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社會雕塑的內涵

在文檔中 波依斯社會雕塑之研究 (頁 87-97)

第三章 波依斯社會雕塑之成形

第一節 社會雕塑的內涵

一、藝術必須等同於生活

卡布羅在撰寫論文集《藝術與生活的模糊分際》中曾說過:

「偶發藝術的本質就是真實生活中的事情。」193

今日(1969)藝術意識的高度發展,使我們不得不面對這個事實:LM 月球 登陸艇已凌駕了所有當代雕塑所做的努力;休士頓載人的太空船中心與阿波羅十 一號太空人之間透過通訊交換的詞語,比任何現代詩都還要優美;超級市場裡購 物的人群像夢遊般漫無目的的動作,比任何現代舞蹈所做的嘗試還來的豐富;床 墊下的生棉及工業傾倒的垃圾也比近來展覽場裡輕率地、胡亂放些東西的展覽來 的更吸引人;這許多……等,與藝術無關的都比藝術本身更具有藝術的真諦。194 波依斯的「社會雕塑」首先建構在「藝術=生活」的大前提下,如果不能瞭解藝 術與生活的連結,便無法理解波依斯的一切藝術行動,波依斯發現藝術之必要 性,就是發現生活中的現實都是創作材料,而藝術能將生活中被所壓抑的東西重 新給予價值。這樣的論點來自波依斯認知到人只有在藝術裡,可以發揮創造的活 力,但這也必須源於一種忠於內心的感受--即對於生活的深切感受與體認才有辦 法達成。正如卡布羅所述:

如果你不瞭解生活,你將無法得知這些從生活中衍生出來的像生活的藝術之 真諦。的確,一位從事前衛的像生活的藝術之藝術家,不一定會被認定為藝術家。

195 像生活的藝術可以是精神治療和靜坐冥想,一個走入日常生活的橋樑。我們 可以看到所有的藝術意義將被徹底改變—從一個結束變成一種方法,從堅持另一 個領域的完美變成現今世界具有意義的一種生活方式。196

波依斯本人的生活,波依斯的一切作為,便是他的藝術行動。他的妻子艾娃 也曾述:波依斯非常的熱愛生活,因此視之為一條得超越的道路。除了藝術他有 有生活嗎?沒有,波依斯的妻子艾娃說。所以,藝術=生活。

193 艾倫.卡布羅,徐梓寧譯,前揭書,頁 273。

194 同上註,頁 148-149。

195 同上註,頁 284。

196 同上註,頁 302。

86

二、人人都是藝術家

在過世前接受林布魯克獎金時的演說中,波依斯向林布魯克致謝,主要原因 在於「一個已逝者如何能夠告訴我一些對我一生有決定性意義的事情呢?」--在 此指的是波依斯發現藝術更適合自己的能力,從林布魯克的作品看到藝術成為一 種創新旨趣的可能性,照亮了個體及其創造力與藝術能力之發展;波依斯認為,

可以把一些原則在雕塑裡發展到最高極限—一切都是雕塑;林布魯克的雕塑「伸 觸的雕塑概念的極限之境」,「我全然被社會雕塑的理念驅使著」。197

一九八 O 年古根漢美術館回顧展訪談中提到,對於解決美學問題是否有興 趣時?波依斯則回答:

「對我來說根本不是重點。『美學』這個字對我來說根本不存在。我發現我 在官方機構、政府學術單位時,我理解的美學是沒有意義的,我沒有辦法把這樣 一個模糊的觀念放在我的工作、觀點和問題中以具體的方法定位。但後來……我 陳述我對美學的瞭解:『人類就是美學,美學就是人類本身。』」198

「人人都是藝術家」,對於「生活的創造性」又具有高度優先;在波依斯的 提問中,「創造性」這中心觀念也是每一個人的存在與命定的一部份,所以他在 演講中說道:

思想是雕塑,一個想法,是人類創造力的產物。

我想要製作這一想法,並且以一種對待某種物體一樣的方式處理它,讓它產 生的過程可呈獻給人們。

所以當波依斯說人人都是藝術家時,他的意思並非每個人都是畫家或雕塑 家,應是指:

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創造潛能,應該適時被發現,並給予訓練。一個想法,

創造力的產生,已經就是藝術作品,一件雕塑了。199

個人與集體的生存方式都是創作的材料,而創造性主要在於生活中能重新捕 捉積極的思想、感情及過程的連續等各種現象的總體,亦即創造力即為富含藝術 性的,使得幻想得以自由馳騁。

創造力是一種民族能力,人類學上的藝術觀念,通指一般的創造能力。

創造原則即復活原則—老的形式僵化了,必須創造一個活的,充滿脈動的造

197 盧卡斯.貝克曼,陳斌譯,前揭書,頁 206 198 麥西亞.塔克,吳介禎譯,前揭書,頁 218 199 盧卡斯.貝克曼,陳斌譯,前揭書,頁 206。

87

型,激發生活、心靈和精神。200

只要與波依斯有關的一切,不論是行動、藝術展覽、裝置、理論、演說……,

都能迸發各方意見,討論波依斯到底能改變什麼?在何處發生過影響?波依斯自 己倒是堅定不移在教學裡,認為每個人都有創造力的可能性,嘗試發現每個人的 潛力所在,教學之外透過自身言語、行動致力傳播他的理念,波依斯自己又解釋:

「人人皆為藝術家,這句話簡而言之是說,人類具有創造性的本質,且為可 從事多樣化生產者的創造者。對我而言,不管是出自一個畫家、雕刻家或物理家 之手,原則上是無所謂的。」201

任何人類生產方式都是以一種塑造的認知為基礎,生活的本身就是一種創作 性的表現,人的職責在於,展現那原本具備但逐漸失去的創造力:利用人基本的 潛能,展現自主與思考。由此可知波依斯對雕塑的解釋甚為寬廣,人的思想也是 雕塑,產生自人的內在,我們可以觀看我們的思想,一如藝術家觀看它們的作品。

海涅.史塔赫豪斯在一九七三年的〈波依斯現象〉中寫道:

「雕塑具有極端性的品質。它包含變化和消逝,冷和熱,混亂和形式。雕塑 是創造的原則,思考是雕塑。」202

波依斯說道:「並非用腦子來思考,腦子只是當作思考工具而已,203猶如電 腦本身當然不能自己思考,而是經由人類的創造性將之當作思考的工具。」204

波依斯的生活裡個人所說的包含說的、想的、做的,如語彙化的作品〈如何 向死兔子解釋圖畫〉,與人際間的溝通,如第五屆文件展的〈人民投票直接民主 組織諮詢室〉,甚或與自然的對話,如〈沼澤行動〉等此類活動,舉凡與人相關

「經由思考而產生的創造性活動」都算是藝術行動。對於任何一個想成為如波依 斯認為的藝術家,最直接的方式是,利用其基本潛能,於生活中開始充分展現他 的自主與思考,對於社會整體創造性的改造,不止每個人能夠,而且還必須參與,

如此才能快速轉型,所以又可延伸:藝術=生活=思考=創造。

200 大衛.史密斯,宋迪譯,前揭書,頁 259。

201 曾曬淑,前揭書,頁 158。

202 尤爾根.希林,吳瑪悧譯,前揭書,,頁 246。

203 波依斯甚至提出更顛覆性的:我反正是用膝蓋思考的。「腦是思想的物質基礎,是反應的器官,有如鏡 子一樣又硬又光亮。而思想有一個更高層的東西:通過死亡得到自由的再生,它是思想的新生命。未 來也許有另一種完成方式,在幾世紀後,也許我們可以用膝蓋來思想。而我宣稱,其實今天我們已經 可以了……」參閱〈波依斯—學說〉2017.6.11 取自

http://snowicefield.blogspot.tw/2016/11/blog-post_4.html?view=flipcard 204 曾曬淑,前揭書,頁 113。

88

三、社會需為有機體

在林布魯克演說中波依斯提及,在書架上找到史坦納的申請書〈致德意志民 族與文明人士〉,書中詳述一種「三重社會機制」的重要性,一個社會基本型態,

建立在「精神生活的自由、法律生活的平等、經濟生活的博愛」聯合一致的基礎,

也就是「精神生活、法律生活、經濟生活」三分法,實現「自由、平等、博愛」

理念;波依斯發現林布魯克也在這申請書委員名單當中。波依斯的兒子在整理檔 案文件時發現波依斯有上百本史坦納的書,其中有密密麻麻的評語,波依斯與史 坦納思想相契合,並且徹底按照「三重社會機制」行事,這對於人類和平共存尤 其重要,若對此原則沒有整體的掌握則不可能理解波依斯。

一九七三年波依斯和沃爾海姆.施蒙德特(Wilhelm Schmundt)在阿赫堡國際 文化中心舉行首次會談,施蒙德特在他所著之《在其自由形式裡的社會機制》(德 文:Der soziale organismus in seiner freiheitsgestalt)一書中,發展出有關「以能力為 基礎的經濟」原理,並且參照波依斯社會雕塑的觀念重新闡釋工作、報酬、財產、

金錢和資本的相互作用。

依照波依斯學生約翰尼斯.斯圖依特根(Stuettgen)的說法:

要是沒有施蒙德特,波依斯不會靈光閃現地找到「藝術=資產」這一重要公 式。

一個社會最根本的資產是「人的創造力」。而藝術=資產,波依斯認為經濟 制度的狀況及其法律全是由人所設定,他將希望置於知識和發展上,思想之解放 上,寄託於一個社會的進化上。為實現這種理想,他與無數團體一道工作。205

一九七三年在阿赫堡國際文化中心推動下,設立一個定期的第三道路討論年 會構想,以批評眼光來審視現存社會關係,並且願意致力於第三道路觀念的人們 一個思想、經驗交流的自由論壇,而章程是由波依斯來簽署的。該協會嘗試通過 社會改革,尤其是商業領域裡的努力,將克服人類危機視為己任,目標是創建「使 人類能尊嚴存在的文化、法律和經濟環境」;依此案例可說明波依斯徹底按照史 坦納「三重社會機制」行事。

以施蒙德特看來,人的生活由於種種變型而具有其特性:始自一個自然連結 的社會群體,到一個實物交換的社會,終至一個基於勞動分工的社會,勞動分工 下,個體不再為自身需要而生產,而是為他人而生產,一個人從他人身上獲得自

205 盧卡斯.貝克曼,陳斌譯,前揭書,頁 205。

在文檔中 波依斯社會雕塑之研究 (頁 8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