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結論

在文檔中 波依斯社會雕塑之研究 (頁 147-158)

剛開始促成本研究之動機,起始於修習「藝術社會學」,其核心觀點是:藝 術是被社會脈絡所界定的。而當行文至此,在波依斯的「社會雕塑」中,翻轉成 社會脈絡是可以被藝術界定的。

「社會雕塑」概念的省思,本研究進行歸納如下:

一、「藝術等同於生活」,是要能激發生活感知及創造能力。

「人」之所以為人在於其「生活品質」,鈴木大拙說人人當是生活藝術家;波依 斯說須具備有上帝的品質。半世紀前的波依斯就已經思考到「當今的人類對東西 的本質不再有深刻的理解,對生活及世界的感覺也不例外,熱情如進化的原則,

人們即使越走越遙遠且先進,還是可以質問:世界是如何組成的?(世界從何開始?)

297」。

前一章關於波依斯社會雕塑的正反兩造評述裡,藝評家執著於想從波依斯的 演說、訪問、行動、材料手法甚或查證神話般的經歷,然後探究象徵性和隱喻性,

再試圖用邏輯分析尋出其創作定律;而事實上,對於波依斯具有東方「禪」的精 神層面,並無法用邏輯推理解決,這是許多人理解波依斯的困難所在。

再者,過度追求象徵性的寓意往往會失其藝術本質,「超越純粹的感性認知,

波依斯了解到一種作為存在的理念中的現實」298,藝術終歸是要回歸生活現實;

近年來台灣許多藝術展、藝術獎項作品中,不乏透過藝術展演空間(如美術館),

用作者所述象徵眾多寓意的各類生活現成物混搭,企圖營造某種隱喻的 「氣氛

」,誘導觀眾至其作品創作原始意念,贏取了直接的知覺299或是產生爭議性的討 論300;卻缺乏激發創新想法與思考的過程,頂多只是批判。

297 何政廣,前揭書,頁 132-133 298 同上註,頁 208

299 舉例《2014 臺北美術獎》優選獎〈夜雕塑〉作者自述:因為有著如騷靈一般溝通的迫切欲望,我常以 手邊及時可得的材料創作。重複的丟,砸壞再重組,取出物質裡隱藏的詩,並得以保存片刻,在它褪 色消失於現實之前,製造不尋常的尋常,我欲以作品誘惑並牽連觀眾。

另外,我也透過不可見、短暫存在的事物開啟記憶及情緒。薄荷味的口香糖、香皂、菸、直笛聲,讓 平庸變得活躍,重新定義事物的脈絡,創造新的意義。參閱:〈2014 臺北美術獎優選獎藝術家倪灝訪談 紀錄〉,2014。2017.5.11 取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_B7ZzRT2Uo

300 舉例《2012 台北美術獎》優選獎〈我叫小黑〉作品以八哥鳥學習 26 種在文化政治上影響台灣的語言,

如日語、中文、閩南語、英文、原住民等,教導八哥鳥說出一句話「我的名子叫小黑」,試圖藉由作品 重現台灣 400 多年歷史,種種複雜的變因和角力,提供一個重新「實驗」的可能和反思;評審認為這是 將植入的「擬」科學調查做為台灣自身的政治寓言的展現。參閱: 2012 台北美術獎〈2012 Taipei Arts Awards〉,2012。2017.5.11 取自

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121&docid=102146727

146

作品形式的強化並不代表意蘊的減弱,其實形式與意蘊看似南轅北轍,卻能 因生命有機體而有共同的基點;說出人類和世界想要說的話,然後又使人懂得,

世界還有一些蕩漾的東西是不可知的……

領會那不能用理性去解開的東西,我們必須穿入深處,喚醒自我意識;人貴 自知,自知者明,對自身的生活具有強烈感知,而非行屍走肉的盲目;正如同艾 娃所述:波依斯非常的熱愛生活,因此視之為一條得超越的道路。波依斯常常有 很多條道路,像個狡猾的農夫,一切行不通時仍能知道如何走下去。凡得.格林 登也提到波依斯對生活積極的態度,稱他是個「隨機應變的滑稽家」

(Situationskomiker)。301重點在激發想法而不受實物所驅使。所以,我們必須去過 自己的生活,而不是被生活來支配。

二、「人人都是藝術家」與「社會有機體」互為因果並且相輔相成。

「人人都是藝術家」並非因為前述藝術等同人類生活,所以被狹隘的定義為 人類凡是生存在的,都被稱作為藝術家,更並非存在的個體一切工作成果都被稱 之為藝術品;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 )302指出「生命的第一個行動是創造的 行為」303,只是隨著時間與環境的消磨,人的心變得像機械,機巧心使人失去創 造性;催促工作完成,想達到外在客觀目的,藝術家異之於常人,便是仍持續有 著羅曼.羅蘭指出強烈的創造意識,且作品能不斷的觸及人的心靈。

「藝術等同於生活」是杜象與波依斯共同的主張,但對於藝術與社會的關係,

杜象選擇遁世不作為,波依斯選擇入世刻意作為,一九七三年在杜塞道夫學院「自 由國際大學創造力和跨學科研究促進會」創建工作開始,「首要關切的是使教育 和藝術能夠不依附於國家權力的可行性,州政府應當建立法律體系並且提供必要 的財政幫助,然後,在此基礎上,自我決斷的準則得以施用。」304波依斯劍及履 及的行動,都為建構「社會有機體」,而且必須是有創意的。因此,美國藝術評

另外,作者自述因看到保育類動物八哥的棲息地競爭與掠奪而發想,回到人類現實社會中。只要影響 台灣的不同語音都想放進作品中,教導小黑從第一天到最後一天都在變化中,很想知道小黑學會了甚 麼? 參閱:〈非池中藝術網 | 藝文直擊─ 北美館:【2012 台北美術獎】〉,2012。2017.5.11 取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GHh6OdA180

而此作品展出後引起動保人士的韃伐,認為分貝的刺激虐待了八哥,而我則認為八哥—不是人。

301 參考海涅.史塔赫豪斯,吳瑪悧譯,前揭書 P228

302 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1866-1944),20 世紀的法國著名作家、音樂評論家,為 1915 年的諾貝 爾文學獎得主。

303 余秋雨,《藝術創造工程》台北:允晨文化,2001,頁 34。

304 盧卡斯.貝克曼,陳斌譯,前揭書頁 210

147

論家羅伯特.休斯(Robert Hughes)將波依斯稱為「捲入政治的杜象」。305 柏林圍 牆推倒後,一位畫家在東邊畫廊寫下:思想就像是天空中鳥兒的蹤跡306(圖 20)。

歷史證明,藝術的滋養與開展,唯有「自由」;沒有民主自由的社會,藝術思考 和創新變成奢望與理想。

(圖 20) Berlin, Germany: East Side Gallery: Der Geist ist wie Spuren der Vogel am Himmel.

越戰後波依斯進入美國與普普相遇,美式華麗大俗的衝擊,對上波依斯晦澀 大雅307的意義,勢必引起爭論;〈噴泉〉308一出,藝術=生活那「反藝術」的思潮 皆在歐美澎湃,藝術作品或理論數見不鮮;波依斯與美國最大的差別在於---然 後……他更進一步把「社會有機體」視為藝術品進行實務操作,從論政、選舉著 手,力圖重建與復興社會,也著眼於教育、演說,力圖改變及啟發人心,「人人 都是藝術家」與「社會有機體」兩者互為因果,並且相輔相成。

因此,「人人都是藝術家」當不能膚淺地或權威地,作為現今推動全民藝術 的口號,必須知因識果,喚起人們消磨已久的創造潛能,同步建構及維持「社會 有機體」--即自由、平等、博愛的環境之下方可成行。

305 李黎陽,〈藝術是進入社會戰場的實際手段〉《歷史真實與藝術本質》,北京:金城出版社,2013,頁 77

306 1990 年 10 月 3 日分裂長達四十餘年之久的德國再度統一,昔日的柏林圍牆,原文,“Der Geist ist wie Spuren der Vogel am Himmel.”

307 《詩經》中詩的分類,有「四始六義」,「四始」指《風》、《大雅》、《小雅》、《頌》。《大雅》

其內容幾乎都是關於政治方面的,有讚頌好人好政的,有諷刺弊政的。

308 在此指的是一九一七年馬塞爾·杜象〈噴泉〉,包括德國評論家培德·布爾格等藝術史學者和前衛理論家 對這件作品發表許多意見,認為這件作品和送交展覽足以被認為是 20 世紀藝術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日常生活中許多事物只需要消除其使用價值,並且重新命名和賦予意義後便可視為創造新的脈絡,

把藝術的焦點從實體工藝轉移到思想詮釋上。「R.M」代表《噴泉》本身的手法「現成物」,而大聲 念出「utt」時則會聽起來像是法文的「eut été」,兩者組合起來的意思就是「曾經是現成物,1917 年」,

把藝術的焦點從實體工藝轉移到思想詮釋上。

148

三、「擴展的藝術觀念」著重於藝術創造力的本質,而非改造社會的工具。

一九七二年卡塞爾文件展期間冒出〈自由國際大學〉的「創意」,他本人也稱 之為「我最宏大的藝術作品。」309而〈七千棵橡樹〉,從計畫開始便有賴各領域部 門的相互協調合作,賦予城市擺脫束縛及體驗生命的能力,至今仍為一種故事 性、精神性的存在,不經意不叨擾地融合在人們的生活中,也讓人們在此交流與 溝通並彼此了解,人們的思考創造也隨這融入『樹』的環境,改變與擴大茁壯,

實質上這不只是世界上最大的生態雕塑;而其精神意涵也深植人心,吸引人們與 它一起向著生活的深層探掘,持續存在著,永遠有生命力,每每看一次都會有新 的東西---這是個生命有機體--是波依斯社會雕塑代表作。

在台灣,近年成立的跨領域藝術研究所310,以培育「藝術跨域研究實踐」為 發展主軸,強調「藝術論述、批判及反省能力」,培養「符合時代跨域視野」的 藝術專才。而在當代藝術跨領域展覽中311,常遊走於各類知識體系之間、跨領域 經驗,並將文化典範作為形塑社會之研究。如此的走向讓近年的創作展,在內容 上經常只能「反應現實環境」312,或「批判現實環境」313,在方法上汲汲求取跨 領域的知識與技術支援,甚至以是否能涉足跨領域來評斷藝術作品的深廣度,好 讓藝術更多元全面,此結果便失去本身自由創造力;如此偏頗的跨領域藝術,讓 人誤解藝術是為適應全球化而涉足多領域方才穩住地位,並擴大影響範圍。

波依斯從多樣裡尋找同樣;「擴展的藝術觀念」可為依循的方向。「文以載道」

或許過於沉重;就如羅森堡(Harold Rosenberg)曾形容想用藝術去改造社會,簡直

或許過於沉重;就如羅森堡(Harold Rosenberg)曾形容想用藝術去改造社會,簡直

在文檔中 波依斯社會雕塑之研究 (頁 147-158)