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社會雕塑的評述

在文檔中 波依斯社會雕塑之研究 (頁 97-131)

第三章 波依斯社會雕塑之成形

第二節 社會雕塑的評述

一、對社會雕塑的整體評述

波依斯從一九四七年進入杜塞道夫藝術學院,到一九八六年去世,依其生活 作品履歷,共做了七十個行動表演,五十件裝置,一百三十個個展。226從一九六 O 年代中期政治意圖結合無數行動、演說、辯論與學術講座、訪談,這一切都在 消耗他的體力,然而他卻說:我藉著消耗體力來滋養自己,他想刺激觀眾和聽眾,

把人當作「塑造自己未來的創作者」,可肯定的是「一切他所做,便是做他自己—

波依斯雕塑」。所以海涅.史塔赫豪斯提出:「在波依斯的案例裡,我們不能說他 有多種作品,因為他只有一件作品,那就是他的一生」。227

卡爾.施特勒爾這位企業家,把一九六七年波依斯在門興格拉德巴赫 (Möchengladbach)市立藝術館展覽一百四十二件作品全數買下,這位藝術贊助者 解釋道:

和波依斯多次相處後,我認為他幾乎是唯一表現出這個時代特殊性的一位。

但本傑明.布克羅曾在〈波依斯:偶像的黃昏〉中提及:

「有人傾向高估波依斯的原創能力和發明能力,假如他忽視了波依斯對歷史 資料折衷的選擇以及他吸收自:未來主義228、俄國結構主義、達達和超現實主義、

偶發藝術、福魯克薩斯中他們美國和歐洲的成功者,加上新現實主義的影響。」

229他接續又說到波依斯的雕塑是一個開放的過程,人人都是藝術家的定義,如同 照相寫實主義(Photo-surrealist)230的格言:詩歌人人可做。

所以參照波依斯自述以及藝評家正反兩方意見,是為釐清波依斯社會雕塑的 必要途徑。

(一)關於波依斯的個人特質

一九六七年關於波依斯的演說裡,奧托.莫爾(Monsignore otto Mauer),這 位維也納聖斯特凡(Stiftungsfonds)教堂旁畫廊的創立者兼靈魂人物提及:波依斯

226 大衛.史密斯,宋迪譯,前揭書,頁 278 227 海涅.史塔赫豪斯,吳瑪悧譯,前揭書,頁 131

228 本傑明.布克羅認為集合了蠟、布和木材的梅達多·羅梭(Medardo Rosso)的蓋蠟石膏雕塑被認為是將 環 繞他們世界的統一體混合在一起,他能保持兩種狀態:固體和液體。波依斯對於雕塑材料獨特性 質及被吸引入雕塑材料廣泛種類的判斷力,非常明顯受到義大利未來主義者梅達多·羅梭的影響。參閱 本傑明.布克羅,武秦瑞譯,前揭書,頁 377

229 本傑明.布克羅,武秦瑞譯,前揭書,頁 376

230 照相寫實主義幾乎完全以照片作為參照,在畫布上客觀而清晰地加以呈現,可以說是現成品的再現,

再次呈現本質,只是當時「反藝術」的態度

96

的作品是壓迫性的,不是個進步主義者,比較屬於我們「古老智慧的世界」。奧托.

莫爾認為他具有孱弱的性格,簡直「像是在讀卡夫卡之類的東西」,讓人聯想到 崩塌、死亡、悲傷與寂寞,加上演出者整體印象同時包含強烈地崩潰與勝利。

海涅.史塔赫豪斯說:「塑造理念是一種偽哲學,其創新性格被高估。事實 上塑造理論是波依斯式的想法(藝術作品),但在這當前越來越以科學理智為依歸 的世界,它根本沒有存在的基礎」。231

沃爾特.格斯坎普(Walter Grasskamp)反對波依斯以「人人皆為藝術家」為理 由,將社會上所有之一切,每個人的思想、活動均與此關聯,糾結在一起,而成 為一個「社會的雕塑」之大融合,認為這只是一使人心動之高論,而無實際施行 之可能。232

喬治那.奧利弗(Georgina Oliver)在一九七二年《鑑賞家》中提出:儘管波依 斯宣稱「人人都是藝術家」但他的表演與其言論自相矛盾,因為實際上他的作品 是非常個人化的表演。233波依斯作品和圖章上經常可見他的個人標誌「褐色十 字」,顯示他期許自己是神祕的精神力量之啟示者與助長者,藉其社會雕塑形成,

使全世界壟罩在神秘主義之下。

萊因哈德·史坦納(Reinhard Steiner)認為波依斯確實默認自己擁有異於常人 身分地位,對人們冠予的薩滿教巫師之綽號無異議。234個人化也成為波依斯與福 魯克薩斯傾向集體精神的分歧點,詆毀者認為波依斯作品極具爭議性,令人惱火 而含混不明,過分簡單而自命不凡;但持積極態度評價則會使用如烏托邦、革命、

強烈而令人著迷的字眼。一九九五年邁阿密藝術中心波依斯展覽開展,策展人格 茨·阿德里尼(Götz Adriani)的展覽畫冊上寫道:

懷疑論者指責他是一個騙子,其他人---極可悲的缺乏批判的評價能力,試圖 貼上各種標籤,把他描述成巫師、浪漫的烏托邦者或一個醜聞般的人物,所有人 都試圖使他失敗……換句話說,如果你信仰他救世主般的角色,那你會遭到咒 罵;如果不信,同樣也會挨罵。235

關於波依斯藝術特質多數認為是德國文化所特有的,如波依斯計畫在刺殺希

231 尤爾根.希林,吳瑪悧譯,前揭書,頁 246 232 曾曬淑,前揭書,頁 196

233 瓊.羅思弗斯,雨木譯,前揭書頁 155 234 曾曬淑,前揭書,頁 195

235 基姆.列文,吾唐譯,前揭書,頁 348

97

特勒二十周年時升高柏林圍牆五釐米。236所以美國批評家對於波依斯的評論,最 為一致的就是認為波依斯「太德國了」,思想浸染著德國文化和歷史的色彩。在 英文刊物最早對波依斯加以評論的《文獻Ⅵ》(Documenta Ⅵ)文章中雖誇讚波依 斯的藝術成就,但會使外國觀眾迷惑,斷定作品中有一種典型的德國特性。美國 藝評家羅伯塔.史密斯(Roberta Smith)也說波依斯給人深刻印象卻帶著歐洲或德 國浪漫色彩來看待事物典型。237沃爾特.格斯坎普認為波依斯對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及其總體藝術(Gesamtkunstwerk)之推崇238,以及對德國浪漫主義 之喜好,導致他被冠上帝國主義者及徹底的國家主義者之名。239另一位美國藝評 家卡特.拉特克利夫(Carter Ratcliff)則發現波依斯是「一位具有國際聲譽的自相 茅盾藝術家,其作品的意義在跨越國界的時候也就被抽空了」。麗茲.波頓(Lizzie Borden)在評論中也說:「對於波依斯似乎在美國和英國學者身上沒有引起任何反 應。」威洛比.夏普(Willoughby Sharp)對《文獻 V》(Documenta V)中對波依斯 的討論做了個摘錄,特意選用古老難以辨識的德國哥德式字體。240學者們也開始 論證波依斯思想深深浸染德國文化和歷史色彩,藝術盡力在治癒德國戰後創傷的 靈魂,但由於波依斯本人在作品中拒絕談論此一問題,他也就將自己置於公開批 評之下。

(二)關於波依斯的媒材及手法

波依斯被譽為「油脂與毛氈的藝術家」以及「現代巫師」。一九七二年接任 杜塞道夫美術學院院長的克里克,過去曾在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二十日《時代》週 報中近乎無情說道:

……恐懼幾乎是他本能的反應,深深護住他,到處有它的影子,科技是惡,

今日是惡,汽車很可怕,電腦不人性,電視也一樣,火箭很恐怖,原子分裂破壞 了世界,逃回昨日,改善人類,渴望回到過去。舊機器與成綑的繩索,灰塵和毛 氈,抹了油脂的東西,蠟和木頭腐朽的組織,乾的或者融化的東西,每件都是灰、

棕、黑就像是陰沉的老畫,才做好就已經染有美術館的灰塵與氣味,波依斯的物

236 同上註,頁 352

237 瓊.羅思弗斯,雨木譯,前揭書,頁 155。

238 1849 年華格納(Richard Wagner)提出「總體藝術」(Gesamtkunstwerk,或稱總體劇場)的概念,認為 藝術的知覺行為會將所有的感覺指向一個總體經驗。簡要而言,總體藝術是一種從古希臘戲劇汲取靈 感,統合各種劇場元素,如繪畫、文學、音樂等所有主要藝術形式的綜合藝術。在截取觀眾感官的歌 劇作品創作中,華格納全方位地發掘未受注意到的範疇,包括建築、環境,甚至為了實現整體沉浸藝 術的狀態,觀眾本身也被考慮進去,成為其使用的元素。

239 曾曬淑,前揭書,頁 197

240 瓊.羅思弗斯,雨木譯,前揭書,頁 155

98

質世界總是陰暗與空氣不流通。永遠的遊戲,謎中之謎,箱子裡的臘,角狀的油 脂,把自己痛苦的綑在地毯裡,他為我們承擔一切這是他的要求,苦痛的代表人,

他演著彌賽亞,想渡我們,要把學院當教堂---對我而言是媚俗的耶穌模仿。241 克里克針對波依斯媒材及手法做出直接敘述及批評,也代表另一群觀眾的直 覺反應。又如波依斯一九六四年七月二十日參與在阿亨技術學院舉行的新藝術 節,最終是觀眾的一拳讓攝影師海恩里希.瑞比西(Heinrich Riebesehl)拍下波依 斯血流如注的經典照片,使得反叛藝術家成為大眾新聞人物;而令人困惑的是剛 好一九四四年七月二十日是希特勒的最終失敗,是有意識地選擇或者巧合?

波依斯過程中融化了「油脂」和「毛氈」包裹著銅棍都是常用的媒材,過去 空難事件被韃靼人解救的脂肪標示著身體的保護,但吉恩.雷在〈約瑟夫.波依 斯和后奧斯維茲崇高〉一文中提及在此展演中油脂不僅標示著身體,卻也因燃燒 油脂標示著身體的滅亡,甚或手爐燃燒油脂暗示著納粹的焚屍爐242;過去解讀空 難後溫暖毛氈包裹身體而解救波依斯,吉恩.雷也提及毛氈是噁心與令人不快的 象徵,是一九四二年後大屠殺受害者毛髮被剪集加工成毛氈,用於戰時產品製 造,毛氈在大屠殺歷史中佔據的位置是不容抹煞及迴避的。243

波依斯媒材及表現形式異於傳統,具革命性及震撼力,打破禁忌又極為徹 底,本傑明.布克羅亦認為:

波依斯作品是華格納音樂中所透露的「集體墮落」、「日耳曼民族的痴狂」、「潛 藏的摧毀全歐洲夢靨」之延續,預示一幕由虛偽狡猾的騙徒所擔任,即將上演之 荒謬的終曲。244

然而《飛行員、毛氈、祖國,波依斯擴展的傳記》245中,藉史實考察前德國 國防軍及集中營檔案資料,企圖重新建構為人遺忘的歷史背景,歸納波依斯其實 是想藉由韃靼人將自身至於戰爭之外,也是想藉由韃靼人六 O 到七 O 年代自治

然而《飛行員、毛氈、祖國,波依斯擴展的傳記》245中,藉史實考察前德國 國防軍及集中營檔案資料,企圖重新建構為人遺忘的歷史背景,歸納波依斯其實 是想藉由韃靼人將自身至於戰爭之外,也是想藉由韃靼人六 O 到七 O 年代自治

在文檔中 波依斯社會雕塑之研究 (頁 97-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