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社會雕塑的再審視與省思

在文檔中 波依斯社會雕塑之研究 (頁 131-147)

第三章 波依斯社會雕塑之成形

第三節 社會雕塑的再審視與省思

一、社會雕塑的再審視

在前一節整理波依斯的藝術作品及其對教育、政治、社會運動參與,進行波 依斯對其作品自身描述與評論家正反兩造分析整理。再回顧本研究目的,對於波 依斯從「藝術等同於生活」,到以「社會有機體」前提下「人人都是藝術家」及

「擴展的藝術觀念」進一步建構「社會雕塑」過程,需更深入瞭解及釐清。

波依斯與當時國際思潮中「藝術=生活」同步,且更致力於藝術等同於生活的 具體實踐,他本身就是生活藝術家,對生活有強烈的感知能力與堅持;在各類場 合及行動中不斷陳述及傳播理念。波依斯的作品及言論、行為儘管弔詭、矛盾卻 都在激發人類思考、創造的契機,「他一再談改變談轉型,且只有人類才做得到,

即使藝術作品是最大的謎---而人卻是那解答。不管創造是什麼?反正人是那創造 者!人可以決定自己。」

研究過程中發現,必要提出社會雕塑成形過程中另一個重要內涵—「社會需 為有機體」,遵循史坦納人智學「三重社會機制」,達成「精神自由、法律平等、經 濟博愛」之「社會有機體」;因為是「社會有機體」,所以「人人都是藝術家」,也因 為「人人都是藝術家」,才能成就「社會有機體」,也是一件藝術品。波依斯身體力 行於社會運動,必須應用他那「擴展的藝術觀念」,把擴展的藝術觀念當作社會治 療的契機,「生活條件必須改變,更新只有來自擴展的藝術觀念。」275,波依斯相 信在這樣的氣氛中,重大的社會與政治改革可以被實現,來自各領域觀念上的突 破並重新合作連結,如此便能完成「社會雕塑」,波依斯說:「為了不使崩潰,未 來的世界應是人類的作品,要做到這點,必須有上帝的品質。」276,社會雕塑是 一種烏托邦的未來世界觀。

本研究於是針對關於「社會雕塑」四個重要內涵評論家正反兩造的評論整 理,再次審視波依斯的社會雕塑。

275 大衛.史密斯,宋迪譯,前揭書,頁 263 276 同上註,頁 262

130

131

社會塑造亦是社會的藝術(Soziale Kunst) ,是有生命的機體,波依斯稱之

托比·克拉克(Toby Clark):

波依斯在藝術上的平等主義理念及其反對

132

133

《文獻Ⅵ》(Documenta Ⅵ):

誇讚波依斯的藝術成就,但會使外國觀眾迷 惑,斷定作品中有一種典型的德國特性

(續 1)

134

135

漢斯·尤爾根·帕皮爾(Hans Jürgen Papies):

波依斯是西德畫商爭奪霸權所抬出來的噱

136

(表 13) 擴展的藝術觀念

正面評述 負面評述

曾曬淑:

波依斯「擴展的藝術觀念」以「塑造的 理論」為基礎,將藝術創造延伸到社會 的整體,即形成波依斯所謂的「社會雕 塑」

《飛行員、毛氈、祖國,波依斯擴展的 傳記中說道:波依斯其實是想藉由韃靼人 將自身至於戰爭之外,也是想藉由韃靼 人六 O 到七 O 年代自治運動,隱射東西 德分裂問題,以及新興的德國國家主義 被壓抑問題。

楊孝鴻:

藝術家才能創造歷史意義,只有這樣,

我們才能儘快實現社會變革。

蘇西.蓋伯利克:

藝術家必須重新扮演史前文化中的巫 師,集宗教、政治,和醫療的功能於一 身,平衡與凝聚社會力量,整合各種社 會經驗,定義文化和宇宙的關係。在社 會失去平衡之時,巫師也則人恢復失去 的和諧,使社會重歸完滿的狀態。

謝東山:

波依斯「社會雕塑」的觀念,把藝術的 版圖延伸到直接的社會現實領域。

1975 年卡塞爾波依斯展覽目錄:

波依斯添進一些擴張性的科學觀念,試 著從歷史上、社會上、以及意識上已過 時,但確有存在性之可能的行為模式和 思考結構,放進他的體系裡。

瓊.羅思弗斯

整理評論後認為多數評論者非常失望---波 依斯精於推銷和意圖操控傳播媒體,尤其指 出複合作品只是波依斯政治、哲學興趣的副 產品,外在亂七八糟的生活世界混和展示 品,又或者是剝離情境、冷冰冰沒有意義的 文字。

(續 2)

137

(表 14) 社會雕塑的整體評論

正面評述 負面評述

卡爾·施米特(Carl Schmitt):

和波依斯多次相處後,我認為他幾乎是

138

(表 14) 社會雕塑的整體評論

正面評述 負面評述

曾曬淑:

在他有生之年,這些疑慮、反感皆能被 克服,作品受肯定,成為當今歐美各大 美術館爭相收藏的對象,且不容置疑地 被公認為戰後德國最重要的藝術家。

蘇西.蓋伯利克:

波依斯以一種更寬廣的視野引領藝術家 走向一個新的外在境界,並脫離藝術與 社會相互毀滅的疏離關係。

(來源:本研究整理)

「藝術等同於生活」這國際潮流當時已廣為人接受,負面的評論通常是對波依 斯戲劇般經歷的懷疑,以及他慣用象徵意味濃厚的媒材和巫師手法,然而這呈現 藝術家獨特的創造力,只能說不切合普羅大眾的生活化,卻是直接呈現波依斯身 為藝術家的獨特生活。評論家對「社會有機體」多持正面看法,尤其是暖性博愛的 療癒部分,負面評述來自他鼓吹言語的艱澀與行動的隱晦,不可諱言還有認為德 意志的民族主義,讓自由、平等、博愛變成烏托邦的理想。

「人人都是藝術家」具備正面積極向上的態度,導引人們開始思考自己存在的 價值,激發潛能,零星的負面評述大概也多是針對波依斯太過「個人」,其實真正 了解「人人都是藝術家」的涵義,會發現生命的獨特性,才是世間之可貴。至於對

「擴展的藝術觀念」持正面看法是因能理解需要全面性的整合,這是導向「社會雕 塑」的必要過程,負面評述便是身為藝術家卻試圖擴及一切,是為己宣傳?還是德 意志民族主義使然…

本研究整理評述,除了指出「社會雕塑」的重要內涵,也分析導向「社會雕塑」

理想時的助力與阻力,作為日後坐言起行的參照。

(續 1)

139

二、社會雕塑的省思

(一)從藝術=生活到人人都是藝術家的省思

波依斯到底改變了甚麼?這是個大哉問。波依斯的藝術理念影響始於一九六 O 年代起至今,無庸置疑,在整個國際藝術領域裡佔有重要地位。亞瑟.丹托在

《在藝術的終結之後》一書中提及葛林柏格在一九六 O 年代晚期便不再撰寫藝 術評論,他認為葛林柏格這麼做的主要因素,是因為他的藝術評論裡自始自終未 抓緊「凡事皆可為藝術品,藝術品無特定形式,凡人皆能為藝術家」的這個藝術 實踐原則來發揮,這個原則是當時兩位最具影響力的藝術思想家安迪.沃霍爾及 波依斯大力主張的。277

時至今日,二次戰後迄今逾七十年,全球化的浪潮襲捲,所以當我們再次省 思,波依斯到底改變了甚麼?也許不必再是戰後的療癒與創傷恢復,或是執著於 波依斯墜機事件是事實或是神話,媒材的象徵性,巫師的靈性,還有波依斯關於 德國歷史背景的特質;而應是關注於「人」本身,而人所研究的主題乃是「生活」。

史坦納不以精粹為貴的價值觀在波依斯身上得到回響,他認為各行各業的專 家或業餘愛好者具有相同之重要性,甚至建議人們往通才方向去發展,成為博學 多能者。迪特.卡布林(Dieter Koepplin) 以波依斯格言:「神秘之事發生在火車總 站,不是在 Goetheanum(哥德教堂)。」解釋波依斯折衷專家及業餘的中庸理想:

「在庸庸碌碌的日常生活,如穿梭在火車總站,亦將會有不尋常的神祕事發生,

而非一定是發生在人智學的殿堂。意謂在非專業人員中更有可能發展出意想不到 的新的事物。278

藝術家謝德慶在一九七四年非法進入美國,在台灣成長的過程中,或許並未 灌輸要追求經濟成功,生活舒適與安樂的保障。他的長篇作品〈囚禁〉(1978-79); 在哈德森街頂樓寓所,造了一個籠子本人在其中待了一整年--「不寫字、不打卡、

不看電視、不聽收音機。」另一個作品〈打卡〉(1980-81)(圖 19);每小時打卡 一次,一天二十四小時不間斷打了一年。

277 亞瑟.丹托,林雅琪,鄭惠雯譯,前揭書,頁 140 278 曾曬淑,前揭書頁 194

140

(圖 19) 謝德慶,〈打卡〉,1980-81。每小時打卡持續 1 年留影 8 千張,此行為藝術在巴西展出

接下來他在曼哈頓過了一整年「戶外生活」,每天記錄了自己的活動並拍照 存證,絕不進入室內建築物、地下鐵、汽車或帳棚--「每天過得像流浪漢」。但 謝德慶本人說道:

「但是我可不是流浪漢……我是個藝術家……我選擇這麼做。我有詳細的計 畫,並且作了準備。我以戶外象徵外在世界。人們會傷害你,冬天也會傷害你,

它更加危險。這件戶外作品象徵人類在世上的掙扎……在紐約你擁有更多的自 由,但是要作一位優秀的藝術家,光是自由是不夠的,還需要紀律。」279 當作品越艱難,他的極限及潛能也就面臨更嚴重的挑戰。謝德慶的作品持續了一 年,若只有一天或一星期,便是將生活與藝術分開,而只像是在計畫性地表演;

〈十三年計劃〉 (1986-1999)在這十三年中,謝德慶做藝術而不發表,這件作品 從他 36 歲生日開始到 1999 年結束。在千禧年的第一天,謝德慶在紐約的約翰遜 紀念教堂(Johnson Memorial Church)做公開發布,宣布「我存活了」。對謝德 慶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藝術與生活合而為一」----他的藝術作品就是他的生活。

在東方,鈴木大拙曾在探討關於「禪」的無意識時說明,我們不能希望所有 的人成為科學家,但我們生來卻具有如此的稟賦,以至於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 藝術家---當然不是特殊領域的藝術家,諸如畫家,雕刻家,音樂家、詩人等等,

而是生活的藝術家。280一個生活的藝術家無須走出他自己之外,所有材料和工具 以及一般技巧都生而具有,鈴木大拙解釋材料和工具便是「肉體的身體」,舉凡

279 蘇西.蓋伯利克,滕立平譯,前揭書,頁 45。

280 鈴木大拙、佛洛姆,孟祥森譯,前揭書,頁 37

141

構成人的所有部分都是材料也是工具,既得人身,不要錯過他,應該尊重人身,

構成人的所有部分都是材料也是工具,既得人身,不要錯過他,應該尊重人身,

在文檔中 波依斯社會雕塑之研究 (頁 13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