希望扭轉當時對唯物主義、科學導向的一面傾倒。國 內學者曾曬淑認為,為深入瞭解波依斯藝術理論,影響波依斯思想至巨之史坦納 之「人智學」成為研究者必備之知識,曾曬淑所著之《思考=塑造‧Joseph Beuys 的藝術理論與人智學》為了解人智學影響社會有機體之重要參考。書中提及波依 斯的藝術觀中,存有不少前納粹時代保守的社會主義思想:如個人對於國家和社 會團體之責任、生態環境保護等;作品中象徵符號,也可在當時代之軍用裝備與 波依斯曾擔任之無線電通訊工作經驗中尋找根源,但其藝術理論卻不可與法西斯 之產品相提並論。波依斯藝術理論雖以人智學為出發點,但未受侷限發展出自成 體系的一套理論,曾曬淑在結論中陳述:

波依斯一直努力地將就有記憶、戰爭的烙痕轉化、昇華為對人類整體社會有 益、積極的創造。促成波依斯轉化的催化劑即為那曾一度慘遭納粹禁止的人智學。

若非對波依斯藝術理論有所瞭解,則無法真正領會其作品之涵意;而若非以 人智學為出發點,亦無法合理地分析波依斯藝術理論。16

藉由此文獻分析可了解「社會雕塑」是透過一種「人智學」的方法來運作,它 蘊含著歷史的、文化的、環境的、社會的種種面向,更可以說是「廣義的人類學」, 所以此文獻關於人智學之分析是為本研究之重要參考。

二、波依斯的行動藝術之參考文獻

在關於波依斯藝術理論分析上,藝術與生活的關係、「行動主義」

(Actionism)17為重要的討論主題,包含偶發藝術(Happening)、福魯克薩斯

(Fluxus),以及分析歐美行動差異等三種呈現的方式。

在探討藝術與生活,需追溯自馬塞爾.杜象(法語:Henri-Robert-Marcel

16 曾曬淑,前揭書,頁 197。

17 關於行動主義呈現方式,包含偶發藝術、福魯克薩斯,以及行動藝術三種呈現方式,都是表演藝術 (Performance Art)的先驅。參閱根據羅伯特‧艾得金(Robert Atkins),黃麗絹譯,《藝術開講》(Art Speak), 台北:藝術家,1996,頁 38。

17

Duchamp)現成物(Readymade)開始;關於當代藝術的評論,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 《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After the End of

Art: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ale of history)為重要參考資料。而後「藝術=生活」,

探討約翰.凱吉(John Cage)及其受鈴木大拙18「禪」學的影響,與艾利克.佛 洛姆(德語:Erich Fromm)合著之《禪與心理分析》(Zen Buddhism and

Psychoanalysis)為重要參考資料。

關於行動藝術,美國偶發藝術家艾倫.卡布羅(Allan Kaprow)所著之論文 集《藝術與生活的模糊分際》(Essays on the Blurring of Art and Life),知其理念受 到約翰.杜威(John Dewey)「藝術即經驗」實用主義的影響,主張做了就會了解,

身體力行認真去過每一天。歐洲的藝術家沃爾夫.佛斯帖爾(Wolf Vostells)雖 也以「藝術=生活」為理念出發,但藉分析歐美在行動藝術上的差異,可以更深 入剖析波依斯「藝術=生活」的概念,此部分可參考尤爾根.希林(Jürgen Schilling) 所著之《行動藝術》(德文:Aktionskunst:identitat von Kunst und)。

另外,海涅.史塔赫豪斯認為,只有從福魯克薩斯運動裡,才能瞭解波依斯 的態度,他建立在藝術與生活「相互粘附」的基礎上,艾爾文.黑爾利希(Erwin Heerich)說:

「接觸福魯克薩斯是波依斯式的藝術與生活疑問,具有另一層深遠意義。他 看到一股生命激流,新的事物從他身上解放。」19

喬治.馬休納斯(George Maciunas)曾說:

福魯克薩斯的目標是「社會的、非美學的」。最後是要消滅美麗的藝術,把 目光放在「社會、建設性的目標上」。20

從上述觀點看來,即便是最後與福魯克薩斯的分歧,波依斯卻比任何福魯克 薩斯行動藝術家更一貫的堅持他那「擴展的藝術觀念」,此為評述波依斯發展出

「社會雕塑」過程之重要過程。關於福魯克薩斯的重要著作及海涅.史塔赫豪斯 所著之《波依斯傳》為重要參考文獻。

國內甚少關於以波依斯藝術理論為主題之研究論文,可參考的為研究生涂真 瑜於二 OO 三年完成之《人性、自由、烏托邦—波依斯行動藝術的精神蘊意 》

18 鈴木大拙(すずき だいせつ、D.T.Suzuki,1870-1966),本名貞太郎〔ていたろう〕,日本石川縣金 澤市人。曾於 1963 年被提名諾貝爾和平獎。

19 海涅.史塔赫豪斯,吳瑪悧譯,前揭書,頁 169。

20 同上註。

18

(Human Nature, Freedom , and Utopia—the Spiritual Implications of Joseph Beuys’

Action Art.)第三章中波依斯的思想體系之第三節「擴展的藝術觀」中提及「社 會的塑造」(指本研究之社會雕塑):

為了避免成為文化工業的後遺,波依斯提出了解決之道,就是社會塑造 (Soziale Plastik),社會塑造亦是社會的藝術(Soziale Kunst) ,是有生命的機體,

波依斯稱之為社會有機體(Sozialer Organismus)並將此認為是一種完美的原型 (Urbild)。21

三、波依斯藝術理論的批評之參考文獻

波依斯的藝術和過去及之後有什麼不同?波依斯和美國的關係是甚麼?有一 群出色的批評家和歷史學家與藝術家,通過不同的批評工具及標準,對波依斯進 行考察。

彼得.尼斯比(Peter Nisbet)對波依斯於戰爭期間在克里米亞(Crimea)墜機經 歷有所評述,他認為波依斯在利用自傳的方式於七 O 年代有重要轉變,注意此 轉變可看出波依斯逐步演變的歷史性、歷時性特點。吉恩.雷(Gene Ray)認為波 依斯在作品中出現創傷研究,體現對奧斯維茲(Auschwitz)的集中營的哀悼姿態,

並列於波依斯宣稱的社會雕塑計畫;而後本傑明.布克羅(Benjiamin h.d. Buchloh) 對吉恩.雷論點做了回應並對波依斯藝術活動做了反思,重新審視波依斯,旨在 重溫一九八 O 年所著之〈波依斯:偶像的黃昏〉(Beuys:The Twilight of the Idol),

當時他做出了嚴厲的批判,而文章本身也是被批評的對象。

盧卡斯.貝克曼(Lukas Beckmann)經歷德國綠黨誕生過程,貝克曼探討波依 斯「擴展的藝術觀念」中政治與經濟觀念相結合的要點,說明在波依斯藝術創作實 踐中這些方面佔據的重要核心。大衛.史密斯(David Smith)的研究除了一些行動 藝術和裝置,也有對波依斯「擴展的藝術觀念」來源進行分析。其他還有一些記者 訪談,波依斯自述的整理亦為相關重要資料。

牛津布魯克斯大學一九九八年起有一個社會雕塑研究單位(Social Sculpture Research Unit,簡稱 SSRU),22是跨學科研究和實踐的網絡,宗旨在期許全球推 動關於「社會雕塑」的主題,由波依斯的學生雪萊.薩克斯(Shelley Sacks)成立,

21 涂真瑜,《人性、自由、烏托邦—波依斯行動藝術的精神蘊意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教育研究 所, 2003,頁 75。

22 Social Sculpture Research Unit,Retrieved July 6,2017,from http://www.social-sculpture.org/

19

起源於一九九一至一九九八年在英國舉行的相關「社會雕塑」論壇,透過 SSRU 的 網絡,對於目前全球推動有關「社會雕塑」的活動及相關研究可以有即時性的訊 息。

舉凡關於波依斯社會雕塑的相關資料,皆為本研究之參考文獻,整理波依斯 重要作品自述及正反意見敘述,再進行相關理論正反兩造評述分析。不論是採何 種藝術理論解釋波依斯巨大的「社會雕塑」理念都有其不周延,正如對後現代的 看法,看待藝術的方式已然突破時間、空間的藩籬;因此,本研究必須兼採多元 的藝術理論觀點分析。

20

在文檔中 波依斯社會雕塑之研究 (頁 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